受众_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_关于电视剧传播与生存的思考_第1页
受众_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_关于电视剧传播与生存的思考_第2页
受众_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_关于电视剧传播与生存的思考_第3页
受众_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_关于电视剧传播与生存的思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受众: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 关于电视剧传播与生存的思考 黄会林 【内容摘要】 本文认为,研究电视剧的传播,实质就是研究电视剧的生存,而电视剧的传播与生存, 其生命就在于它的受众。作者结合新近进行的受众问卷调查与分析所获得的结果,从接受美学的视 角,对电视剧“接受”的原则和规律进行了理性思考:一、需要生活和生命的内涵;二、需要具有独 特性;三、需要具有极致性。 【关键词】 电视剧;受众;传播;生存;常人 研究电视剧的传播,实质上也就是研究电视剧的生存。 因为,如果没有一个良性的生存环境,中国的电视剧必然 面临传播的困境,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所有与中 国电视剧相关的人予以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 当今中国影视界、文化界,乃至一些企业,拍摄电视 剧的热情依然很高,据不完全统计, 2002年度我国电视剧 经过报批的创作规划有1500余部(约32000集 ) , 获得拍摄 许可证的则有490余部9700余集。年前参加国家广电总局 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年度总结会,据会上的信息,国内有许 多电影厂及电影制作单位在拍电视剧, 2002年已拍摄3696 部集。但是,全国所有已经制作完成的电视剧,能够有机 会在中央或省市电视台播出的比例不大。有相当数量的成 品积压在各地片库之中,至今尚未获得面向广大观众的生 存机会。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拥有相应的生存空间、生存 环境,对于大量的电视剧成品实在太重要了。另外一个让 人思考的信息,是关于我国美术片的拍摄。2002年中国电 影生产约100部,上市热映的英雄,票房已经超过一个 亿,打破了当年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的记录。 泰坦尼 克号曾经以两周超过一亿的票房收入成为记录保持者, 而英雄则一周便超过一亿票房收入(后来的记录又超 越两个亿,达214亿元)。这里理应有一定的规律性问题值 得探讨。让我吃惊的是:一方面2002年国产电影已有百 部,中国制作的科教片也有60部,在农村放映效果显著; 但另一方面,同年由我国制作的美术片上报电影局备审的 却一共只有2部。在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末召开的“中国 高校数字媒体教学协作研讨会”上,大家为此受到很大的 震动, 70余位代表纷纷讨论,这个数字所显示的中国美术 片创作与生存的危机竟然如此严重,确实没有预料到;但 同时为我们数字媒体创作者提供了广大的生存空间,我们 应该抓住时机,开拓占领这个空间。我想,这也给我们从 事影视教育和影视创作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一般地说,世间一切事物皆有其正反两个方面,有其生存 或消亡的规律,电影创作(故事片或美术片)如是,电视 剧的创作、生存、传播也概莫能外,因而必须自觉地从根 本上把握它们的生机。 中国电视剧的传播与生存,我以为它的生命就在于它 的“受众”;没有受众的喜爱,什么都不要再谈。就像厂家 生产出来的产品,自认为货色上佳,如果卖不出去,则无 可言说,其命运就是积压,就是库存,就是最后处理。因 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受众是我们电视剧传播的生命所 在。如今我们总在强调艺术创作要“以人为本”,这是一个 大的概念。当今中国在阔步前进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多 地提倡人性、人道、人文关怀。仔细想想,独特的中国字, 确是世界上一种十分奇妙的、富有人文内涵的文字,如 “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着,这就是“人”!它蕴含 着人世间一个朴素的、科学的真理:离开了互相支撑,人 便失去了力量,而不可能有任何作为。事实上,连动物都 知道生命的存在需要相互支撑,更何况人呢?但是,清浊 交杂的社会又恰恰存在着很多不正常的现象,人与人之间, 不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反而互相拆台、互相咬、互相掐, 造成很多负面的结果。就电视剧的创作者而言,因为其成 品必须在集体合作的基础之上方可完成,永远不存在一个 人包打天下便可获得成功的实例,它正是由一撇一捺的 “人”们互相支撑着,以达到最后丰硕饱满的创作成果。而 关乎任何一部电视剧生命线的广大 “受众” 三人成 “众”,实乃集体、群体之意,它意味着对于创作者最重要 的成功因素。总而言之,中国电视剧要生存、要传播、要 发展,其起点正在于创作者们清醒地把握“受众”真实的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黄会林:受众: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 42 现代传播 双月刊2003年第5期(总第124期) 审美需求,以我们民族长期承传的众擎易举、众志成城的 精神,摒弃个人第一、自我至上的不健全心态,相互支撑 着全力投入创作,方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其终点则必然 在于广大观众群体的检验与认同。因此,我们的电视界特 别需要切实地去做一撇一捺的支撑工作,做“一加一大于 二”的“群落”性工作。也许这只是老生常谈,但对于中 国电视剧的生存与传播,可能恰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二 关于受众的问题,个人研究得很不够。因为意识到 “受众”的极端重要性,目前由我承担的北京市“十五”规 划重点课题,正是关于中国受众的研究。工作已经启动, 但速度和质量还都存在差距。现在有一个小组在进行受众 问卷调查与分析。我们的调查目的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收 视行为与趣味、偏好的调查,研究受众的收视心理和审美 需求,考察中国受众市场的建设状况,从而把握中国影视 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梳理传统审美心理在当代受众意 识中的内在积淀,以及由于当代文化影响而发生的变化, 探求民族文化传统与主流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影视受众理论 进行传播;同时,针对中国影视受众的需求,总结中国影 视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比较东西方的影视受众审美 需求之异同,以求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中 国影视的生存、传播与发展提出战略和战术方面的参考建 议。我们的调查方法是统一问卷、随机抽样;调查对象是 年满13周岁以上的常住市民。观众调查表列了40项内容, 调查的范围以北京为主,覆盖十个主要区县,每个区县选 取一个社区,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43份 (回收率94182 %)。受访者男性511人、女性532人;年龄 为13 - 17岁 (38 人)、18 - 24岁 (401 人)、25 - 34岁 (348 人)、35 - 44岁 (91 人)、45 - 54岁 (94 人)、55岁以上 (61 人 ) ; 其中未婚556人、已婚334人、离异45人、独身 81人;学历为小学(含以下) 20人、中学178人、大学 552人、大学以上241人;职业为工人及商业服务者68人、 企业领导及管理者78人、农民及农民工26人、机关及事 业单位干部100人、职员文员秘书123人、公检法及军人 武警62人、专业技术及教师医生136人、私营及个体劳动 者34人、学生317人、离退休者43人、其他21人;月收 入无者235人、500元以下109人、1000 - 1499元171人、 1500 - 2499元214人、2500 - 4999元149人、5000 - 7999元 29人、8000元以上14人。受访者家中有1台电视机的为 489户, 2台404户, 3台以上123户;可收视凤凰卫视243 户,可再收到其他境外媒体259户,只收到其他境外媒体 52户,收不到任何境外媒体455户;家庭成员结构为老人 +成人+孩子249户,老人+成人204户,成人+孩子293 户,老人+孩子9户,只有老人19户,只有成人247户。 我们共采集到原始调查数据50000余个,全部录入电子计 算机,并采用国际通行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01 0) 进行统计处理。 由调查小组成员到每个社区随机抽样的住户去进行 “受众调查”,就是想调研受众想的是什么,受众要的是什 么。再用受众“所想”与“所要”,来观照我们的影视发展 问题。目前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都在思考:怎么能够让我 们的电视剧有一个良性的生长条件,有一个大的跨越?这 就需要获得一些最基本的事实和数据。通过调查,我们对 于北京市内和郊区居民、乃至扩及国内部分城市和郊区居 民的影视观看兴味、状态、心理等基本情况,有了相对的 理性认识。比如:关于电视节目收看的问题,在电视剧、 电影、专题或纪录片、娱乐综艺类、MTV、广告等类别中, 受访者大部分表示比较喜爱电视剧,“有时看”占3611 % , “经常看”占2716 % ,“几乎必看”占715 % ,合计7112 %。 我想,这个数据可以给中国电视剧的生产、传播与生存, 带来一定的信心与鼓舞力量。关于“您比较喜欢哪种电视 剧”的问题,受访者的选择,第一是港台电视剧,占 5511 % ,第二是中国大陆电视剧,占4119 % ,而欧美剧为 2918 % ,韩国剧为3115 % ,日本剧为1817 %;其中数据还 表明中国大陆电视剧对男性更具吸引度,对35岁以上观众 吸引度亦较高;而港台、韩日电视剧对女性及13 - 24岁观 众吸引度较高;关于电视剧题材的选择,则青春爱情题材 占4011 % ,都市生活题材占3917 % ,警匪题材占3314 % , 历史题材占3312 % ,名著改编题材占3112 % ,反腐题材占 3016 % ,武侠题材占3012 % ,农村题材占1315 %。这些数 据可为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指向增加一些底数。目前,我们 正在对这些调查数据进行研究,以期为课题提供定性和定 量研究数据,顺利地完成我们的科研项目。 现在影视界对于中国影视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的根本 问题已有共识;在这个严重的状态之中,滞后的理论又缺 乏指导现实的力度与深度;很多理论论述或是马后炮、事 后诸葛亮,或含混模糊、语焉不详,能起一些作用,却不 能充分发挥实际效应。如果我们能够把影视理论的研究和 实践结合得很紧密,同时又能够上升到规律性的探究,就 可能对我们中国电视剧的传播与生存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 我们也在试图这样做,当然做得还很不够。 三 研究受众,必然涉及到对于电视剧的“接受”原则与 规律。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也有过一些思考,有几点不成 熟的想法,愿就教于方家。 一部电视剧需要被受众认同和接受,这是它的价值的 根本所在。而怎样才能够被受众认同和接受呢?这里面有 一个问题,就是把握科学和艺术的关系。这样说可能有点 远,但我觉得这是很本质的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 先生一再强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他把二者比作一个铜板 黄会林:受众: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现代传播 双月刊2003年第5期(总第124期)43 的两面。这个比喻既简明又深刻,非常朴素,但是反复想 来会觉得非常有道理。我们能不能这样去概括认识:科学 和艺术是有共同特点的,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揭示事物的 内在规律;但是它们又有不同的特质。其本质的不同大体 上可以认为,科学揭示的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而艺术 更重要的是揭示主观世界的情感规律。那么如果致力于把 对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和主观世界的情感规律的把握进行 一种有机的融合,是否将有利于电视剧的生产和推出,并 使之进入到受众的内心,发生一定的作用,并从而产生艺 术的审美魅力呢?因为,人的情感固然是千变万化、因人 而异的;但是人的情感总体上离不开喜怒哀乐,这里面就 有它的必然性,由必然性而产生它的典型性、规律性。电 视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对于这种情感规律的 把握越深刻,就越有普遍性,就越能够应和受众的审美心 理需求,其艺术的生命价值就会越加久远。这能不能看作 优秀电视剧作的一种标识呢? 中国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文章常人欣赏文艺的形 式 , 我已学习过十几遍,如今依然在学。他指出:“人类 第一流作家的文学或艺术,多半是所谓雅俗共赏的。 ” 他又进一步用一句话作出解释,“不但是在文艺价值方面是 属于第一流,就在读者及鉴赏者的数量方面也是数一数二 的,为其它文艺作品所莫能及。 ”也就是说作品的艺术质量 与审美者的接受数量,这两条是缺一不可的。宗老还举出 例证,国外的从荷马到莎士比亚,以及歌德的诗歌、拉斐 尔的绘画、莫扎特的音乐等等;中国的李白、杜甫的诗歌, 施耐庵、曹雪芹的小说等等。由此他认为这样的一流具有 相当的通俗性;但这样的通俗性并不妨碍本身价值的伟大、 风格的高尚、境界的深邃和思想的精微;其奇特之处在于 它们不拒绝通俗。宗老的论述使我联想到李政道先生所讲 的科学与艺术之不可分割的关系。受众喜爱的艺术作品往 往具有一种人间性、普遍性;这种人间性和普遍性,构成 了人类文艺作品的典型性。宗白华先生还告诉我们,一切 所谓典型的文艺,都下意识地有几分适合于一般人:即 “俗人”和“常人” 。我想,我们的电视剧受众应该就属于 这样的俗人和常人;他们对艺术的欣赏有自己的要求,这 种要求便是艺术的普遍性和人间性。这里涉及到创作电视 剧根本性的定位问题。我们的受众正是一批“常人”,是最 广大的常人。如宗老所说,这样的常人是天生朴素的,没 有受到过艺术教育与理论的、也没有文艺上任何主义与学 说的成见的普通人。当然,这些普通人、常人并不等于外 行,他们抱着天真的、自然的、朴质的、健康的,但不一 定浅薄的口味来欣赏艺术。他们正是古往今来一切文艺的 最广大的接受者,一切文艺创作家的作品得以传播与保存, 也还得靠着这些无名的常人。因此,我们的电视剧创作首 要的便是符合于他们生活的、审美的需求与趣味。在我们 的受众调查中,关于“您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数据显示: 选择率(可选多项)由高到低依次为娱乐占5318 %、消磨 时间 占4511 %、获 取 资 讯 占36 %、掌 握 时 尚 潮 流 占 2515 %、宣泄增进情感占1814 %、满足好奇心占1712 %、 增加聊天话题占914 %、解决生活难题占415 %。其中明显 的选择是前三项。这些数据大体上可以代表、或反映着广 大受众的收视取向,因而将有助于我们对电视剧生产的规 划和策划。关于“哪些因素对您收看电视有影响”,数据显 示影响因素(可多选)由大到小依次为:随意选择见好就 看占4813 %、因习惯收看占3419 %、因偏爱收看占3112 %、 因推荐收看占2617 %、因电视预告收看占2416 %、因报纸 评介收看占2318 %、因名剧精品必看占2317 %、因片名或 片头吸引收看占2216 %。这8项之中最多是见好就看,数 量将近一半;习惯与偏爱皆超过1/ 3 ;其他则相差不大。 但是,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数据表明18 - 24岁者因名剧精 品必看占4818 % ,这将是我们电视剧生产面对的今日和未 来最重要的受众群落,因此在选题策划时尤其需要着力关 注。同时,调查数据也告诉我们:受众年龄越低,越凭感 性收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则趋于理性,直至养成一种收视 习惯。这应该是我们进行创作的一个重要依据。想来有趣 的是,宗白华先生的理论文字涉及到了各个艺术门类,包 括音乐、绘画、书法、戏剧、舞蹈、雕塑、园林、建筑等 等,却把电影电视空下了,我曾玩笑说:老人家给我们留 了口饭吃。用宗老简明理念给予我们的启示和面向1000余 位不同层面受众进行的调查数据,来思考我们的电视剧生 产和传播,我想也是合适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 常人的宇宙观是一切宇宙观的基础,常人的艺术观是一切 艺术观的基本形式。如果可以这样看,那么我们就可以明 确一个观点:我们要“以常人为本”来策划、创作、生产 我们的电视剧,传播我们的电视剧,推动我们的电视剧, 发展我们的电视剧。 四 常人 受众要看的艺术作品里面需要有些什么内涵 呢?以我的理解,其一,他们要求的是生活和生命,是真 切的生活与生命体验。大量描写现代生活的优秀电视剧, 固然具有贴近普通受众的特点,使他们感到亲切而感动, 并由此做出收视选择;即使古装戏,其实仍然在切合着常 人的生活体验。不论是描写康熙还是雍正,受众要看的还 是符合于他的体验的内涵。同时,仅仅只有切身体验的生 活范围还不够,他们更需要生活体验范围以内的生命表现。 为什么常人相信花能解语?为什么常人相信西风会在树林 里叹息?花朵本是大自然的一种生命现象,如何能解语? 而西风又哪里会在树林里叹息呢?正是常人赋予它们以生 命的意识,是他们对于自己亲身体验的生活生发了生命的 感悟,才会这样地去接受、去认同,以人性的内蕴赋予万 物。我想,我们的电视剧也应该考虑到这样的审美特质。 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黄会林:受众: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 44 现代传播 双月刊2003年第5期(总第124期) 在我们的受众调查中,关于“怎样的电视画面使您在频繁 调台过程中停留”,数据显示“事件现场直播”选择率最 高,占52 %。这证明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在最真实的现 场、以最鲜活的传播手段 直播出现,因其距离观众最 近,而最受观众的关注。这也说明受众需要与自身生命体 验最具有互动性的传播因素。 其二,常人 受众要求艺术作品具有独特性。也可 以说,失去了独特性,作品就失去了基本的艺术品格。当 然,独特性将展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前些时观看由第二炮 兵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的导弹旅长 。这部电视剧固 然有其不足之处,但我仍认为它是成功的,而它的成功正 在于它的独特性。它以全新的视角展示了在高科技条件下 “科技强军”的时代特征、新型高科技装备的训练方式、未 来战争的状态。它不仅是军事题材的新突破,而且包含着 故事情节与叙事手段的新突破,人物形象塑造的新突破; 它以具有独特光彩的高素质、高学历、高智商的现代军人 群体,面对丰富复杂的矛盾冲突展开剧情,构成了色彩斑 斓又正气凛然的军营独特景观,因而让观者为之动容。在 我们的受众调查中也有相应的数据显示:关于“您对某部 电视剧感兴趣的原因”中“情节比较吸引人”居第一位, 占7613 %;以下为有明星者,占4019 %;画面造型漂亮占 3111 % ,与导弹旅长给予我们的感受可以相互印证。 当我们对于部分受到观众喜爱的电视剧作进行分析时,便 会发现受众的艺术审美心理既要求现实、要求贴近,同时, 还要求奇特、要求奇迹。人们在看一部作品的时候,既要 求这部作品能够和他的生活体验勾连起来,同时,还要求 有奇妙的审美愉悦。为什么好莱坞号称“梦幻工厂”,为什 么它能具有占领全球影视票房的垄断性?在它那里观众常 常能够感受到幻想的瑰丽奇特。那种充满幻想与憧憬的瑰 丽、奇特的神光,是人们想象之中的、却又不能达到的。 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引起了广大受众的热切关注。看过 后有人问我:你有什么感受?我说:由于其中非常强烈的、 突出的视觉冲击力而获得了审美愉悦;但是再闭上眼睛想 一想,其中到底有多少内容,故事到底有多少层面,这些 就另说了。个人的体验,也可以印证常人对于艺术作品的 基本要求:既贴近他的生活,又有奇迹的发生。由此也说 明独特性是一部电视剧获得广泛认同的一个必要前提。 其三,常人 受众的艺术欣赏还要求一种极致性。 这里的极致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品要力求深刻,要通 过艺术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能够开掘出常人生活里带 有普遍性的、被常人认同的典型境界;二是作品要足够 “尽情”,特别是在重要段落或关键时刻,创作者要不吝笔 墨、生气贯注,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使高潮部分真正能 够引领全篇,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以充分满足受众的欣 赏欲望。在调查问卷中,受众观剧的选择数据:“特级制作 的视觉奇观”占32 %、偷拍镜头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