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教育与消费第一节 影响消费的因素分析消费者在从事消费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一系列的问题,如消费什么?为什么消费?消费多少?什么时候消费?消费的方式选用哪种?等等。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些问题呢?在这一节我们会重点讨论影响消费的一些主要因素。 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西方的经济学家在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过程中,引入了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收入得的函数关系,主要是对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因素进行测度研究。西方消费函数首先由凯恩斯提出叫“绝对收入”假说。由于函数只能解释短期数据而对长期数据拟合的偏差导致了“消费函数之谜”。为了揭开谜底,先后出现了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以及霍尔的随即游走假说等。一、主要消费函数(一)绝对收入函数消费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也是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现期收入(可支配收入),这是首次将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在绝对收入假设基础上提出了其消费函数理论。他假定:现期实际消费是现期绝对实际收入的函数。按照他的观点,总消费与总收入呈正相关,总消费随总收入的增减而增减,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函数。但是,收入的增加部分不会全部用于消费,每一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比重会随着储蓄比重的增大而减小。不过,其他客观环境以及个人的需要、心理、习惯以及收入分配的方式也会影响消费量。绝对收入假说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认为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现期收入(可支配收入),首次将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在绝对收入假设基础上提出了其消费函数理论。他假定:现期实消费是现期绝对实际收入的函数。其表达公式为:CtabYtCt表示现期实际消费,Yt表示现期绝对实际收入,a表示自发消费,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a0表示短期内无论个人有无收入都要消费;0dCtdYtb1,d2CtdY2t0,即:边际消费倾向是小于1的正数,且递减,凯恩斯把这作为一条基本的消费心理法则。平均消费倾向是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公式为:APCCtYtaYtb,由于a0,Yt0,显然,bAPCCtYtaYtb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所以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但这个结论与库兹涅兹实证研究的结论不一致。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导致了“消费函数之谜”。(二)相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是杜森贝利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提出的,它以经验、心理分析为依据,在修正了凯恩斯的消费独立性与消费时间上的可逆性的假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杜森贝利认为由于“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是非独立的;由于“棘轮效应”消费行为是非可逆的。由此出发,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取决于人们的相对收入水平。对于非独立性假定,它引出了相对收入的第一层次的含义:消费者本人的消费和收入要与周围其他人的消费和收入相对比。为此,高收入者就会对低收入者的消费产生“示范效应”,其函数形式为:UtUt(Cta*tnCn), Ut是第t个消费者消费获得的总效用,Ct是第t个消费者消费支出,atn是第t个消费者对第n个消费者支出的加权数,(a*tnCn)是其他人消费支出的加权平均。即个人效用随着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他人消费支出的增加而下降,也即他人消费对本人消费产生了“示范效应”。对于非可逆行假定,它引出了相对收入的第二层次的含义:消费者本人的现期消费和收入要与过去的消费和收入特别是高峰期的消费和收入相对比。为此,暂时的收入减少不能引起消费的减少,相反,暂时的收入增加却能引起消费的增加,这就产生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棘轮效应”。(三)持久收入消费不仅如此,个人做消费决策时,不仅仅考虑目前,也放眼于未来。针对凯恩斯的短期收入决定消费行为的理论,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的消费理论。他认为,消费支出是由相当长时期内的收入决定的,消费支出不仅取决于消费者当前的收入,而且也取决于持久的或者平均的收入。一般来说,持久收入会提高消费支出水平,因为持久收入可以增加对未来收入可预期支出的信心。人们消费与短期经常变动的收入没有稳定的函数关系,为实现效用最大化,人们据长期中的收入水平进行消费。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函数式:PCk(i,w,u)PY即:持久消费是持久收入的函数,两者间的比例(k)与持久收入关系不大,而与利率(i)、财富占收入的比例(w)、影响现期消费或财富积累的其他因素(u)如年龄、嗜好、文化等因素有关。YPYTY即:现期收入(Y)是三年以上的固定收入持久收入(PY)和偶然的、不规律的暂时收入(TY)的和。CPCTC即:现期消费(C)是长期的持久消费(PC)和一时的、偶然的暂时消费(TC)的和。(PY)(TY)(PC)(TC)(TY)(TC)0即:持久收入(PY)和暂时收入(TY)之间,持久消费(PC)和暂时消费(TC)之间,暂时收入(TY)和暂时消费(TC)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因此,持久收入假说的函数形式为:CtcPYt (1)Ct为现期消费,PYt为现期持久收入,c为现期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持久收入是持久收入假说的核心,弗里德曼认为,一定时期的持久收入是在过去的持久收入基础上形成的,现期的实际收入的变化也影响持久收入。据此得出持久收入的计算公式为:PYtYt1(YtYt1) Yt(1) Yt1 (01) (2) PYt为现期持久收入,Yt为现期收入,Yt1为前期收入,为权重。这表明,现期持久收入是现期与上期收入的加权平均。现期持久收入是接近本年收入还是去年收入,在现期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取决于权重,收入不稳定的人具有较低的值,而收入较高的人值较大。结合(1)、(2)式就得消费与收入的关系:CtcPYtcYtc(1)Yt1因为01所以有:cc由此弗里德曼得出了现期(短期)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长期边际(平均)消费倾向,从而解释了“消费函数之谜”。(四)生命周期理论另外,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哥利安尼通过对消费者一生的收入与消费关系的研究,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消费者消费任何一种商品,只是为了得到一定的效用,个人只能从现在与未来的消费中,以及由前辈传递的财产中获得效用。因此消费者一生中的总效用是他目前和未来总消费的函数。而且,消费者往往能够合理分配收入而使消费的效用达到最大化。所以消费者一生消费的总价值总是小于其一生的收入。莫迪利安尼在深入分析消费与劳动收入、储蓄、财产存量的基础上,提出生命周期假说的总消费函数表达式:CaWRbYL式中,WR为真实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劳动收入,b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假设不考虑未成年期,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时期,工作时期WL,一生生活时期NL,退休期为NLWL,假定每年劳动收入为YL,并且在开始成年时没有财富,那么他将在工作年份中积累财富,然后在退休年份中消耗财富。这样不考虑财富的消费函数为:C(WL/NL)YL如果假定在T年有一笔财产WR,在T年后的工作期为WLT,T年后预期寿命为NLT,拥有财产后的消费为:C(NLT) WR(WLT)YL,(WLT)即:C(1/NLT)WR(WLT)/(NYL平均消费倾向APCC/YL(aWRbYL)/YLa(WR/YL) b,在长期中财富WR与收入同期增长,这引起不变的WR/YL,从而APC不变,这样就解开了库兹涅茨消费函数之谜。(五)随机游走假说(PWH)霍尔提出:根据理性预期,按照PIH寻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的消费轨迹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即除了本期消费,任何变量都无助于预测下期消费。(六)流动性约束假说(LCH)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信贷市场的不健全,居民难以无成本的自由借贷以满足当期消费,因此,可能降低消费水平。(七)预防性储蓄假说(PSH)预防性储蓄假说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的急剧下降而进行的储蓄。不确定情况下,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大于确定情况下消费的边际效用,未来风险越大,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越大,消费者的预防性储蓄也越多,就会减少现期消费,增加未来消费。(八)生命成本假说通过揭示生命成本与收益边际均衡原理来解释消费储蓄行为,不同消费者为获得同一收入所需付出不同生命成本,因此,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决定性影响因子并不是收入差异,而是消费者为获得一定收入付出的生命成本差异。诚然,当某些基本假设得到满足时,经济学家给出的理论模型称得上是简明扼要,但是作为社会行为的消费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满足这些假设。比如,社会上存在着一夜暴富的人,突如其来的富有很容易使他们失去理性,进行一些炫耀性消费,但这些现象显然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二、消费函数理论所揭示的消费者行为规律1消费者的个人消费活动不仅取决于其收入,而且取决于其消费习惯。消费习惯是其个人在长期的消费活动中不知不觉所形成的一种定式。消费习惯表现为消费水平、消费内容、消费偏好、消费观念等方面的相对稳定性。要调整消费者的行为,必须在了解消费者的基础上,改变其消费习惯。2决定消费者现期消费支出的不是现行收入,而是持久收入。也就是说,理性消费者从他可以支配和预期可以得到的全部收入的角度来计划和安排其现行的消费。具体来说,通过临时性的措施使消费者收入增加不会带来消费支出的有效增长,只有持久收入有了稳定的增长或预期,消费者才可能或愿意增加消费,甚至超前消费,这也是开拓“信贷消费”的基础;消费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持久收入的增长来推动,而不是靠一时收入的增长来推动,因此,居民消费的增长有赖于经济协调稳步增长引起的居民持久收入的增长。3无论个体或群体的消费行为会受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影响会导致一下两种结果: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趋升,出现“入不敷出”,最终通过社会保障、借贷、动用有限储蓄等有效方式加以补偿或减缓;高收入者消费倾向趋降,使其拥有的财富不断得到积累和扩张。从而进一步加大贫富两极的分化,最终使社会供需结构的矛盾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复杂。4消费者将对其一生的所得进行均匀的、理性的消费安排。消费者不仅从过去、现在或不远的将来对相对长久的时间序列中分析和平衡资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而且从整个生命周期的长时间序列中来分析和平衡资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甚至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更长时间序列中来考虑这一问题。可见,消费最大化是消费者对其资产和收入在整个生命周期甚至更长时期内最优分配的结果。因此,不仅要进行消费者某一阶段和终生的效用分析,而且要进一步开展消费者代际和子孙后代的效用分析;不仅要把握狭义空间领域内的消费跨代优化过程,而且要研究和领略广义空间领域内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第二节 教育的消费性收益(考虑以下分类好不好)一、教育具有消费性收益(一)教育具有经济收益消费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消费力的大小,而消费力的提高,无论是整个社会的还是个体的,都依赖于教育。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整个社会消费力水平,但作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的素质,却只有通过教育才得以提高。教育是提高消费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决定消费力发展水平的原动力。从个体消费力发展水平来看,一般来说,个体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消费水平也越高。这是由个体所受教育积蓄与其收入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个体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也越高,使其有条件购买更多、更好的消费品,提高消费力。第一,受教育程度决定着具体的职业层次。从宏观上来看,个体收入的高低取决于个体所选择的职业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劳动要求个体付出较高的智慧、思想及知识、能力,而这些要求只有通过提高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才能实现。第二,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个体的职业适应性。职业适应性主要表现为个体能否快速而顺利地熟悉所选择的职业,并能熟练地掌握或操作以及创造性地完成劳动任务。职业适应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体已有的有关职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及技能水平。个体所受教育及训练程度越高,就越容易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应的知识,应用于操作活动过程中,并能很快形成特定的技能。这对于工作效率及生产效益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便可带给个体收入的增加。(二)教育具有非货币性收益在探讨教育功能及其表现时,我们所重点探讨的是教育的生产价值,而往往忽视了它对消费这一人类最普遍的、最基本的活动的作用。不仅如此,人们在对消费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及实际行动中还存在有严重的误区:其一,把生活消费投入与教育投入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教育投入的增加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成反比,增加教育投入就意味着生活水平的降低。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很多不发达的地区,不重视教育、不重视子女受教育一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其二,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中不包括培养消费者、享用者这一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目的只强调培养建设者、生产者,而把培养消费者、享用者视为“离经叛道”的行为。这种教育目的及观念脱离了消费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领域,使教育不能全方位地服务社会生活,发挥教育功能地整体效益。这是对教育的一种曲解。其三,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或就业所需的技能训练,忽视消费常识的传授及消费意识、消费观念、消费技能的培养,把消费看作是一种本能的或经验性行为,人们不会消费、盲从消费、野蛮消费、过度消费等的现象及其普遍。消费是与生产相对应的。生产是消费的前提,消费又促进生产。离开消费,生产就会陷入困境。因此,培养生产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但是培养消费者同样也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只有通过教育使二者连接起来,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有助于经济社会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全面阐明教育功能,尤其是促使人们认识教育在消费活动领域的作用,这是提高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更加关心教育,这也同样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凝结在消费品中的文化、技术构成也就越复杂。这不仅需要通过教育使生产者投身于消费品的生产中,而且也需要通过教育使消费者接受这些消费品。此外,人们的消费水平、结构、品位、观念、方式以及消费效益等都依赖其所受教育的程度,也就是说,教育决定着人们是否会消费、消费什么、怎样消费等问题。这就反映在教育的消费功能上,也是通过教育可以获得的消费性收益。二、教育对个人的消费性收益(一)消费方式教育可促使消费者选择合理的消费方式。所谓消费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以实现需要满足的方法和形式,是消费的自然形式与消费的社会形式的有机统一。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4.通常,人们都认为消费方式即生活方式,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也相互区别。生活方式所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而消费方式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可以说,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消费方式表现出来的。不仅如此,消费本身成了一种区分人群的符号,在凡勃伦(Veblen)的有闲阶级论中就主要通过消费来界定生活方式,并进而确定社会阶级地位。消费方式是指消费需求的满足方式,或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结合的方式。消费的过程就是消费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消费需求的满足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消费方式主要包含三个层次:消费的技术方式,即某种消费需求的满足是通过什么样的消费工具与消费资料结合来实现的。比如用什么工具将食物弄熟,进食是使用碗筷还是刀叉等等,这些都是消费技术方式的体现。消费的实现方式,即消费需求通过什么样地途径来满足和实现。如,用来满足消费需求的消费资料,是通过何种方式取得的,是由消费者自己提供的,还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在商场上购买的。消费主体的构成方式,即消费主体是以怎样的消费本位来和消费资料进行结合,以满足消费需求。比如,消费需求的满足是以个人为本位来实现,还是以某一范围内的消费者集合体即集体为本位来实现,还是以社会为本位即公共消费来实现。文启湘.消费经济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89.(二)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及其构成状态。人在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费掉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而从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即消费结构来看,可以反映出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需求的满足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消费结构进行分类,大致有一下三种:按照人们在生活中所消费的具体形式或资料,可将其分为吃、穿、住、行等几大方面。按照人们对消费需求的不同层次,可以划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这种划分对于人们的消费水平,即人们生活状态的不同层次的分析很有帮助,是界定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消费品所提供的消费形态,可以分为实物消费、劳务消费和精神消费。教育在消费活动中的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消费支出的范围及比例,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为了从整体上综合反映消费结构,此处引入一个综合性指标消费结构系数,来评价消费结构。周长城.中国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7消费结构系数(CG)是根据居民消费层次由低到高将消费项目进行分组, 求出各消费项目的支出在各组分别的基尼系数,用以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等级。消费结构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Ci是消费支出占各个消费总支出的比重,Si为累计至i组时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研究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时,引入消费结构等级系数是必要的,这个指标反映了消费等级高低或消费结构的合理性,通常情况下,消费结构系数值越高,消费结构等级越高,高层次消费满足程度越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越高。发展中国家的消费结构系数值往往是负数,这说明其初级消费比重很大,高级消费比重很小,消费等级很低。通过消费结构等级系数的公式,可计算出全国的消费结构系数。从表1中可以看到,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系数均是负值,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等级不高,居民初级消费,如食品、衣着比重很大,而高级消费,如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则比重较低。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消费结构系数总体是上升的,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表1. 1990-2004我国消费结构系数1990199520002001200220032004消费结构系数-0.5037-0.4438-0.2819-0.2655-0.2619-0.2550-0.2558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5)的相关数据,按消费结构等级系数公式计算得出。通过对全国各地区的受教育年限和消费结构系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2. 受教育程度与消费结构相关分析受教育年限消费结构系数值受教育年限Pearson Correlation1.447(*)Sig. (2-tailed).010N3232消费结构系数值Pearson Correlation.447(*)1Sig. (2-tailed).010N3232*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注:统计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计算得出。根据SPSS统计分析结果得知,我国城镇居民受教育年限与消费结构系数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447,二者在0.01的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消费结构系数是根据各消费项目支出在各组分布的基尼系数求得的,用以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等级,说明居民消费结构的等级很大程度上受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温饱还成问题的情况下,经济的首要目标是满足生存的需要。而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进入后工业社会,物质消费已经不再是一个主要问题,人们的消费需要向高一层次进化。表3 如有宽余的钱,进一步消费项目的各项目百分比 单位:%首选其次第三总合改善伙食8.154.426.1818.75购买住房21.206.636.7434.57购买家电等高档消费品2.728.297.8718.88外出旅游11.4114.9215.1741.50购买衣服3.809.9412.3626.10文体娱乐消费3.265.525.6214.40购车4.894.976.1816.04用在孩子身上10.8713.2610.1134.24银行储蓄19.0212.157.8739.04投资9.788.849.5528.17参加学习4.3510.504.4919.34其他0.540.557.878.96合计100100100300注:数据来源于样本调查。表3中消费结构意向的数据可以说明,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消费逐步从基本生活资料消费型为主转向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型为主,即:由基本的物质消费为主转化为以投资或享乐休闲消费为主。物质享受已不再是居民的最终消费目的,他们越来越注重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2)购买住房的意愿迫切,有21.2% 的人首选此项目,在首选项目中位列第一。(3)储蓄动机强烈,在368位调查者中,有19.02%的人首选此项目,累计有39.04%的人选择了此项目。这可能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后,与计划经济相比,个人增加了相当一部分支出有关。(4)随着假日经济和休闲经济的推出,购车、外出旅游成了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在调查中,高达11.41%的人选择了旅游,仅次于购房和储蓄。说明城镇居民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活消费向精神型和享受性消费方向发展。(5)个人投资意愿迫切,选择投资的人占到9.78%,其中,在首选投资的人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占到了89%,大学本科以上的人占到了56% ,说明重发展开始成为高学历群体的一个特点。(6)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消费、智力投资也成为消费潮流。凡勃伦(Vablen,1899)是最早致力于休闲概念研究的经济学家。其后,庇古(Pigou,1920)奈特(Knight,1921)和罗宾斯(Robins,1930)等经济学家把休闲作为工作的对立面来进行研究,并构建了经典的工作)休闲模型。从20世纪中期开始,以贝克尔(Becker)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致力于突破传统经济学的工作、休闲二分法。贝克尔(Becker,1965)指出,不应把休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所有休闲都含有某种消费,所有消费活动都含有某种休闲,人们不是在工作和休闲之间选择,而是在不同的消费活动之间抉择。市场活动时间(工作)与非市场活动时间(休闲)的最佳组合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在贝克尔分析的基础上,林德(Linder,1970)在其专著受折磨的有闲阶级中进一步推进了休闲经济理论研究。Feather&Shaw(2000),Houston&Wilson(2002),Mulligan(2002),Gronau&Hamermesh(2003)等学者近几年都对休闲时间利用、休闲消费作过专题研究,但国内对休闲消费少有论述。休闲状态也是一种发展。(三)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田晖.消费经济学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96.首先,教育可使消费者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同时,通过教育还可以使个体了解消费法规、准则,并逐渐提高消费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认识到个人消费行为与他人乃至整个人类利益及未来子孙后代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文明的、负责的消费观念和行为。迈克尔(Michael 1972,1982)发现那些有着较高教育水平的消费水平的消费者不断变换消费条目中的花费模式,表现得好象拥有更多的实际收入(提前消费)。他估计教育对消费补偿的非市场生产的这种实际收入影响的弹性为0.5,这种影响相当于学校教育对货币工资相应关系的60%左右。(四)消费技能减少盲目消费等。教育可使消费者掌握消费管理常识,提高消费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消费教育可使消费者正确分析自我消费需要的种类、层次,合理分配用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并制定一系列的消费支出的管理原则,如量入为出原则、有备无患原则等,增加消费行为的可控性和计划性,使个体消费行为步入规范化的轨道。有足够证据表面教育有益于健康。无数研究显示教育与良好的健康密切相关,而格罗斯曼(Grossman 1976)所作的高度重要的研究工作又大大地证明了这观点。他对照了个人的收入、智商、13-19岁儿童的健康状况和妻子受学校教育情况,发现教育对46 岁时健康状况的影响是教育对收入影响强度的40%左右。他发现妻子所受学校教育较之丈夫本人所受的学校教育对丈夫健康有着更大的积极影响。受教育较多的人活得较长;每增加一年的学校教育就减少0.4%的死亡可能性。兰多(Lando 1975)发现(受教育多的人)没有工作能力的较少,而且在以后的一次研究中,格罗斯曼再次在保持收入和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的孩子趋于拥有更健康的牙齿、可能较少患贫血症并较少患肥胖症。尽管学校教育对个人健康和妇女教育对其子女健康的积极影响现在已被很好地证明,但迄今还没有研究考察丈夫所受的教育对妻子健康的影响。同时,通过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质,还可以使个体对消费信息反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预见能力,从而促使个体选择有较强应变能力的消费方式,减少用于消费资料调整、更新的消费资金的支出, 有助于消费效益的提高。(五)家庭管理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技术革命,可能要求甚至更少时间的集中性劳动和更高水准的教育,以便使用更少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家庭管理。洗碗工、自动洗衣机、免熨衣服和每月按支票支付帐单等的出现,意味着做这些事情比以前所需要的时间少了。然而,它们确实需要家庭维修知识和技能,外加一些理财技巧。家庭电脑如今也以越来越合理的成本,在家庭能源使用的管理、储蓄量的调整、儿童的辅导,甚至生活周期的计划等方面得到应到所有这些都需要有更多和不断变化的教育才行。很多研究,但有的没完全扣除货币收入的影响,证明受过较多教育的人倾向于更快地接受新事物。在那些试图扣除收入差异因素的研究中,曼德尔(Mandell)发现受教育多的人采用信用卡更早;迈克尔(Michael)的几项研究成果报告受教育多的妇女会更多地采用避孕,非计划的孩子更少;赫蒂奇(Hettich)发现受教育较多的妇女在市场探索中更有效率,并由于更有效的购买行为带来潜在的储蓄,这使大学教育估算报酬率提高了1.5。莱博维茨(Leibowitz 1974)利用本波拉斯(Ben-Porath)著名的人力资本的家庭生产模型,发现母亲的教育和家庭对儿童的学前培养会极大地提高儿童的智商。本森(Bensen 1982)发现具有高层次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倾向于限制孩子看电视,更注意孩子是否做家庭作业,这些都和学业成绩有关的积极因素。(六)情感除了认知特征,感情特征也能影响收入和消费生产。学校教育在选择配偶方面的相对优势。迈克尔(Michael 1982)阐述了这一观点,即一个人自身教育及其配偶的自身教育的相关系数至少在40%,使得教育成为一项好的投资,保证配偶的收入能力和其他品质方面的更加中意。麦克马洪(McMahon 1984)发现,学生们计划的上大学年数也与“找到有大学价值配偶”有重要的和积极的关系。学校教育能够对得到更大的婚姻幸福有所贡献,因为它有助于在婚姻市场中找到更接近于理想的配偶。然而,受教育多的妇女更容易离婚,而造成对丈夫和孩子的副效用。但贝克和其他人通常认为这一事实与妇女收入的增加而不是教育本身有关,因为妇女收入的增加削弱的婚姻经济上的优势。教育使得受教育多的离婚者更容易进行调整,再婚更快,而且,在由舒尔茨强调的更广泛的作用范围内,教育让个人更容易适应工作的变动、职业市场的失衡和家庭里的新技术,也改变人的品位。三、教育对社会的消费性收益社会分层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个体消费品位和层次。在个体消费结构中,消费需要层次的发展并不是自发的,个体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并不是自发地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消费需要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结构及消费技能。个体科学文化水平较高,具有高水平的欣赏及享受能力,就会促使其消费需要螺旋式地向更高层次发展,使其消费品位不断提高。第三节 消费教育一、正确对待教育的消费意义(一)教育的消费意义消费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和生活中,对物质产品和劳动力的消耗过程,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消耗,生活消费是指人们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的生活资料的消耗。而我们这里所指的主要是生活消费。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消费者的世纪。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如果说19世纪是生产者创造世界的世纪的话,那么在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开始正在进入消费者创造世界的时代。这样的说法绝对没有低估生产者的含义,只是更确切地表述了经济发展的现代特点,更明确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文目的。消费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同时又是其他生活方式得以进行的条件和前提,作为一种集经济、社会、政治、心理和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现象,消费是一面“镜子”,它不但从一个侧面映出了经济体系某个部分的运行机制,而且也照出了文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许多“秘密”。由于消费是人们可以直接获得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消费已不是一般的经济环节,而是人类社会价值实现的一种体现,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动力。一部分人的消费就是另一部分人的工作,生产者和消费者已经难以区分,而消费本身却成为了一种区分人群的符号。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成为生活中的重要主题,一个显著领域,一种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中的显要价值;消费正经历着消费水平、消费体制上的双重转变,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正逐渐处于主导地位。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个人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不会消费、盲从消费、野蛮消费、早熟消费现象极其普遍,而这种盲目自发性消费必然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者、高血脂等非传染病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主要是由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造成的。此外,那些奢靡、愚昧、炫耀、低级性的消费行为会毒化社会风气,诱发政治腐败,妨碍人的健康成长;而消费索取的贪得无厌和消费排放的不合理性则会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从而严重威胁人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阻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王忠武.科学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J.东岳论丛,2002(6)消费问题不仅是直接造成当前消费升级迟缓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当前不公平感加剧和社会矛盾大量出现的重大根源,能否有效的控制和解决消费问题对于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都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以及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居民消费总体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网上消费、信贷消费等新的消费方式出现;住房消费、旅游消费、信息消费、文化教育消费、农村消费、家用汽车消费等正逐步成为当前的消费热点。如何选择消费热点,如何引导消费热点,如何指导人们进行合理、科学的消费,不仅关系到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市场经济有两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要素市场。消费与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其矛盾的结合点就在于:人是生产的主体,又是消费的主体。而所有教育都是对人的教育:人是要生产的,必须具有生产能力,因而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生产能力;同时,人也是要消费的,必须具备享受生活的消费能力,因此教育也应该培养人的消费能力。教育对人消费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对消费品市场作用的主要体现。因此,教育不仅要提高人作为生产者的素质,也应该提高人作为消费者的素质,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不应该只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其实教育在被政府介入前,人们都是将其当作一项消费事业来办的。教育的收益很大一部分是带给人们满足,有助于人们欣赏。“我们希望让所有这些人受教育不是作为一项投资,而是作为一项生活资料,因为我们认为教育将帮助他们享受更多的东西(书籍、报纸),或者更好地理解一些事情(他们并不一定因此增加任何乐趣;他们仅仅变得更加通情达理)。从经济观点来说,这部分教育不是有利可图的投资,而是同其他消费品,如衣服、房屋或留声机一样的消费品。”阿瑟刘易斯在其经济增长理论第四章这样谈教育收益的消费成分。教育的消费性收益被视为个人整个一生因教育而增加的非货币收益。因此,它们不但包含学生在校期间享受的非货币补偿,也有在工作和退休后的闲暇时间里,教育对家庭生产和最终消费者补偿效益的贡献,还有主妇用于家庭管理和儿童抚养的非市场时间内所做的贡献。(二)消费教育的意义不仅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其消费性收益的方面,也同时应该加强专门的消费教育。所谓消费教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全体国民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消费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消费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使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改善消费方式,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并为其提供参与解决消费方面问题的机会。纵观全球经济,在世界各国的总需求中,消费需求平均占60以上。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受到公认和重视。从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看,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将是消费需求。 程立.对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经历了从传统的温饱型消费逐步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的过程。从转变过程看,居民在不同时期的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倾向等方面表现不同特征。各类商品在消费支出和消费比重变化规律不同,消费支出基本呈绝对量增加趋势,而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品比重呈增加趋势。2 孙国锋.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3因此,如何使人们更好的购买消费资料、使用消费资料,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以此来推动消费升级,拉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呢?制约消费升级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仅包括收入因素、心理因素、消费环境及消费政策等多个方面,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技能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从人类自身的发展来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人类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消费者提出了更高的消费能力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然的消费者:消费的历程从我们出生开始直到死亡,它并不仅仅是人的经济活动的属性,更是人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一。作为生产者,我们要经过技能的培训,那作为天然消费者的我们更应具备这种天生的本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这是个生产者创造世界的时代,往往只重视自己是生产者而忽视了消费者的角色。在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的下半叶开始我们迎来了消费者创造世界的时代。因此,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找回属于我们的天赋,也就是说我们理应并需要掌握一定的消费技能,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和发展自我。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需要知识,需要科技,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对于个人来说,他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性的东西,也包括非物质性的、精神上的东西,比如休闲、健康、享受等,而这些更高层次的需求离不开消费技能的提高。消费教育是让消费者了解自己首先是作为一个人,其次是作为社会的一员的生存主体,并向他们提供了学习机会,健全学习环境等促进学习的活动。现代市场经济不仅是消费者主权经济,也是需求导向型经济,是消费需求推动的经济,因此市场经济需要成熟、理性的消费者。只有加强消费教育,不断提高消费者素质,培养出成熟、理性的消费者,才能既使消费主权得到较好维护,又使消费需求在消费者行为规范、合理的条件下呈良性增长,从而正确引导产业、产品结构的布局。当前我国如何引导人民的生活消费健康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通过加强消费教育,帮助广大消费者逐步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消费观,适当鼓励消费,扩大消费需求,就有可能实现消费与生产的积极互动,发挥消费的拉动和消费需求导向两个作用,促进结构合理、机制成熟的卖方市场逐步形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消费教育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在消费市场上,伪劣商品、强买强卖、短斤少两、虚假广告等随处可见,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的现象也如影随形地变得越来越严重。据零点公司对辽宁、河北、山西、四川、湖北、江苏、广东等省10个城镇的抽样调查表明,由于造假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伪劣产品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因“辨不出真假”而购买了伪劣产品的消费者多达84.4。加强消费教育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保证。收入不断增加,为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但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只是为消费水平及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条件而已,除此之外,消费者素质也是其保证条件之一。素质低的消费者有的观念陈旧,有的具有不良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不科学,有的消费结构不合理,从而阻碍消费水平与消费质量的提高。二、充分发挥教育的消费功能(这是就一般教育而言)(一)提高教育程度,提升消费水平总体上提高全社会的教育程度个体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消费水平也越高。这是由个体所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的正比关系所决定的。教育不仅能增加个体的现期收入,也能提高其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这都可以刺激消费者当下的消费水平。(二)树立良好的消费理念(精神层面)1消费心态和观念消费观念是人们对消费生活的看法和观点。一般来说,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是受消费观念支配的,因此,教育消费者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是及其重要的。但在我国的现实消费生活中,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方式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例如,忽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生产,轻消费;在消费结构中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文化消费;在精神文化消费中,重娱乐消遣,轻读书学习;还大量存在封建迷信消费、畸形消费等愚昧落后的消费方式;有害身心健康的低级、庸俗消费行为也较为普遍。尽管产生不合理的消费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本身的素质不高。所以要实现消费合理化,就要求我们针对消费领域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消费教育,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消费活动由单一的、经验型的活动发展到今天的智能化的、全方位的消费活动。消费活动的复杂化使消费活动中的文化教育制约性逐渐加强。必须通过教育促使个体适应并能更好地从事这种复杂的消费活动。否则,会因居民的文化素质低下,造成消费活动秩序紊乱及各种不正常的消费现象。当今社会个人消费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愚昧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第一,盲从消费:消费者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自身条件特点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依据他人的消费行为或他人的消费观念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这种消费行为更多地表现为赶时髦、追时尚,使个体在消费活动中丧失了主体地位。第二,朝前消费:消费者不顾自身的收入水平产生过高的消费期望值,在趋奢和拜金心理的驱使下,把自己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单一的物质消费,甚至还占用父母及他人的收入,讲排场、互相攀比,完全颠倒了收入和物质消费支出的关系。第三,野蛮消费:消费者为了自身消费活动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破坏人类共同的资源和环境,或者任意挥霍已有的钱财,把消费变成浪费行为、不道德行为以至违法行为。可以说以上诸种消费行为及方式,是由于消费者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低劣造成的。要通过教育净化个体的消费意识,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心态,设计出更先进的消费方式,促使消费行为规范化,这对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具有消费导向功能,把个体的消费行为引向科学、健康、高效的方向。首先,教育可使消费者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无明确的消费观,消费观是否正确、合理,是决定个体消费行为是自主的还是盲从的,是文明、高效的还是低劣、愚昧的主要因素。通过教育正面引导,可使消费者戒除挥金如土、铺张浪费的恶习,把提高消费效益、效果作为选择消费方式及消费内容的主要依据;注重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的生活资料或劳务消费,以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同时,通过教育还可以使个体了解消费法规、准则,并逐渐提高消费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认识到个人消费行为与他人乃至整个人类利益及未来子孙后代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文明的、负责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其次,教育可促使消费者选择合理的消费方式。消费方式是消费观的外在表现,正确的消费观念是消费者选择合理消费方式的前提。通过教育使消费者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观,在此基础上,引导消费者在实际消费活动中的理智地支配消费支出资金,使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得到完美的利用,摒弃那种赶时髦的冲动型的浪费行为。同时,通过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质,还可以使个体对消费信息反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预见能力,从而促使个体选择有较强应变能力的消费方式,减少用于消费资料调整、更新的消费资金的支出,有助于消费效益的提高。第三,教育可使消费者掌握消费管理常识,提高消费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个体消费行为合理化是提高消费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消费管理则是使消费行为从盲目从众性向自主性、合理性转变的关键所在。通过消费教育可使消费者正确分析自我消费需要的种类、层次,合理分配用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并制定一系列的消费支出的管理原则,如量入为出原则、有备无患原则等,增加消费行为的可控性和计划性,使个体消费行为步入规范化的轨道。2理性消费、文明消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不断更新,全球资源被无节制地利用与浪费,其产生的废弃物在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其主要表现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排放的废气、废液和固体废弃物严重污染了空气、河流、湖泊和海洋、陆地环境;工业及制冷设备的制冷剂产生的氟氯炭化合气体、氮的氧化物等破坏了大气臭氧层;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森林面积在急剧减少;由于森林的破坏和其他环境问题,加上人类肆虐,目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Starter Unit 2 Keep tidy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规范汉字横画的研究与探讨
-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 代数式3.2 代数式 1认识代数式教学设计(新版)冀教版
- 《我爱我家:3 家庭生活小帮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
- 2024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4章 勾股定理14.1 勾股定理 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新版)华东师大版
- Module 2 Unit 2 Mr Li was a teacher.(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下册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下册 五 方程5.4 解方程(二)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
-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 Unit 4 What can you do?C Story time(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瑜伽理论知识
-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 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 DL-T5169-2013水工混凝土钢筋施工规范
- 2024年台湾省中考数学真题试题
- 幼儿园游戏回顾环节培训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讲座培训课件
- 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培训
- 2024年上海奉贤区储备人才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2024-2029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研究报告
- 《工程项目管理 第2版》课件 第12章 工程项目管理数字化
- 第二章 微生物多样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