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四基础知识整理第四单元一、孔孟两章(一)季氏将伐颛臾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1)无乃尔是过与:起提宾作用,无意;责备。(2)是社稷之臣也:此,指示代词。(3)且尔言过矣:错误。(4)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责备。(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施展;居,充任;不去(就任)(6)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7)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8)是谁之过与:此,指示代词。(9)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憎恨。(10)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覆。2解释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季路见于孔子曰:引出对象,介词。(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介词。(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介词。(4)且在邦域之中矣:况且,表递进,连词。(5)何以伐为:表反问,语气词。(6)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指“伐颛臾”,代词(7)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表转折,连词。(8)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连词。(9)虎兕出于柙中,龟玉毁于椟中:从,介词;在,介词(10)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表并列,连词;和,介词。(11)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动词。(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并列,连词。(13)则修文德以来之:就,连词;来,表目的,连词。(1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却,表转折,连词。(15)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却,表转折,连词;在,介词。(16)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并列,连词。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动词的使动用法。(2)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4解释下列成语。(1)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2)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二)寡人之于国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1)河内凶,则移于其民于河东: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3)弃甲曳兵而走:兵器;逃跑。(4)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5)直不百步耳:只是。(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的。(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遗憾。(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栽种。(1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11)鸡豚狗彘之畜:喂养。(1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耽误。(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慎,认真从事; 反复(告诉)。(14)然而不王者:统一天下,名词作动词。(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1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开仓赈民。(17)非我也,岁也:年成,收成。(1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罪,名词作动词。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3解释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对于,介词。(2)则移其民于河东:到,介词。(3)河东凶亦然:这样做,指移民移粟,代词。(4)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5)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为什么,疑问代词。(6)王好战,请以战喻:用,介词。(7)填然鼓之:拟声词尾。(8)弃甲曳兵而走:表修饰,连词。(9)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用,凭,介词。(10)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助词; 代五亩之宅,代词。(1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凭着,介词。(13)申之以孝悌之义:用,介词。(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介词。(15)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却,表转折,连词; 这样的情况,代词。(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却,表转折,连词。(1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和,跟,介词。(18)斯天下之民至焉:这里,代词。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击鼓,名词作动词。(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栽种,名词作动词。(3)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穿,名词作动词。(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统一天下,名词作动词。(5)王无罪岁,期天下之民至焉:归罪,名词作动词。5解释下列成语。(1)弃甲曳兵: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2)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状语后置句)(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状语后置句)二、劝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结束。(2)木直中绳:符合。(3)金就砺则利:靠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5)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大。(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 到达。(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一死生为虚诞:把看成一样。)(10)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寄居托身。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车柔 以为轮:车柔 ,通“火柔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3解释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介词;比,介词。(2)车柔 以为轮:把,介词。(3)故木受绳则直:就,连词。(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递进,连词; 对,介词; 表递进,连词。(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表修饰,连词; 的,助词。(6)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连词。(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介词。(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兼词。(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了,语气助词。(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的办法。(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表假设,连词。(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13)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1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的,助词。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其曲中规:弯曲度,形容词作名词。(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名词作状语。(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泳,名词作动词。(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向上,名词作状语; 向下,名词作状语。5解释下列成语。 (1)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三、过秦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2)内立法度,务耕织:制度;致力于,专力从事。 (3)孝公既没:亦作“殁”,死去。 (4)蒙故业,因遗策:继承;沿袭。 (5)因利乘便:趁着。 (6)因河为池:凭借。(7)西举巴蜀:攻取。 (8)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吝惜;招致,招纳。 (9)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统率,指挥;军队。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11)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1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13)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 (14)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15)振长策而御宇内:举起;统治。 (16)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17)收天下之兵:兵器。 (1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器;高举。 (19)致万乘之势:达到。 (20)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2)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从,通“纵”;举,通“与”。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 (4)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6)锄耰棘矜:棘,通“戟”。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3解释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来,表目的,连词。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表修饰,连词。 (3)皆明智而忠信:表并列,连词。 (4)于是六国之士:在,介词。 (5)尝以十倍之地:用,介词。(6)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因矣:可是,表转折,连词。 (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于是,就,副词。(8)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把,介词; 来,表目的,连词。 (9)余威震于殊俗:到,介词。 (10)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表并列,连词。 (11)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比,介词。 (12)则不可同年而语矣:那么,连词。(13)然秦以区区之地:凭借,介词。(1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被,介词。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像用席子,像用包袱,像用口袋,名词作状语。(2)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在国内, 对外,名词作状语。(3)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西,在东面,在北面,名词作状语。(4)瓮牖绳枢之子:用瓦瓮,用绳子,名词作状语。(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名词作状语。(6)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互相争斗,动词的使动用法。(7)约从离衡:使离散,动词的使动用法。(8)会盟而谋弱秦:使削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9)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动词的使动用法。(10)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11)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变得愚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2)以弱天下之民:使变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3)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动词的使动用法。(14)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形容词作名词(“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自以为关中之固”解释同前。)(15)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名词作动词。(17)瓮牖绳枢之子:做窗户,拴门枢,名词作动词。(1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形容词作动词。四、师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3)吾师道也:学习。 (4)或师焉,或不焉:从师(学习)(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具有专门技艺的人; 学习。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疑惑。(7)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疑惑; 疑难问题。 (8)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超过。 (10)吾未见其明也:明智。 (11)士大夫之族:类。 (12)位卑则足羞:值得。(1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14)余嘉其能行古道:称赞。 (15)作师说以贻之:赠送。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3)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随;而,表承接。今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指不知句读)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基础教育的学校。4解释下列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人非生而知之者:表承接,连词。 (2)惑而不从师:却,表转折,连词。 (3)吾从而师之:表承接,连词。(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介词; 比,介词。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呢,疑问语气词。 (6)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指示代词。 (7)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代词。 (8)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语气副词。 (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自己的,代词。 (10)其可怪也欤:难道,表反问语气,语气副词。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介词。 (12)而耻学于师:向,介词。(13)于其身也,则耻师矣:对于,介词。(14)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15)不拘于时,学于余:被,介词;向,介词。(1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表转折,连词。(1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就,表承接,连词。(18)吾从而师之:他,代词。(1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20)今之众人:的,助词。(21)句读之不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案件卷宗心得体会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教学设计
- 九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八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二 核能教学设计 (新版)苏科版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3 一个接一个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苏教版
- 工程设备安全培训
- 房地产销售培训课件
- 《植树》(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 新型传感技术及应用 课件全套 第1-5部分:基础知识 -典型传感器
- 中国东盟物流行业分析
- 管理能力测试题大全
- 正方体、长方体展开图(沪教版)
- 房建工程安全质量观摩会策划汇报
- 例谈非遗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教学思考 论文
-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
- 播音主持-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魔兽争霸自定义改键CustomKeys
- 幼儿园故事课件:《画龙点睛》
- 植被清理施工方案
- 新时代高职英语(基础模块)Unit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