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各地产业与投资环境简介_第1页
浙江省各地产业与投资环境简介_第2页
浙江省各地产业与投资环境简介_第3页
浙江省各地产业与投资环境简介_第4页
浙江省各地产业与投资环境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各地产业与投资环境简介2009年12月2019整理的各行业企管,经济,房产,策划,方案等工作范文,希望你用得上,不足之处请指正目 录杭 州2一、杭州概况2二、经济基础2三、创业向导4宁 波6一、宁波概况6二、经济基础6温 州10一、温州概况10二、温州经济10嘉 兴13一、嘉兴概况13二、经济基础13湖 州17一、湖州概况17二、经济基础17三、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情况介绍18绍 兴22一、绍兴概况22二、经济基础22三、对外开放24四、创业向导25金 华26一、金华概况26二、经济基础26台 州30一、台州概况30二、台州经济30衢 州35一、衢州概况35二、经济基础35三、主要工业行业情况36舟 山38一、舟山概况38二、经济基础38丽 水41一、丽水概况41二、经济基础41义 乌43一、义乌概况43二、义乌投资环境43杭 州一、杭州概况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副省级城市,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辖8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全市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人口为652万人。 杭州已经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组织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连续两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一名,200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被瞭望东方周刊评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在今年3月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中,杭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内地200个城市中名列第五位,排在上海、深圳、广州、北京之后。二、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快速健康,连续14年GDP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副省级城市第3位、大中城市第8位。2004年,杭州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51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38858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95.7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4.34亿元,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174.9亿元,工业总量居浙江首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5.1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4.1亿美元,民营经济占全市GDP达70%左右,实现了从国有经济大市到民营经济大市的跨越。在杭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707.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00.04亿元,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目前已有4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杭投资。杭州市积极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7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400.3亿元,增长25.5%。轻重工业同步增长,增幅分别为24.9%和25.5%。从行业构成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增幅均达到30%以上。市重点培育的26个大企业、大集团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幅达38%。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18亿元,增长18.5%。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利274.98亿元,增长31.9%。其中利润145.48亿元,增长35.3%。省考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199.45分,比上年提高11分。工业经济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呈现“减粮、扩经、增养殖”的趋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1.4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3.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9.25万公顷,增长7.3%;粮经比由上年的5842调整为5248。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政策的推动下,各地产业化进程加快。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继续增长。肉类总产量29.71万吨,比上年增长7.5%;淡水养殖产量12.06万吨,增长4.8%。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4.64亿元,增长4.1%。传统服务业发展稳定,教育、旅游、房地产、信息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第三产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4个百分点。旅游业发展良好,来杭海外游客大幅增加。全市接待海外游客105.63万人,旅游外汇收入4.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9%和27.9%;接待国内游客2652.36万人,旅游收入254.81亿元,分别增长5.7%和16.2%。全市公园景点接待游客3340万人次,增长2%。2002年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成功举办,直接参与者631.7万人次,贸易成交额81.59亿元,拉动杭州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65个百分点。三、创业向导杭州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他们分别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3年设立。位于市区东部,规划控制区域104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电子机械、生物医药、纺织化纤、轻工食品和高科技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开发区致力于成为杭州市技术创新、科技转化的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与改革的先行基地,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工业基地,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3年设立。开发区内设有之江科技工业园、下沙科技工业园、软件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跨国公司科技园等专业园区。高新区充分利用区内智力密集的优势,依托杭州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正逐步建设成为一座以高科技产业为基础的科技新城、举世瞩目的天堂硅谷。区内重点发展信息微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一体化、计算机及应用五大高新技术产业。进区企业已有近千家。 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 1992年设立。总面积9.88平方公里。度假区位于杭城西南,南濒钱塘江(之江),北依五云山,是西湖和“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最佳结合部。休闲娱乐、旅游、房地产为其支柱产业。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3年设立。规模面积18.8平方公里。区内纺织服装、电子机械、建筑材料、日用化工等为支柱产业,设有日本静岗工业团地、台湾机械工业园和高新技术创业中心。 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 2000年4月设立。是浙江省唯一的出口加工区,总面积2.92平方公里,加工区由海关独立监管,实行封闭式管理,享受一系列“境内关外”国家优惠政策。 杭州市还有6个省级开发区,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他们分别是: 南阳经济开发区 1994年设立。开发区位于钱塘江南岸,属规划中的大杭州内环线区域,面积7.88平方公里。开发区一面临江、三面环山,环境独特。首期启动的2平方公里工业区块,为萧山区精细化工区域。沿江一带发展钱江大潮观光旅游等项目。 余杭经济开发区 1993年设立。首期规划面积5.32平方公里,远景开发面积12平方公里。开发区以工业为主导,集贸易、仓储、金融、商住、旅游、娱乐多功能全方位开发于一体,水、电、汽、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完备,海关、金融、保险等配套机构齐全,实施“税外无费区”,系统的亲商服务体系,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最佳的创业发展空间。 桐庐经济开发区 1992年设立。开发区座落在风景如画的富春江南岸,紧依320国道,离杭州80公里,开发区规划控制区域21.5平方公里。工业、外贸、商贸、旅游度假四个功能小区已初具规模。为进一步发挥开发区的综合环境优势,开发区实行封闭管理,并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和优良的服务欢迎外商前来投资。 千岛湖经济开发区 1993年设立。规划面积28.38平方公里,座落于千岛湖镇,东距杭州150公里,西去黄山166公里。开发区供水、供电、金融、邮政电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餐饮娱乐一应俱全,对所有进区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颗公章生效”的高效快捷办事制度,并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富春江经济开发区 1992年成立。开发区毗邻杭州,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便捷。在基本完成原银湖、高桥、富春湾、农民城四大区块8平方公里建设的基础上,开发区依据区位资源优势,新辟13平方公里主体区块,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占地300公倾,按杭州市“一区多园”的战略构想,隶属于杭州高新区,享受国家级高新区优惠政策。 临安市经济开发区 2001年设立。全区控制区域2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紧靠杭徽高速公路。与杭州相邻。区内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具有承载大规模、高科技项目的能力。投资者可享受进口设备缴税后的税收补贴、提供贷款担保等优惠措施。 为鼓励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杭州市在城区还辟有6个科技经济园区,他们分别是上城区科技经济园、下城区科技经济园、江干区科技经济园、拱墅区科技经济园、西湖区科技经济园、滨江区科技经济园。 法制建设杭州市努力创造良好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减少行政审批的项目与内容,逐步完善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各项政策规定,提高政策透明度,使投资者有法可依,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杭州市政府制定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地来杭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办法,切实保障和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帮助解决法律纠纷,提供法律援助,使投资者安心创业。 服务机构 杭州市及各县(市)、区均设有外商投资服务管理机构及投资项目集中办理中心。中心实行审批内容、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公开,投资者办事方便,各招商服务部门还可为投资者提供全程服务,节约办理具体事务的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开业所需之全部手续。 为支持投资者来杭创业,杭州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税收、资金、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对投资者进行最大限度扶持,对特殊项目还可一事一议,给予特殊优惠。杭州的综合投资成本比较合理,能使来杭的投资者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全球500强企业中有37家在杭投资,已取得不菲的效益。 宁 波一、宁波概况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化工业基地,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自从宁波开埠以来,工商业一直是宁波的一大名片。作为全国四大商帮之一的宁波帮享誉全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提出“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口号。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宁波有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全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全市共有大小岛屿531个,面积524.07平方公里。宁波境内有两湾一港,即三门湾、杭州湾、象山港。这些湾港,因有钱塘江、甬江及众多溪河注入,夹带着大量泥沙和营养物质,为滩涂和近海生物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二、经济基础2008年,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96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2196.7亿元,增长10.0%,其中工业1990.5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1600.0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4%,上升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4.4:55.3:40.3变为2008年的4.2:55.4:40.4。人均GDP为6999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079美元)。全年全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9.4亿元,增长18.4%。价格水平总体上扬。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91.8亿元,增长12.7%。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28.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接待国内游客3465万人次,增长12.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15.9亿元,增长19.4%。接待入境游客78.7万人次,增长14.2%;入境旅游外汇收入4.9亿美元,增长13.8%。全年全市实现口岸进出口总额140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5%。全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1.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4%,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增长1.3%。港口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宁波舟山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2亿吨,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全球第三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达1092万标箱,增长16.0%,继续保持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第四位,全球排名进入前十位。净增集装箱航线19条,累计210条,其中远洋干线118条,近洋支线47条,内支线18条,内贸线27条。金融运行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63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5820.8亿元,增长17.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68.1万人,比上年增长6.3%,其中市区人口220.1万人。人口出生率8.15%,人口死亡率5.97%,人口自然增长率2.18%。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04元,比上年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50元,增长13.9%。重点发展领域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修造船、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环境保护、模具、新型建材、电力、食品、工艺品、各类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产业园区、特色块状经济 第三产业:金融、旅游、商贸、房地产、现代物流、交通、港口、邮电、电信、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卫生、体育 公共基础设施:各类城镇基础设施,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 农业:绿色、环保、生态农业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84年10月经中国政府批准成立,总面积29.6平方公里,是中国建区最早、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比中列前五名。 宁波开发区位于母城宁波市东北部,地处北仑港后方,距离市中心约27公里。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创业,开发区已经具备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总体框架,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软硬投资环境,吸引了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 一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如美国Esso、Samsonite、DOW化学、Dupont,欧洲BP、赫斯特、曼内斯曼、易达文具,日本伊藤忠、三菱、三井,兼松、丸红、住友,韩国三星、印尼金光及泰国正大等众多国际著名企业已在此投巨资兴办企业,已形成现代化临港大工业体系:电力、化工、不锈钢、修造船、汽车、现代纸业、机电、轻纺、粮油食品、塑胶、建材等产业群。 截至2006年底,宁波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56个,包括消费品综合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类市场等。中国塑料城(余姚)、中国轻工模具城(余姚)、中国裘皮城(余姚)、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余姚)、梁弄灯具城(余姚)、浙江模具城(宁海)等已成为全国性的专业交易市场,并通过发达的交通向海外延伸。天一广场坐落在宁波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东起日新街,西至开明街,北沿中山路,南临药行街,主体建筑由22座具有欧陆风情的现代建筑群组成,设有亚洲第一音乐喷泉和大屏幕水幕电影,是集休闲,商贸,旅游,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大型城市中心商业广场,被誉为宁波的商业航母。万达广场位于鄞州新城区,东接天童北路,北邻四明中路,南依贸成中路,西至宁南北路,占地面积约21公顷,总建筑面积41万平米,是一个集国际购物广场,国际商务酒店和城市公寓为一体的综合地产项目。宁波零售商业实力与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体现,连锁经营,代理分销,厂商直销,信用消费,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方式正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商业现代化建设已经起步,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不断运用于商业领域,宁波商业向国际化迈进了坚实的一步,与国际先进商业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宁波交通便捷,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注重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的协调发展的交通体系。 海洋运输作为国家大型港口的宁波港设备先进,运力充足,不但担负起宁波水路运输的重任,更成为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海运的重要集散地。2004年货物吞吐量达23亿吨,居大陆沿海港口第2位。2006年1月1日,宁波港和舟山港正式合并为宁波舟山港,两地合作的优势极大地巩固了航运在宁波经济中的地位。 杭州湾跨海大桥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设是宁波交通运输中的另一亮点。由于东临东海,北面杭州湾,水路的阻隔曾经极大地制约了宁波的陆路交通。然而,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落成,宁波到上海的时间从原先的4个小时缩短为2个小时。同时,随着甬台温高速公路(沈海高速,G15)、甬金高速公路(G1512)、甬舟高速公路(舟山跨海大桥,G9211)、宁波绕城高速公路(G1501)等多条高速公路的相继落成,宁波已成为浙东的公路交通枢纽。而未来杭绍甬高速公路(杭甬复线)、浙江沿海高速公路(甬台温复线)、甬舟高速公路复线的建设将使宁波高速公路形成“一环五射三复三连三疏港”的格局。 铁路萧甬铁路复线和甬台温铁路为宁波的主干铁路,北仑线、洪镇线、余慈线、白沙线为支线,外连浙赣线、沪杭线,内通宁波港区,接通全国的铁路网。客运站为宁波站和宁波东站,货运站为宁波东站和宁波北站。2009年10月,甬台温铁路正式开通,这条铁路与经过改造的萧甬铁路一起,结束了宁波没有高速铁路的历史。建设中的杭甬客运专线将使得宁波到杭州的时间缩短为半小时,到上海的时间缩短为1小时。宁波站经过改造后,规模将达到8台14线,与规划中的轨道交通二号线、四号线零距离换乘,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铁路枢纽。 航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不仅有发往全国各大城市的航班,更包括发往海外许多城市的航班。东方航空将浙江分公司设在宁波,栎社机场为该公司的重要基地。2009年8月,宁波成为直航台湾定期航班的航点,每周拥有飞往台北和高雄的航班。 温 州一、 温州概况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全国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是全国18个港口城市之一,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是中国综合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也是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试点城市之一。全市辖三区两市六县,陆地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人口750多万,其中市区人口190多万。 温州以气候温和而得名。全市辖3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72万,外来人口340多万,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二、温州经济温州是一座充满旺盛活力的城市。温州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定的全球最具活力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坚持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被学术界称为“温州模式”。在很多人眼里,温州是市场的代名词、改革的代名词、创新的代名词。灵活的体制、持续的创新、与时俱进的温州模式,使温州经济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困难挑战,着力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着力改善民生,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24亿元,同比增长8.5%;财政总收入340亿元,增长1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0亿元,增长14.7%;外贸出口119亿美元,增长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8亿元,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3亿元,增长19.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72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69元,增长10.2%。温州是一座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1、起步早。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就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形成了千家万户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局面。2、比重高。全市现有民营企业14万多家,其中企业集团180多家。民营企业的数量、工业产值、上交税收、外贸出口、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市的99.5%、95.5%、80%、95%、93%。3、品牌多。荣获“中国十大品牌之都”称号,目前已建成“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34个全国性的生产基地;拥有20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不少产品在全国市场举足轻重,在全球市场也占一席之地。4、优势强。现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已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众多企业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的企业制度迈进,不少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形成了“虚拟经营”等新的经营组织方式,建立了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温州人营销网络,呈现出不断提升发展的良好态势。温州是一座文化个性鲜明的城市。温州建城已有1686年历史,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1、温州是中国重商经济学派的发源地。南宋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倡导事功学说,主张“通商惠工”、“义利并举”,为宋明理学别开生面。2、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南朝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创作了大量吟咏温州山水的诗歌,成为中国山水诗的滥觞;南宋“永嘉四灵”,在中国田园诗派中具有重要地位。3、温州是中国南戏的故乡。宋代温州的勾栏杂剧十分繁荣,明代高则城的琵琶记被国外戏剧界誉为“中国戏剧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永嘉的昆剧,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4、温州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近百年来,数学方面的温州籍教授有200多位,其中苏步青、谷超豪等一大批数学家享誉中外。温州还是中国有名的歌舞之乡、体育之乡、百工技艺之乡。温州是一座特别能创新创业的城市。温州人具有恋乡不守土、敢冒知进退、自信不自满、重利不守财、吃苦不叫苦的禀性。在新的发展时期,温州人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新理念。现在,温州民营企业家的法制意识、环保意识、慈善意识明显增强,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按法律办事、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国际规则办事成为温州企业家的自觉选择,回报社会、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成为温州企业家体现自身价值的强烈追求。新精神。温州人在保持当年“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优良品质的同时,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过去是“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现在是“白天当老板、晚上看黑板”,非常重视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与企业共同成长;过去是“宁当鸡头、不做凤尾”,没有一家上市企业,现已有上百家企业准备上市,与国外企业合作积极性也非常高。3、新天地。“走出去”是温州的一个特色。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目前有170多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在全国171个城市成立了温州商会,有60多万温州人在世界各地经商办企业,经营领域不断拓展,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投资形式日趋多样化。温州是一座山水环境得天独厚的城市。温州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节点城市,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区域性交通枢纽,拥有海陆空齐全的交通网络,铁路、民航交通便捷,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温州港是全国25个主枢纽港之一。温州是风光秀丽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风光各异的雁荡山、楠溪江、百丈漈-飞云湖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乌岩岭原始森林、南麂岛海洋生物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被称为“百岛之县”的洞头县等,旅游景区面积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温州城区依山傍水,临江面海,城在水中,山在城中,人居环境颇佳。嘉 兴一、嘉兴概况 嘉兴地处长三角的地理中心,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是九十年代国家重点开发的长江三角洲“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十四城市之一。全市陆域面积391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6万,下辖2个区和5个县(市),拥有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园区)。嘉兴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是浙江省粮、油、茧、鱼的重点产区。主产大米、油菜籽、蚕茧、啤酒大麦等,嘉兴的土特产众多,如市区的南湖菱、五芳斋粽子,郊区的生姜、雪菜、凤桥桃,嘉善的蘑菇、汾湖蟹,平湖的西瓜、元青豆、糟蛋,海宁的斜桥榨菜、上河青甘蔗,海盐的黄皮,桐乡的杭白菊、晒红烟等闻名遐迩。近年来,在坚持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市、县两级上规模、高标准的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全面启动,规划总面积11701亩。二、经济基础嘉兴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嘉兴经济迅猛发展,已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12007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在14.2%以上。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1815.30亿元,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2008年,嘉兴在福布斯公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26名。作为我国较早开放的沿海城市,嘉兴已与世界上1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往来关系,截至2008年10月底,已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00多家外资企业落户嘉兴,累计引进外资81亿美元,并且已有超过3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嘉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实现了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以二、三产业为支柱的质的转变,200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09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0.3:58.6:31.1。工业欣欣向荣,产品享誉五洲。嘉兴工业是嘉兴经济的主体,工业生产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大。全市工业拥有32个门类,形成以传统的丝绸、纺织、造纸、制革、家电、食品为主,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等综合发展、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所属各县(市、区)形成五大特色行业,嘉善的木业、海盐的标准件、平湖的服装、海宁的皮革和经编、桐乡的针织服装和化纤、秀洲区丝织。传统的纺织业焕发生机,棉纺、毛纺、丝纺、绢纺、化纺门类齐全,丝绸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从制丝到制衣一条龙格局,白厂丝产量占全省的40%以上,造纸工业是全市骨干产业,列全省第二位,拥有我国造纸行业首家国家一级企业的民丰集团,以优质纸张享誉国内外,皮革制品工业在全国颇有影响。嘉兴市第三产业日趋繁荣,商贸、金融、旅游等行业得到充分发展,如以戴梦得购物中心商场为代表的现代化商厦具备了舒适的购物环境。专业市场建设发展迅猛,全市有浙江皮革市场、嘉兴农产品市场、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嘉善商城等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市场。对外贸易嘉兴市对外贸易已完成从收购型到自营出口型的过渡。外贸经营形成了专业外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三路大军。2001年全市出口总值22.17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1.3亿美元,外贸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出口5.78 亿美元,专业外贸公司出口5亿美元。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0.7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8.4%;机电产品出口4.2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9.3%;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146个,香港、美国、日本、欧共体都已成为嘉兴商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嘉兴市进出口公司被列入全国最大进出口企业第116位,全国最大出口企业第66位。投资热土嘉兴市自85年开始创办外商投资企业,92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嘉兴市合同利用外资9.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1亿美元。截止2001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104家,累计协议合同外资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71亿美元,涉及机械、电子、化工、建材、丝绸、纺织、轻工、食品等行业,外资来源有港、台、日、韩、美、英、意、德等国家(地区)。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80项,其中有韩泰轮胎(嘉兴)有限公司、东方钢帘线有限公司、晋亿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壳牌化工石油有限公司、晓星化纤(嘉兴)有限公司、日本电产科宝(浙江)有限公司、嘉兴禾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目前,英荷壳牌公司、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意大利米埃理公司、韩国轮胎制造株式会社、德国三打特种纸股份公司、韩国晓星株式会社等一大批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的国际大公司纷纷投资嘉兴。对外交流日益发展嘉兴市对外交流发展。全市有海外企业56家,这些海外企业分布在美、日、澳洲、欧洲、中东、东南亚、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涉及丝绸、服装、毛纺、五金、化工、轻工等领域。除此之外,嘉兴市区与日本国富士市、春江町、美国布鲁明顿镇、韩国江陵市、澳大利亚班布里市等城市结为了友好城市。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作为嘉兴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市现有嘉兴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湘家荡旅游度假区、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嘉善、平湖、桐乡、海盐、海宁、海宁农业等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16.78平方公里。嘉兴经济开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等方面成绩显著。如投资额亿美元的东方钢帘线有限公司、韩泰轮胎公司、晓星化纤(嘉兴)有限公司等大项目已投产。嘉兴经济开发区被国务院列为重点联系开发区。嘉兴港区以港口开发为依托,实现港区、开发区、乍浦城区联动开发,将逐步建成港口海运业、重化工类、旅游业为特色的开发区,吸引了壳牌公司等世界著名大公司前来投资兴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兴旺发达嘉兴市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市”战略,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机构不断增加,2001年末全市国有科研所13个,民营研究所4家,民营科技企业200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5万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2.4万人。教育事业走在浙江省前列,现有大、中专院校53所,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嘉兴市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卫生医*设施和医*技术达到较高的水平。2001年末,全市共有医*机构473个,卫生技术人员10931万人。嘉兴市城乡文化活动活跃,文化馆站普遍建立,艺术表演团体得到改革,电影、图书馆事业日益普及,文化市场繁荣,陆续新建了嘉兴群艺馆、中山电影院、南湖革命纪念馆、嘉兴博物馆等一些标志性文化设施。广播电视的信号覆盖网络基本形成。发展目标到2010年嘉兴将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制;达到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嘉兴经济历史性飞跃。 嘉兴市到2010年总的发展目标是: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5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为8:50:42;全市城镇文化水平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左右,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湖 州一、湖州概况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市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二区。总人口257万,其中市区人口108万;总面积581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4.1%,中心城市建成区52.9平方公里。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 湖州历史上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湖州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是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浙江省文明城市。 二、经济基础湖州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市国有、城乡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已基本完成。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传统丝绸、建材业为主,形成了以新型纺织、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特色机电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电子信息和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全市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37家,拥有全国最大的童装市场中国织里商城和全省最大的实木地板和胶合板集散中心南浔建材市场。 2004年,全市上下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各项政策,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显著的成绩。实现生产总值590.7亿元,增长15.4%,增幅和人均水平均列全省第五;财政总收入51.9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29.6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27.4%和3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8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80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分别增长8%和9.9%。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增势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5.5亿元,增长36.4%,其中工业性投入最为强劲,占比达到54.1%,增幅高于全部投资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考核得分位列全省第一;外贸出口迈上“月月超亿”的新台阶,出口额达到14.48亿美元,增长43.2%,增幅列全省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3亿元,增长14.3%。三、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情况介绍2008年,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平稳增长,总产值达到483.80亿元,同比增长22.7%,增幅比规模工业高 0.6个百分点;比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高1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2.62%。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节能、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电子信息和资源与环境6大领域,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节能、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中占比达到87.4%。生物医药产业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以生产生物兽药、农药和饲料添加剂为主要产品的基础上,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方向发展的产业格局。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生物兽药、农药、生物饲料添加剂优势产业日益壮大,生产规模居全国前茅,多个产品规模居全国首位。初步形成了包括以“湖州数康”的蛋白芯片和“江南生物”的基因芯片为代表的生物芯片,以“升华拜克”为代表的生物农药和生物兽药、以“展望”和“中维”为代表的医用辅料、以中科生命的超低温冰箱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以佐力为代表的中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群体。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由生物医药、生物农(兽)药、医疗器械、药用制剂辅料、运用生物技术的轻工和化工产业五大部分组成。1、生物医药生物医药主要技术和产品有:生物芯片、干细胞初级产品、生物技术加工天然药物、药物中间体等。2、生物农药兽药生物农药兽药产业主要产品有:硫酸粘杆菌素、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麦草畏等,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3、医疗器械医疗器械产业有104个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4、药用制剂辅料药用制剂辅料产业主要产品有改性淀粉类、纤维素类、聚丙烯酸树脂类和其它有机无机类等四大类30多个品种,大部份产品为高附加值的新型药用辅料。5、运用生物技术的轻工和化工产业运用生物技术的轻工和化工产业主要产品有湖州璟宝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饲用复合酶制剂”、长兴艾格生物公司生产的“蛋黄免疫球蛋白”、 湖州新天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蚕丝蛋白”和湖州朗深系市委技术有限公司的“发酵法生产谷胱甘肽”等。新材料产业湖州市新材料产业产值比重在六大领域中居第一位,占比达到25.94%。近年来,新材料产业发展较快,主要产品分属三大类,即: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制造业的产品主要包括:新型不锈钢管(棒)、冷轧(拨)钢筋(管)、金属管材管件、新型铝合金型材、特种电磁线、超细粉体及粉末冶金新材料等。2、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制造业主要产品为新型耐火材料,主要集聚在湖州市的长兴县,长兴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基地是国家级的特色产业基地。3、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制造业主要产品有新型纤维材料。包括功能化纤维、特殊非织造布等,生产企业有浙江尤夫纤维有限公司、浙江金三发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盛邦化纤有限公司等。新能源与节能产业由于电池市场需求旺盛,湖州市整个新能源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大部分企业集中在长兴县。主要企业有:浙江天能电池有限公司、浙江超威电源有限公司、浙江省长兴蓄电池厂等。1、新能源产业浙江天能电池有限公司以生产各种规格型号的高性能、环保型动力电池为主的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公司产值达到27.3亿元。2、节能产业随着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湖州市节能电光源企业已由传统照明行业跨入LED照明领域,并在大功率LED半导体照明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主要涉及行业有:电梯制造、电机制造、机械制造和物流产品制造等。1.电梯产业湖州南浔的电梯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目前南浔电梯企业有32家,电梯产量已占全国总量的8.5、占浙江省的51。其中规模以上电梯整机生产企业14家,骨干企业:巨人通力电梯有限公司、浙江沃克斯电梯有限公司、湖州怡达和谐电梯有限公司等。2、电机产业湖州市电机制造业主要企业有:湖州德宏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浙江佳雪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州太平微特电机有限公司、湖州越球电机有限公司等。3、机械产业湖州市机械产业主要骨干企业有生产“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等的中机南方机械有限公司;生产“通用液压机”、“单动薄板冲压液压机”、“双动薄板拉伸液压机”和“电机制造类专用液压机”等为主要产品的湖州机床厂等。4、物流产业湖州市物流产业主要企业有:浙江诺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湖州德马物流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等。浙江诺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仓储搬运设备制造企业,主要产品为:手动搬运车、电动搬运车、剪式搬运车、平台车、电动平台车、各类堆高车、叉车等。电子信息产业湖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大,主要包括通信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以及信息化学品制造等。1、电子元件湖州市电子元件制造企业主要以生产电容器、声表面滤波器、半导体晶体管、硅胶按键为主。有生产“声表面波滤波器”、“声表面波谐振器”、“铌酸锂”、“钽酸锂晶体”等的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生产“高档硅胶产品”、“薄膜线路”、“薄膜线路开关”等为主的湖州大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2、通讯设备湖州市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产品有:通信光缆、光电器件、通信电缆等。骨干企业浙江南方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通信光缆、光电器件、通信电缆、铜材等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源与环境产业湖州市资源与环境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水处理行业。产品涉及水(污水)处理设备及膜元件等。全市现有膜法水处理企业3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有浙江欧美环境工程公司、浙江四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欧美”和“四通”在国内同行中资产规模均位列前十位。目前,湖州市还形成了一批水处理设备生产的规模企业,如湖州飞英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湖州晶泉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湖州华强高科技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湖州深渗炼水设备厂、湖州东洋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等。绍 兴一、绍兴概况绍兴市是长江三角洲16个中心城市之一,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北距上海230公里,西距杭州60公里,东距宁波128公里,离杭州萧山国际机场30公里。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7万,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人口65万。改革开放三十年,绍兴实现了由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迈进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到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75倍,年均增长14.8%,经济总量居全国第32位、同类城市第11位,5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200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7330美元,已处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8.8%。二、经济基础 自然资源境内河湖密布,水资源总量为58.8亿立方米,可供养殖的淡水水面1.7万公顷,拥有耕地面积167千公顷。具有开发潜力和开采价值的矿产60余种,其中硅藻土储量为全国第一。 人力资源 全市有专业技术人员25万人。绍兴文理学院等5所高等院校、31所中等职业学校及43所高级中学,每年向社会提供本专科毕业生1.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4万人、普通高中毕业生3.5万人;还有2282所成人教育、培训学校每年对近百万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各类人才总量超过50万人。 市场资源 依托本地轻纺、领带服饰、珍珠等产业优势形成的专业市场十分繁荣, 2007年,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83个,年成交总额1258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10亿元的市场有11个。中国轻纺城2008年成交额为635亿元。人均收入与消费 产业基础2008年,全市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7 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89家,是浙江省唯一的“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连续6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1件,浙江名牌产品216件;25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大集团竞争力500强,45家企业跨入全国民企500强,19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500强;全市上市公司达34家,其中境内上市25家,境外上市9家。绍兴的城市创新能力居全国地级市第6位。工 业 绍兴具有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全市有纺织化纤、机械电子、医药化工、节能环保、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2008年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全市53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400亿元。 纺织化纤绍兴是中国纺织品生产基地,纺织化纤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量38%。全市现有织机6万余台,其中无梭织机4万余台;年产合纤聚合物119万吨,化纤278万吨,织物53亿米,服装6亿件,印染布164亿米;年产袜子119亿双,占全国的65%,全球的1/3;产领带3.5亿条,占全国80和全球40;为纺织产业提供装备和原料的纺织机械、绣花机及印染原料产业日益壮大,同时,以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嵊州领带城、大唐袜业城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以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大唐袜业研究所为代表的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国内最完善、最具规模优势的纺织产业链体系。 医药化工 绍兴是中国最大的胶丸生产基地。全市新型抗生素医药为主、中成药及医疗器械兼备的制药工业发展迅速,年产化学原料药10.4万吨,占全国的5.1%,已形成脂溶性维生素、生物素、喹诺酮类原料药等一批全国性生产基地;维E及中间体系列产品年产量4万多吨,占全国99%、世界45%,是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绍兴是国内国际最大的染料生产基地,年产染料40.5万吨,占全国28.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