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药》教案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二语文下册《药》教案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二语文下册《药》教案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二语文下册《药》教案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二语文下册《药》教案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下册药教案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高二语文下册药教案【有删改】【学前导引】鲁迅为了唤醒民众,寻找救国的出路,弃医从文,就有了小说集呐喊,药就是其中的一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药到病除”,足见药在人们心目中是疗治病痛的希望,但不是每味药都能治好病,药未能挽救鲁迅的父亲,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药也未能活过来。这是为什么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能解救满目疮痍的民族的良药又是什么呢?小说药就解答了这些问题。【学习目标】1基础知识积累、丰富识记仓库。2分析小说情节,掌握小说双线结构特点。3通过分析人物和环境描写,归纳小说主题,学会对典型环境描写的分析方法。4理解小说结尾的意义。【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介绍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革命组织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等被清政府杀害,烈士的血强烈震撼了鲁迅的心。随着一些革命者妥协倒退,辛亥革命给鲁迅带来的振奋也变成了失望。在北京,鲁迅亲眼目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的黑暗,而民众的麻木不觉醒更促使其深入探索救国救民的良药,他深刻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不断探求救国的真理。药就写于这一时期,秋瑾就是夏瑜的原型。二、识记积累1正音蹩()进拗()开瘐(y)毙丛冢(zhn)竦(sn)然攫(ju)取板滞(zh)褴(ln)褛(l)瞥(pi)咳嗽(sou)2辨形(括号内为错误)瘐(庾)毙褴褛(蓝缕)攫(掘)取饱绽(淀)歪斜(邪)宛(婉)然冤枉(妄)报(抱)应3词语辨析界限、界线“界限”指不同事物的分界;尽头处,限度,如“殖民主义者们的野心是没有界限的”。“界线”指不同事物不同范围的分界线,或某些事物的边缘,如“我们要同民族的敌人划清界线。”板滞、呆滞两者都有“停止不动”的意思。“板滞”可形容文章、图画、神态等呆板;“呆滞”主要指脸色或眼神不活动,也可指“不流通”,如“资金呆滞”。弥漫、迷漫都表示充满的意思。“迷漫”指漫天遍地,茫茫一片,不分明,如“大雾迷漫”;“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徘徊、彷徨都有犹豫不决的意思,徘徊重在外部表现;彷徨重在内心活动。4成语识记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恍然大悟:忽然醒悟。三、课文剖析(一)以药作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核心,是文眼,本文以“药”为题,具有以下几个作用:1揭示主题。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血被愚昧群众拿来治病,并不能挽救人命,那么什么是疗救民众的良药?什么是疗救中国的良药?以“药”为题目,将鲁迅提出的问题彰显出来。2概括情节。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药效。3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二)情节结构及主题药的主要情节,由明、暗两条线索构成,华家的故事是明线,夏家的故事是暗线,图示如下:主题:控诉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揭示群众愚昧落后的现实。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启示人们只有发动广大群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颂革命者的斗争热情。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人血馒头。交织的人物,康大叔。(四)小说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本篇小说既有社会环境的描写,又有自然环境的描写。1社会环境描写。写刑场上围观杀人的场面;写了茶馆里谈论夏瑜以及夏瑜血被吃的事的茶客所组成的社会背景;又写了点油灯、用洋钱、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坟摆菜饭化纸等生活场景。作用:渲染了那个时代的特有的气息。2自然环境描写。运用环境描写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表现作品的主题,是本文的显著特点,本文多次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1)文章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气氛,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恐怖,同时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肃杀的气氛。(2)“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老栓拿到药后的高兴心情,以及他的愚昧、麻木、落后、不觉悟。(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段环境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本质,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表现了作品所揭示的主题。(4)“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烘托了两位妇人十分悲痛的心情,也激起读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五)写作特点1采用双线结构,使主题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味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主题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2景物描写文字简洁、含义深刻。它们有的烘托人物心理活动,或从侧面揭示,例如人物的某个性格特点;有的直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有的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尽管它们是分散的,然而都有阴冷的色彩,由此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了与悲剧内容相统一的氛围,达到了血肉一致的境地,使景物描写直接为表现主题服务。(六)疑难解析1小说中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作者为什么几次提到他的咳嗽?点拨:从表现手法看,这是细节描写。文中四次描写小栓咳嗽:“又是一阵咳嗽”;“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小栓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这些细节描写都是伏笔,暗示了小栓吃药后仍不免一死的悲剧命运,为后文设下了伏笔,进而揭示夏瑜所从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不能唤醒民众,疗救社会这样的主题。2第四部分,鲁迅在夏瑜的坟上加了一个花环,怎样理解?有什么积极意义?点拨: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的看客。”为唤醒民众,他“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他说:“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了。所以我不惜曲笔,在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他又进一步解释:“为达到这希望,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地显出若干亮色。”其实,夏瑜的死并不是毫无影响的,他坟头上的花环,就点明了唤起民众的主题,说明革命后继有人,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的火种不会灭,表现了作者的期望。【学习方法指导】关于小说中的典型环境的鉴赏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是人物活动的舞台,理解环境描写,才能把握情节的发展、人物间的关系、人物活动的原委、性格发展的原因等。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环境决定和影响人物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常常是为制造气氛、烘托人物的情趣和心情、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分析典型环境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典型环境同人物联系起来,从中去寻求因果联系。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环境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其性格。(2)要看到典型人物在如何改变典型环境。人物对环境有反作用,常常会使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也有些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自己的环境,造成悲剧性结局,或者仅仅起了揭露黑暗的作用。(3)要看到环境所展示的世态风情以及它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祝福开头就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年底祝福的风俗画,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受。总之,优秀的环境描写,并非静止地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制造气氛,而是人物和情节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小说体现人物性格的有机部分。【知识拓展】1关于呐喊及呐喊自序呐喊是鲁迅的一部很重要的小说集,共收集从1918年的狂人日记至1923年的小说,其中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等都被选入中学课本,这部小说集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呐喊自序详尽说明了自己创作小说并结集命名为呐喊的原由。在文中鲁迅谈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历程,这也正是其思想发展的过程。在“救国救民”思想指导下,鲁迅认识到发动民众“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要首推文艺”,所以“呐喊”的含义从自序中见有两方面:一是表示写小说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的人们,促使他们起来抗争而发出的战斗呐喊,也即要暴露旧社会的病根,设法加以疗治;一是为勇猛的前驱者呐喊助威,使之不惮于前驱,不再感到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寂寞孤独。2关于药中人物姓氏的理解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当时就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子: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如果不是为着暗喻中国,秋瑾可叫夏瑜,但华小栓一家不一定非姓“华”不可。3关于药的主要人物谁是药的主要人物,这是历来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第一种认为药的主要人物是华老栓而非夏瑜,因为华老栓的思想行为在全局起着主导作用,夏瑜只是小说的一个关键人物。第二种看法认为夏瑜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他处于各种矛盾冲突中心,是主题的体现者,各个形象的描写,都以他为枢纽。第三种看法认为是双主人公。华老栓和夏瑜都是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矛盾冲突的体现者,也都是小说主题的体现者,明暗双线结构也决定了双主人公的结构特点。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思想【教学重难点】品味关键语句,把握深邃思想【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不禁让人想起老子对于“水”这一事物的阐述。世间至柔之物,亦是世间至坚之物。帕斯卡尔提到的“苇草”也是如此。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二、作家作品。帕斯卡尔(Blaise cal,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于近代初期的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他在科学与人文思想方面的不朽成就值得后世之人景仰。A.提出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及三角形;B.提出物理学上的的帕斯卡尔定理;C.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D.发明了水银气压计;E.是概率的创立人之一;F.思想录是其生前尚未完成的手稿,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理论。三、课文解析。1.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大意;2.探究问题(学生探讨并回答):(1)在课文中,帕斯卡尔把人比作“一根会思想的苇草”。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苇草”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明确:苇草:渺小、脆弱(“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2) 紧接着,作者为什么说到“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呢? 明确:在强大的自然(或“宇宙”)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但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拥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能思想,人就得以区别于顽石或畜生;因为能思想,人就“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由于思想,人囊括了宇宙”。为此,作者提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3.拓展延伸。帕斯卡尔的这一思想还让人想起老子关于“水”的特性的阐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四十三章)至柔之物亦是至刚之物。可以说,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味。知识链接:“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七十六章)译文: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七十八章)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什么能代替它。一滴水看起来如此之弱,当它汇集成滔天洪水,对人类而言便是一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