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去年高考有不少省市作文是材料作文,江西省据一幅漫画写作文,也是属于材料作文的一种形式。由于前些年复习训练的大多是话题作文,很多考生对材料作文感到有审题和立意方面的困难。其实,材料作文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就有过,只不过新世纪以来,话题作文一统天下,材料作文就退出高考试题之中了。近几年,高考作文题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材料作文才重新获得了在高考试题中的地位。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全面解读材料,推敲关键词句,抓住材料核心,并且要弄清材料中的隐含信息。纵观以往的高考作文,在审题方面严重的失误经常是误读误解,偏离题意。如1990年全国卷: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许多考生没有领悟这段寓言蕴含的哲理:鲜花下往往有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有些考生自拟的文题为“要正确教育自己的子女”“娇生惯养与艰苦奋斗”等,还有如“谈逆境”“逆境是坏地方吗?”等,更有甚者,有的考生站出来针对第一个小姑娘“谈如何正确对待批评”。据统计,当年某省有万人离题或走题。那么,怎样审题才能使高考材料作文“符合题意”呢? 1认真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实质 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看起来像是给考生提供了方便,其实是增加了难度。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题目提供的材料有明显的表面信息也有隐含的信息(如比喻义、象征义),而隐含的信息往往是更重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认真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实质。如2006年全国卷: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中牧羊人与孩子两句话就是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哪一个角度都可以。但是,一般来说,选取牧羊人观点(要看清自己)的考生一定占绝大多数,不容易出彩;而选取孩子观点(乌鸦努力过,此生无憾)的考生则可以写出新意,易得高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考生根据事物都具两面性的原理,对两个方面都有褒有贬,哪边都不得罪。这种思路造成的后果就是观点不明,模棱两可,同时由于字数的限制(仅800字),两个方面都无法说充分,使文章显得空洞。我们提倡具有鲜明的个人观点,只要没有原则性错误,就可算是“一家之言”。 有鲜明的个人观点才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对这一种观点表达得深刻充分。 2辨明材料关系 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可分为单项材料和多项材料两类。单项材料的审题相对单纯。而对于多项材料,审题时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涵的意义,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多项材料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同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相同。如2004全国卷所提供的材料中的这两则: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类义关系。指材料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深入内里,却能发现,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具有相类似之处。如2004年天津作文题:有一个木匠到山里选木材,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觉得没用就走了。后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发现这些树根后,如获至宝,将这些树根雕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请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木匠从实用观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理解这层意义,对于作文“立意”十分要紧。讨论的重点可以突出实用性,可以突出审美性,也可以两者兼容。反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例如:(材料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材料2)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根据“材料2”和“材料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注意把“材料1”和“材料2”结合起来思考。这两则材料所含的意义是相反的,反映了青年人中一部分人对人对己不同的道德标准。作文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对立点,深刻剖析这种不同所反映的问题实质。 3.精心筛选信息,选取最佳角度 “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多为文字性材料或图像性材料。这些材料中包含着迷惑信息、多余信息。例如鸟的评说,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这个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鹦鹉学舌”,确实有些“无原则”;燕子,确实有些“怕冷”,甚至是“怕艰苦”,“见异思迁”。如果这样断章取义来展开议论,势必离题很远。分析原材料,抓住主要信息,运用“发散性思维”,列出25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一位湖北考生根据毁树容易种树难的原材料,从环保角度写了一篇“毁树与造林”,获得了高分。只要扣紧了原材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使你的文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 (二)审题立意方法指导1分清类型,确定思维走向。从由材料中引出观点的角度分类,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阐述型材料。多为一首诗、一幅画、一则寓言、一段故事之类。材料本身包孕着确定的思想内涵。如1980年全国卷作文题中“达芬奇画蛋”的故事,1983年全国卷中“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的漫画挖井,1995年全国卷作文题中鸟的评说的寓言诗,都属于阐述型的材料。文题中任何一个字,任何一个信息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审题时,要全面分析,不轻易放掉一字一句。有的材料不一定要扣住中心写,只涉及一方面就行。例如画蛋,你写“苦练基本功”也行,你写“名师出高徒”也没错。有的材料则要扣住材料中心写,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这个原材料的中心是“毁人才容易,培养人才难”;鸟的评说这个材料的中心是“看人看事要全面,要一分为二”。引申型材料。这类材料所涉往往只是自然界的事情。写作时一般不应就事论事,而应将材料引申,进行类比立意联想可比之事,可比之理。材料在这里不是主要的写作对象,只是用来引发联想的引子,具有类似特点的社会联想才是思考的对象。1981年全国卷作文题“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全国卷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1990年全国卷作文题“花与刺”,都属于引申型的材料。鉴赏型材料。如1996年全国卷作文题,要求对两幅漫画欣赏比较,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幅。那就要依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材料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分析评说,谈自己获得的审美感受。其实,材料归根结底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是话题,取其本来的意思;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取其影射的意思。寓言、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不应就故事论故事就画论画。如1983年的高考题“挖井”就是此类。2全面审视,把握显、隐全部信息。如1997年上海卷我看课外阅读,有三则材料,一是讲青少年阅读面狭窄,二是讲大多数家长为孩子买的书是教学辅导读物,三是讲青少年课余读的大多是漫画武侠等休闲作品,它们是一个整体,在审题立意时应把三则材料统摄起来考虑。如只看到材料三,把论点定为“多看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对青少年课外阅读无益”,显然是审题时把三则材料割裂开了。所谓“隐含信息”,是与“明示信息”相对而言。是从材料“字面”上看不出的信息。例如鸟的评说,这首寓言在“字面上”并没告诉你“看问题要全面”,但这个道理包含在里面。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隐性信息如果没有把握,写起来就会跑题。3推敲关键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下面材料。高尔基花致MA彼什柯夫:“要是你俩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的关键句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这个句子,便可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4求同寻异,抓住材料的“关联点”。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怎样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如下面两则材料: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5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因素。要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首先对材料要有深刻的理解。如就下面这则材料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当然可以,但只停留在材料表面不会深刻,也难有新意。往深层次看,这些“记者”,应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有文化”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要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6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立意。审题的任务大体有两条:一是弄清题目本身的含义,提示其本质;一是选择恰当的角度,确立文章中心。前者是对题目内涵的客观把握,后者则是对作文主旨的主观认定。审题时,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如韩非子的那则智子疑邻,其寓意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而遭到不同对待。材料的关注点不在于富人的判断结果是否正确,而在于他认知事物的标准恰当与否。以感情的亲疏为尺度,却不假思索、毫无根据地揣测他人并作出结论,正是这个宋国富人给后人留下话柄之所在。从“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角度来写文章,立意上存在三个层次:A就事论事:感情上的亲疏远近造成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B剖析原因:缺乏理性的思辨。故需呼唤理性的认知,强调理性的价值。C深化拓展:理性的社会该具有的品质,如学会理解、信任、沟通等,遵循法约、原则、规律等。任何一篇高考作文,都有一个从题目的本质中提炼和转换成自己文章的中心的任务,而且这种提炼和转换,越明确越好,根据自己的认知优势,从分析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审题才算成熟。7吃准材料,找出最佳指向思考立意。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这是审题的第一步。在分析话题指向的时候,我们又会遇到多角度的问题。我们只有找准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如何找出最佳指向?例如: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已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已。“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是谁说话?竟敢这样傲慢无礼!”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树根。揣摩法。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哪个角度最佳呢?当然是结合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批评“树叶有一点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了。这从话题材料中的遣词可以分析出。“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声音”,对树叶的批评、责备之意非常明显。所以,我们读材料,不仅要读懂字面义,还要读懂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这是选择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观照法。观照,即用话题的指向来思考社会,体察生活。我们要根据话题的指向,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予以褒扬、针砭,这样的立意,才是命题者真正要我们写作的内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树根可以象征些什么?树叶可以象征些什么?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从小处说,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从大处说,集体、祖国、民族、人民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因而,我们可以拟出标题如“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等等。追问法。如果我们立意为“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或“树叶与树根要相互理解”或“树根要理解树叶”之类的,怎么办?不慌,我们用第三种方法“追问法”来定位。所谓“追问法”,就是反复阅读材料,体会命题者意图,敲定自己的立意。可以有这样三个局面的追问:一问材料的文字意思有否遗漏,二问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住了吗,三问联系现实有否不贴切之处。经过这样三步思考,你为这一话题作文定的位,找的点,从技巧上来说,该是很准确的了。8为作文定出“新颖点”。在“符合题意”上的创造和个性,才是考场作文的价值所在。要达到这一点,可以采用“大题小作”“以点写面”的方法。所谓“大题小作”就是找一个自己有话可说、有思考有感悟的小角度作为切入口,“化大为小”文章才能写得具体,写得深刻,才能“出彩”。“点”指局部,“面”指整体。有些范围很大的话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税务师备考必避坑试题及答案
- 数据分析的实际技巧 试题及答案解析
- 食品安全课程复习试题及答案
- 2025企业租赁合同标准版
- 2025中介服务佣金合同范本
- 2025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02英语(新高考I卷)解析版
- 2025停车场承包协议合同书
- 生育补贴政策落地方案
- 2025专项许可经营合同
- 低空经济政策红利与产业机遇透析
- 《碳排放管理师》(高级)培训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4年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SH/T 3046-2024 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设计规范(正式版)
-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规范
- 2024年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新概念英语第2册课文(完整版)
- 水培吊兰的养殖方法要领
- 动物的迁徙行为与地球生态系统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4100字】
- 2025年日历日程表含农历可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