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doc_第1页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doc_第2页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doc_第3页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doc_第4页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民法总论与实务教 案二00七年十月 第一章 民法及其基本原则【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我国民法的性质和调整对象;掌握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实践中的适用方法;掌握民法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方法;了解我国民法的结构,以及掌握民法体系的要点。【教学重点及难点】民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是私法、权利法、市民法。【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适量讨论和课后阅读。【辅助教学手段】电子讲稿。【计划教学时数】 8学时。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适用一、 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一) 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法律上使用“民法”一词始于1929年5月民国政府公布的民法总则。汉语中“民法”一词源于日本;日本民法典的“民法”一词译于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的“民法”一词源于罗马法的“市民法”。 (二)民法的调整内容 调整对象是区别部门法的主要标准。 民法调整内容包括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和平等主体三个要素。其中平等主体是民法调整内容的主体范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则是民法调整内容的两大类型。民法调整对象分为两大类,一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一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1、财产关系是指以财产为媒介而产生的法律关系。这种财产关系主要表现为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分别构成民法中的物权法和债权法的主要内容。 2、人身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与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3、地位平等是确定民法调整对象的范围的标准。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平等的属性,在这种关系中,当事人互不隶属,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意志的自由。 民法只调整主体地位平等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不符合这一特性的,概由其他法律调整。例如税收、没收、刑事强制措施等。 4、民法调整对象的抽象分析 民法法系又称为成文法系;成文法具有普遍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等特点;民法调整民事主体权利和权利之间的关系,民法还调整民事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其根本点并不在杜绝主体间的胁迫、欺诈,而在于排斥国家权力对民事关系的任意干预,以保障民事主体免受他人不当干预的自由。 (三)民法的调整方法 民法调整是指法律凭借其权威,对社会关系施加影响,进行规范,使之形成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民法的调整方法,一是事前调整,一是事后调整,民法通过这两种调整实现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和规范。 1、事前调整(1) 确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规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如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规定;规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如规范流通物和禁止流通物;拟制,把乙事实当作甲事实,常以“视为”为典型句式,如将船舶、飞机视为不动产,再如行为能力的有关规定。 (2)范导。是为当事人可能的行为提供法律模式的调整方法。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分为行为模式和保证手段(复习法理学的有关内容);行为模式由假定和处理构成;保证手段由假定行为和法律后果构成。 行为模式分为任意性的和强制性的,例如遗嘱形式是任意性的,见证人的有关规定则是强制性的。任意性规定体现着意思自治的原则;强制性规定体现了公共秩序的要求。 2、事后调整 修补。就是以补充性规定完善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民法调整方法。例如民法中关于合同当事人对某些事项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的补充性规定。 保障。就是通过适用民事救济使被破坏的法律关系恢复圆满状态的调整方法。如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等。惩罚。就是在行为人没有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为的情况下,使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主要形式有:失权;强令生效;价格制裁和证据规则等。二、 民法的结构(一)民事权利的内容1、人身权利由人格权和身份权构成。人格权包括一般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性自主权,等等。身份权包括配偶权、亲权和亲属权。2、财产权利分为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物权分为自物权和他物权,债权分为合同之债、侵权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和不当得利之债,知识产权分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其他智力成果权。(二)对民事权利的保护即采用民事责任的方式,对违反民事义务、侵害民事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分为对物权的保护方法、对债权的保护方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方法等,最常用的对民事权利的保护方法就是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三、 民法的性质和与相邻法律的关系(一)民法的性质 1、民法为私法。私法的民法观认为,对市民生活的调整应以民法的事前调整,任意性规范调整为主,建立当事人自由竞争的规则;事后调整和强制性规范调整是次要的调整手段;而行政调整应减少到最底限度。2、民法为权利法。 民法的一切制度都是以权利为轴心建立进来的,权利是民法的核心。民法的规范多为授权性规范,而刑法规范多为禁止性规范。 3、民法为人法。民法以人为本,以人作为立法的基本出发点,规定自然人和法人的根本地位,确定合理的人性观点,依公平正义的观念来规范人的行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民法与相邻法律的关系民法与商法同为私法,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商法的主体必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商法关系基本上都是有偿的财产关系;商法具有国际性。经济法调整的是纵向经济管理关系。四、 民法的渊源和解释(一)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是指民法的表现形式。 1、宪法中的民法规范。如宪法中有关保护财产所有权、继承权的原则规定。 2、民事法律。指由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颂布的民事方面的法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等。 3、行政法规中的民事法律规范。制定主体是国务院。如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中的有关物权规范;婚姻登记条例。 4、地方法规中的民事规范。省和教大的市地方人大或政府颁布的涉及民法内容的规范性文件。 5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全国各级法院适用民法的审判活动具有约束力。6、国家认可的民事习惯。(二)民法的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五、民法的适用范围 民法的适用范围,又称民法的效力,指民法在哪些范围发生作用,即民法对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方发生效力。 一、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采取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二、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一般而言,我国民法适用于我国领陆、领空、领海、还包括根据国际法视为我国领域的我国驻外使馆,以及在我国领域外航行的我国船舶或飞行器。 此外,我国民法制定的相关机关所管辖范围不同,其所定法律的适用范围也与之适应。 三、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时间上的效力是指民法生效和失效时间,以及民事法律规范有无溯及力的问题。 1、民法的生效时间分两种情况:一是民法规范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一段时间后再生效。 2、民法的失效时间有三种情况:一是新法直接规定废止旧法,如合同法第428条的规定;二是旧法与新法相抵触的部分失效;三是由国家专门机关颁布专门决议,宣告某些法律失效。 3、关于民法溯及力问题。一般没有溯及力,但在具体实施中也有例外。例如贯彻继承法若干意见第64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对继承法生效前已经受理,生效后尚未审结的继承案件,适用继承法。但不得再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驳回起诉。”此外,在合同法的司法解释第3条中也有类似规定。第二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一、 民法基本原则概述(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基本含义民法基本原则是指民事立法、民事司法与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民法基本原则是其效力贯彻民法始终的民法根本规则,它是一种克服法律局限性的立法技术。(二)适用民法基本原则应当注意的问题 1、掌握民法基本原则的立法准则功能; 2、掌握民法基本原则的行为准则和审判准则的功能; 3、掌握授权司法机关进行创造性司法活动的功能;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 (一)平等原则 主体地位平等是民法调整对象的本质特征,是民法有别于其他法律的主要标志。该原则具体表现为: 1、民事主体资格平等; 2、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 3、民事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4、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两种平等观:实体平等观和程序平等观。市民社会的平等观必然是程序的平等观。 * 现代民法要求程序平等。平等与主体立法和行为立法问题,应采取行为立法。 (二)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 1、意思自治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要求保障当事人事活动时的意志自由,不受国家权力和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其功能有二:一是以民事权利抗御非正当行使的国家权力;二是使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不受来自其他当事人的非法干预。意思自治原则的基础。意思自治原则是对人的意志自由本质的尊重;也是对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的承认。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的含义有二:一是社会必须给每一个民事主体的自由发展提供公平的机会,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条件;二是民事主体在交易中应当遵循普遍公认的行为准则,在谋取自己的利益时,接受社会利益和社会义务的约束。3、等价有偿原则指民事主体在实施财产移转等的民事活动中要实行等价交换,取得一项权利的同时应当向对方履行相应的义务。4、诚实信用原则 该原则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很大收缩性。其要旨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的立法者的意志。 *诚信原则是“帝王条款,君临全法堿之基本原则,”具有广泛和综合的功能。 *诚信原则不能滥用,否则会造成民法规定的软化和向一般条款的逃避。因此,诚信原则也应是后备条款。 (三)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原则目的在于使民事主体的权利真正得以实现,其以民事责任的承担突出保护主体权利。适用着这一原则时还应注意,其具有补充民事权利的立法不足的作用。 (四)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原则 (五)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民法的概念? 2、怎样理解民法的调整对象? 3、我国民法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4、如何理解我国民法的效力范围 5、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课后讨论题:民法基本原则能否直接作为人民法院定案的依据?请说明理由。第二章 民事法律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和要素;明确法律事实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民事权利的概念及分类;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适量讨论和课后阅读。【辅助教学手段】电子讲稿。【计划教学时数】 10学时。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一、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规范调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由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关系-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1、 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2、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规范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3、 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4、 民事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关系。二、 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一)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根据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分类。(二)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根据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是否特定而作出的分类。(三)调整性民事关系与保护性民事关系根据民事关系的形成和实现的不同而分类。(四)主民事关系和从民事关系根据民事关系能否独立存在而进行的分类。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主要指自然人、法人;也包括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某些社会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国家也可成为民事主体。 在民事主体中,享有权利的一方为权利主体;负有义务的一方为义务主体;在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对主体的称谓不同,如所有权关系中的所有人和非所有人;买卖合同中的买受人和出卖人;出租合同中的出租人与承租人等。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客体主要有四类: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有些权利也可是客体,如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 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有不同的客体,如物权关系物,债权关系行为;知识产权关系智力成果;人身关系人身利益。 关于权利是否可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有不同见解。权利成为客体的条件:(1)必须是财产权利;(2)必须是可转让的财产权利;(3)必须是法律规定可成为民事权利客体的权利。如对土地使用权和质权的规定。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所承担的民事义务。(一)民事权利、民事权利的概念。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为实现特定的利益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民事权利意味着权利人实现一定范围内的意志自由;* 民事权利意味着权利人实现一定利益的可能性;* 民事权利具有法律保障性。2、财产权与人身权。依据民事权利所体现的利益不同划分。财产权是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如物权、债权;人身权是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与权利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如人格权、身份权。知识产权和继承权均有双重性,但应归入财产权之中。3、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依据民事权利的作用划分:(1)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并具有排他性的权利,其行使不需要他人的配合。如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2)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他方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的权利。债权是典型的请求权。(3)形成权,是指依照权利人的单方面意思表示就能使权利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权利。*重点是单方面的意思表示。撤销权、解除权、追认权、抵销权、继承权的抛弃权等都属于形成权。(4)抗辩权,是指权利人所享有的对抗对方当事人请求权的权利。抗辩权可分为永久性抗辩权和延期性抗辩权,前者如诉讼时效届满时的抗辩,后者如同时履行抗辩权。* 抗辩权的作用是对抗他人请求权,但他人的权利并不因此消灭。* 抗辩权的行使要以请求权的存在和行使为前提。* 在权利已消灭的情况下,不适用抗辩权,如拒绝无权利的请求,可称为否认权,不属抗辩权。4、绝对权与相对权。依据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划分。绝对权是指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并可以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又称对世权。包括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相对权是指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才能实现,只能对抗特定的人的权利,又称对人权。债权是典型的相对权。* 关键的两点:是否须义务人行为;义务人是否特定。5、主权利与从权利。依据民事权利的依存关系划分。区分主权利与从权利必须以有关联的两个以上的权利存在为前提;区分的意义在于主权利的存在决定从权利的存在;从权利不能与主权利分离而转让。此外,还有专属权与非专属权,即得权与期待权、原权利与救济权的分类。6、民事权利的保护民事权利的国家保护,又称公力救济,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由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予以保护。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又称私力救济或自力救济,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民事权利的主体自己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其权利,如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 自助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对他人的人身自由予以拘束或对他人的财产予以扣押或毁损的行为。通说认为还需四个条件:(1)为保护自己的权利;(2)情势紧迫;(3)手段适当;(4)事后及时请求有关机关处理。 (二)、民事义务1、 民事义务的概念。是指民事主体为了实现其他民事主体的权利而使自己的意志受到限制的状态。义务必须履行,否则要承担民事责任。2、民事义务可分为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3、基于诚信原则而产生的附随义务。如协力义务、通知义务、照顾义务、忠实义务等。(三)关于民事责任1. 概念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合同义务或法定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2. 特点 (1)以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害他人的民事权益为前提。 (2)以一方当事人(加害人)补偿另一方当事人(受害人)的损害为主要目的。 (3)可以由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3. 分类 (1)依据责任发生根据的不同 合同责任、侵权责任和其他责任 区分意义:法律保护的权利性质、各种责任的发生前提、构成要件、责任方式等都不相同。 (2)根据民事责任是否具有财产内容 财产责任(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修理、更换、重做) 非财产责任(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区分意义:财产责任的实现会受到责任人实际财产状况的限制;非财产责任的实现则不会。两者有时可以并用。3. 依据承担民事责任的财产范围 无限责任:以自己的全部财产承担责任。 有限责任:以一定范围内或限额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区分意义:在民事活动中,无限责任为原则,有限责任为例外,一般来说,有限责任适用于法律有专门规定的场合。4. 依据承担责任主体的多少 单独责任(不同于单方责任) 共同责任:单方的多数人责任。包括:按份责任、连带责任(合伙)、补充责任(一般保证) 5. 依据责任的构成是否以当事人的过错为要件 过错责任 无过错责任 公平责任第三节民事法律事实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特征1、民事法律事实是指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2、民事法律事实是一种客观现象;这种客观现象必须同一定的法律效果相联系;这种客观现象要符合民法的规定,例如赌博、行窃等现象因不符合民法规定,就不是法律事实。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根据其是否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分为行为和事件。1、 行为:(1)区分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2)作为和不作为;(3)适法行为和违法行为;(4)非表意行为又可区分为事实行为和非法行为。* 准法律行为,如意思通知、观念通知及感情表示。* 某些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如拨款、财产判决等。2、 事件:指与当事人的意思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如人的出生、死亡、时间的经过、不可抗力等。二、民事法律事实的构成有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还需要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共同起作用。如遗嘱继承的发生就需要被继承人死亡和立有遗嘱两个事实。思考题:1、 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有哪些特征?2、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3、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4、民事权利分类的法律意义什么? 课后讨论题:如何看待大学惩戒权和学生受教育权? 第三章 民事主体【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民事主体的概念、特征和类型;掌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掌握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了解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的内容;了解法人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了解我国法人的类型。【教学重点及难点】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合伙的法律地位;合伙的财产责任;法人的概念和特征;法人成立的条件;法人的法律责任。【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适量讨论和课后阅读。【辅助教学手段】电子讲稿。【计划教学时数】 8学时。第一节 民事主体概述 一、民事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事主体的的概念民事主体是指依照民事法律规范具有参与民事法律关系的资格,并以自己的名义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二)民事主体的的特征1、 民事主体必须具有民法规定的主体资格。2、 民事主体必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3、 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具有平等性。4、 民事主体具有广泛性。三、 民事主体的分类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国家。第二节 自然人一、自然人及其民事权利能力(一)自然人的概念是指按照生理规律出生的人。(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权利能力与权利的区别1、权利能力是取得权利的资格和前提条件;2、权利能力包括权利的义务两方面的资格,而绝大多数权利不包括义务;3、权利能力是一种绵延状态,而权利通常都有存续期;4、权利能力不能转让和抛弃,而权利则可以转让和抛弃。(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1、自然人权利能力始于出生。2、出生认定的几种观点:(1)阵痛说;(2)露出说;(3)呼吸说;(4)出生完成说。3、 胎儿利益的特殊保护。有三种立法例:(1)视胎儿为权利能力者;如瑞士民法典第条规定:“胎儿,只要出生时尚生存,出生前即具有权利能力的条件。”(2)在个别情况下视胎儿为出生者,如法国民法典第1923条规定“在继承开始时尚未出生,但已怀孕的胎儿,视为继承开始前出生。” (3)不承认胎儿有权利能力,但给予其特殊保护,我国采用此方法。如继承法第28条的规定。(四)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1、死亡是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消灭的唯一原因。2、关于生理死亡的几种观点:(1)心脏搏动停止说;(2)呼吸停止说;(3)脑死亡说。对此我国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3、宣告死亡。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l 权利能力终于死亡是否存在例外,主要涉及死者的权利问题,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死者仍具有名誉权方面的权利能力;二是认为对死者名誉权的保护,不是基于死者的权利能力,而是基于对社会利益的保护。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行为能力要以民事权利能力的存在为前提;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责任能力有时不完全一致,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行为能力,但不一定具有民事责任能力。(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自然人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l 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人如何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意见第181条第二款:“行为人致人损害时年满十八周岁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抚养人垫付,垫付有困难的,可以判决调解延期给付。”是否合理?是否可行?l 年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其劳动收入指体力脑力均可,但必须能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如属受赠、或继承而得大量财产,不属劳动收入,仍不能为完全行为能力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又称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超出一定范围便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通则第12条、13条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辩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们的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态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其他民事行为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后进行。l 对“相适应”如何判断?行为与本人生活的关联程度;行为的性质;行为涉及的财产数额等。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受此限,如受奖、接受赠与等。3、无民事行为能力民法通则第12条、13条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辩认自己的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三、监护和住所(一)监护1、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利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监护是民事权利还是一种职责或义务,有不同观点。罗马法上不视监护为权利,而称为一种职责。民法通则中对监护人也未赋予任何利益,因此,更应理解为是一种职责。2、监护与亲权的区别亲权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以教育保护为目的,在人身和财产方面权利义务的统一。人身方面的亲权:保护权、教育权、惩诫权;财产方面的亲权:财产管理权、使用收益权、处分权、财产上的代理权、同意权等。而监护则是对不在亲权之下的未成年人、或被宣告为禁治产人的人身财产利益保护所设立的法律制度。3、未成年人的设立监护人父母是未成年人的当然法定监护人;除父母之外的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视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姐。属法定义务。未成年人的其他亲属、朋友担任监护人不属法定义务,需二个条件:本人愿意;有关单位同意。协议确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指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有关组织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在一定条件下经必要程序可以变更。4、为精神病人设立的监护人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有关组织担任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精神病人的指定监护人。5、监护人的职责:保护监护人的 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保护和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和诉讼等。(二)住所1、住所的概念住所是一人以久住的意思经常居住的处所。自然人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要有久住的意思和经常居住的事实。2、自然人住所的种类在大陆系国家民法理论中,住所可分为意思住所、法定住所和指定住所。意定住所。是指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设立的住所。与迁徒自由紧密相联;住所与户籍的分离。法定住所。指不依当事人的意思而设立,而由法律规定的住所。如德国民法典第11条第1款规定:“未成年人以其父母的住所为住所”。拟制住所。是指法律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把居所视为住所。(1)自然人的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2)自然人将户籍迁出后,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3)当事人住所不明或者不能确定的,以其经常居住地为住所。3、自然人住所的法律意义确定自然人权利和义务的享有地和承担地;确定有关组织或机关的管辖权;在涉外民事案件中,确定法律适用的准据法。二、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一)宣告失踪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宣告失踪的条件和程序:1、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下落不明的含义;下落不明时间的起算。战争中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2、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申请人的范围:利害关系人的范围;利害人没有先后顺序。3、人民法院的受理与宣告。管辖法院:失踪人住所地或最后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公告期:3个月;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宣告失踪的法律效果:1、失踪人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为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财产代管人没有顺序限制;也可以多人共管;并不存在谁申请失踪谁是代管人的问题;代管人应与管理自己财产尽同一注意。2、失踪人的义务履行在失踪人失踪期间,失踪人财产义务由财产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以支付财产的方式来履行;财产代管人可以就失踪人的财产诉讼列为原告或被告。3、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的下落,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二)宣告死亡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宣告死亡的条件和程序:1、自然人失踪并达到一定期限。通常情况下要求下落不明满四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二年,如经有关机关证明不可能生还的,可不受满二年的限制。2、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关于申请自然人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是否有顺序限制问题,民法学界有两种主张:即有顺序说和无顺序说。按民通意见第25条的解释应该是有顺序的,但从立法意图上讲,宣告死亡制度重点是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因此,不应有顺序限制。3、人民法院的受理与宣告公告期一年或三个月;依法进行宣告死亡;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宣告死亡的法律效果:通说认为:自然人宣告死亡应发生与自然死亡一样的效力。即主体资格消灭;婚姻关系解除;继承开始;清理债权债务等。l 被宣告死亡的人民事主体资格的深入分析,如何理解失踪人死亡宣告期间所为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如果有冲突该如何处理?死亡宣告的撤销:根据民通意见第37条至40条的规定,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产生如下效力:1、被宣告死亡的人的配偶未再婚的,婚姻关系自动恢复;有过再婚史的,不能自行恢复。2、在死亡宣告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的仍然有效,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可以解除。3、撤销死亡宣告后,本人可申请返还财产,但原物已经由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返还;但以继承法取得遗产的人,应当返还原物,原物不在的,应给予适当补偿。(三)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制度的比较 1、条件方面不同; 2、程序方面不同; 3、法律效果方面的不同。五、合伙(一)合伙的概念合伙是依法设立,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合伙属于非法人组织,具有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合伙通常可分下列类型:(1)民事合伙;(2)商事合伙;(3)隐名合伙或有限合伙;(4)法人合伙和个人合伙;(5)家庭合伙。(二)合伙的法律地位关于合伙的法律地位颇有争议。认为合伙属于非法人组织,具有民事主体地位的理由:1、合伙具有相对独立性。例如可以起字号,以字号名义参加民事活动;某一合伙人死亡或退出并不当然导致合伙终止。2、合伙财产具有相对独立性。例如合伙财产人为合伙人共有,个人不得擅自占有、使用或退出。3、合伙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合伙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利益,合伙人的个人利益并不等于合伙的利益。4、合伙的民事责任的相对独立性。例如合伙企业法39条规定: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合伙财产进行清偿;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的,各合伙人应当承担连带无限清偿责任。* 合伙人个人债务的债权人不得以该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也不得代位行使合伙债务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权利。* 合伙与法人的主要区别:(1)财产性质不同;(2)财产责任不同;(3)经营方式不同;(4)成立的条件不同。(三)合伙的成立 1、合伙人达到法定人数; 2、有书面的合伙协议; 3、有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 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 5、有经营场所和必要条件。(四)合伙事务的执行 合伙事务的执行人有三种情况: 1、全体合伙人共同为合伙事务执行人; 2、几名合伙人为合伙事务执行人; 3、合伙负责人为合伙执行人。根据合伙企业法第31条规定,某些合伙事务的执行须经全体合伙同意。如变更名称、转让和处分合伙的知识产权、聘用合伙执行人等。合伙协议或法律、法规中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限制或合伙人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五)合伙财产与合伙的责任承担合伙财产是指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的出资和所有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的总和。合伙企业法第39条规定:合伙债务应首先由合伙企业的全部财产承担,不足部分才由合伙人负连带无限责任。* 连带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含义。* 内部是按份责任,对外是连带责任,合伙人之间可形成追偿权。(六)入伙和退伙的几个问题1、入伙要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和依法订立书面协议。如没有特别约定,入伙人对入伙前合伙债务承担连带无限责任。2、退伙分为声明退伙、法定退伙和强制退伙。3、因死亡而退伙的,继承人并不当然取得合伙人资格,须按入伙办法处理。4、退伙人对退伙前的合伙债务仍需承担连带责任。第三节 法人一、法人概念、特征及分类(一)法人的概念和特征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人是法律创设的与自然人相对的主体。1、法人是社会组织,是集合性的民事主体。2、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 。3、法人是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这是法人与非法人组织的根本区别所在:(1)独立的组织,不是分支机构;(2)独立的财产,有三层含义,形成法人财产所有权;(3)独立的责任,这是法人制度的突出优点。 (二)法人的分类1、大陆法系的法人分类:(1)公法人和私法人;(2)民法法人和商法法人;(3)社会法人和财团法人;(4)公益法人和营利法人。2、英、美、法系的法人分类:(1)集体法人;(2)独任法人。3、我国民法通则中的分类:(1)企业法人;(2)机关法人;(3)事业单位法人;(4)社会团体法人。二、法人的成立一、法人的成立及其能力(一)法人的成立法人的成立是社会组织取得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事实,法人的成立还需经法定程序。法人成立的实体条件有:1、依法成立,实体合法性;程序合法性。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的设立和法人的成立的联系和区别。法人成立的原则1、特许主义,要求法人的成立必须经过国家的特别许可;2、准则主义,即法律事先规定法人成立的条件,具备这些条件的法人即可获得国家承认;3、核准主义,即成立法人必须经行政机关审核批准。法人设立的程序1、命令设立,即政府以其命令的方式设立法人,主要适用于国家机关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2、发起设立,即由发起人一次性认足法人成立所需资金而设立法人,主要适用于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一些股份公司。3、募集设立,即法人组织所需要的资金,在发起人认购一定比例后,向社会公开募集的一种法人设立方式,主要适用股份有限公司。4、捐助设立,即由法人或自然人募足法人所需资金的一种法人设立方法,主要适用于基金会法人。* 法律要求须经登记才能成立的法人要依法进行登记。(二)法人的能力1、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国家赋予社会组织依法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主要特点:(1)始于法人成立,终于法人消灭;(2)法人不享有自然人主体的某些民事权利能力;(3)法人的权利能力具有差异性。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制:(1)自然性质的限制,如法人没有肖像权、身体权;(2)法规的限制,如破产法对清算法人权利能力的限制;(3)法人目的与经营范围的限制。2、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行为能力是指法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同时发生和消灭; 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范围完全一致; 法人的行为能力由其机关或代表实现。三、法人的机关和民事责任(一)法人机关法人的机关是指根据法律或法人章程的规定,对内管理法人事务,对外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行使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个人或集体。法人机关可区分为意思机关、执行机关、代表机关和监察机关。(二)法人的民事责任1、法人责任的特点是承担有限责任。因此要求法人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财产,且有一定资本额的要求。2、“撩开法人的面沙”理论。指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基于特定事由否定法人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对之重新配置义务或责任的法律制度,其适用结果通常是使股东在某些情况下对法人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抛开法人的存在重新确定股东应承担的公法义务。3、法人责任的内部划分:(1)法人机关与法人责任的划分;(2)法人与法人成员的责任划分;(3)法人与其雇员的责任的划分。(4)法人与分支机构的责任。四、法人的变更、消灭和清算(一)法人的变更法人的变更是指法人在存续期内,法人的组织和其他重要事项发生变化。法人的合并,是指两个以上的法人合为一个法人,分为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法人的分立指一个法人分成两个以上的法人,有创设式分立和存续式分立两种情况;责任形式的变更是指将无限责任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或者作相反的变更。此外,重要事项变更还包括名称、住所、经营范围、资本额的变动等。(二)法人消灭的原因:依法被撤销;解散;破产;其他原因等。(三)法人的清算、指法人消灭时,由依法成立的清算组织依据其职权清理并消灭法人的全部财产关系的活动。 、清算分为破产清算和非破产清算;、不同原因引起的清算,其清算组织的构成是有区别的;、清算期间,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到限制;、清算完毕后,清算组织要申请办理法人注销登记。思考题:1、什么是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如何理解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的行为要与能力相适应? 3、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4、监护制度与亲权的关系如何?5、个人合伙的财产责任是如何规定的?6、什么是法人?法人应具备什么条件?7、法人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8、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有什么特点?9、法人是怎样承担民事责任的? 第四章 物【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民法上物的概念和特征;掌握民法上物的类型。【教学重点及难点】物的分类及其意义【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适量讨论和课后阅读。【辅助教学手段】电子讲稿。【计划教学时数】 4学时。第一节 物的概念和意义一、 物的概念民法上的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们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物的特征: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具有稀缺性;具有合法性;能为人们控制或支配。二、 物的意义第二节 物的分类一、动产与不动产。准不动产,如船舶、飞行器、机动车辆等。区分的意义:(1)物权的变动法定要件不同,如登记、交付;(2)物权的类型不同,如不动产不能设置质权和留置权;(3)诉讼管辖方面的不同,如不动产诉讼适用于属地管辖。二、流通物与限制物的物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明确某物可以设立法律关系的性质与范围以及法律关系的效力。如土地不能买卖,其买卖土地的行为无效。三、特定物与种类物。 种类物与特定物的不是绝对的。区分的法律意义:(1)有些法律关系只能以特定物为客体或标的物;(2)物意外灭失的法律后果不同,如特定物灭失只能要求赔偿。 四、可分物与不可分物。区分的法律意义:(1)便于共有财产的分割;(2)便于明确多数人之债的债权债务,例如是按份之债还是连带之债。 五、消耗物与非消耗物。区分的法律意义:(1)消耗物不能作为移转物的使用权的债的标的物;(2)非消耗物可以成为移转使用权的债的标的物。 六、主物与从物。区分的法律意义:(1)在法律或当事人没有相反规定或约定时,主物所有人处分主物时,效力及于从物;(2)在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因主物原因解除合同的,效力及于从物,但不能与之相反;(3)若对主物所有权为一定限制,其限制也及于从物,如抵押效力也及于从物。 七、原物与孳息。法定孳息与天然孳息的区分。孳息的法律意义在于确定孳息收取权。在孳息收取权上有原物主义和生产主义之分。在我国,如未有相反规定或约定,孳息随原物走。孳息的收取权,有天然孳息与法定孳息的不同,天然孳息的收取由物权法规定;法定孳息的收取由债权法规定。 八、有主物与无主物。 区分的法律意义:(1)对于无主物,有的情况下当事人可凭单方意志取得所有权,如拾得抛弃物;(2)确定无主物的归属,如埋藏物、无人认领的拾得物、无人继承的遗产的归属。九、单一物、合成物与集合物第三节 货币和有价证券一、货币是种类物。是用作商品交换支付手段的一般等价物。二、有价证券有价证券是设定并证明持券人有取得一定财产的权利,且能够流通的一中书面凭证,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物。思考题:1.物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2.试述物的分类?3.有价证券的特征有哪些?第五章 民事法律行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明确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弄清无效的民事行为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种类及其法律后果;了解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教学重点及难点】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无效民事行为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种类及其法律后果;民事行为、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三者的区别。【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适量讨论和课后阅读。【辅助教学手段】电子讲稿。【计划教学时数】 8学时。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一)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是民事行为,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不包括事实行为;民事法律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