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考点1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断发易服”1“易服”(1)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清政府改革官服。(2)民国期间: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洋装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断发”(1)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3不缠足运动: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2)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3)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4)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5)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2电影(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三、移风易俗1礼仪的简化: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2婚姻的变革: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3丧葬礼仪的变化: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特点与影响史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驱驰。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摘编自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注:“爱皮西地”即ABCD)根据史料,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史料讲的是上海洋场的情况。分别从交通工具、生活习俗、娱乐方式、大众传媒、服饰等方面介绍了上海洋场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透过上海洋场的情况来把握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表现:城市交通工具变革,大众传媒出现(近代报馆建立),崇尚西方生活方式(西洋化),西方宗教的传播,民众娱乐方式的多元趋势(世俗化),女装时尚化等。原因:经济上,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思想文化上,新思潮的产生及推动、思想解放运动、新式教育和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政治上,国内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的推动等。探究2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史料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量达1.7万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并进行评价。史料阐述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状况。从外国人首办到国人自办,从种类单一到专门性刊物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史料关键信息得出:反映出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反映出报刊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及带有政治救亡色彩。说明出现专业性刊物。说明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变化: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带有政治救亡色彩;出现专业性刊物;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评价:新变化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清末政局的变化,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民众启蒙,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素养3历史解释1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1)辫落欢呼齐拍手。留长辫子是满洲人的习俗,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首次提出“断发”的主张,认为长辫子与近代机器化生产不相适应。剪发辫在当时的中国被视为反封建。(2)天足跚跚海样妆。这是近代女子解放的一个重要行动,也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结果。中华民国政府明令禁止女子缠足。(3)时样新装称柳腰,中西合璧市招摇。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近代中国出现了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相融合的服装,如满洲女子穿的宽大型旗袍受西方曲线美的影响,改成瘦小型近代旗袍;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山装出现。(4)记得改元初变故,革鞋毡帽遍华街。中华民国改皇帝年号纪年为民国纪年,出现了元旦等新节日。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素养4唯物史观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双重影响1破坏性:西方的物质文明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2建设性: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1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服饰文化开始从“褒衣博带,长裙雅步”发展为“断发易服”,政府在警界和部队之中推行新装。该时期是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C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但“断发”尚未提出,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时期,主张“中体西用”,也未涉及“断发”,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时期提倡“断发易服”,并且清政府开始在警界、军界推行新式服饰,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就已进行强制剪辫,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存在“断发”议题,故D项错误。2“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作者把社会风俗的变革与政治变革联系起来B作者主张应当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C作者把发辫视为异族统治和民族压迫的重要标志D作者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A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说明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首先没有断发易服。由此可知,作者把社会风俗的变革与政治变革联系起来,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理解片面化;C项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3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与民众的传统习惯相悖,因此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 ()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C根据材料“改换公历与民众的传统习惯相悖,因此引起民间诸多反对”可知,新制度的构建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故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公历并不是全盘西化的表现,故B项错误,排除。4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新市政厅大礼堂内举行,57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新人证婚。这反映出()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D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新市政厅大礼堂内举行”“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新人证婚”可知,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积极推动新的婚姻习俗,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5辛亥革命后,婚礼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式婚礼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参加,他们和新婚夫妇都要在结婚证书上盖印。这说明新式婚礼较多地体现了()A自由化婚姻的色彩 B简约化婚姻的色彩C法律化婚姻的色彩 D传统化婚姻的色彩C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社会婚姻习俗的变迁。材料“婚礼习俗有了很大的变化”“婚礼有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参加,他们和新婚夫妇都要在结婚证书上盖印”体现了新式婚礼正式、庄重、见证性、契约性等特点,即法律化婚姻的色彩,故选C项。考点2 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铁路1地位: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2发展历程(1)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2)1888年,紫光阁宫廷专用铁路落成。(3)甲午战争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资本输出的表现)。(4)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5)民国以后,政潮迭起,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二、水运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但在列强挤压下,处境艰难。3民国后依然在艰难中求生。三、航空1起步于1918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21918年,北洋政府设“筹办航空事宜处”,拟定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四、从驿传到邮政1邮政(1)初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2)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2电讯(1)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2)发展:20世纪30年代发展情况发生变化。3影响(1)经济和观念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社会和生活上:大大增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史料清末的铁路建设并非完全出于经济发展或工矿业的需求,政治与军事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华北多数铁路的建设以北京为中心,沿袭旧有官道、驿线或商路进行南北向修筑的同时,一些线路则因受制于出资国家的利益,以沿海港口城市为终点进行东西向修建。以往以行政中心为主导的传统商业网络,渐次演变为以东部港口城市为终极市场、受制于外贸拉动的新型商业网络。在京城外围设立的火车站逐步向城市中心推进。以前门为核心的北京火车站及周边车站的建造,突破了城墙限制,城市空间得以拓展,郊区集镇迅速发展,是北京向现代都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同时也破坏了北京古城墙的完整性和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和谐与统一。根据史料,归纳影响清末华北地区铁路建设的因素,概括其对华北地区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史料主要阐释了铁路交通发展的原因(政府建设)及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史料中关键信息说明了:反映出经济、政治及军事等因素的需要对铁路建设的影响。反映出旧有的交通线路的设置及列强的利益对铁路建设的影响,也反映出其作用在于密切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反映出中国工商业城市发展对铁路建设的影响,也反映出对传统商业网络格局的改变。反映出铁路建设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因素:经济发展及政治与军事的需要;旧有的交通线路的设置;列强的利益;中国工商业城市的变迁。积极影响:改变了传统商业网络格局;密切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北京向现代都市转变。素养3历史解释中国近代交通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原因(1)列强侵略,救亡图存目的的驱动。(2)工业革命使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建设。(3)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且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素养4唯物史观 全面认识列强在中国开办近代通讯事业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通讯方式的近代化,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以及与国际社会接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从主观上讲,列强活动的目的是便于在华获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本质上是一种侵略活动。3邮政通讯事业事关国家机密和主权,列强的活动也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威胁到中国的安全。1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A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并没有涉及近代交通的具体状况和应用工业革命成果的速度,故B、C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的信息,故D项错误。2(2018江西抚州一中月考)1873年上海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往来,由于人力车经济适用,大受人们欢迎。在20世纪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人力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D人力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A根据材料“1873年已有人力车往来”“20世纪30年代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可知,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交通工具还是以人力车为主。这说明中国近代交通业发展相对缓慢,故A项正确;人力车的长期大量使用不利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3(2019洛阳检测)下表是1881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清政府借款修建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清政府独立筹资官商合办里程(公里)4 171. 22 746. 11042.41 042.4占总里程比例46.3%30.5%11.5%11.5%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C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D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C材料反映的是18811911年铁路修筑情况,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失败,故A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和借款给清政府等所占的比例可知,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外国控制,故C项正确;清政府借款修筑铁路,借款的背后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实际筑路权已被列强控制,故D项错误。4(2018邯郸二模)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B从“风气固判然两截”可知城乡思想观念截然不同不是对材料本质的反映,故A项错误;从“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可知,城市观念差距是由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体现出交通拉动经济,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故B项正确;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是材料中现象的体现,与问题“本质”不符,故C项错误;交通的发展会带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但不是影响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故D项错误。5(2019广东番禺质检)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武汉 铁路1825年1876年1906年 天气预报1856年1873年1919年 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 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 汽车1883年1901年1921年 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5年 A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呈现地域不平衡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A表格中上海与武汉出现近代西方科技的时间不同,反映我国近代引进西方科技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深入的特点,也说明了沿海与内地科技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故A项正确;表格中的技术门类主要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本讲内容在全国卷中考查相对较少,但近代社会生活的嬗变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是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今后的命题仍可以从社会史观立意,综合考查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从知识点方面来看,试题侧重考查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史和社会热点问题;而关于社会史观的史料类型也是来源多样化、形式多样化。真题研练感悟考法1考查点:广告与近代思想解放(2017全国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B广告宣传“思想日新”“谋卫生”,广告非常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在材料时间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故C项错误。虽然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但不能得出国民是否实现了广告中宣传的文明,故D项错误。2考查点:新式婚礼体现习俗变迁(2017全国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B根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出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A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故D项错误。3考查点:社会进步与近代中国服饰变革(2014全国卷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故本题选择B项。4考查点:近代中国电影发展与阻碍因素(2014全国卷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模拟精选直击考法1考查点:计时工具的变迁与社会发展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C从“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以民众的生活为核心,与经济活动(农事节律)相关联,体现的是经济结构变动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故C项正确。2考查点:中华民国的婚姻法律条文(2019陕西渭南质检)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A杜绝陈规陋习 B顺应时代潮流 C照搬西方文明 D提倡男女平等B中华民国司法部民法草案中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改变当时的陈规陋习,但无法杜绝陈规陋习,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顺应了婚姻观念的时代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参照西方的文明,而不是照搬西方文明,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男女平等问题,故D项错误。3考查点:电影广告的社会功能(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右图是1937年6月13日申报刊登的克隆斯达海军(苏联电影)电影广告,据此推断正确的是()A红色文化是当时上海的主流文化B国共两党在上海积极谋求合作抗日C标注“租界禁映”是一种促销手段D租界当局全面禁止放映苏联影片C1937年6月上海处于南京国民政府和列强控制,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不可能占主流,故A项错误;1936年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三上半学期化学知识总结
- 塔里木大学《医学检验仪器与临床实验室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建筑专用型材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内置号角喇叭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商场租赁合同
- 济宁铁路隔音屏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进水三通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薄荷素油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祛黑嫩白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液态感光丝网抗蚀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导论》完整版课件(全)
- 《枪炮、病菌与钢铁》-基于地理视角的历史解释(沐风学堂)
- 压电陶瓷精品课件
- 教学课件·植物组织培养
- 纸包装生产企业设备管理课件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人之初市级优质课课件
- 基于仿真的轴承动力学分析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 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第二级下Eek,Spider 教学设计
- (高清正版)JJF 1908-2021 双金属温度计校准规范
- 测量成果验收单
- 毕业设计(论文)-助力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