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模块考题2.docx_第1页
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模块考题2.docx_第2页
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模块考题2.docx_第3页
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模块考题2.docx_第4页
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模块考题2.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2012学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结业考试试题(卷) 语 文(必修2人教版)说明: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考点名称、考场号等信息填写在密封线内的相应位置。2.答卷时考生务必用蓝、黑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密封线内不要答题。3.本试卷共10页,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现在流传于世的兰亭序,被认为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但它传奇的身世、真本的失踪以及化一成千的传本,引起了无数关于其真伪的笔墨官司。从兰亭序传世的摹本法帖看,可以说一帖有一帖之特点,兰亭序同样也有自身的风格特点,不同于王羲之其它传世的摹本法帖。这是论辨各方都看到的事实。但是这个差距究竟是王羲之本人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法帖之间的差距,还是不同书家之间的差距呢?在上世纪的“兰亭论辨”中,郭沫若一派认为,兰亭序皆属唐人辗转叠摹钩填,由于辗转叠摹者“间用我法”,笔法神韵与原迹逐渐失真而相去日远。但从现在能看到的王羲之以及王氏家族的众多唐摹本来看,当时摹写水平之高是大家都公认的,而为什么一提到兰亭序,就传摹失真,就过多的带有后人的笔法了呢?而兰亭序是唐太宗费尽心血才得到的,自然会让宫廷中最好的临摹高手如冯承素等来临摹,而这些临摹高手为什么偏偏把兰亭序摹得如此失真,连其它一般的作品都不如?最近,徐利明认为:“兰亭序神龙本所依据的底本之失真严重。”他“推测神龙本所依据的底本很可能是隋末唐初人的临本,与智永书法尚有明显的距离,而与王羲之真迹的差距则更远。”而真本兰亭序“应具有与王羲之及其家族诸人的种种尺牍传本墨迹所共有的书法用笔的基本特征,不能脱离这一风气范围和笔法模式。”可以说徐利明在研究中循着正确的方法,也看到了实质性的问题,但最终还是没能坚持自己的方法和思路。而启功先生的思路和方法是最为简明、清晰的:“回来再看今传的兰亭序,无论神龙本或定武本,一律纯然是唐代风姿,但用丧乱帖姨母帖等唐摹简札墨迹来看,风格不相同。从书法风格看,兰亭序既与丧乱帖姨母帖等帖不同,而丧乱帖姨母帖等帖又保存了一定分量的王羲之风格,那么写兰亭序的必定不是写丧乱帖姨母帖等帖的人,就是说兰亭序必定不出于王羲之之手,可以说是毫无疑问。”沿着这一思路,通过比较王羲之传世的各种临摹本墨迹,徐利明认为王羲之传世的各种临摹本墨迹之间书体不一样,书写时间有先有后,写法还有些差异,但“气息相通,用笔有鲜明的基本共同点”,而“兰亭序因很难进入这个大氛围之中而成为孤例。”而且通过和王氏家族的书法进行对比,结果是“自东晋迄梁朝的王氏书家墨本几十帖”,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而且“与王羲之用笔相一致”,“而兰亭序帖的用笔正与之相违背。”刘涛则首先比较分析了王羲之的各种摹本以及十七帖,认为“诸帖虽然书体不一样,书写时间有先有后,写法还有些差异,但是笔体的共性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他进一步把王羲之和万岁通天帖作了比较,认为“自东晋迄梁朝的王氏书家墨本几十帖,笔画都有銛锐方硬,沉税厚重的特点。“由王书的笔画特点来考察神龙本兰亭序,我们发现起笔处常带有尖细的弯头,一些笔画映带牵丝不自然,有些笔画薄弱流滑,我认为,这正是神龙本兰亭序失真之处。帖中也有一些厚重或方硬的笔画,但沉稳不足,或已失銛锐。”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世的兰亭序摹本法帖各有各的特点,不同于王羲之其它传世的摹本法帖,所以引发了无数关于其真伪的笔墨官司。B兰亭序真伪之争的核心是,论辩双方都认同兰亭序摹本法帖和王羲之其它传世法帖有差距,以及是什么造成这种差距。C郭沫若一派的观点认为兰亭序是经过唐代许多人临摹,其间都带入了自己的笔法,故逐渐失真与原迹的距离越来越大。D作者认为郭沫若一派如果把原因仅仅简单归结为传摹临写过程中带入了后人的笔法而失真的话,许多现象是无法解释通的。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利明在研究中所循着的正确方法就是,先推测兰亭序摹本所依据的底本的真伪,再判断其是否王羲之的真迹。B徐利明认为“兰亭序神龙本所依据的底本之失真严重”,所以他的研究依然没能走出摹本失真的老路子。C启功先生的研究方法是直接把能代表王羲之风格的各种法帖和兰亭序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再判定其差距是什么。D启功先生认为丧乱帖等帖“保存了一定分量的王羲之风格”,而兰亭序与之不同,故非王羲之真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徐利明认为王羲之传世的各种临摹本用笔有鲜明的基本共同点,唯有兰亭序是例外,所以这是不同书家之间的差距。B徐利明还将兰亭序和王氏家族的书法进行对比,认为兰亭序与东晋迄梁朝的王氏家族的书法特征也有很大的差距。C刘涛也认为王羲之的各种摹本笔体都有显明的共同特征,而兰亭序不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他得出的结论和徐利明相同。D郭沫若一派的观点和启功一样,都认为兰亭序的差距是不同法帖之间的差距,而徐利明、刘涛认为这是不同书家的差距。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3分)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泛:随意B倚歌而和之 和:唱和C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顾:回头看D顾安所得酒乎 顾:不过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月出于东山之上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其声呜呜然 其孰能讥之乎 C霜露既降 及其所之既倦 D以待子不时之需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前赋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出秋江的清朗和澄净;写“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描绘出江面白雾笼罩,水天茫茫的景色。B后赋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描绘出冬树叶落木枯,寒气肃杀;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更写出冬江上的枯寒荒凉的景色。C前赋所写之景限于舟中,后赋所写之景观于岸上。就景色而言,两篇赋所写的景色都令人有赏心悦目,悠然自得的感觉。D两篇赋在语句上都是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整齐的对偶句中显示了多姿的韵律,加上音节自然流畅,文势充沛,给人强烈的美感。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译文: (2)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7分)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8这首诗开头连用四个叠词,有什么作用? (3分) 9结尾四句诗叙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亦余心之所善兮, , ,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离骚) ,桃李罗堂前。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日出龙眼山(有删改)刘志成四周尽是嶙峋的骨架,龙眼山失去了它的高度。天虽未亮,但我来自内心的激动,那源于龙眼山旭日上妆的久远渴望,又一次穿透并且焚烧了我春天的心情。还是在孩提时,龙眼山就从私塾出身的祖父口中生动起来了。它的昂首如巨龙飞舞云空,以及它名源于山首二石孔如眼的传说,像院子里的鸟鸣在我童真的心地上植入了一粒充满了诱惑的种子。后来,初中又偶读了清人王致云的“各乘舆马出城东,恰在龙眼指点中。仄径留霜迎草白,疏篱透日耀花红”。脑子里一直装满了纯净如一只远古琥珀的龙眼山和龙眼山的阳光。去年八月,我赴山西,途径麟州,特意留了下来,但“仄径留霜迎草白,疏篱透日耀花红”的图景早已不知去向。工业时代的机器像一群发怒的驴子,声嘶力竭地号叫着。伸入云天的灰烟筒吐着黑屁罩满了天空。古拙的四合院正被拆除,拆过的空地上大楼正在兴建。龙眼山,作为梦和渴望,它已撤回了我的体内。我大步回到了旅店,将沉重的心情埋在书里。当我忧郁的目光触摸到了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洛的“太阳的光辉会照耀得更加妍丽,会照进我们的心扉灵府之中,会使我们的生涯汛满更大彻悟的奇妙光照”的句子时,我浮在书页外的心情,又在祖父述说的像出水芙蓉一样幻美的龙眼日出中开始蓬松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二天烟雾迷漫了山身。我只好怅然远去。现在,我激动的目光撞开了黎明。灰色的天空,因了几颗零散的星点缀,显得格外高远。而所谓天空的灰色,是被工业时代的嘈杂污染了的宁爽。天空,也和人类的生存有关,但人类却为什么要一只眼睛幻想着物质时代,另一只眼睛思念着破坏前的环境?我茫然伫立五月的风中周围重重叠叠的山峰除了漆黑还是漆黑,像一个大汉匍匐在龙眼山裙下,醉在了她头顶浮现的那一抹儿一抹儿玫瑰色的圣光中。浮吧。浮吧。依然是痴心的等待。渐渐地,那几抹玫瑰色越来越浓,由浅红到橘红,橘红到嫣红,嫣红到深红,冉冉地占尽了万千风情。像青铜器身上的那一种神秘暗淡,朴素的震慑心灵的光芒中,我更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心跳。忽地,谲幻的霞光中火爆爆地浮出一个红的透亮的“月牙儿”,并不耀眼,像一艘小船在广阔的水域一起一伏。此刻,我的心就深入了涛声里红霞簇拥中,月牙儿在丰满。丰满后来渐渐快了弓圆。半圆。多半圆我抑制着呼吸,生怕风中的一声咳嗽,拉远了与霞光和那个量角器的距离。量角器忽地一跃,便上了山头,金光四溢,洒向了山的清新水的旖旎此时,龙眼早已看清了眉目,血一般耀眼的红球儿镶嵌其中。像两个红毛线团悬着,闪动着一种神奇的温柔。毛线团熠熠的光,像瀑布一样清凌凌地流泻。泛滥。照得人睁不开眼睛。我只好回首,栖歇目光。在龙眼中溢出的金箔的光芒如手电光夜逸,已在山脚小城中央古拙仅存的凯歌楼南门洞壁上印下了两个淡白淡白的园托儿,视之若无,凝睛却有,像楼洞上可以行走的色彩,有一点苹果的红润,有一点雪梨的亮色,有一点流水的波动我源自内心的深刻的孤独和迷惘,在神秘的色彩里融化了掉头看时,四溢余光如雨淅淅沥沥,在龙脊上翩翩。晃荡的雨点儿悠悠地洗亮了龙身的金甲儿银鳞儿,一灿一灿。金箔的光瀑晃动在山顶的芊芊碧绿里,轻轻细风里光瀑溶溶。溶溶。山脊的庙群在闪光。群山在闪光。我的目光驮着迷醉在轻风里闪光我也仿佛消融了不晓得过了多久,我从奇妙的灵光中拽回了激动,只见那圆球已跃上了山头尺许。暖色的光瀑流泻下来,如洪水在汹涌。泛滥。及再回眸,那楼洞上也不见淡淡的圆了。楼洞上,金光一闪一闪,城中鳞次栉比的楼群也有金光一闪一闪。我的心再一次湿润了。我又想起了祖父讲述的龙眼的传说,想起了清人王致云题龙眼的诗,想起了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洛那段关于阳光的禅意体验11光瀑溶溶里,小城的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龙眼山在人们日渐淡漠的目光中也开始了一天的孤独。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以时间为序,从黎明的等待,到日出东山,详细描写了龙眼山日出的全过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绚烂、瑰丽的画面。 B文章第四段,对去年途径麟州的回忆,一方面交代了如今麟州工业发展的壮观场面,同时使叙述跌宕有致,增加了波澜。 C文章描写日出,善于变换视角,或正面眺望日出,或回头凝望城中光影,并能从色彩浓淡、光线明暗、影像变幻等多角度描写。 D文中两次提及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洛关于阳光的句子,主要是为了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结构浑然一体,体现精妙构思。 E本文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既做到了感情起伏与景物描写相应,又能在景物描写中寄托作者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思考。 12.文章在第三段插入孩提时祖父对龙眼山的讲述,以及初中时偶读王致云龙眼山诗句的回忆,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分) 13. 文章第七段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分别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4分) 14. 文章第五段,面对灰色的天空,作者为什么会产生“但人类却为什么要一只眼睛幻想着物质时代,另一只眼睛思念着破坏前的环境”的困惑?请分析探究。 (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近年来相继发生“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不法商人唯利是图,屡屡将社会大众的生命置之度外。BNBA劳方与资方的谈判分崩离析后,有专家认为,让詹姆斯去俄亥俄州当州长的可能性,都大于让斯特恩回到谈判桌的可能性。C佛山2岁女童被车撞倒碾压后,肇事车辆逃逸,而18个路人无人伸出援手,我对这些冷漠的路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D连日来,对健力宝“金罐”的种种质疑铺天盖地而来,1988年的6只“奥运金罐”和1992年的18只“金罐”成为众矢之的。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A“神舟八号”飞船在太空巡游17天,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空间交会对接,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B团购是一种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传递团购邀约,进而将众多消费者联合起来,以加大与商家的谈判能力,来求得最优的价格。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作为“十二五”的工作重点。D因挡车救人受伤而被网民称为“龙口最美女孩”的刁娜,日前其授予烟台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其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好评。17. 下面句子里缺了一个词,请从候选的词中选一个填在括号内,并简要阐述理由。(3分)树林里的小径密叶( )天,像一条隧道。A连 B遮 C满 D盖五、作文(40分)18.请以“我读故我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演讲稿 (40分) 20112012学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结业考试试题(卷)语文(必修2人教版)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3分)B(兰亭序真伪之争的核心是此帖与王羲之其它传世法帖间的差距究竟是年龄、法帖之间的差距还是书家之间的差距;而非“论辩双方都认同兰亭序摹本法帖和王羲之其它传世法帖有差距”)2(3分)A(徐利明在研究中所循着的正确方法与C项所言启功先生之方法相同)3(3分)D(启功认为兰亭序“必定不出于王羲之之手,可以说是毫无疑问”,可见他的观点是出于“不同书家的差距”)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一)(13分)4(3分)A(泛:漂浮)5(3分)C(A介词,从;介词,在 B代词,它的;疑问副词,难道 C副词,已经 D连词,来;介词,因为)6(3分)C(前赋之景让人赏心悦目,后赋之景却肃杀荒凉,令人伤感;后赋所写并非都是“观于岸上”)7(4分)(1)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2)才过了多少日子,而(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就不可再辩认了。(二)(7分)8(3分)开头连用四个叠词,平仄交错,具有铿锵悦耳的音乐感(1分),又具有亲切舒缓的抒情意蕴(1分),渲染了一种哀婉凄美的氛围(1分)。9(4分)叙写隔开牛郎织女的只是一条清而浅的水,且距离很近,容易渡过(1分),但却使织女欲说不能,欲罢难止(1分)。抒发了一种离别的相思之情(1分),也抒发了难以团聚的痛苦无奈之情(1分)。(三)(6分)10.(6分)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 榆柳荫后檐 暧暧远人村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每空1分,错字、多字、少字均不得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11(3分)B D(B“壮观场面”表述有误,D“主要是”表述不准,结构作用是次要的,另外“首尾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