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doc_第1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doc_第2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doc_第3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淄博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语文 必修一 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前置作业 编写人:王秀芝 审核人:陈清杰 备课组长意见: 总编号: 必修一1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姓名 组别 代码 (A1,A2,B1,B2,C1,C2)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1、简单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创作。2、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3、熟读全文,背诵第一段。【使用说明】本前置作业3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能基本翻译并背过第1段;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能基本翻译并背过1-2段。【学习内容】第部分 课前研究【知识链接】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著有陶渊明集。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6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愉快心情和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成化,乐安天命的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挚,富有抒情味。一、注音 自给( ) 储粟( ) 靡途( ) 心惮( ) 一 稔( ) 敛裳( ) 仲秋( ) 载欣载奔( ) 盈樽( ) 壶觞( ) 眄( ) 庭柯( ) 怡颜( ) 流憩( ) 矫首( )遐观( ) 出岫( ) 盘桓( ) 西畴( ) 棹孤舟( )窈窕( ) 寻壑( ) 东皋( ) 二、课文疏通(一) 把加点的字词解释在课本上,有疑问的用彩笔标注在下面。(小序) 注:课下注释有的便没有解释余家贫,耕植不足以(来,用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把)惠爱为(作为)德,家叔以(因为)余贫苦,遂(于是)见用于小邑。于(在)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距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用来)为酒,故便求之。及(等到,过了)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离开)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第一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被)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表揣测,大概)未远,觉今是(正确)而昨非(错误)。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遗憾)晨光之熹微。 (二)思考回答:1、序言部分交代了做官、辞官的原因和经过。既有背景的披露,又有思想变化历程的叙述。你认为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什么?辞官原因:一是质性使然,不愿违背自己的真性;二是其妹突然病逝,不得不提前辞官归隐。2、你了解的归隐的古人还有哪些?陶渊明当排第一,元曲里说的:“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宋代的林逋。一个人在杭州的小孤山上种梅养鹤。揽清风赏明月,宠“梅妻”护“鹤子”,水清浅处疏影横斜,月黄昏时暗香浮动。观庭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活脱脱一个神仙。 唐代山水诗派的大腕孟浩然,刚出道时很清高,就想一生做个“隐士”,漫游江河,放情山水。 明代的唐寅,科考遭冤,从此便与官场无缘。由此他便给自己的人生定了位: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魏晋年间化出了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他们的身上有个共同点,是高蹈出世,做隐士,学神仙,与人间的烟火保持某种距离。因为志同道合,他们联袂走进竹林中。竹林和七贤浑然一体,难分难解,因此被人称为“竹林七贤”。 参考文章:谁在深山更深处?自然是隐士了。香港汇报报刊文称,说起中国的隐士,似乎陶渊明当排第一,就像元曲里说的:“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就连一向看不起隐士的鲁迅先生也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但我却不以为然。陶翁二十多岁时开始出仕,之后时仕时隐,隐隐仕仕,且做的都是些小官。四十一岁(按当时年龄计算已经算是老年了)时还出任彭泽县的县令,想想还是不爽,于是谢任,自此彻底归隐田园。做官做到老年才归隐,能算得上第一隐士吗?陶翁有如此美名,皆源于他那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及归去来辞太有名了。另一位有些名气的隐士是宋代的林逋。林先生倒是未曾做过官,当然他是不屑做官,一个人在杭州的小孤山上种梅养鹤。揽清风赏明月,宠“梅妻”护“鹤子”,水清浅处疏影横斜,月黄昏时暗香浮动。观庭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活脱脱一个神仙。只可惜他隐的不是地方,隐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能隐得住吗?越隐名气越大,越隐拜访的人越多,最后连皇帝都知道了他,在他死后,赠给他个谥号“和靖先生”,试想,有哪个隐士能像林先生“隐”得这样轰动?文章认为,隐士大都先仕而后隐,不然百姓一个,已落至尘埃,何须去隐?但凡做隐士的男人当初没有不想“仕”的,因为“仕”在当时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想当年姜老太公,七八十了还没有放弃这个追求,天天提溜个渔杆到渭水边琢磨事。还别说,最终还真“钓”出了一番功名。唐代山水诗派的大腕孟浩然,刚出道时很清高,就想一生做个“隐士”,漫游江河,放情山水。但隐着隐着隐不住了。三十六岁时到洛阳求仕,“居三年无所得”。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试,“考试落第,继续谋求仕进”。“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临洞庭是他献给张九龄的一首“入仕”的“敲门砖”。虽然诗的后几句有些露骨和肉麻,但“敲门砖”都能弄得如此气势磅礡,不让老孟当官天理不容,可他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夙愿。明代的唐寅,科考遭冤,从此便与官场无缘。二十多岁就对人生有了彻悟:“世上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由此他便给自己的人生定了位: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寅三十六岁时搬进了桃花坞,从此他在“桃花坞里桃花庵”,成了“桃花庵里桃花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在花下眠”。“别人笑我忒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时的唐寅可以说把花花世界看了个透,按说对名利二字应该很漠然了。但不然,这时皇帝的一个叔叔(还不是皇帝)一个想阴谋篡权的王爷(当然唐寅当时并不知道他的阴谋)的一声召唤,他还是别妻弃女一路奔波投靠了王爷。本来想捞个一官半职,没想到王爷只是让他当“毛延寿”为送给皇帝的美女们画像。后来王爷事发,唐寅差点受到牵连,九死一生才逃回桃花坞。这时他才算彻底死了“功名”之心。他去世时的“绝笔诗”可谓大气:人生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唐寅一生虽然形式上没有“隐”,但如果不是“晚节”上的那点瑕疵,倒真不失为一大隐士。那么,究竟有没有真正的隐士呢?当然有,在哪呢?在深山更深处,真正的隐士就是那些“隐于野”的“小隐”。你看“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的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地谈今论古。”果真渔、樵二大夫不识字吗?不是,要不怎么会谈今论古。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是不屑,他们只想“雨来分畦种瓜,旱来引水浇麻”,“闲来几句渔樵话,困了一枕葫芦架”,“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这,才是真正的隐士。真正的隐士隐得很深,所以没有多少故事流传。文章最后称,当然,真正的隐士不多,他们都在深山更深处,他们都生长在古代。第部分 达标练习一、解释加点的字词。1、 求之靡途 2、会有四方之事 3、家叔以余贫苦 4、遂见用于小邑 5、彭泽去家百里 6、及少日 7、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8、奚惆怅而独 9、实迷途其未远 10、觉今是而昨非 二、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是 1、觉今是而昨非 正确 2、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 其 1、实迷途其未远 表揣测,大概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3、其皆出于此乎 表揣测,大概 【知识链接】一【走进陶渊明】陶渊明(公元365-427) ,出生于东晋与宋刘交替的大动乱年代。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初年,曾在平定杜韬和苏峻的叛乱中,立下了盖世功勋,被朝廷任为太尉之职,封为长沙郡公。渊明的祖父陶茂字梅九,由于不满兄弟相争,早年就愤而辞去了武昌太守之职 ,回到寻阳柴桑旧宅隐居,陶渊明之父陶敏与名士孟嘉之女,婚后一年,即产下渊明。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陶渊明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渊明十二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 父亲过世后,母亲孟氏即带着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寻阳柴桑,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维持家庭生计。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每日清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太元七年渊明十八岁时,孟夫人见爱子已经长大成人,于是遵照先夫临终遗言,命渊明北上广陵,前去投奔陶敏生前的挚友谢玄。谢玄其时正担任兖州刺史要职。当年渊明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时,谢玄也被桓温召入幕府,二人性格相合,互相倾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时隔不久遂成莫逆之交。陶敏临终时曾拉着孟氏的手说:“待渊明儿成人之后,可让他投奔谢玄兄弟,如能得到谢兄指教,我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渊明按照父亲的遗愿,千里迢迢来到广陵,受到了谢玄的热情款待和欢迎,让他先与其子谢焕一起读书习武,准备过段时间正式聘请他到自己军中帮助参谋军事。不料,时过一个多月,突然接到家中来信,说母体欠安,嘱其速回。渊明还来不及接受军中任职,就告别了谢玄一家,踏上了回乡的路途,这一别竞成了陶渊明的终生遗憾。太元十年八月,陶渊明接到了谢焕的来信,报知其父谢玄因招致当时专权的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长世。渊明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一时感到不知所措。他隐约地觉得一切都完了,他的报国壮志,他的复兴陶氏的愿望,他的美好前程,似乎都已随着谢玄的离开人世而化成了泡影。这一天他大声地吟咏起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吟后,他大碗喝酒,以酒浇愁。过去渊明虽然在逢年过节等喜庆之日,或在亲朋往来时也喝一点儿酒,但都很有节制。然而这一次却醉得整整睡了一天一夜,随后又大病一场,半个月后才逐渐恢复。从此渊明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