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例研究基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解读.doc_第1页
教例研究基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解读.doc_第2页
教例研究基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解读.doc_第3页
教例研究基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解读.doc_第4页
教例研究基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解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例研究基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解读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 陈亚明引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研究既不是专业工作者的理论研究,也不是大规模的课题研究;它是一种基于教师教学实践的研究。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自己教学工作的研究。我们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的课堂我做主!”但是,课堂上我是否能有效地把握?怎样才能让我更好地“做主课堂”?那就要“我研究我的课堂!”1、植根于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的研究是有效的。这种研究基于教师的教学本真,基于教师的教学阵地,基于教师的教学需要,这样的研究才是有效的。2、对日常教学行为的研究,我们倡导教例研究。教例研究其实就是教学案例研究。它是就一节课的研究,就一个教学现象的分析,就一个教育故事的探微。这种研究有利于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这种研究是以教师自己为主角,以教师教研共同体为支持力量。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促进着教师专业的成长。3、教师与教例研究共同成长。我们说,教师在教例研究中获得专业的成长,这种成长体现在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上。当然,教例研究也随着教师的发展带来研究方法的进步,研究的角度、研究的深度和研究的价值反映了教师成长的不同历程。二、教师的教学成长具有阶段性。我们发现,教师的成长具有阶段性,每一阶段的研究起点、研究的着眼点是不同的,当然,也带来研究方法的差异。一般地,教师的教学成长经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教学自我这是教师的初级阶段。它表现为年轻教师在专业上对自己的要求是站稳课堂,传授知识,完成备课时所确定的任务。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教师主要是关注教案,关注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我的教学设计。例如:教例一: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56-19”后,教师展开以下的教学。师:请大家算一算“56-19”的结果是多少?这时有的学生说是37,还有学生说是47。师:到底是37还是47?谁来说说理由?生:我认为是37。因为56-10等于46、46-9等于37,所以 56-19等于37。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齐声拍手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依次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从这个教例中可以发现,这位老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我”的 要求,如果不是我所希望的结果,避而不“谈”。而对于符合教师所需的,就象抓住了“刚学习教学游泳”的“救生圈”,一抓不放,顺势而下,只要完成“任务”就行。第一阶段教例研究的重点是关注个人的教学经验。第二阶段:追求新的教育理念随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逐渐展开,教师关注个人教学经验的积累。通过听课、交流,在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中获得感悟。通过比较、反思,于是也想上“好课”,也在积极的探索实践,在自己的教学中模仿、尝试。例如:教例二: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56-19”后,教师展开以下的教学。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56-19”的差是多少?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汇报交流。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生1:我是先算56-10=46,再算46-9=37;所以56-19=37。生2:我是先算56-20=36,再算36+1=37;所以56-19=37。生3:我是先把56看成59,59-19=40,40-3=37;所以56-19=37。 生4:我是这样算的:先56-9=47,再47-10=37;所以56-19=37。生5:我把56看成60,把19看成20,60-20=40,40-4=36,36+1=37;所以56-19=37。生6:我把19看成16和3,56-16=40,40-3=37;所以56-19=37。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关注着新的教学理念,如新课程提倡计算教学要注重算法多样化。于是出现了上述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反复用 “还有不同方法吗?”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一阶段的教例研究的着眼点要从教师的教学活动看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实现。是否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凸显了新的教学思想。当然,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有效转变。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需要更新理念,关注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第二阶段教例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比分析,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第三阶段:关注学生发展这一阶段的教师是从教学的成熟期向发展期转化,也可以说是经历教学高原期后的一种再发展,这种发展需要教师的职业顿悟。这一阶段的教学表现为教师完全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课堂中关注教学的生成,关注教学有效性,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例如:教例三: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56-19”后,教师展开以下的教学。师:想一想 “56-19”的差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生1:我是这样算的:56-10=46,46-9=37。所以56-19=37。师:谁理解他的意思了?你能解释一下吗?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56减1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56减19等于37。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37。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生4:我是这样算的:56-20=36,36+1=37。所以56-19=37。师:你们有问题想问他吗?生5: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生6: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5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教师一一介入引导这一阶段的教师能有效调控课堂,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并调整教学的实施。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需要教师的教学积累和超越,需要教师的理论提升与行为的改善。在这里开展教例研究的着眼点是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并逐渐缩短这一差距。第三阶段教例研究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三、教例研究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发展。1、在教例研究中分享教育经验教例研究使每一个参与者从中受益。教例研讨活动为我们制造了业务上的争论、思维上的交锋。这种争论和交锋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它使我们分享到同事、同行一些跟我们自己不一样的独特的观点和经验。我们可能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但是由于有了一个正确的一面,我们不得不寻找理由使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不得做得更加周全。我们也许会部分地认可对方的观点,这就给了自己一个修正自身观点或做法的机会。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争论和交锋会使教师广开视野,意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教例研究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自主反思的同时,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交流与合作研究,从而共同分享教学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实现共同成长之目的。2、在教例研究中更新教育观念我们围绕教例开展研讨活动,可以逐渐形成质疑问难的风气,并从中更新教学观念。当某个教师对同行的某个具体的教学策略提出质疑时,他必须详细说明自己的理由;当执教者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辩护时,他也必须诉诸于理性。一旦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时,我们就会有理论需要;一旦揭示出各种教学行动背后的思想和理念时,行动方案的高下优劣立即就会显示出来。教例研究,一方面促使教师从对具体课堂行为的观察和分析逐渐转向对行为背后观念的审查和反思,另一方面促进教学理念具体化为种种课堂行为和教学策略,因而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3、在教例研究中改善教学行为教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对象的研究,它从教师本人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并以解决该问题为归宿。比如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或者细听自己的教学录音,或者审读自己的课堂实录,就可以从旁观者的立场上注意到自己在上课时不易觉察的问题;教师一旦发现自己的课堂行为问题,就有了自觉改善课堂行为的可能。当然,其他参与教例研讨活动的教师,能够切实帮助执教者改善教学行为。教例记载着教师开展教学的方方面面,既有教师课前的教学设想,也有在实施教学时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还有教师在课后的反思和心得。但是,正如俗话所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执教者无论对自己的教例作了多么仔细的审查和反省,都难免有所疏漏。三五几个同事围绕某个教师的教例进行研讨,既可以挖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也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通过群策群力,寻找到改进课堂行为的措施和方法。可见,教例研究不但有助于执教者本人教学行为的改善,也有助于参与研究的其他教师课堂行为的改善。4、在教例研究中学会研究在进行教例研究过程中,我们得详细记录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如实地记录自己的原始想法和课后感受,必须寻求依据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措施进行合理辩护,并且直面同行的质疑问难,还必须搜集有效的证据说明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们也逐渐学会了从事教学研究。 通过教例研究,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把研究植根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使教学与研究相互融合一体化,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成效,更富理性,更具专业水平。虽然目前还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驾轻就熟地开展教例研究,这项工作对于有些教师还是不轻的负担,但是,只要持之以恒,认真坚持下去,我相信会有更多的老师从中受益,偿到甜头,不仅取得研究成果,而且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工作负担。5、在教例研究中体验教书育人的乐趣 教学工作重复性强。特别是有多年从教经验的教师,因为对学生、教材、教法的日常教学程序相当熟悉,如果满足于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就会变成一件极其枯燥乏味的重复劳动。不但学生深受其害,教师本人也不难以从工作找到乐趣。教师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苏霍姆林斯基回答直截了当,那就是去从事教育研究,他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研究,就是我们所说的“教例研究”。他的许多著作都是由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例组成的,从一个个教例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