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斯ABC理论对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构建的启示.doc_第1页
艾利斯ABC理论对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构建的启示.doc_第2页
艾利斯ABC理论对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构建的启示.doc_第3页
艾利斯ABC理论对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构建的启示.doc_第4页
艾利斯ABC理论对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构建的启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后经过不断完善,成为一种很有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过去,对ABC理论的研究大多限于社会和高校中的一对一及团体的心理咨询活动,没有过多的涉及大学生个体怎样运用诸如此类的心理学知识来对自身心理健康进行自我辅导和调控。不良情绪的事件的偶然性和突发性使得构建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成为了必然;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的构建也为ABC理论提供了新的应用平台和心理健康工作新的切入点。一、问题提出情绪对人的活动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有人曾比喻大学生的心理犹如琴弦一样,既可奏出愉快的乐章,也可以弹出忧伤的曲调。调查显示,去进行心理求助的大学生有60%是因为情绪问题而来。所以,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情绪并形成个体自身的情绪调控系统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中崛起,其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在那个年代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简称RET,后来经过不断完善,成为一种很有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治疗的方法。这种方法引入我国才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尤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然而,从现状上看,RETABC理论主要在社会与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里得到运用,由专业的人员利用这一理论对来访者进行开导和治疗,普通个体,包括广大大学生对于这个理论和相关的操作技能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本文着眼于探讨大学生个体自身如何运用该理论形成自身情绪调控系统以便在遭遇挫折和不良情绪时管理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起到心理卫生的自我保健作用。二、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相对不稳定的时期,具有鲜明的特征,某些情绪变化的特征往往为大学生的情绪困扰提供了温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生理发展阶段来看,大学生正处于充满幻想的年龄阶段,几乎所有的情绪都可以在大学生身上找到,并且强度不一,例如有孤独、寂寞、失望、难过、悲伤、哀痛等等。从自我意识上看,大学生表现出较多的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体验。从社交方面来看,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日益扩大,与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的交往更细腻、复杂。还有一种更为突出的情感恋爱,这种特殊的体验对大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者简介:许斌(1980)男,广西南宁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中心高等教育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研究。唐柏林(1963)男,四川营山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心理咨询、大学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 两极性和矛盾性两极性人是情绪人类的一大特性,既几乎任何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情绪,如紧张松弛、愉快悲伤、爱恨等。大学生的情绪更是容易从情绪的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胜利时得意忘形,挫折时垂头丧气;喜欢时花草皆笑,悲伤时草木落泪等都是两极化的突出表现。有数据显示,大学生中发现有70%的情绪都是经常向两极波动的,也就像波动的曲线一样,忽高忽低,忽愉快忽愁闷。(3) 阶段性和层次性大学阶段由于年级和专业的不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也不同,表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大学新生所面临的是适应环境、学习方法的改变、新的交往对象的熟悉、新的目标的确立等问题。经过了适应过程后,二三年级学生基本上能融入校园生活中,情绪较为稳定。毕业班学生面临毕业论文、设计和就业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表现为压力大、消极情绪多,对前途感到迷茫等。(4) 内隐性和文饰性比起中小学生,大学生更会文饰、隐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一般而言,大学生的许多情绪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如考试取得好成绩和赢得一场球赛,都会喜形于色。但是在某些场合和特定的问题上,他们往往会通过文饰的方式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如对带学习、交友、恋爱等具体问题上往往深藏不露。当然,这样的文饰表现是大学生有意识克制与无意识防御的结果,不同于表里不一的虚伪。还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现出性别年龄差异特点。根据王滔等2003年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的报告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男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高于女生;城市来源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高于农村来源大学生。大学生心理素质也存在专业类型之间的显著差异,表现为:经贸类工科类文科类理科类的变化趋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存在年级差异,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的发展趋势。一年级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三、构建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的必要性(1)现有高校心理辅导师资力量难担重任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地高校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的被访大学生认为自己心理状况基本健康,但只有。的人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 北京外国语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石薇说,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存在于人际交往、学习和就业压力、不适应以及情感等几方面。中国有多所高校,大都设有校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大学生自己的社团中也设有心理协会,但面对成千上万的在校学生,这些心理辅导力量依然杯水车薪。贵州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王颖华说,按照要求,高校每名至名大学生就应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很多高校的实际情况与此差距较大。而贵州大学万余名学生分布在市内个校区,仅凭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各院系心理辅导员开展工作,难度可想可知。另外,由于缺乏督导制度和从事心理干预工作的人员不能够得到重视, 一些教师不愿从事此项工作;繁重的工作使其心理不断枯竭,一些心理工作者自身也染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心身健康,致使其业务水平不能得以提高,一部分心理工作者不断流失,严重影响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曾指出,中国对学生心理干预的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亟待对大学的管理者和教师进行知识更新,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1)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尽管包括情绪问题在内的大学生心理障碍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不断有新的进展,但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制度的建设、人员的培养与配置、经费的投入和硬件设施的改善等问题亟待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主客观、内外因决定的,是时代变迁、负性生活事件、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作用的产物。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工作主要模式是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至今还很薄弱,干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缓解。高校心理干预工作远远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干预机制如何建立,干预人才如何培养,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比较模糊不清的问题,所开展的工作仍还停留在表面化、暂时性和随意性的层面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至今还没有对高校有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及制度化的约束;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干预的重要性,虽然也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对经费的投入和人才的配置、培养、利用均有明显的随意性。由于干预机制缺乏,导致了干预模式单一,从而使干预对象有限。尽管有的高校开设了一些心理学课程,但大多数属选修课,而且受益人数还不到5%;由于受传统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模式的影响,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认识发生偏差。(3)为什么要强调个体1、心理问题,人人都有,人人都需要好的情绪去工作学习和生活。2、大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后,不像在中小学那样有班主任的管理和监控,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个自由的国度,随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这表现在对学生上的管理重视不够,有的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只是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到班里露个脸,许多日常管理工作都摊派给班干部。由于知识和阅历上的有限,班干的工作只能限于班级常务工作,了解不了班级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大一大二年级尤为明显,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控是薄弱的。3、虽然许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也请了许多专家和老师提供辅导咨询服务,但是许多学生还是没有勇气走向心理咨询室。原因一方面是对心理咨询认识不清,另一方面东方人的传统人格使得我国的大学生羞于向陌生人坦露自己的隐私。受传统心理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心理问题讳疾忌医,往往将其等同于精神疾病,心理健康意识淡漠,即使意识到了也极力掩饰,事发前难以发现其征兆,加之专职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师数量远远不够,一般教师又难以识别,校方很难真正发挥危机预防和干预作用。 与此同时,很多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长期缺失,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4、导致不良情绪发生的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随之而来的情绪波动甚至过激行为都可能不随人的意志转移,偶然性很大。可见,如果大学生自身能掌握些心理学知识,能够在自己情绪不佳时调控自己的心态,对自己是心理健康保健的作用,对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也是个很好的补充。这就好比人突然遭遇突发疾病、车祸等以外伤害时,迫切需要抢救和急诊,试想如果这个“病人”会些急救的常识,就能把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机制构建的目的也在于此,即大学生个体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急诊”。四、艾利斯ABC理论的核心内容(一)艾利斯ABC理论的基本观点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身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因此,在对该理论的应用上,最核心的内容是人必须与不合理的信息进行辩论,找到不合理情绪B,对不合理的信息提出挑战、分析。一般情况下,人们常会认为是A导致了C,即AC,把B的过程给忽略掉了。其实,按照艾利斯的观点,应该是ABC,因为情绪是伴随思维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在B环节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造成的。(二)对艾利斯ABC理论新的理解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语言是人类的特性,人的思维思维常常是运用内化的语言进行,我们人为情绪障碍是使用内化语言重复不合理信念的结果。而人们自身的内化语言是通过外化习得获得的,因此当不良情绪发生时应尽量避免接触于当时情绪色彩一致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如伤感的音乐、消极的语言文字描述。因为这些语言会对负面情绪起强化作用,不仅不会使不良情绪消除,反而会使不良情绪在头脑里巩固。由此可见,不良情绪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甚至是被巩固加深的不合理思维发生持续作用的结果。其次,一方面因为人的记忆会受到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人们本身已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情绪认知过程ABC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事物的干扰而遗忘;另一方面,同样性质的其他A事件可能随时随地地发生,甚至是不良情境重复发生,如看到逝者的照片,走过与过去恋人昔日约会的地方等等,很多事情都是人们意料之外的,那么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为了巩固原有合理的认知,ABC中的B过程必须重复才能达到效果。因此,运用艾利斯ABC理论处理不良情绪,人们要做的就是与头脑中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挑战、分析,以合理的思维取代不合理的思维,以合理的内部语言取代不合理的内部语言,以改变认知为主来帮助自己,这也就为我们构建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找到了切入点。五、大学生个体调控系统构建的过程第一步:个体要明白当前的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并找出这些不合理事件的发生源,意识到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第二步:个体要明白自己要对产生情绪困惑的不合理情绪负责,同时自己有能力去改变不合理信念。第三步:列出不合理信念,并逐一分析驳斥,找出不合理情绪的根源,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最终达到认知上的改变。这是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最重要的环节,需要比较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甚至,不良情绪还会出现反复、不合理信念随时会卷土重来,新的不合理信念也可能产生。因此个体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这个阶段通常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第四步:在经过对不合理信念多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改变了不合理的信念。第五步:用新的合理信念来思考问题,并形成思维的自动化和公式化,形成调控情绪的条件反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旦不合理的情绪抬头,便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消除,从而不再影响个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完全康复。纵观这五个步骤,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通过接受培训或自学来掌握艾里斯ABC理论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不难,这也为大学生个体调控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六、影响B环节形成合理信念的因素在ABC理论中,B环节是能否形成合理认知信念的环节,因此也是大学生个体能否成功构建个体情绪调控系统的核心环节,影响B环节形成合理信念的因素主要有:(一)社会大环境因素大学生本身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员,也是校园小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对待分数是60分万岁呢还是应该竭尽全力?尊重师长是以请客送礼为主还是要谦虚认真?是否有钱就有一切?交朋友是通过吃喝玩乐来实现还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大学生谈恋爱是两情相悦的寻求真爱还是从众心理,甚至只是想找个伴”等等。社会和校园对这些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二)宿舍小环境因素从刚踏入校园开始,与大学生个体关系较为密切的人一般都会在同学、老乡、舍友中产生。而舍友则因宿舍这一特殊的环境使之最有可能成为大学生个体表露情绪,倾诉,寻求帮助的对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舍友的帮助方式、态度积极与否、归因方式、认知水平等对会对寻求帮助者产生重要影响。如对感情问题的开导,积极的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吵架并不一定是坏事,可以让双方更深入的了解对方”等等。消极的开导有“多花点钱,请客吃饭、送花、下跪求爱”“什么方法都用上,就不信追不上”等等。有心理学家说过“其实,我们周边的环境从本质上是中性的,是我们给他们加上了积极或消极的价值,关键在于你倾向选哪一种”。这些都告诉我们,对大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加强宏观上和谐心理健康大环境的基础之上的。(三)认知因素情绪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关键在于改变个体对问题的认知角度。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导致不同的情绪体验。当前,对许多事物的不合理认知困惑着不少大学生,主要表现在对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关系和职业选择等现实境遇的感知与思考时所产生的困惑。首先是学习困惑。一是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认为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用处不大,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结果学得很被动,也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困惑。二是有些大学生习惯了高中阶段的“灌输式”学习,对大学阶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适应不了,结果很努力,成绩却上不去,从而产生严重的自我挫败感。其次是人际交往困惑。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他们常常为同学、朋友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难以沟通的人际关系而苦恼、彷徨或不知所措。再次就是情感关系困惑。大学生谈恋爱早已司空见惯。但是,有恋爱就有失恋,失恋是爱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是恋人间情感共同体的瓦解,青年大学生常常陷入深深的情感困惑之中。还有就是择业困惑。当今社会充满着竞争,大学生毕业后何去何从,多数人是没底的,觉得甚是迷茫。他们所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很少涉足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动手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不知道怎么确定自己恰当的人生位置,容易陷入职业选择的认知困惑当中。(四)归因因素学业成功和失败是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感体验,由此当然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因此构建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必须要重视归因,特别是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根据韦纳的三维归因理论,我们主要是要引导大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这样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进一步增强其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信息;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则会使大学生相信改变未来的失败是可能的,成功的期望会增强。同时,应防止大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差,任务太难等稳定且不可控因素,因为这种归因方式会严重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还应该防止大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与难度低等外在因素。(五)重要他人因素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f hers)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C.W.)在米德(Mead,C.H.)的自我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社会心理学家的“社会性支持”原理可以做为依据,如果人与人的关系时良好的,则一个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就会得到人们的支持,即使出现不利的情况或危机,亦会得到人们的谅解与关怀,给以很热情的帮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