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调控.doc_第1页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调控.doc_第2页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调控.doc_第3页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调控.doc_第4页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调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数学专业毕业论文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调控刘爱萍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设疑问难、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法来调控好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如果每节课我们都能充分注意学生兴趣的调控问题,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效率,必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 教学 学习兴趣 调控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对数学知识的内容和对数学思维方法的兴趣越浓厚,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保持得越长久. 数学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实践证明,越是抽象的教材,越需要教师以数学的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态度. 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励人的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也能够促使人们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地改进学习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疑问难、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等方法来调控好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需使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知识的愿望. ”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从教学的方方面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创设好的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它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启发、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从启发学生的思维出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例1 在进行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教学中,有的教师创设如下有趣问题情境:汪先生要购买一套商品房,向银行贷款10万元;(1) 如果他向建设银行贷款,年利率为5,且这笔款分10次等额归还(不计复利),每年一次,并从借后次年年初开始归还,问每年应付多少元? (2) 如果他向工商银行贷款,年利率为4,要按复利计算(即本年的利息计入次年的本金利息),分10次等额归还,每年一次,每年应还多少元?解:(1)若向建设银行贷款,设每年还款元, 则即元,解得:(元)(2)若向工商银行贷款,每年需还元则,即其中:所以(元) 答:向建设银行贷款,每年应付12245元;向工商银行贷款,每年应付12330元.分析:由于分期付款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引入,既联系了实际,又增强了数列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必然会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数学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数学对象并非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而是逻辑建构的产物,所以数学知识需要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内容,编成问题,以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例2 在集合交集、并集概念的教学时,有的老师引入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某居民区有一个“不老松俱乐部”,现成立一个“夕阳红俱乐部”,会员由下列成员组成,:所有70岁以上有牙的老人;:所有未参加“不老松俱乐部”的无牙老人;:所有70岁以下的“不老松俱乐部”的会员.试判断下列三种情况的人是否是“不老松俱乐部”会员:(1) 年龄在70岁以下,有牙,不是“夕阳红俱乐部”会员;(2) 年龄超过70岁,无牙,不是“夕阳红俱乐部”会员;(3) 年龄在70岁以下,无牙,是“夕阳红俱乐部”会员.解:(1)若他是“不老松俱乐部”会员,按照,他应是“夕阳红俱乐部”会员,故他不是“不老松俱乐部”会员.(2)若他不是“不老松俱乐部”会员,由于他无牙,根据,他应该是“夕阳红俱乐部”会员,故他是“不老松俱乐部”会员.(3)由于70岁以下,是“夕阳红俱乐部”会员,根据,可以是“不老松俱乐部”会员; 由于无牙,又是“夕阳红俱乐部”会员,根据,他可以不是“不老松俱乐部”会员; 故第(3)种情况不能确定是否是“不老松俱乐部”会员.分析:让学生讨论这样的有趣问题,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产生创新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二、 设疑问难,提高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 同时青少年对事物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心,这也是开创思维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教师应把握创设疑问的时机,有意识地创设疑难,以刺激学生的灵感思维和灵感,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的办法. 例3 在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方程,问能否说出此方程的两根之和, 两根之积?经过计算,学生很容易就解出答案,接着教师让学生说出答案和方法. 然后,教师设疑:“不通过计算,你能判断出一个方程的两根之和, 两根之积吗?”学生一时答不出老师的问题,心理上顿时紧张起来,求知欲也高涨起来. 当学生处于这种未知其意,口欲言而又不能达其辞的状态时,就造成了“愤”“悱”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 自主探究,发展兴趣“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 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师写生抄”. 学生在教师唱独角戏这样的课堂上,一般都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学习兴趣都被压抑着. 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创设条件,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像,开拓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 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拼一拼、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4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分别剪出任意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算一算三个角和是多少度. 通过量、算,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 此时,学生急于想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教师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 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其内角之和是180度.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并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得到进一步提高.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有意识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克服一切都要教师告知的依赖思想,并且在猜想中体验创新的喜悦和自豪感,这让学生兴趣大增,对于学生猜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不管正确与否,不要轻易下断论,对于猜测中不时出现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明确鼓励,使他增强自信心,学习的劲头会更大.例5教学角的大小时,设疑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选择、实验来完成学习。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通过实验来探讨一个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会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会有不同的见解,能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会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学生会得到“两个角的大小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学生学得很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完此内容后,课后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直观与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等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线段、射线等)设计图案,可以是把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创新,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促进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更能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四、 合作交流, 升华兴趣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 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 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 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个方法可引起学生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例6 下面是在学习“行程问题”时,一个教师采用的方法及课堂实录:学习了两道基本行程问题后,给出一道开放性问题: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打翻墨水瓶,使一道作业题只能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距离18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运货车的速度为30千米/小时,(涂黑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 题目刚一出来学生们就议论纷纷,有的疑惑不解,有的则迫不及待的举起手要展现自己. 第一位学生走过来在黑板上的空白处写下“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几小时后相遇?”并列出方程解:设小时后相遇,所以第二个学生补充的是“两车同时同向而行,摩托车在后,经过几小时追上货车?”解:设经过小时后摩托车追上货车,所以第三位学生写的是“若货车先出发20分钟,摩托车在后面追多长时间能追上货车?”解:设摩托车小时候追上货车,所以 前两个学生的答案大家很快就认可了,但第三位学生写完方程后就有学生马上喊道:“不对,没说清货车的方向,如果货车开始时就向摩托车开,这就成了相遇问题. 这个条件应该为货车背对摩托车方向先开出20分,这样问题才严密. ”他的意见马上得到了一致赞同. 教师也立刻做出评价“他的意见非常好,我们学习数学就是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考虑问题要全面. ”紧接着又有一个学生提出“两车同时开出,经过多少小时后两车相距10千米?”学生1:“这题没法做,条件不全,不知道这10千米是两车相遇前的距离还是相遇后又离开的距离. ”学生2抢着说:“这道题没说两车是同向行使还是相向行使,不能判断是相遇问题还是追及问题. ”学生们纷纷点头称是.这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并问下应怎么改进条件,让题目更加完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加工”,有的添加了方向,有的说明了两车是否相遇过时间在学生们激烈的辨论中过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解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角度去挖掘,明确行使方向及是否同时出发的关键要素,分析快慢两者的行程及距离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五、 体验成功,巩固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上得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而学生从数学学习获得的成功感,则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巩固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和讨论的机会,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例如在讲三角函数中的诱导公式时,因为三角函数中的诱导公式共有九组,学生对这些公式很难记忆,老师可将公式列出来,并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即:“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经过观察与分析,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奥妙,感到记这些公式原来这么简单,先前对数学的恐惧,甚至是厌恶已不复存在,极大地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