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清规与寺院丛林和.ppt_第1页
百丈清规与寺院丛林和.ppt_第2页
百丈清规与寺院丛林和.ppt_第3页
百丈清规与寺院丛林和.ppt_第4页
百丈清规与寺院丛林和.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徐心希,百丈清规与佛教丛林 和寺院管理,百丈怀海(720-814),俗姓王,福州长乐人,唐代禅宗高僧,嗣法马祖道一。大师首创禅宗法制,奠定丛林清规,百丈清规为其著作,千年以来,清规虽屡经删修,但却始终以此为蓝本。百丈禅师非仅为立法者,亦为实行者,他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将禅学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宋儒曾仿效此清规而创立书院。元、明、清更绵延不断,此皆拜百丈清规所赐。,怀海幼年随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19岁时依衡山法朝律师受戒,曾至庐江浮槎寺阅藏。唐大历元年(766),怀海与西堂智藏禅师、南泉普愿禅师相偕前往江西归投马祖道一禅师。怀海侍奉马祖6年,得其真传。马祖圆寂后,怀海初住浙江石门,弟子云集,继往江西洪州大雄山。此山因岩峦高峻,又称为百丈山,于是世称怀海为百丈禅师。有鉴于禅宗的弘扬已日渐显学,弘化层面愈广,上至贵族,下至百姓习禅出家之众益增。因此,怀海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之后,即创立“百丈清规”。,佛教向以戒为生,由于清规则改以农禅为生。怀海每日除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耕作,坚持自食其力。晚年以“吾无德,焉可劳于人”婉拒弟子劝阻,成为丛林的千古楷模。怀海立清规时,表明“吾所宗不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衷,设于制范。”因此,大众不论职位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脣,谓之带刀睡,是为坐禅太久,稍事休息而已。陈诩书塔铭中记载一段怀海接引学人的典范:“行同于众故,门人力役必等其艰劳;怨亲两忘故,弃遗旧里;贤愚一贯故,普授来学。常以三身无住,万行皆空,邪正并捐,源流齐泯,用此教旨,作人表式。”,怀海常使大众平等从事作务,亦以平等心摄受门徒,所以天下俊秀齐集门下。弟子中杰出者有黄檗希运、沩山灵祐、百丈法正、西院大安、大慈寰中等。其中,黄檗门下出临济义玄,创临济宗;沩山门下出仰山慧寂,创沩仰宗,为禅宗五大宗派的二派。唐宪宗元和九年(814),百丈怀海禅师入寂,世寿95,戒腊74。长庆元年(821)谥号为“大智禅师”,塔名“大胜宝轮”。北宋大观元年(1107)追谥“觉照禅师”,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加谥“弘宗妙行禅师”。怀海所订清规,原文于宋代失佚,至元元年东阳德辉奉顺帝敕命,以宗赜之禅苑清规,及惟勉之丛林校定清规等为蓝本,重新编辑,由全悟大訢校正为二卷本敕修百丈清规。门人神行梵云记录编集而成百丈语录。,一、百丈怀海与福建佛教 1、三国至唐福建佛教渐进发展,佛教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在三国吴、晋之际传入福州。三国时,福州属吴国管辖,吴赤乌十年(247)天竺康僧会到吴国首都建业(今南京)弘法,孙权为之建造建初寺。永安三年(260),吴国设置建安郡,侯官县属之,当时并没有寺院。福州寺院始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太康元年(280),侯官有药山寺;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晋安郡,侯官、怀安又有灵塔寺与绍因寺。八闽通志载:“缁黄有庐,昉于后汉,而东南郡县犹未有也。自吴孙权始建建初寺于江东,而后寺观始蔓延诸郡以及于闽。”南朝宋、齐、梁、陈时期(420589)福州增加寺院46所,其中梁武帝萧衍时(502548)就增加了23所。当时还开始建塔,三山志寺观载:“闽之浮屠,始于萧梁,高者300尺,至有倍之者,铦峻相望。”而女众出家也始于此时。,闽县的法林尼寺,建于梁大通元年,“闽中尼寺自此始”。陈永定二年(558)七月,西天竺优禅尼国僧人真谛(一名拘罗那陀)先后到豫章、临川与晋安诸郡。他在晋安郡时曾驻锡于佛力寺,从事译经与讲经的活动。太建二年(570),怀安又增一所女众的道场景星尼院。进入隋朝,福州新增寺院5所,其中连江占4所。唐朝,佛教在福州有很大的发展。福州的寺院继续增加。据三山志载:“自高祖(李渊)至于文宗二百二十二年,寺止三十九。”武宗李炎一度禁佛,“会昌汰天下寺,州存其一。”史称“会昌法难”。怀安开元寺因供奉唐明皇像,而得以保留。但“至宣宗乃四十一、懿宗一百二、僖宗五十六、昭宗(李晔)十八。”,堪称“穷殚土木,宪写官省,极天下之侈矣。”同时僧众骤增,唐咸通八年(867),大安禅师驻锡怡山西禅寺,“众常三万指”。中和元年(881),义存禅师在雪峰崇圣寺弘法,“徒众盈千五百人”。由于禅宗的崛起,唐代福州也出现不少高僧。如制定中国第一部禅宗丛林规式百丈清规的怀海禅师,其弟子开创临济宗的希运禅师,以及义中、大安禅师等。,天宝初年,马祖道一禅师入闽,率先将南岳禅法传入福建。道一移锡江西后,其得法弟子水塘和尚、惟宽禅师入闽传法。道一的二传弟子有闽人怀海的得法弟子大安、神赞,闽人怀晖的得法弟子智真等5人在闽传法。道一的三传弟子有闽人希运的得法弟子灵观,闽人大安的得法弟子文矩、师解等5人在闽传法。总的说来,南岳系自唐天宝初年传入闽中,止于昭宗、哀帝朝,懿宗朝至僖宗朝是其繁盛时期。建州、汀州、福州、漳州、泉州都有著名禅师传法,而福州是其中心,前后传法的禅师多达8位,其中以大安禅师影响最大。大安“大化闽城”,“尝有千僧,闽之大乘以此兴盛。”,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了清规。很多人以为禅宗是特别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标举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行事往往特立独行,脱略不羁。到了百丈时期,更是因他住于律寺之中,而感到对禅宗“说法住持,未合轨度,故常尔介怀”,从而别创禅林,制立清规。百丈清规制定之后的几百年间,就出现了十几种清规,历代丛林依百丈清规为蓝本,作了一些权宜性的增减,到元代至元年间,奉敕重修,称为敕修百丈清规。迄今近700年间,百丈清规成为历代寺院的基本法规。,2、文献记载中的龙泉禅寺 梁克家三山志卷35 寺观类三记载: 长乐县 七十九所。庆历“旧记”:八十所。内一十六所有寺额。曾师建“记”:八十三所。钟世明根括宽剩:七十七所。今州籍七十八所,县申一所。(各本皆作“县申一所”,必有脱误,无从校。)内七十七所有起置年代,二所未详。 龙泉院 清平里。十三年创庵。见县志。旧记作梁承圣四年置。时有僧师,邑人,曰怀海,甚谨。一日,师令浣巾,久之,师诘其由,曰:“适见青、黄二龙戏井中。”乃以钵往贮以示师,师心异之,因令游方。后果于百丈开山,著丛林规式,盛行于世。咸通中,尝录所受业及见龙之由奏之,乃赐今额。 旧产钱一贯五百四十三文。,淳熙三山志龙泉院条目载:“时有僧师邑人曰怀海,甚谨,一日令浣巾,久之,师语诘其由,曰:适见青黄二龙戏井中。仍以钵往贮,以示师。师心异之,因令游方,后果於百丈开山着丛林规式,盛行於世。成通中尝录所受业及见龙之由奏之,仍赐今额。”据唐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载,怀海“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证灭於禅床”,可知龙泉寺原名西山寺,怀海19岁时出家於此,后因外出游历而成为一代高僧,故其示寂後,由邑人将其成就及当时于井中见龙之异事呈报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赐龙泉寺之额。弘治八闽通志卷四“福州府长乐县”记载相似。,弘治长乐县志山川称,中丞石“在县南十一都。宋有御史中丞未达时过此,誓曰:不为中丞,不过此石。后果其志,人故名之。”同治长乐县志则称龙泉寺前有中丞石,为宋李望(沙京人,元丰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所自书。按龙泉寺与十一都俱在县东南。 万历版福州府志卷74杂事三记载:“龙泉寺 在县东南六十里。唐咸通十年建,今废。”,黄檗山寺志“长乐林正升”序云: 龙泉寺距余家二里许,古大唐中百丈祖师所建。祖,余乡产也,参江西马大师得法后,隐于洪州百丈山。阐单传直指之宗,制禅席清规之训,师于天下而法于万世,黄檗运大师实嗣承焉。至我朝有四明太白山天童密老人,复阐是宗,传之金粟费和尚,而隐元禅师则金粟入室首座也。接派开堂于闽、越、吴、浙之邦,居恒喜慕百丈家风,欲惠贲龙泉。 春初,寺主印虚上人出禅师语录示余,余心异之,遂佥柬往浙迎至。挹其丰仪道范,固有觌面全彰者。及再聆棒喝,则又标指见月,言下了义,环座观听者无不豁然领略斯旨也。历夏秋说法之暇,穿洞垣,辟小筑,超超玄胜,游其上者咸括目道风真趣。,既复出龙泉语录,余得而读之,觉当机直达,一指万彰,如日丽空,幽暗毕耀,如霆破睡,聋喷尽醒。俾单传直指之宗,愈益著明于世。斯真百丈重兴,黄檗复出,岂独为天童贤孙、金粟肖子而已哉? 余友陈君讳永武者亦读是录,而赞之曰:“雪里阳春点石泉,龙归钵隐混玄天。相逢漫说封侯梦,且向山中听法禅。”余有感,因并录之为序。时乙酉仲冬长至日,玄石居士林正升薰沐拜题。,二、百丈清规与寺院管理 1、禅律共住与百丈怀海别创禅居,从禅宗与律寺的关系着手,来看禅宗的发展过程,最起码有着这样两个阶段:一是禅律共住阶段,其次是别创禅居阶段。 首先是禅律共住阶段。据景德传灯录卷六载:“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已来,多居律寺。虽则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轨度故。” 说到从达摩祖师在少室山传禅开始,一直到六祖惠能禅师,近两百年时间里,禅僧大多住在律寺之中,别院而居。这在赞宁所著大宋僧史略卷上亦曾说到这种情况。在禅律共住阶段,在形式上,禅宗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禅林,禅修僧人亦仅是零散的分布于各律寺别院而居,集团性的修学还相当之少,禅僧亦是在传统的戒律生活中修禅。,其次是别创禅居阶段。到了百丈怀海禅师的时候,由于感到当时禅宗行人的说法、住持未合轨度,在思虑其原因时觉得大乘禅者应有其相应的规制生活,于是对于传统的大小乘戒律“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使其相宜于禅僧开悟自性的修学生活。大宋僧史略卷上说: 后有百丈山禅师怀海,创意经纶,别立通堂,布长连床,励其坐禅。坐歇则带刀斜卧。高木为柂架,凡百道具悉悬其上,所谓龙牙橛上也。有朝参暮请之礼,随石磬木鱼为节度。可宗者谓之长老,随从者谓之侍者,主事者谓之寮司,共作者谓之普请。或有过者,主事示以柱杖,焚其衣钵,谓之诫罚。凡诸新例,厥号丛林。与律不同,自百丈之始也,百丈清规是应禅宗教团的出现和不断壮大的形势而出现的,可以说,没有禅宗僧团的出现,也就没有百丈清规的面世。而百丈清规的制定,又为禅宗僧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这可说是禅宗僧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禅宗的真正崛起,是以清规的创建为主要标志,而清规的制定,又为禅宗寺院的普遍兴起发挥根本的推动作用。正是禅宗的特别教育法,使百丈禅师创建了禅宗特色的清规,而百丈清规又使禅宗的特别教育法得到了顺利的实施。彼时禅宗盛行,百丈怀海禅师痛感禅僧住在律寺内,虽另处别院,但于说法住持,都不能合法。于是他于元和九年(814),别立禅居之制:尊“长老”为化主,处之“方丈”;不建佛殿,只树“法堂”,学众尽居“僧堂”,依受戒年次安排;设“长连床”,供坐禅偃息;閤院大众“朝参”“夕聚”等等。,2、百丈清规的创制,长期以来,禅宗与律寺有着密切的关联,禅律共居。景德传灯录载:“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已来,多居律寺。虽则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轨度故。”但随着禅宗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其说法修行也不合当时之轨度。因此,对于禅门而言,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制新例。唐代百丈怀海所立之清规,即是这一历史时期最为重要的创建。百丈怀海“少离朽宅,长游顿门,禀白天然,不由激劝。闻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虚往实归,果成宗匠。”他追随师父马祖道一禅师。怀海“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风问道,有徒实蕃”。可见,在禅宗日益纷扰的时代,百丈怀海颇具影响力。,对于清规的创制,高僧传怀海传记载说:“后檀信请居新吴界,有山峻极,可千尺许,号百丈欤。海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宋代杨亿在古清规序中也说:“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列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故常尔介怀。乃曰:佛祖之道,欲诞布化元,冀来际不泯者,岂当与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耶?或曰:瑜珈论瓔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哉?师曰: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于是创意,别立禅居。”,由此可见,百丈怀海主要是为了加强对禅宗丛林制度的管理和规范,对大小乘戒律“博约折中,设于制范”,才制定了“与律不同”的新的修行生活仪轨百丈清规。而百丈清规所创这些管理制度和规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佛教自身特别是佛教生存与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古时代佛教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变迁之一。,在百丈怀海所创制之清规中,对于禅宗内部僧众行为有着制度性的规束。杨亿推原百丈立规之意就说:“或有假号窃形混于清众,别致喧挠之事,即当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摈令出院者,贵安清众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详此一条,制有四益:一不污清众,生恭信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于外,护宗纲故。”也就是说,新的规制加强了禅宗内部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要求僧众抛弃以往“假号窃形、混于清众”的行为,而以全新的形象示于世人。为此,清规中制定了众多关于僧众日常生活和行为的规范律例。,同时,百丈清规还在寺院和僧众管理方面也进行了重要的创建,尤其在寺院经济管理方面,更是颇有新的创设。例如,在寺院经济的组织管理方面,百丈清规就设定了分工明确细致、僧众集体职掌负责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因而也得以流传沿革。从后世的清规中,大体可以了解百丈清规中关于组织管理的基本状貌。据敕修百丈清规的记载,寺院日常的生活管理是由东西两序负责的。其中关乎佛教寺院经济及僧众日常生活的管理者众多,兹举其重要者如下:,都监寺,古规惟设监院,后因寺广众多,添都寺以总庶务。“早暮勤事香火,应接官员施主,会计簿书,出纳钱谷,常令岁计有余,尊主爱众。” 监寺,也即寺主。总领院门诸事。 维那,“纲维众僧,曲尽调摄。堂僧挂搭,辨度牒真伪。凡僧事内外无不掌之。” 知客,职典宾客。凡官员、檀越、尊宿、诸方名德之士相过者,负责接待,通报方丈。 副寺,古规之库头,今诸寺称柜头,北方称财帛,“盖副贰都监寺分劳也”。职掌“常住金谷钱帛米麦出入,随时上历收管支用”。 直岁,职掌一切作务。,从以上所列管理职务来看,已涉及寺院僧尼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管理制度,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僧人各司其职,保证了寺院僧众经济生活的有序和稳定。百丈清规的这种管理制度,体现了农禅制度自我发展、自给自足的精神,提高了禅宗寺院经济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对后世寺院管理方式有着重大影响。尽管百丈清规的原貌,在现在已经无法得窥,但是在一些相关的资料中还保持了大量的信息,在宋高僧传卷十有百丈怀海传、景德传灯录卷六亦有怀海传并其禅门规式,在续藏第16套第5册的禅苑清规卷十有百丈规绳颂,在大正藏有敕修百丈清规卷八的古清规序,还有陈诩所撰写的册洪州百丈山故怀海禅师塔铭,其中陈诩所写的塔铭是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十月三日即百丈示寂后四年完成的,是迄今为止关于百丈最早的资料。,清规要求住在禅林中的僧众,必须具备行住坐卧四威仪。四威仪,一行,二住,三坐,四卧。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观无量寿经曰:“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由此可知“威仪”一词常和“戒”连在一起用,几乎就是戒的同义语。对威仪一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的解释是:“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则谓之仪。”释氏要览下曰:“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其他动止,皆四所摄。” 除入室请益,任学者勤怠,或上或下,不拘常准。 入室参玄理,抠衣请益时。任他勤与怠,上下勿常仪。,此段谓采取灵活的修学生活。请益,即学人请师示诲之意。本为礼记、论语中之用语。礼记:“请业则起,请益则起。”于禅林中,多指学人受教后,就尚未透彻明白之处,再进一步请教之意。有关请益之法,有详细规定,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大众章请益条载:“凡欲请益者,先禀侍者,通覆住持:某甲上座今晚欲诣方丈请益。如允所请,定钟后诣侍司,候方丈秉烛装香,侍者引入,住持前问讯、插香、大展九拜,收坐具,进云:某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伏望和尚慈悲方便开示。肃恭侧立谛听垂诲,毕,进前插香,大展九拜,谓之谢因缘,免则触礼,次诣侍司致谢。” 可见其规式之严。,这是说明当时的饮食、作务与禅寺的管理情形。在饮食方面,是一本戒律的规定,严格实行出家人过午不食的传统。斋粥,斋是午食;粥是朝餐。一般为早餐食粥,午餐食饭,即晓光渐现至得见掌中纹时,为粥时。斋,原为清净的意思,在印度佛教的经律中衍化为过午不食之意,摩诃僧祇律说出家人以午时一食为法,过午进食称非时;非时之所食,称非时食或后食(过日中后所食)。而持非时食戒称为持斋。在中国的大乘律中,斋又含有素食(禁食五荤)、不吃肉的意思。或是过午不食、或是不食用五荤、或是不吃肉等,这些都是清净食的范畴。禅宗亦在食法之中奉行着戒律的条文,此即法食双运,无处不道场,吃、喝、拉、撒、行、住、坐卧都是在作佛事。,禅林大众一体实行普请劳作制。凡有作务,一体参加,上下均力。这种传统,至今犹被推重。只是当时将普请作为禅林制度,而今想来是需要多少的胆识和魄力,因为从古印度的比丘开始,一直就是实行乞食制而不事耕作的,耕作被视为比丘邪命。佛教传到中国,由于文化背景改变了,古印佛教的比丘实行的乞食制,在中国的文化圈中却引起了许多的争议和攻击,百丈因应中国本土的文化、时、地等诸多现缘而及时调整了态度,决然地提倡作务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又为其后的佛教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禅林中设置十大寮舍以管理营运。而十大寮舍的名称并不详尽,文中只是列出了饭头、菜头、维那的职事名称,实际上丛林僧职有80种之多。按百丈清规卷四等载,一寺的主管称为住持,或称方丈、堂头和尚。在住持之下,置有东、西两序;东序有六知事,西序有六头首。知事,执掌事务之意,告香上堂时居于住持东侧,故称东序;设有都寺、监寺、维那、副寺、典座、直岁。头首于告香上堂时居于住持西侧,故称西序,设有首座、书记、知藏、知客、知浴、知殿。在举行法事时,住持居中,上述六知事、六头首居左右,拟朝廷文武两班,合称两序或两班。在上述僧职之外,另有头事之职,如饭头、菜头、火头、水头、园头、碗头、浴头、柴头、茶头等,负责具体的生活起居事务。其他的寮舍名目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3、“百丈清规”的意义,百丈清规是怀海对禅宗的极大贡献,百丈清规使禅宗的体制更加中国化,对禅宗自身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进作用。别立禅居,使禅宗僧侣直接从一般寺院中分离出来,成为自主的部分,这样,禅宗作为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最终成为历史事实。不立佛堂,唯树法堂,显示了佛法的崇高性质及僧众在佛法面前的平等地位,它反映了禅宗对他力信仰、佛祖崇拜的着意否定。普请法的确立,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通过自力劳作,实现自给自足,使禅宗在困难环境下获得了生存的主动权,从而为其后来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清规中许多有关禅僧生活的规定,一千多年来始终是禅宗和尚们的基本戒规。,百丈制清规是不同于大小乘又不异于大小乘的,可以说是戒律意识的一种复苏,清规可以看作是怀海对佛教戒律应时应世的一种努力。当禅宗终于取得优势以后,到慧能的二传弟子马祖道一时,禅思想走到了洪州宗的时代,禅者的作略风范是极其自由超脱的。然而,从自由到放纵,其间的距离和差别是非常细微的,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面目全非。 百丈的清规,正是约束这些放纵行为,保任禅悟境界,回归传统思想的一种努力。正是这种努力,才保证了禅者的个性启悟与戒律的有机结合,增加了禅悟思想的凝聚力。,4、“百丈清规”的版本,百丈清规流行到北宋,历时既久,沿革自多,未免混乱,故崇宁以后,历有增订。现可考见的,在崇宁二年有真定宗赜搜集诸方行法,重编为禅苑清规十卷,亦称崇宁清规,百丈之作乃被称为“古规”。后至南宋咸淳十年,又有金华惟勉悉假诸本,参异存同,编成丛林校定清规总要二卷,又称咸淳清规。再后到元代至大四年,东林戈咸又参考诸方规则,改定门类编次,并详叙职事位次高下等,成禅林备用清规十卷,又称至大清规。这些虽是比较通行之本,但不能使诸方统一而毫无增损。因此,元顺帝元统三年,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辉重辑定本,并由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泝等校正。德辉乃取崇宁、咸淳、至大三本荟萃参同,重新诠次,又删繁补缺,折衷得失,分成九章,厘为二卷。此本即名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通行本百丈清规的九章中,前四章主要规定关于祝圣、国忌(帝王、王后忌日)、祈祷、佛诞节、涅盘节、达摩忌、百丈忌以及各寺历代诸祖忌等仪式。这些都是律所未定,古规没有的(古规是以僧徒受戒或住持入院开始的)。从此以下,才算是丛林本身的规章制度。第五章“住持”,是关于住持上堂、晚参、普请、入院、退院、迁化、荼毗、议举住持等一系列的规定。第六章“两序”,是关于丛林东西两序的头首、知事。西序:首座、知藏、知客、书记、衣钵、侍者、汤药等。东序:都监、维那、副寺、典座等。列职:寮元、化主、园主、水头等各职事的规定。第七章“大众”,是关于沙弥得度、登坛受戒、道具形式、游方参请、坐禅、普请及料理亡僧后事等的规定。,第八章“节腊”,是关于大众入寮、建楞严会、四节念诵茶汤、结制礼仪、朔望巡堂、月份须知等的规定。第九章“法器”,是关于钟、板、鱼、磐、椎、鼓等号令法器的说明及其打法的规定。这九章的规定极详,但关于僧众的一般行事,现代丛林仍另订有共住规约,为全寺所共同遵守;又丈室、库房、客堂、禅堂等各处,也另有规约,明定办事的细则。,当时佛教许多宗派,如法相宗、天台宗等由于贵族色彩太浓,解决生活能力差,理论又复杂,所以就不能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因此衰落了。禅宗因为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论较适合大众,又不太依靠豪华奢侈的殿堂、经像、法物,加上自慧能以来,诸位大师都不排斥生产劳动,甚至许多开山祖师都亲自参加劳动,因此比其他宗派较能适应新形式。所以其他宗派衰落而唯独禅宗获得发展机会。,但是成为问题的是禅宗的实际生活、生产状况与旧戒律发生冲突。因为依照戒律,不许出家僧侣自己从事生产劳动;若从事劳动则被视为犯戒,所以旧的戒律已成为禅宗发展的障碍。怀海禅师清楚认识到禅宗面临的这种形势,决心实行改革,为禅宗发展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