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的欣赏过程.doc_第1页
文学欣赏的欣赏过程.doc_第2页
文学欣赏的欣赏过程.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欣赏的欣赏过程:1、 文学欣赏准备阶段 1、文化储备 读者步入欣赏领域之前,对欣赏对象文本,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这种选择,既决定于接受主体的世界观和人生修养,也取决于接受主体的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文化积淀主要指读者知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识储量。 审美能力可以理解为读者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2、 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由接受理论家姚斯提出,是指欣赏之前,读者心理上对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表现为文体期待、意向期待和意蕴期待3个层次。它决定着阅读的选着、重点和效果。 2、 文学欣赏发生阶段 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主要是指读者通过语言媒介,形成欣赏注意,进而感知文学形象的阶段,即“言”、“象”阶段。 欣赏注意 把欣赏活动作为一个动力过程,其发动伊始就要注重“欣赏注意”的形成。 感知形象 文学创作是一个创造形象的过程,而文学欣赏则是一个在现形象的过程。 文学欣赏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审美认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伴而行。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在读了陶渊明的饮酒诗以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望”和“见”一字之差,意境全非。这是因为,陶渊明要表达的是自己辞官以后的喜悦,因而用“见”字,传达出悠然自得的情怀,确有“境与意会”的效果;若改为“望”字,变成主动寻求,不仅破坏了全诗的意境,且亦不符合陶潜的节操。所以,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陶诗的意境以及陶潜的为人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三、文学欣赏发展阶段 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是对意蕴的深入把握,其间伴随着两种心理现象联想、想象的展开和情感反应的持续。 1、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把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想象。 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艺术的想象在文学欣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欣赏离不开形象,但也不是简单的复映现象,再现形象,而是在作品形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欣赏者的想象、联想,通过欣赏者的感受、理解,重新创造形象。如,在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然而由于剧中特有的规定场景,人物通常都不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他有时讲得少而想得多,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说的则恰恰同想的相反,要是鉴赏剧本时,读者不能根据剧情展开积极的思维,就不可能正确地感受和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剧本内容。如雷雨第四幕里,侍萍得知四凤和周萍的关系后,悲愤地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他们是我的干净孩子,他们应当好好地活着。 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应当我一个人尝。今天晚上,是我让他们一块儿走的。这罪过我知道,我都替他们担戴了;要是真有什么,也就让我一个人担待吧。” 这是对自己的谴责吗?罪孽真是侍萍造成的吗?绝对不是。这是对周朴园的血泪控诉,这是对周公馆为代表的封建黑暗势力的猛烈抨击。侍萍和他的“可怜的孩子”,都被这个万恶的社会吞噬了这就是雷雨通过艺术形象所显示的真理。2、情感反应 共鸣和净化是两种常见的情感反应,是文学欣赏高潮来临的重要标志。 共鸣是一种心灵感应现象。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沟通,交流融会,并同忧同喜。二是欣赏同一部作品时,不同的读者产生的心理趋同。 净化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是指读者通过欣赏活动,实现去除杂念、提升人格、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过程。 在文学欣赏中,由于欣赏者的生活、欣赏经验,由于各种感觉器官的暂时联系,视觉和听觉之间;视觉、听觉和触觉、嗅觉、味觉之间往往可以相互作用而彼此沟通,从而唤起艺术形象原来不一定具有的另一种或另几种感觉形象。4、 文学欣赏延留阶段 经过共鸣、净化,欣赏主体自由地享受审美的愉悦,也就到了审美的延留阶段。延留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为主的飞跃,是欣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延留的表现之一是回味;另一种表现是溶入。文学欣赏是一种借助形象与感情的审美享受活动,它始终离不开艺术形象的诱导和强烈情感的激发。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被作品中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所吸引,所感染,以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现实面貌,并进而理解它的本质意义,引起情感上的反应。在阅读高尔基的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等作品时,作品所展现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以及从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坚强的革命战士的形象,不管在任何时期,对广大读者都具有巨大的教育、鼓舞力量。这种感情上的反应是很强烈的。可见,文学欣赏是伴随感情活动的形象思维活动,文学欣赏中的认识活动主要是一种感受体验,而不是评论,但是,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及其所包含的意蕴,只有在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全面的、深刻的感受。因此,文学欣赏是感性和理性或感受、体验和理解、鉴别的有机统一第二题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中,高潮和结局有时会重合。例如都德最后一课中,普鲁士兵收操号响后的内容,既是高潮也是结局。按篇幅长短分类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我最喜欢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 比短篇更短的小说完全符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人们的阅读习惯,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人们为这类的小说赋予一个新名词和新定义。微小说可以是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甚至无头无尾。高潮放在结尾,高潮一出马上完结,营造余音绕梁的意境。由于比短篇更短,字句也需要更加精练,题材能见微知著者为佳。一个意外的结局虽然能吸引眼球,但文章短还是要有伏笔呼应,甚至比起给予读者意外、应该更重视能否带给读者感动。微型小说有微、新、密、奇四个特点。微型小说的立意和其它形式的小说作品一样,有时并不是一眼能看出的,有时主题并 非一个,是多元化的,这都是可以的。例如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一篇被称 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学幻想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 声”就写得十分别致而耐人寻味。 (一)以微知著,以近知远。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以微观反映宏观。现实感强,迅速轻便,充满生活气息,但要写出艺术境界的“远”,使人联类无穷。 (二)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广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艺术体裁的长处,可以称为“模糊小说”。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