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探究杨靖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系(南京,210096)A Study on the Urban Public Architecture Space摘要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是建筑设计中城市意识体现的一种方式,对于创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创造人性化的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生活环境有巨大的作用。试从其相关概念、功能构成类型、手法构成类型、设计原则及在国内发展状况进行研究。ABSTRACTUrban public architecture space is one of methods that embody city consciousnes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create friendly city forms, humanistic city environment with ethos. This essay tries to perform a theoretical study,which include relevant concepts,functions manipulations design principles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problems), so as to offer feasible theory and existing reference to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关键词城市公共化空间建筑空间城市意识KEY WORDSurban public space,architectural space,city consciousness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 章 编 号1000-3959(2004)02-00?-00工业革命以来,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与城市的恶性膨胀、城市大规模开发和大尺度建筑综合体的建设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不完善,使城市与建筑的关系冷漠,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城市公共化建筑空间”是当前缓解城市与建筑的矛盾,促成两者有机契合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从城市的角度,对建筑空间创造提出了新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涵义由单幢的建筑物向较大范围的综合性多功能环境拓展,显示出外延性趋势。“单纯”的建筑已演化成为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师设计建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参与了设计城市的过程。建筑设计的侧重点也从一味追求单体建筑纯美学的形式、造型、风格转向现代的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转向追求建筑与城市的一体化。当代这种建筑本身涵义以及建筑创作观念的转变趋势,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建筑设计的内涵,重新认识城市对于建筑创作的意义及建筑对城市的作用。此外,城市中公共空间的缺乏以及市民公共活动的多样性需要大量供市民活动的小型公共空间,它不可能由单一模式的公共空间来满足,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模式小尺度、经济的、开放的,能以均匀的密度最大限度地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中。这种公共空间本身和以其为载体发生的各种行为的集体构成能够成为一种城市景观,丰富现存的略显单调的城市景观,同时也能够作为一种潜在的资本来推动经济发展。一相关概念(1)定义。“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是建筑设计中城市意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空间既属于建筑空间范畴(在功能上它是建筑空间的组成部分,在产权上与建筑同属于一个业主),又被赋予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某些职能,起到了塑造城市形态、提供城市公共活动场所的作用,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它是城市空间与城市公共生活在建筑内的渗透。(2)属性。从空间构成、功能组织、产权上来讲,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从属于建筑。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公共性的特征表明:它服务的对象是城市,满足城市居民的交往和整个城市形态的塑造。因此,它的空间同时具有公共性和相对独立性。(3)意义。城市公共化建筑空间的出现适应了现代生活模式,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益补充,改善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研究“城市公共化建筑空间”对于指导我国大量的城市建筑设计工作,逐步推进我国城市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二本体论研究1功能构成类型分析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不但在建筑方面应满足基本的功能,还因其自身特性要承担起一部分城市功能,体现出丰富性与多义性。(1)整合城市。整合树立的是一种整体设计和生态设计观念。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观,即城市环境与人类意识的共同进化观,这种共同进化既是城市自组织动力系统演化的总体特征,也是高效和谐的城市秩序建立的基础。就城市的整合而言,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整合城市公共空间;二是整合城市交通;三是整合城市的生态景观。整合城市公共空间是从整个城市结构网络出发,充分考虑城市的外在空间格局和城市的内在场所精神,使设计与整个城市空间环境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创造良好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和城市形态。正像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指出的:“新的城市化概念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向社会提供形态丰富、功能多样的公共空间,显著地增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与建筑有其相关性,从而有了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活动,也正因为这些才使其具有了真正意义的持久的环境质量,这是一条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整合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类型分为两种:缝合城市空间,它是指通过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把无整体感、无形态感、无场所感的建筑周围的空间组织起来,改善原有的空间环境,为附近居民提供活动场所。如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一书上所说:“在一些城市功能和形态较为混乱或破碎的地段上的建筑项目无疑担负着整合周边地段的重要使命。” 1创造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它是指建筑或建筑综合体的公共化空间为城市提供了一个新的城市活动场所,弥补现今城市公共空间的匮乏。通过把建筑的某些功能空间特殊化处理或组织,创造出一个公共活动的城市空间,如建筑中的中庭空间等。例如凡吉冈(Von Gerkan)和他的合作者们的设计的Expo plaza(它是集比赛馆、展览厅、综合楼为一体的综合建筑),通过巧妙的空间组合与流线安排,创造了富有生气的树下休闲广场。广场不仅解决了人流疏散问题、联系了比赛馆与展览厅两大功能体块、保留了基地上的原有树木与步行道,更为市民提供了公共活动场所(图1)。整合城市交通是在城市整体交通结构的层面上协调解决人、车集散的问题,充分尊重和表现城市的交通结构,使新建筑成为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作为城市交通转换的枢纽和集散型空间。这种空间虽然同时包容集会、观光、商业、休息等多种功能,但以交通和人流集散功能为主导。如每日吞吐大量人流的美国伊利诺斯州中心,其中庭与主入口广场连成一体,并引入城市地铁线和轻轨线,集商业、市民集会和交通换乘于一体,是一处典型的交通枢纽空间(图2)。作为商业步行街。这种空间一方面复兴城市该区域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减轻城市交通负荷的作用。作为城市交通空间的延续,把道路交织于城市的道路网中,使它们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此时该空间不仅延续了城市文脉,同时在建筑中表现了城市空间的意义。其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完全保留该道路,建筑跨越道路建设,如库尔哈斯设计的荷兰鹿特丹KunstHal、泰瑞法莱尔设计的中国山东国际会议和展览中心(图3)。第二种是把道路变形组织进建筑,成为建筑空间的一部分。但这种方式并非是对道路原有形态的保留,而是注重对城市中原有人流路线、行为习惯的延续与继承。詹姆斯斯特林在斯图加特美术馆中城市步道与圆形庭院空间的结合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整合也是一种生态设计观念。对城市环境而言,城市生态景观既包括狭义概念上基地的地形地貌、生态自然景观,还包括古迹维护。尊重地形地貌。建筑与地形地貌结合的方式多种多样,运用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这种方式的优越性在于它具有人的活动特性,使建筑与城市地形地貌的结合不再只是俯视的杰作,它可以让人们在活动中、在行进中对地形地貌有所感知。例如英国建筑师泰瑞法莱尔在韩国汉城设计的一个诊所。这幢建筑位于汉城的一个高档住宅区内,与博物馆、体育馆、商店一起,成为韩国一家大公司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整个建筑群位于山坡之上,诊所和商店位于最前端,以“门”的姿态出现,诊所采用台阶式建筑形态与山顶的博物馆相呼应。行人穿过台阶状的庭院到达建筑物的北端,这台阶状的庭院是诊所中城市公共化的空间。因为这条通道同样也是攀上山顶建筑群的路径之一,人们在攀山的行进中,与地形、地貌发生着紧密关系。加强城市的生态景观。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或自然景观,需要其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把城市的生态自然景观引入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因其空间特质所具有的公共性、可达性,必然使城市的生态自然景观在视线上与行为上都得到了连续性的发展,也强化了使用人群对城市景观的印象。如美国圣安东尼市的海特旅馆设计。圣安东尼运河是城市最主要的旅游蓝线网络,滨河散步道伴其两侧,沿河设置休闲、露天咖啡座等设施。因此它也是城市最主要的线性公共空间。圣安东尼海特旅馆将这条城市运河水系引入中庭,并将滨河散步道与通往城市广场的人行步道连接起来,旅馆内庭在此成为城市景观通廊的转换环节,它在整合、加强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同时,也给该建筑带来了城市的气息(图4)。(2)触媒作用。“触媒作用意味着引入一个新元素来修改其他的元素。” 2它是一种催化剂,它的存在或出现会引起其相关区域的一系列反应。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作为建筑中引入的“新”元素,在经济性和社会性上都可以产生巨大的效应,具体体现在两方面:职能激化、经济催化作用。“在独立环境中的建筑,其功能的功效和职能形成自我封闭体系,可称之自发功能。而城市建筑并不是单独存在,在某种积极的环境秩序中,某建筑在相邻建筑和所处环境的激发下出现比自发功能更大的功效职能,可称之为激发功能。” 2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作为建筑中的一种“新”元素实际上是城市生活在建筑中的介入和城市空间在建筑中的穿插。城市生活的介入必定给建筑带来生机,使其功能多样化,吸引足够的客流,这对商业建筑来讲就是经济催化。信息传递作用。信息时代建筑作为一种媒介向人们传达更多的信息。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是公共聚集的地方,自然是理想的传递信息之地。传递信息的内容是多样的,可以是为公益事业作宣传,也可以作为该建筑与人们快速沟通的窗口,让人们了解建筑的内部职能、传递建筑内部的企业精神;或是吸引人们进一步参与建筑内部的活动。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可以采用建筑底层架空的方式,使人们的步行路线经过底层,或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沿建筑的边侧展开,以便使人们在行进的途中,感受和接受所传达的信息。(3)“过渡性”作用。 “中介”是指“具有多重而复杂之涵义与融合二元性事物而又不失二元各自特质之性质” 3。 而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所特有的中介性、过渡性的空间特质使建筑内部与外部、建筑与城市之间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依靠层次丰富的中间领域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进行联系和融合,构成流动、连续的空间体系。主要表现为:在功能复杂的综合体建筑中作为疏散、衔接枢纽空间,起到缓和、组织不同空间的作用。该空间具有相对的开放性,人们在这里可以停留、选择、熟悉建筑内部环境,询问甚至交谈,从而具有城市公共空间性。这种建筑空间不仅从人们的生理需求出发,塑造出健康、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如从电影院黑暗处到室外明亮处,从空调供给房间到室外,人们都需要有一个空间来调整,以达到生理上的适应,另一方面,使人的心理在整个建筑空间序列的行程中得到调整、过渡,这也是一个建筑要想打动人所要做到的。(4)生态缓冲作用。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具有“庇护所”的作用,为在其中活动的公众提供较为适宜的小气候,同时还具有生态方面的缓冲作用,成为建筑主体空间与室外环境之间的“过滤器”。它可以抑制直射的阳光、炎热的空气、寒冷的风雨、嘈杂的噪音等不利的环境因素对主体空间的影响,可以改善室内小气候,减少空调等设备耗能。能起生态缓冲作用的城市公共化建筑空间有四种类型:建筑外部空间、建筑边界空间(如柱廊、出挑的雨蓬等)、中庭空间和屋顶花园。2手法构成类型分析建筑可谓“微观的城市”,城市则为“宏观的建筑”。 这二者从本质到设计方法都存在类比性与相似性,因此可以直接将城市语言引进建筑设计,使之成为建筑形体、功能组织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方法4,“从宏观、中观、微观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形体和空间,在为城市环境锦上添花的同时又为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合理有序的框架”5。(1)运用城市元素。在大型的综合体中,把城市公共空间的元素(广场、街道等)引入建筑设计中,成为建筑空间的有机构成元素。它们在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中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产生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意义。经过转化与重构,建筑本身具有了多元复合的功能、多变自由的组织手法、多义暧昧的空间形态等特点。而城市空间也由于这种手法而得到整合,其秩序感和连续性得到强化。由泰瑞法莱尔设计的英国纽卡瑟尔市的国际生命科学中心,以时代广场的公共空间来组织集休闲、健身、学术和商业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使各建筑空间具有聚合性和整体性,既尊重了该地区的文脉又再现了场所精神。广场中保存了原有步行路线,重新整修古老的市场仓库,生命科学中心成为整个中心的凝聚点,与历史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图5)。此外,需要补充的是把城市语言引入建筑须综合运用,几种形态需相互穿插、联合、并置。有时为了因地制宜或创造独特的空间效果,把广场、街道形态进行变形。同时,城市空间元素进入建筑空间,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功能的室内化,成为“中庭”空间。室内的广场、街道空间(即中庭)一般多与自动扶梯、景观电梯等竖向交通结合,形成竖向多维层次的共享空间。这种空间形式可使建筑内部最大范围地向公众展开,这也是这种空间类型在现代大型商业、娱乐建筑中广为流行的原因。另外,尽管城市功能室内化的建筑空间在城市设计中作用巨大,但不应盲目扩大化。完全人工化的室内环境,不但造成巨大的能源损耗,而且加速造成室外自然环境的退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2)建筑构成元素特殊化。边界特殊化处理,即将建筑与城市空间相邻的垂直面经过特殊化变异,使其成为城市和建筑的结合部和中间体,成为室内外互动的媒体。可以通过创造开敞式边庭空间5和底层架空的方法来进行。在美国西雅图美术馆改建工程中,设计师沿建筑的外沿扩建了一个造型简洁的廊子作为开敞式边庭空间,把原本封闭、单调、零碎的建筑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让它们更具有亲近感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氛围。黑川纪章设计的大阪府立国际会议中心,为保持城市沿河景观的通透性、缓解会议中心人流疏散与城市交通繁重的矛盾,建筑底层局部架空,六个落地的垂直交通核与一些公共性较强的空间(如咖啡厅等)一起形成了两层通高开敞的城市公共化空间(图6)。门厅特殊化处理。通常有以下几点:门厅设置于人流经过处,如人行步道穿过之处,或置于公共空间中或其附近;增强门厅的通透性和开放性,更注重象征性和形象性;具有精心设计的公共设施元素,如小卖部、咖啡厅、茶座、休息设施等。如蓝天合作社在德国德累顿市中心商业区的UFA公司综合电影院外创造了一个简洁的、以金属和玻璃结构形成的巨大的水晶体充当门厅,成为“流动的都市空间”(图7)。屋顶特殊化处理。建筑屋顶作为纯粹的围护功能元素,在城市设计意识的指导下,亦可成为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大概有两类方式:一是将屋顶处理成斜坡状,从地平面延伸到建筑的最高处,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并成为人们可行走上去的屋顶“广场”。如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图书馆被设计成屋顶缓缓倾斜升起的建筑,屋顶种植成草坪,草坪可以上人,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学生们可以坐在那儿休息、交流(图8)。这样设计一是考虑到校园缺少供学生活动的公共空间,二是这样的建筑形态表现了对校园环境的尊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草坪屋顶对图书馆起到了良好的生态中介作用。另一类是,在现代高技术的支撑下,用屋顶夸张的悬挑,创造出“屋檐下的公共广场”。如,J努维尔设计的瑞士琉森音乐中心,屋顶夸张地出挑形成了屋檐下的文化广场,为市民提供了沿湖游玩、赏景的湖边公共空间。室外空间特殊化处理。基于城市角度,改变建筑自我服务的封闭状态而演变为多层次、多功能的开放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益补充。建筑室外空间特殊化处理要改变以往建筑外部空间直敞敞对着街道,缺乏限定性和场所感的状况;另外要注重室外空间中活动内容的设计,不能空而无物。西扎设计的葡萄牙展馆综合体带屋顶的广场就是一个经过特殊化处理的城市公共化的建筑室外空间。它不仅成为展馆的入口空间,同时也供人们聚会、发表演说、举行仪式时使用。广场被两边具雕塑感、造型简洁、体量厚重的混凝土门廊以及极具张力的混凝土顶所限定,具有一种强烈的场所感(图9)。此外,建筑物的室外楼梯、坡道、平台等构件,经过特殊化处理,也可以成为城市公共化的空间。在这种处理手法上主要注意两点:其一为室外楼梯、坡道、平台等构件与室内空间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当主体建筑内部停止使用时,这些构件成为市民、游人活动的空间,尤其当建筑位于优美景区中,这些构件所形成的空间就成了人们赏景、游憩的场所。其二为室外楼梯、坡道、平台等构件尺度及相互组织关系,需经过特殊化处理,使其具有停留感。如台湾屏东县琉球交通观光专用港旅客服务中心,建筑师考虑到台湾特有的炎热、潮湿的自然环境,设计了覆盖基地的大型钢构架遮阳百叶,并把坡道、楼梯、平台等建筑构件室外化,不仅有利于通风,更显示出建筑与环境的亲近感。由坡道、楼梯、平台构成的成环状路线的室外空间,以及悬挑出去的赏景台在为旅客提供接触自然机会之余,也为该港口地区的市民提供了眺望海景的公共活动平台(图10)。3室内外空间互逆渗透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人的感受应成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就是要考虑人们在其中能体验到城市空间的感觉,在建筑中创造一个使普通市民感到这是属于自己的地方,为实现这些,其中一个重要的设计方法是在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产生连续的互逆渗透的感觉。塑造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如尺度、材料、细部、光线等,可以作为一种城市的象征存在,突破约定俗成的桎梏,使其在建筑内部并置,可产生丰富有趣的共生对比,使人们更真切感到城市空间的存在。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尺度并置,即可以把城市尺度引入到建筑内部,使人们更真切感到城市空间的存在。材料互换,即把城市室外经常运用的材料运用到建筑内部,如在建筑中庭中施以粗糙的石铺面,会产生城市广场的感觉;又如表面是同一种材料的一条城市道路自然伸进建筑,人们在沿其进入建筑时,仍会留下刚刚走过的城市外部空间的回忆。细部印象,即可以把城市空间的标志和符号,组织到建筑中,如一段铸铁栏杆、几张公园坐椅、路边的消防龙头、邮筒和从街角上搬来的广告牌、街道拐角处一盏老式街灯,甚至高于行车道的路牙,都会唤起我们对城市的感觉。光的运用。人们喜欢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休息、游玩、交谈,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沐浴在阳光下的快乐。美国洛杉矶会议中心工程中,詹姆斯因戈福里德(James Ingo Freed)成功地诠释了光对于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的重要性。“这儿(指的是入口大厅空间)的玻璃都有实用意义,在有玻璃的地方你能看到外面的城市景象。在晚上,它就像一盏灯塔。在其他地方,我们使用金属嵌板。在有玻璃的地方,你知道那是公共空间。我认为,光线对于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而言是最重要的因素。”6要素分解。建筑基本要素包括梁、柱、门窗、楼梯等,要素分解就是打碎旧有的要素组合方式,按照一种新的观念来组织。如把室内楼梯、自动扶梯或室内回廊拉到商业建筑的外面,就能创造、限定出具有城市公共性的建筑空间来。以上手法构成类型可以交织运用,这样也使空间的创造更加丰富。但在手法构成类型的运用中要注意它的适宜性,气候和建筑规模是两项重要参考依据。三设计原则及发展状况1设计原则城市公共化的空间设计具有一些潜在的原则来指导建筑中城市公共化空间的创造与评价,并揭示它所反映的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信念。(1)开放原则。这是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最本质的原则,它决定了场所的性质。现代城市生活行为上的开放性决定了城市建筑空间形式上的开放性,表现在形式上为设计的可达性与可感知性。可达性是指在形式、空间的组织上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具有相当的开放度,不受建筑主体功能的约束,不受管理上的限制,可随意进入,可随时使用、参与。可感知性是指在视觉上、感受上能够传达给人们该空间是城市公共化开放空间的信息,以便于人们参与其中。(2)依附原则与相对独立原则。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形式上与城市形象、城市空间构成连续的、统一的环境形象,功能上又依附于城市生活的节奏和方式,因此兼有城市和建筑的双重译码。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丝毫冲突。相对独立性使建筑在行为路线上、使用方式上、管理模式上、功能的配置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可以不参于主体建筑的其他功能内容而单独使用,亦可以在主体建筑功能停止使用后继续使用。而依附性则提供了建筑存在的环境背景和依据,提供了城市公共空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3)多义性原则与可选择原则。多义性原则要求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在空间位置上似是而非,而不是非此即彼。它决不仅是建筑出于“慈善”割让给城市的一部分,而是建筑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的使用是多种方式的,建筑的功能往往和城市的需要混合,在建筑与城市的交汇处,产生多义的复杂的功能裂变。可选择原则是与多义性原则相关的。它意味着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的意义从它的象征性到它的功能使用都应该提供想像和选择的可能,同样也意味着适应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4)整体原则。所谓整体原则是注重事物的结构关系和整体,与我们对自然、环境、时间、空间观念的深刻变化汇集到一起,目的是使整体保持平衡,不是解决个别部分。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的创作思想应被理解为它把建筑与城市当作一个系统,该系统在功能、空间、实体、活动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组合是完整的并维持着一种平衡。建筑通过城市公共化的空间与城市系统和公共生活相沟通。建筑中城市公共化的空间不再是一种清晰的对生活的简单概括,而以其复杂多义性为人们提供多向量的选择。由于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与主体建筑及城市不存在简单的功能主义分裂,于是需要从整体的高度对环境重新建构,使建筑与城市之间处于一种互动关系。2国内发展状况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经济的刺激作用下,首先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开始出现建筑空间城市公共化的现象,如入口开放的广场环境,柱廊、骑楼限定的沿街“灰空间”、中庭空间等设计手法被频频运用,以强化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增加建筑对市民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城市设计观念也被引入我国,建筑师开始更加重视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实践了一系列具备城市意识的建筑作品。这种变化趋势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平面型向立体型发展。早期出现的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衔接方式是通过单一的层面相连,空间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为平面型空间,如大片出挑的雨篷、架空的柱廊、简单通高处理的门厅等等。如今更为复杂多样的空间处理手法被运用于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中:空间层次复杂,不同楼层上下视线相通,并以楼梯、电梯或自动扶梯相联系,在同一空间中展现出纷繁的信息,这种手法在商业建筑中往往十分有效;交通层次复杂,不但地面层与城市相接,而且通过大台阶、室外自动扶梯,天桥等使建筑的二、三层也与城市交通直接相连,甚至地下层可直通地铁出入口。(2)室内空间型向多样型发展。早期建筑空间的室内、外限定往往非常明确。逐渐地,为了解决不同的城市空间问题,创造了各异的建筑形式和空间效果,加强了城市与建筑空间的联系,建筑与城市的界面变得模糊不清、盘根错节,形成了许多边缘型空间。我国的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由早期供城市公共使用的中庭、门厅空间演变出了多种类型:抬高地坪作公共广场、下降地坪以创造公共广场、底层大面积架空的手法、“边庭”空间的手法。(3)单个型向群体型发展。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掀起了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留学服务与合作协议合同书
- 货物运输合作协议
- 度化工矿产购销合同
- 公司股权回购合同样本
- 无菌灌肠操作教学
- 物业管理劳动合同模板
- 煤炭购销合同样本
- 中级制图员模拟题(附参考答案)
- 办公设备租赁服务合同
- 度木材供应合同范本
- 2024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详细解析
- 患病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儿科护理课件)
- 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中考一模物理试题(解析版)
- 智联招聘行测笔试题库
- 2024中考化学试题研究专题《实验室废液成分的探究及处理》 课件
-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题综合考核训练题大全附答案
- NB-T20307-2014核电厂冷却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 高中数学选修二(人教A版2019)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 天然气管网大数据分析与预测
- DZ∕T 0148-2014 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正式版)
- 公厕保洁服务服务承诺及质量保障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