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doc_第1页
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doc_第2页
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doc_第3页
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doc_第4页
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论文) 前 言我国假日旅游蓬勃发展,满足了国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促进了旅游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各界特别是旅游学界对假日旅游及黄金周制度的研究和探讨。在分析假日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假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旅游学界的学术研究中,关于假日旅游的研究并不少见,但是假日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兴形式,其问题的不断出现就使得专家学者们更加关注其发展态势,在实践中不断增加与丰富理论基础,并将所得到的理论基础正确运用于实践中。假日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社会各阶层也密切关注它的发展,这将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我国假日旅游在正确的理论基础指导之下,必将能够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优势,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我国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总之,假日旅游是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的必然产物。对假日旅游要始终持有积极发展的态度,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假日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假日旅游发展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途径。一、假日旅游的相关概念(一)节日与假日节日和假日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新华字典对“节日”的基本解释有两个:一是纪念日,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二是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如清明节、中秋节等;假日指的是放假或休假的日子。由此可见,节日与假日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们在此期间是否正常从事工作。节日不一定是假日。如世界消费者权益日、世界地球日等节日就不是假日。假日也不一定是节日,如双休日。而假日与节日相结合,通常形成一个小长假。如我国2008年以前的三个“黄金周”长假、美国的马丁路德金的纪念日假、法国的国庆节等。(二)假日经济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因为有一部分人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工作的机会。假日经济属于消费经济范畴。假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消费,假日经济具有的文化特征是休闲与旅游,假日经济具有的空间特征是流动与聚合,包括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从时间上来讲,集中在双休日与几个三天的小长假。(三)假日旅游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目前假日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一般认为,假日旅游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假日旅游指的是人们在各种年节、纪念日、公休假日以及寒假暑假的旅游活动;而狭义的假日旅游则有规定的含义,指的是我国公民在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小长假和十一、春节两个七天长假的旅游活动。二、假日旅游兴起的原因(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假日旅游兴起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攀升,居民的旅游消费随之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国内旅游总收入和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都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接近40万亿元,而前三个季度我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已达920元。表1 影响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的相关因素年份类别GDP(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国内旅游总收入(亿元)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元)2011年471564343635.919305.39731.02010年401513303302.512579.77598.22009年340903260771.710183.69535.42008年314045217885.48749.30511.02007年265810161587.37770.62482.65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统计局,2012。 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M.北京,国家旅游局,2012。(二)余暇时间的增多是假日旅游兴起的客观前提旅游资源赋存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旅游消费的实现必须以旅游者的空间流动为前提,旅游者的空间流动需要余暇时间来保障。解放以后,我国居民余暇时间的调整有四次转变,而且每一次转变都会带动一次旅游大发展。第一次转折:1978年我国确立国家工作重心的新转移。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职工每日8小时之外的时间、每周的休息日和节假日开始不再为政治所用。这一休息权的回归,使得大众旅游有了真正的可能。此后我国的国内旅游飞快地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国内旅游活动最旺盛的时段是周日、节假日、学校寒暑假和企事业单位有意安排的“春游”或“秋游”。第二次转折:双休制的实施。1995年5月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职工中实行每周5日工作制,这是与发达国家每周40小时工作制接轨的一项重要措施。双休日制度的实施,是国内旅游在居民余暇时间增多的条件下获得的一次新的提升,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成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第三次转折:长假制度的实施。1999年9月国家出台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7天,即所谓的“长假”。长假制度的实施是假日旅游产生的推动力,使中国居民旅游出行出现了整体性活跃。第四次转折:2008年新休假制度的实施,“五一”黄金周被取消,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形成“5+2”的放假模式,即5个三天的小长假(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和2个七天长假(十一和春节)。其中,春节放假日期改为除夕到初六。新休假制度的调整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以预见,短途旅游、民俗旅游将是今后假日旅游的热点。长线旅游也将更加火爆。(三)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诱发了假日旅游动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因为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人们越来越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希望走出去,通过走访其他的国家或地区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满足自身整体素质提升的需求。因此旅游便成了最好的方式和手段。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仅体现了我国城乡居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更加体现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人们不再拘泥于过去“吃饱喝足就是生活好”的旧消费观念中。好的物质生活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得到更新,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诱发了旅游动机,极大地促动了假日旅游及假日旅游经济的产生。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在不断增加,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出来旅游,并且出游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表2 近六年我国国内旅游概况年份类别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亿人)增长率(%)城镇居民人数(亿人)农村居民人数(亿人)2012年30.013.62011年26.4113.216.879.542010年21.0310.610.6510.382009年19.0211.19.039.992008年17.126.37.0310.092007年16.1015.56.129.98数据来源: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M.北京,国家旅游局,2012。(四)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政策导向促进了假日旅游发展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产业,其发展有赖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旅游供给和服务一时很难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形成诸如饭店、交通、通讯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为了缓解矛盾,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我国国内旅游真正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0多年来,经历了从“不支持,不提倡,不反对”到“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发展历程。特别是1999年国务院做出的增加法定假日的决定与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的若干意见以后,在新闻媒体适时的消费舆论导向和旅游企业的市场促销下,假日旅游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五)媒体的介绍是推动假日旅游发展的直接因素在每次“黄金周”到来之前,各大报纸、新闻媒介都广泛宣传介绍有关假日旅游的信息,详细地介绍了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点及相关部门的信息,使人们充分了解到各地、各景区的“旅游大餐”以及相关部门为假日旅游所做的准备工作,从而为假日旅游营造了一种社会氛围,充分利用人们的趋众心理,掀起了一阵假日旅游的浪潮。三、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一)供需矛盾问题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是旅游经济活动的主要环节,分别代表旅游市场上的买卖双方。他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既要相互适应,又必然相互矛盾。一方面,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与实现的前提条件。供给的规模和数量取决于需求,而需求的满足又依赖于供给,供给与需求都要求双方彼此适应,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供给双方利益的不同,决定了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必然又是矛盾的。它们之间的独立统一关系构成了旅游经济活动基本内容。1假日旅游供需矛盾错综复杂,但从总体上看,矛盾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时间、空间和结构方面,具体来说:1.假日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在数量方面的矛盾假日旅游供给与需求在数量方面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假日旅游供给或接待能力与假日旅游总人次上的矛盾。目前的状况是,大规模的旅游需求在一个较短的特定时间段内集中实现,给有限的供给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形成短期内的需求集中导致的供给短缺。例如,根据新闻网报道:2010年“十一”期间,山东全省各旅游景区游人明显增加,根据旅游部门发布的数字,省内一些景区每日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0%30%,个别景区日接待量游客人次同比增长甚至超过120%;据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新闻报道:南京的中山陵景区在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接待的游客达到最佳接待量的十倍,鼓浪屿也达到了最佳接待量的九倍;今晚网报道:根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故宫目前的游客量早已达到了不堪重负的程度,故宫科学测算的接待量是每天3万人次,而在2012年故宫旺季单日游客量曾一度突破18万人次,刷历史纪录,敦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曾透露:敦煌科学计算的接待量是每日接待2900多人,但在2012年游客最多的时刻,敦煌接待的人数是每日1.8万人次,与故宫一样,都是翻了五倍。如此多的人数接待,必定会给旅游地和景区、景点带来巨大的压力。2.假日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在质量方面的矛盾假日旅游供给和需求质量方面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心理预期与实际旅游需求供给之间的差距。一种有效的休假制度应该是使公民轻松愉快,不劳累,身心得到愉悦的放松,以利于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休假制度。假日期间,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费用,目的是通过旅游活动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最佳感受。然而26个“黄金周”(截止到2008年春节)的实践告诉人们,假日期间人们得到的不是精神上的放松,由于长假期间出现的各种交通、服务、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使得黄金周反而成了人们出游的“伤心周”。3.假日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在结构方面的矛盾假日旅游供给和需求在结构方面的矛盾主要是指旅游供给的内容和项目与旅游需求不相适应。随着近几年“黄金周”制度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的多元化、特色化和个性化消费需求渐渐的凸显出来,而大众化的旅游产品逐渐失去光彩。市场呼唤更富有个性化的、独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因此,各旅游企业应该千方百计推出富有特色,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旅游项目,适当摈弃一些单一的旅游项目。随着新的休假制度的实施,旅游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假日旅游市场的变化,对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等适时做出调整,不断推出新的适宜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4.假日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在时间方面的矛盾在全民性的节假日,旅游需求产生的比较多。在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表现最好的季节,旅游需求产生的也比较多。旅游需求在时间上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与旅游设施的常年性和均衡性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造成了某一地区的旅游产品在一段时间内供不应求,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则供过于求。2008年新的休假制度实施之前,我国的“五一”、“十一”和春节三大黄金周形成了每年三次排浪式的旅游旺季,此期间的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矛盾表现强烈,而三大黄金周过后则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现象。新的休假制度及带薪休假的全面实施,人们出游的时间比较分散,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因此,假日旅游供需在时间方面的矛盾将有较大的改观。5.假日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在空间方面的矛盾假日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在空间方面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旅游供求在地域空间上分布失衡,即有的旅游地供大于求,游人稀少;有的旅游地供不应求,游人如织,形成假日旅游的冷、热点和温点地区。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假日旅游热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温冷点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二)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的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不等。2从消费方面看,旅游者对信息的了解处于劣势状态。当然,并不是说旅游者不掌握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而是说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可承载量及饱和率的了解不充分,从而导致出游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集中性。从旅游企业方面来看,旅游企业所获得的市场信息也只是局部和不确切的。首先,旅游企业没有形成集团规模,无法实现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而市场上又缺乏代表公共利益的实体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布工作,所以相对全国的宏观环境来说,企业所掌握的都是一些缺少现实指导意义的信息碎片。其次,旅游者尚未培养起理性的消费意识,消费随机性大,很多自助旅游的游客没有事先预定酒店的房间、回程的机车票,对目的地游览也未做预先安排,因此旅游企业难以根据预定安排并组织接待活动。(三)交通住宿问题假日旅游大量游客涌向旅游景点,而交通住宿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由于旅游供给和服务部门一时很难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因而,形成了诸如饭店,交通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这就使得假日旅游出行难,回程难。虽然交通部门采取了紧急措施,调集车辆,加开临时客车,增添挂车,但各类客票还是异常紧张。同时,浪潮似的假日旅游使得饭店宾馆爆满、拥挤。住宿的困难大大影响了游客的旅游质量及存在的巨大安全隐患。这些不利因素造成游客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影响了旅游消费的后续行为。例如:2010年中秋节、十一期间正值上海举办世博会,客流相对往年有较大增长。据铁道部报告显示,2010年10月1日中国铁路迎来客流最高峰,发送旅客达730万人次,创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七天的长假730万人次的迁入迁出就好似一次规模浩大的迁徙,加大了交通部运力的压力。(四)产品、服务质量问题1.旅游产品问题日益突出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山来说它是旅游活动的中心与关键因素。我国假日旅游兴起以来,旅游产品的开发投入不足、开发深度不够。虽然产品众多,但缺乏重点,精品不精,产品特色不明显,各种专项、专题的特种旅游产品的开发较少,成功者更少。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旅游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旅游者个性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追求。久而久之,必将会降低游客心目中的旅游总体形象,降低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进而影响该地旅游的发展。2008年1月1日新的休假制度实施,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5+2”的休假模式要求新的旅游产品与之相适应,从整体上来看,短线旅游产品应该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发展。但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各大旅行社虽然已经开始做出相对应的产品线路设计,但重心仍在长线旅游产品上面。各旅行社应该要使自身的旅游产品适应现阶段的放假模式。2.服务质量问题突出,游客投诉增多假日旅游游客骤增,超出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承接能力和管理容量,导致接待标准名不副实,服务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行业声誉和旅游地形象。假日旅游的热卖热销和主要景点的爆满,使许多旅游地接待服务匆匆应付,旅游合同无法履行,旅游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临时招募、匆匆上岗的“地陪导游”敷衍了事;不法经营者违法经营、擅自提价、变相涨价,擅自收费或收费不服务、减少服务、虚高定价、虚假折扣、强买强卖等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扰乱市场,危害行业的做法,虽然能获益一时,但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深远的。假日旅游者的满意率普遍下降,旅游投诉明显增多。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因为旅游而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游客投诉的数量也每年增加。表3 旅游投诉受理结案情况表类别年度投诉件数正式受理件数已结案件数结案率(%)2011年1106010003979897.952010年99428768857197.762009年86237583745798.342008年93348068788797.76数据来源:全国旅游投诉情况通报M.北京,国家旅游局,2012。(五)环境问题旅游环境容量是指特定时间内某一地域的旅游地或单元(如旅游区、游览区、旅游点等)在不破坏生态平衡、达到旅游区环境质量要求并能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时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最大值,一般用游客数量来表示;由于环境本身具有地域性、动态性的特点,加上开发利用者的行为、设施的设计、设施的类型和管理水平存在差异,旅游区环境容量因地域、季节、时间和管理方式不同而变化。在对待旅游地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应坚持四个原则:即保护景点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当地的文化民俗传统、尊重当地发展的现状和局限、吸引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并以谋利于当地居民为目的。3 假日旅游破坏了旅游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短时间内大量游客集中的“井喷”式旅游状况严重影响了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时间短、节奏快、人数多的假日旅游,使许多旅游地的客流量远远超过旅游地的容量和接待能力,导致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超负荷承载,景区管理、配套服务协调失控,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视觉空间环境、观景审美情绪受到人为破坏。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12年十一黄金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金鞭溪景区日最高游客接待量达7万余人,创下了有史以来的客流最高峰。这种浪潮式的客流虽然给景区景点带来了巨额的门票收入,但对景区景点的资源、环境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游客遗留的白色垃圾、乱扔的瓜子皮、水果核、冷饮包装随处可见,一些植物上面被游客用小刀刻满了诸如“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严重伤害了植物的健康成长和美观感。就在同一时间的天安门广场,“十一”当天共清理出生活垃圾7900多公斤,比去年同期清理出的6300多公斤增加了四分之一。如此种种现象极大地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而且影响到其他游客旅游的兴致与审美体验。(六)安全问题旅游安全是指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它包括旅游活动各环节中的安全现象。也包括旅游活动中涉及人、设备、环境等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既包括旅游活动中安全的观念、思想培育、思想建设与安全理论等“上层建筑”,也包括旅游活动中安全的防控、保障与管理等“物质基础”。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是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我国在发展旅游业伊始,就开始注意到了旅游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通过各种立法手段保障旅游者安全。1990年2月20日,“为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工作,保障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旅游安全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并对安全管理、事故处理、奖励与惩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1994年为贯彻落实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旅游局又颁布了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并对旅游安全事故作了阐释,指出“凡涉及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的事故均为旅游安全事故”。其他的旅游安全法规还有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试行办法、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处理程序试行办法等。旅游安全事故的突发性、客观存在性、复杂性、紧迫性及其影响的重大性,致使旅游安全成为保障旅游活动正常进行和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假日旅游的最大安全隐患无疑是交通安全隐患。假日旅游出行需要搭乘飞机、火车、汽车、游船、轮渡等交通工具,由于司机、乘客、自然条件、路面情况、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一些交通事故的发生。调查发现旅游客车事故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安全事故之一。纵观当前我国的旅游市场行业,大部分旅行社都没有自己的专车,而是租用运输公司的客车,这就导致运输公司为了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把交通安全摆在第一位,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再者,驾驶员的技术不到位,控制失误或者长时间疲劳驾驶、酒后驾车,也是导致客车出事的重要原因;而旅游景点的地理环境也是导致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景点都是以山水为主,濒山临水,车辆行驶时稍不注意就会因为失误而坠落悬崖抑或是掉入水内引发安全事故。据华夏经纬网报道,2012年浙江省全省共接报旅游事故22起,死亡27人。事故数量和游客死亡人数较上一年度有所上升。事故类型呈现四大特点:旅游交通安全压力增加;游客溺水事故有所抬升;星级饭店火灾形势趋于复杂;中老年游客猝死案例增多。而在所有因素中,旅游交通安全居于首位。由此可见,旅游安全的关键是去除交通安全隐患,做到安全驾驶、文明驾驶。根据国务院交通部2012年9月5日下发的紧急通知要求:2012年中秋节和国庆节连休,小客车免费通行时间统一为2012年9月30日零点到10月7日24时,2013年春节期间全国收费公路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时间统一确定为2月9日零时起,至2月15日24点结束。2013年节假日放假共计29天,高速免费时间共20天,及春节七天、清明节三天、劳动节三天和国庆节七天,除去已经结束的春节,2013年还有13天高速免费通行费。国家政策的颁布,2012年高速公路免费后国庆期间选择道路出行的人数明显增加。交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9月30日免费首日,全国道路旅客运输量8560万人,同比增长13.3%。2012年10月1日到6日,全国道路旅客运输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0.1%、9.1%、7.9%、7.6%、8.1%、7.6%。黄金周北京、上海等地的高速公路车流规模同比增长了30%70%。如此大的客流量,给我国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还有越来越增加的趋势,随之交通安全的隐患也越来越大。四、促进假日旅游发展的对策(一)实行休假制度创新改变公民现行的休息时间,即实行休假制度的创新是改变目前假日旅游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措施。休假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制约着中国假日旅游的发展。中国休假制度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越来越完整。正如本文前面所述,2008年1月1日起将所谓的“三个长假”模式改变为“5+2”的放假模式,增加了公民的休息机会。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国务院2013年2月18日正式向社会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纲要提出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休假制度的创新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国家不断调整休假制度就是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二)多方面引导游客分流假日旅游的一个特点是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出现大量的人流,这给交通、景点、餐饮、住宿等社会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和考验。因此,引导游客多方面分流是解决黄金周期间游客集中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分流:1.空间分流我国假日旅游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沿海持续高温,西部地区日渐火爆,中部地区平稳发展的局面。这就使得每年黄金周我国东部地区人满为患,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冷。基于现状分析,首先,东部沿海城市积极开发新的假日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要深入了解假日旅游市场,积极发掘旅游者新的旅游需求,并开拓新的假日旅游项目,将比较集中的旅游流从传统的热点景区分散到新的景区;中部地区要抓住机遇,挖掘特色假日旅游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力度,“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给中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提高假日旅游的竞争力,抓住2008年休假制度改革后民俗文化旅游大发展的机遇,开发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使西部假日旅游的不断发展。2.时间分流2008年新的休假制度和带薪休假的全面实施,即是从时间安排上进行的有效的人员分流。新的休假制度增加了三个中国传统节日,即可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加强对海外游客的吸引力,也可分散目前黄金周的过分集中;根据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各地实施弹性带薪休假制度;还可以选择黄金周前后出游,避开游客的流向高峰。3.方式分流方式分流是从旅游者出游方式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方式两方面来说的。对旅游者而言,可以选择多种旅游方式。尽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出游方式,并非一定要跟团出游。对旅游企业而言,一方面,应该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加大游客的自我选择空间。市场的需求决定供给,要研究游客的需求,加快休闲度假产品系列、康体旅游产品系列、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系列的建设,推动建设农家乐、自驾车旅游等散客旅游,形成自助旅游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旅游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针对目前适合“黄金周”和双休日旅游中低档消费水平的旅游住宿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积极鼓动引导“家庭旅馆”、“汽车旅馆”和“帐篷旅游”的发展。这样既可以解决旅游高峰时期住宿设施紧缺的问题,又可以解决高峰过后基础设施闲置的问题。4.层次分流层次分流即是对假日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对游客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如以青壮年家长作为主要群体的游客,按照其子女放假(暑假、寒假)的时机,集中安排家庭出游,成为一个新的组团式出游的高峰。而中老年游客,为了提高旅游生活的质量,享受更多的旅游要素的打折服务,则可以选择避开各种可能的旅游高峰,而组团结伴出游。层次分流在有效的缓解旅游高峰压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旅游企业积极开拓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成功树立企业形象。(三)千方百计扩大假日旅游市场供给扩大旅游市场的供给能力和水平,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假日旅游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根据各地假日旅游市场发展情况,努力扩大假日旅游市场供给,有效缓解假日期间旅游供需矛盾。基础设施方面,要不断加强和改善交通、购物、餐饮,娱乐等领域的公共服务。目前适合“黄金周”和双休日期间旅游度假的中低档水平的住宿设施严重不足,需要有计划地加大建设力度。要鼓励引导“家庭旅馆”的发展。要组织和发挥社会住宿设施的作用,解决客流高峰住宿困难问题。大中城市周围的“汽车旅馆”以及适应气温条件的“旅游帐篷”等住宿设施建设,应有计划地进行试点和推广。旅游产品方面,要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有计划、高质量地规划发展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海洋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康体旅游产品。要切实引导和推动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及时、准确地发布假日旅游服务信息,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四)进一步健全假日旅游信息统计预报制度假日旅游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多方面的努力。而政府在此期间应该发挥其重要的调控作用。4政府要不断完善假日旅游市场机制、加大对假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制定保证假日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不仅是旅游业的投资者,也应该是旅游业的管理者;根据国家旅游业发展计划,为增加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创造条件;在大型旅游活动的宣传中发挥作用;重视旅游业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加强对本国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假日旅游中多数旅游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同的目的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集聚。人流之所以集中,信息不畅是首要问题。信息成为制约假日旅游有序发展的瓶颈之一。阻碍信息的传递有两个因素:一是市场中多数企业都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网络或具有相当的集团规模,都在市场的搏杀中单兵奋战。在这种情况下,分享信息就变成了一种奢侈的要求。二是市场缺乏代表公共利益的实体在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即使旅游企业愿意分享信息,也没有一个高效率的机构在信息失去现实指导性之前加以处理。市场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消费者在哪里,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够提供什么对这些信息的掌握成为市场经济中旅游企业成功的关键。旅游者依靠信息来选择自己的旅游行为,有利于维护自己的权益。旅游接待部门依靠信息,可以有计划的运用疏导和分流来加以调节,提前做好准备。因此,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统计预报制度,对于保护和发展假日旅游经济必不可少。首先,可以利用媒体、舆论来做好宣传工作。我国国民的假日旅游消费历史不长,消费心理和消费文化都欠成熟,盲目出游的现象严重,因此,舆论导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倡导健康、多样的旅游消费形式,推荐丰富多彩的旅游目的地,培育健康、成熟的旅游消费文化,做好旅游宣传引导工作。其次,建立假日旅游信息统计制度、市场预报系统和旅游、铁路、民航、商贸等相关行业的宏观协调工作机构,做好假日旅游的信息通讯工作。要在有关媒体开辟专栏,定期发布有关信息,正确引导旅游行为。要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有针对性地介绍假日旅游市场预测、产品情况和接待准备工作。要切实做好对假日旅游前期的预测、预警,假日期间的跟踪、监测,假日旅游后的统计、汇总等工作,通过预警系统随时对假日旅游市场进行全程动态信息管理。同时,借助互联网适时将旅游动态信息(全国各旅游主要城市及景区、景点、各地客运状况,宾馆饭店接待情况等)及时发布给旅游企业,相关行业和旅游者。对全国旅游市场进行统一监控调配,以便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及时调配充足运力,制定好运输方案,并准备部分机动运力以应急需。各重点景区要在显要位置树立告示牌,动态公布各旅游景区最新客流数量和客流分布。(五)大力规范和整顿假日旅游市场秩序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和优质的旅游服务,是人民群众假日旅游欢乐祥和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要加强对假日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管,加大对旅游服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深入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行为,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全国的诚信旅游开创一个更文明、更人性化、更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和谐的旅游交流市场的形成。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对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认识,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力度,重点查处“黑车”、“黑店”、“黑社”、“黑导”、“零负团费”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严重打击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正当经营行为,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根据工作安排,对假日旅游工作进行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通知,责令改正,或做出行政处罚,然后进行检查情况通报,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检查情况。(六)旅游者树立理性消费观旅游者的成熟是一个旅游大国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首先:在线路的选择上,旅游者不应盲目从众,集中于旅游热线,也不应该固执己见的坚持自己的计划,而应该结合票务、客流等客观情况与主观意愿制定出合理的、灵活的出游计划。一些旅游资源突出但知名度不高的温冷线也应该去走走。目前,在政府公共信息的引导下,城乡居民的这一消费观念已出现可喜的趋势,很多居民自觉避开出行热点热线,基本实现了黄金周“安全、有序、质量、效益”。其次,从时间的选择上,游客应该做到时间服从质量,应该注重旅游的舒适和感受。在质量没有保证的情况下,宁愿暂时放弃旅游计划。或者采取错开高峰,早作安排的措施,提前实施出游计划。在参团旅游时,要注重旅行社的信誉和品牌,选择品牌出名、信誉度好的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旅行社。再次,旅游者应该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对旅游合同条款,要仔细阅读,慎重签约。比如坐车,应该问清楚是普通车还是空调车,是新车还是旧车;承诺住宾馆,要问清楚档次及地理位置等。总之,要使中国假日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并非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国家、企业、公民多方面、多角度的努力。结 语假日旅游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目前我国假日旅游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状态,但是“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我国基本国情下,要想实现如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休闲状态,我国的假日旅游必然要经过一段曲折漫长的过程。因此,本文所述的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是假日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中国假日旅游走向成熟、理性的必经阶段。中国假日旅游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在多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协作与配合。但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环节在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假日旅游必将向更广泛的休闲经济发展。假日旅游发展尚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既要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整合,避免景点雷同现象,又要积极开拓假日旅游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实现假日旅游市场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以吸引分散人流;如何切实完善假日旅游信息统计预报制度和做好假日旅游安全防范工作,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如何建立一个既要体现民生,充分保障公民休息权又要带动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健康的、灵活的中国休假制度;如何将带薪休假制度落到实处,结合公休假日形成中国特色的休假制度等,这些问题都是今后假日旅游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假日旅游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总体上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对假日旅游的发展要始终持有积极培育和扶持的态度,这既是国民旅游需求增加的需求,也是国家第三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1田里.旅游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1):832钟海生.假日旅游的经济特征和需求供给关系R.旅游调研,2000(8)3谢朝武,郑向敏.假日旅游高峰对旅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策分析J.旅游科学.2001.3:334熊元斌,李文秀.论假日旅游中的政府行为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4:23245李芳,齐雪青.浅析我国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旅游科学,2001,016钱文芳.我国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02)7夏淑芝,刘丙正.论我国目前假日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