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预期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_第1页
心理预期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_第2页
心理预期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_第3页
心理预期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_第4页
心理预期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预期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摘要:四大消费理论在我国适用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生命周期假说更适合作为研究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理论参考,以此理论为基础,加入心理和预期变量,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进行进一步实证比较。并利用加入心理预期变量后的消费函数对当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动情况进行解释。在今后消费政策制定中,应注意关注城镇居民的心理和预期因素,引导消费合理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命周期假说;消费函数;心理和预期因素 国民经济的增长源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目前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40,而在发达国家高达70。长期以来,我国“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特征十分明显,同时外贸顺差的快速扩大也给宏观层面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扩大消费和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将是未来我国持续发展应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和思路 (一)消费理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消费理论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并形成了四个最主要的消费理论框架和消费函数形式: 一是凯恩斯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该假说认为人们的当期消费支出(C,下同)是由当期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函数表示形式为C=a bY;二是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Duesenberry)提出相对收入假说,该假说认为消费具有“示范效应”和不可逆性的“棘轮效应”,消费支出受现期收入、过去消费和周围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函数表现形式为C/Y=(1-a*Y/Y,其中,Y是现期收入,Y是从前的高峰收入;三是弗里德曼首先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他认为持久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暂时消费由暂时收入决定,函数表现形式为C=a hY,其中Y是持久收入,Y是暂时收入;四是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FModigliani)和布伦伯格(RBrumberg)等人共同提出生命周期假说,该假说认为,消费者是有理性的,总是根据一生的收入水平安排最佳的消费和储蓄,居民的当期消费支出C与其未来收入的现值PV有关,其函数表现形式为:Ck*PV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消费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收入、消费支出、物价、贫富差异、地区和行业等因素人手,以上述四个理论为依托,对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如王军(2001)对我国的消费函数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探讨,但是没有找到一个适合我国经济实际状况的消费函数;姜波克、陈学彬(2005)从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方面对居民的消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持久收入;刘颐权(2005)从消费主体结构和消费客体结构探讨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冯鑫明、田剑(2005)从改革预期角度提出了预期因素对居民消费支出的作用,等等。 (三)本文的研究价值和思路 在目前国内关于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相关研究中,很少考虑心理和预期变量,或者仅对其进行定性的描述性分析,少有从实证角度进行定量的分析,这一方面由于研究中对该因素的忽略,另一方面拘囿于缺乏相关的数据信息。本文首先采取严谨的比较研究,通过实证比较确定最能解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实际的理论框架;然后引入消费者心理预期变量,实证比较加入新变量后的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效果,并依据引入心理预期变量后的消费函数,解释、分析和预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变化和趋势,进而对未来我国居民消费政策提出建议。 二、消费理论假说在我国适用性的实证比较 (一)消费理论假说在我国适用性的一般实证比较 本文首先利用国家统计局1996年1季度到2005年4季度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和人均消费支出C(扣除价格因素)数据,对消费函数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比较,找出比较符合我国现实经济状况的城镇居民消费函数。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上面四个消费函数进行回归,将居民消费与居民收入正相关关系作为经济意义检验条件。实证结果显示,相对收入假说不适合作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参考,而绝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参考。 为了进一步验证绝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适用性,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居民的消费行为除了受制于收入变量外,还与其消费心理有关,因此我们引入居民消费心理变量对该三个函数进行进一步的实证比较。 (二)引入心理变量以后的消费函数在我国适用性的比较 本文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的城镇居民消费意愿(CE)作为新增自变量,分别对绝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下的消费函数在我国的适用性做进一步的比较。 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一般来讲,消费意愿与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即在同等收入条件下,消费意愿越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越多,本文将以此作为消费函数适用性比较中另一个经济意义检验条件。实证结果显示,在引入消费心理变量后,生命周期假说通过了各种统计检验和实际经济意义检验,因此该理论最适合作为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参考。下面将基于生命周期假说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做进一步的优化研究。 (三)对生命周期假说下的消费函数的进一步实证比较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居民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增强,消费行为更趋理性化,其中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和物价的预期将对城镇居民的当期消费行为形成较大的影响。在此前国内外关于居民消费的研究中,由于研究数据的缺失等因素很少将预期因素纳入居民消费函数的定量研究中。我们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数据中1996年1季度至2005年4季度的居民对未来收入及物价的预期值,在消费函数中逐步引入收入预期(YE)和物价预期(PE)变量,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做进一步实证比较研究。 引入城镇居民收入预期变量后的回归结果为: 233158CE 448392YE(1) (34687)(3438)(2648) R=098 调整R回归结果显示,引入收入预期变量后的消费函数(1)式能通过统计检验,拟合优度较高,消费意愿、收入预期和消费支出正相关,可以通过实际经济意义检验。 再引入物价预期变量后的回归结果为: C 166763CE 702908YE-232323PE(2) (33821)(2137)(3073)(-1611) R=0998 调整R=099 F=3914481 DW=2521 回归结果显示,引入物价预期变量后的消费函数(2)式能通过统计检验,收入、消费意愿和收入预期与消费支出正相关,物价预期与消费支出负相关,表明物价预期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中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可以通过实际经济意义检验。引入物价预期变量后的消费函数拟合优度更高,达到0999。因此,对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引入消费意愿、物价预期和收入预期变量后,可以更好地解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情况。 以下我们将利用加入心理预期变量后的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更合理的解释。 三、心理和预期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解释 收入作为居民消费的硬约束,其是居民消费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毋庸置疑,但近年来居民消费出现了难以用传统的收入决定理论充分解释的现象。如2002年城镇居民消费出现了高速增长(见图1),但收入决定理论不能充分解释这种现象。即使2002年第8次降息对刺激消费有所帮助,但从前7次的降息效果看,其作用也是有限的。下面我们从城镇居民的心理预期和消费意愿角度解释这种现象: 从图1可见,首先,居民在2002年对物价的预期相对处于低谷,根据前面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城镇居民物价预期的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居民未来收入现值增加,消费能力增强;其次,居民在2002年期间的收入预期较2001年及以前明显上升,增强了居民即期消费的能力;再次,2002年居民消费意愿处于高位,促使居民消费能力得到充分释放。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心理预期和消费意愿促使2002年消费增速出现高于收入增速的超速增长。 2006年上半年,我国GDP实现了109的近年来最高增幅,居民名义收入保持了1159的稳定增速,但居民名义消费支出增速仅为957,低于GDP和收入的增速,这不能用传统的收入决定理论充分解释,然而考虑到居民的心理及预期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释此现象。 首先,尽管居民的收入预期相对平稳,但教育、居住、医疗等刚性消费支出较大,在相关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的情形下,居民不得不为未来的刚性支出进行足够的储备,进而缩减当前的消费支出;其次自2003年物价走高以来,物价调控效果并不明显,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居高不下,居民物价预期总体呈高位振荡,未来收入现值减少,抑制居民的当期消费能力;最后,居民消费意愿出现持续下降,在2006年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降至26的历史新低,从而严重抑制了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水平(见图2)。 四、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预测和政策建议 利用加入心理预期变量后的城镇居民消费函数(2)式,本文力求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增强该研究结果对未来居民消费的预测能力,以增强文章对宏观决策提供前瞻性参考的效果。 考虑(2)式中自变量与因变量在时点上的同步性,但在我国统计体系中,除居民心理及预期变量在当季中期能有效获得外,其他统计结果较滞后,不能为宏观政策及时调控经济运行赢得时间。为了达到预测效果和增强预测的前瞻性,我们在预测时对相关数据进行如下处理:当期收入值可获得时采用当期数,不可获得时采用上年同期值乘以平均增长率,未来一期和二期收入值采用去年同期值乘以平均增长率;消费意愿、收入预期和物价预期可获得时采用实际值,不可获得时,基于消费者的心理和预期变量在短期内具有黏性,采用上期值。 利用该预测方法,对近期及2006年4季度和2007年1季 预测结果表明:12006年1季度到2006年3季度的预测误差在45以下,预测结果可信度高;22006年年底和明年年初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将会小幅增加。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结合当前宏观政策取向和宏观经济运行特点,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外贸顺差的快速扩大,改善国内商品生产相对过剩,都需要消费的快速增长作为有力支撑。 第一,继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推动型”转变、大力提高居民收入是促进居民消费的根本所在。一方面保持经济稳健增长以增强国民财富的总量,并致力改变在国民收入宏观分配关系中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低于GDP增长的相对劣势;另一方面改善国民收入微观分配关系中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根据边际消费率递减规律,降低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有利于促进居民总体消费水平。 第二,加强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调剂作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扭转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势头。一是通过税收及转移支付等国民收入二次分配政策,有效提高居民收入分配的整体公平;二是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推进住房、医疗保险与教育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居民对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未来开支的担忧而形成的储蓄刚性,以及挤出效应下降低的消费需求;三是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促使居民刚性支出成本减少和对物价的满意程度提高,扭转居民消费意愿长期低迷和持续下降之势,让居民消费潜力得到有效释放。 第三,加强对居民预期的引导,降低居民物价上涨预期。治理通货膨胀必须考虑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要尽量减小牺牲经济增长速度的代价,在居民心理承受期内实现物价的平稳回落。若单纯采取紧缩货币供给,在微观主体预期高位粘住时,物价仍会继续上扬。经济因为严厉紧缩会出现衰退,甚至会出现滞胀,因此应将降低微观主体预期和货币政策手段相结合。降低居民预期,在预期黏性下可为温和的货币政策赢得时间。同时政府要增强政策的信用度和持续性,实现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