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后方交会的三维坐标测量方法研究_第1页
基于空间后方交会的三维坐标测量方法研究_第2页
基于空间后方交会的三维坐标测量方法研究_第3页
基于空间后方交会的三维坐标测量方法研究_第4页
基于空间后方交会的三维坐标测量方法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阳师范学院20XX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基于空间后方交会的三维坐标测量方法研究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专 业: 测绘工程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 摘 要.(1) 1 引言.(1) 2 后方交会的基本原理(1) 2.1摄影测量中后方交会的原理.(2) 2.2全站仪中后方交会的原理.(2) 2.3空间后方交会原理.(3) 3 后方交会方法及特点(4) 3.1测角后方交会.(4) 3.2后方交会的直接解法.(7) 3.2.1摄站坐标的直接计算.(7) 3.2.2求解姿态参数.(8) 3.2.3后方交会直接解法的特点(10) 3.3空间后方交会的三维坐标测量方法(10) 3.3.1 辅助测量杆端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坐标的检校(10) 3.3.2 三维坐标测量的特点(12) 4 后方交会的精度分析.(12) 4.1测角后方交会的精度分析(12) 4.2测边后方交会(13) 4.3边角后方交会的精度分析(14) 4.3.1列误差方程式(14) 4.3.2定权观测值(15) 4.3.3组成并解算法方程(15) 4.3.4评定待定点坐标的精度(15) 4.4观测实验及其坐标与精度评定结果的比较(16) 5 后方交会的优化(17) 6 结论.(19) 参 考 文 献(19) Abstract.(20) 第 1 页(共 20 页 基于空间后方交会的三维坐标测量方法研究 摘 要:空间后方交会测量内外业工作量小,精度较高,是目前常用的测量方 法之一。本文从介绍后方交会的原理、方法和特点出发,通过实例对各种方法进 行精度分析,指出后方交会优化的方法。 关键词:后方交会;方法;精度;优化 1 引言 交会测量是加密控制点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在数个已知控制点 上设站,分别向待定点观测方向或距离,也可以在待定点上设站向 数个已知控制点观测方向或距离,而后计算待定点的坐标。 常用的交 会测量方法有前方交会、后方交会、侧边交会和自由设站法。 在己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己知点(A,B)上架站通过测量 角和 角,计算待测点(P)坐标的方法称为前方交会。 仅在待定点上设站,向三个已知控制点观测两个水平夹角 a、b,从而计算待定点的坐标,称为后方交会。后方交会法首先出现 于测绘地形图工作中,测量上称为“三点题”,是用图解法作为加 密图根点之用。后来随着解析法、公式法的出现,在工程建设控制测 量中也经常被采用。 ) 第 2 页(共 20 页 2 后方交会的基本原理 2.1 摄影测量中后方交会的原理 在摄影测量中,如果我们知道每幅影像的 6 个外方位元素,就 能确定被摄物体与航摄影像的关系。 因此,如何获取影像的外方位元 素,一直是摄影测量工作者所探讨的问题。 可采取的方法有:利用雷 达、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NS)以及星相摄影机来 获取影像的外方位元素;也可以利用影像覆盖范围内一定数量的控 制点的空间坐标与摄影坐标,根据共线条件方程,反求该影像的外 方位元素,这种方法称为单幅影像的空间后方交会。 单像空间后方交会的基本思想是:以单幅影像为基础,从该影 像所覆盖地面范围内若干控制点的已知地面坐标和相应点的像坐标 量测值出发,根据共线条件方程,解求该影像在航空摄影时刻的外 方位元素Xs,Ys,Zs,t,w,k。 ) 第 3 页(共 20 页 2.2 全站仪中后方交会的原理 图 1 后方交会示意图 全站仪操作时 ,将仪器架在 P 点上,将望远镜对准 A 点,输入 A 点的坐标,在 A 点立棱镜 ,测出 P 点至 A 的平距,然后将望远镜 对准 B 点,输入 B 点的坐标 ,在 B 点立棱镜 ,测出 P 点至 B 的平 距 ,这时候全站仪就能计算出 P 点的坐标,全站仪则可按以下方 法得到 P 点的坐标。1 是全站仪自动测出来的,在三角形 PAB 中, AP 和 BP 的距离是全站仪测出来的,AB 是全站仪用输入全站仪里 A 和 B 的坐标算出来,所以在三角形 PAB 中,利用三角形余弦公式和 已知值PB、 AB、 AP,故可得到PAB 的值。3 是直线AB的方位角 , 其大小是根据 A 点和 B 点的坐标计算出来的,直线 AP 的方位角 6 也可以根据3 和PAB 得到。那么根据下列公式: APAP APAP APAPAP APAPAP YYY XXX Dy DX sin cos (1)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 P 点的坐标,同理,利用三角形 BPC 又可以计算 出 P 点的坐标 ,这样计算就算了两次 P 点的坐标 ,若值在限差允 ) 第 4 页(共 20 页 许的范围内,取两次的平均值就得P 点的坐标。 2.3 空间后方交会原理 常规摄影测量方法获取待测点的三维坐标,要求待测点本身纹理 丰富,处于适宜的摄影环境中,能够获取合乎质量要求的像对;并要在 其周围布设一定数量的控制点1。由于待测点往往不满足这些条件, 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后方交会原理,利用安装有辅助测量杆的数码相 机,进行物体三维空间坐标测量的方法,是获取缺乏纹理的、隐蔽的、 不可通视的或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点的三维坐标的有效方法。 安装有辅 助测量杆的数码相机如图2 所示。 若组成杆件的长度和形状视测量对 象状况而定,则数码相机和辅助测量杆可以视作一个刚体,杆件的端 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为恒定值。 图 2 安装有辅助测量杆的数码相机 在测量目标点之前,首先须通过合适的方法测定辅助测量杆端点 E 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E 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如图 3 所 示。 其坐标值采用(x,y,f)表示,f表示通过辅助测量杆的端点且 ) 第 5 页(共 20 页 平行像平面的平面 P到投影中心的距离,(x,y)表示辅助测量杆的 端点在平面P中的坐标。 在实际测量中,将 E点紧密接触待测点,使用 相机获取某控制场的影像,通过数据处理即可获得影像在该控制场中 的外方位元素,由于 E 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是经过检校而已知 的,则经过坐标变换可以得到 E 点(也即待定点)在控制场坐标系中的 三维坐标。 图 3 E 点在像空坐标系中的坐标 3 后方交会方法及特点 3.1 测角后方交会 测角交会是广泛采用的加密控制的方法。特别是测角后方交会, 外业操作简单,内业计算也非常方便,在工程测量,特别是在露天矿 ) 第 6 页(共 20 页 山测量中,是一种深受测绘工作者欢迎的建立工作控制的形式。 在实 用中,我们不仅要求交会点的坐标,而且要知道其点位误差。 在工程中, 有时还希望交会点的点位方差最小。 在测角后方交会中,最重要的就 是选出最佳点位2。 研究测角后交最佳点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 利用电子模拟计算机,绘制后交点位方差的等值线图;二是利用求数 学极值的方法,得出最佳交会角的公式;三是利用验证的方法,罗列 出许多情况下的测角交会点位方差,寻求方差最小的条件。由于电模 拟计算机一般单位不具备,而且等值线反映不出最佳点位的规律。 测角后交的点位方差公式复杂,求极值的方法,只能用于对称后 交的情况。在第二中方法中由于假设了许多条件,得出的结论并非极 小点。 至于验证法,因不可能全部列出后交的各种情况,更无法得出一 般性的结论。所以首先导出测角后交点位方差与观测角 、 的显函 数关系,并分析与测角后交点位方差有关的因素;最后利用求极值的 方法得出对称后交最佳交会角的公式;利用无约束最优化共轭梯度 法,计算了几个一般情况下的测角后交的最佳交会角和最小点位方差 3。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求得的对称后交最佳交会角与求极值法基本 相符,最后得出寻求一般情况下的测角后交最佳点位的几个定性的 结论。测角后方交会点位方差公式:首先推导点位方差与观测角 、 的显函数关系。根据测角后交的间接算法公式可得: ) 第 7 页(共 20 页 图 4 测角后方交会示意图 sinsin 2 1 cos sinsin 2 1 sin 2 1 180 sinsin 2 1 cos sinsin 2 1 sin 2 1 180 12 12 12 12 SSC SSC arctgC SSC SSC arctgC (2) 利用逐步协方差传播可得: 2 2 22 02 ctgctg AP Sm P m 2 sin 2 2 sin 2 1 ctgctg ctg (3) 求出(2)式的余切值代入(3)得: 2 21 22 1 22 2 2 21 2 12 2 2 2 2 1 2 0 2 cossinsin2sinsin /sinsinsinsin CSSSS CSSCSS SSm mP (4) 令 CSSSSNcossinsin 21 2 2 sin 2 1 2 sin 2 2 当 A、 C、 B、 P四点共圆 时,设圆半径为 R,则因R SS 2 sin 2 sin 1 ,于是 2 m0 P N, ,因此测角后 ) 第 8 页(共 20 页 方交会的交会点与三已知点不能共圆。 令 2 1 k S S ,化简(4)式得: 2 2 1 2 0 m 2 m S P 其中 / 2 sinsin 2 sinsinCkCk 2 cossinsin2 2 sin 2 sinC (5) 即为测角后交的图形强度。由(5)可知,在测角方差 m02和 S1一定的 情况下,测角后交点位方差不仅与交会角 、 有关,而且与已知边比 k 及两已知边夹角 C 有关。我们可用(5)式为目标函数,对测角后交的 最佳点位进行研究。 根据上式可得以下选点原则:(1)应选择 C 角尽量小,k 值尽量 大的已知数据进行交会。 (2)测角后交的最佳点,位于三已知点构成 的三角形内稍靠近 AB 边处。(3)当两已知边相等或近似相等时,可 按 42 cos 3 1 arccos 2 1 2 CC 计算其交会角,在C 角的平分线或平分线 附近选点。(4)k 值一定,两 C 角互补,当 C180时,应避免在 C 的对 顶角所夹区域内选点。(5)取得最佳点位的观测角 、 的值一般在 15080范围内变化。 ) 第 9 页(共 20 页 3.2 后方交会的直接解法 经典的空间后方交会直接解法是,先解算出空间距离,求出各摄 影光束的方向角,解算一个 6 阶方程,然后解算出外方位元素的 方法,6 阶方程中有 18 个三角函数,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此法进行 改进,避免了三角函数计算,方程由 6 阶降为 3 阶,计算方便,快 速计算4。单张像片后方交会是摄影测量基本问题之一,是由若 干个控制点以及相应的像点(称为点对)坐标,求摄站坐标 (XS,YS,ZS,称为线元素)和摄影方位( , ,也称姿态参数),即外 方位元素的过程,该过程也叫像片定向。解决单张像片后方交会 问题最经典的方法是基于共线条件的,不单单只有共线方程解法, 还有角锥法(用的是共角条件),它们都是采用最小二乘解法,最 大的缺点便是外方位元素初值在某些条件下没有任何初值参考, 而无法进行解算;直接线性变化法需要 6 个地面控制点,实用上 受到限制。改进了的后方交会基本思想是把地面点坐标平移,建 立起过渡坐标系,在解出 Si后,直接解算出摄站坐标,最后求得外 方位元素,由于新方法是分步解算摄站位置和像片姿态,因而计 算方便,利于快速计算,更加灵活方便5。 在经典的解法下,为了 计算的方便,把地面坐标平移到 A 点,平移后面点坐标为(X , Y,Z),此时 A 点坐标为(0,0,0)摄站坐标也平移了,平移后摄 影站坐标为(XS YS ZS),而姿态参数 , 不变。 ) 第 10 页(共 20 页 3.2.1 摄站坐标的直接计算 由图5,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可得到的方程 0 2 1 222 S S Z S Y S X (6) 0 2 2 2 2 2 2 2 2 S S ZZ S YY S XX (7) 0 2 3 2 3 2 3 2 3 S S ZZ S YY S XX (8) 展开(6)、(7),以及(8)式,整理后方程为 0 2 1 222 S S Z S Y S X (9) OH S ZZ S YY S XX 2222 (10) OH S ZZ S YY S XX 3333 (11) 式中 2 2 2 12 2 12 SSSH , 2 3 2 31 2 13 SSSH ,由(10),(11)解得 n s mZX s qp s s ZY (12) 3223 2332 q, 3223 2332 p 3223 3223 n, 3223 3223 YXYX HXHX YXYX ZXZX YXYX HYHY YXYX ZYZY m 代入(9) 中整理后得 0 2 1 2 q 2 s 22 2 s 1 22 SnZpqmnZpm (13) 其解为 1 22 2 1 22 1 222 pm Sqnpmpqmnpqmn ZS (14) ZS有两个解,取其中 ZS0 的解,代入(12)式后求得 XS和 YS,最后 的摄站坐标应为S(XS+XA,YS+YA,ZS+ZA)。 ) 第 11 页(共 20 页 3.2.2 求解姿态参数 因坐标平移不影响姿态参数的值,以下地面点坐标用平移后的, 由图 5可知,对于 A 点有 s ZZ s YY s XX T R S a z a y a x a S 1 1 1 1 11 (15) 式中 Si=(Xi2+Yi2+f2)1/2同理对于 B、C 可得到与(15)式相似的方程,和 (15)式一起,共有9 个方程,写成矩阵形式 c S c z b S b z a S a z c S c y b S b y a S a y c S c x b S b x a S a x ccc bbb aaa S s XZ S s XY S s XX S s XZ S s XY S s XX S s Z S s Y S s X 321 321 321 3 3 3 3 3 3 2 2 2 2 2 2 111 (16) 解出旋转矩阵R 的 9 个元素,可得出姿态参数为 (17) 2 1 3 3 3 sin b b tg b c a tg ) 第 12 页(共 20 页 图 5 共角条件 3.2.3 后方交会直接解法的特点 (1)比较系统的建立了直接解法的新模型.通过坐标平移能直接解 摄影坐标,不用摄影光束的方向角,而直接求解姿态参数,理论上比较 严密。 (2)改进的的后方交会直接解算模型,避免了三角函数的计算,把原 来 6阶方程降为 3 阶方程,解算工作量减小了。 (3)经典后方交会是多于 3 个点的平差计算,需要参数的近似值才 ) 第 13 页(共 20 页 能线性化,通过本文的改进既解决了传统后方交会初值确定困难的问 题,又可以进行精度评定。 (4)本文的直接解算摄影位置的方法可用于大地测量或其他方面, 如 GPS单点定位解算。 3.3 空间后方交会的三维坐标测量方法 由于实际测量中,待测点往往是缺乏纹理的、隐蔽的、不可通视 的或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点,于是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后方交会原理, 利用安装有辅助测量杆的数码相机,进行物体三维空间坐标测量的方 法6。 在前面的空间后方交会的基本原理中已经讲过其原理,为了得 到结果需先进行辅助测量杆端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坐标的检校。 3.3.1 辅助测量杆端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坐标的检校 将辅助测量杆端点紧密接触某一空间点(称为检校点),检校点与 辅助测量杆端点的标志相符合,然后摄取控制场的影像。对于位于像 平面上的像点,根据共线条件方程其关系为: f y x R s ZZ s YY s XX (18) 对于 E点,K=1,且该点没有畸变,则得到: f y x R s ZZ s YY s XX (19) ) 第 14 页(共 20 页 式中,X,Y,Z为检校点在控制场坐标系中的坐标。 (1)基于一点检校。 让辅助测量杆端点接触一个检校点,并将相机旋 转 n 次,分别获取控制场的影像7。使用像点坐标与其对应的控制点 坐标,通过空间后方交会获取其对应的外方位元素后,根据式(19),可 得 n个矩阵等式,将 n-1 个等式减去第一个等式,得到: 1 1 1 1 f y x R i R i S Z S Z i S Y S Y i S X S X (20) 式中 i=2,3.,n。 然后,组成误差方程式,按照最小二乘求解 E 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 坐标。 理论上只要在检校点进行2次旋转相机,即可完成,此时并不需 要已知该检校点在控制场中的坐标。 (2)基于多点检校。设共使用n个检校点,在每个点上获取 m张影像。 在控制场坐标系中,E 点与其接触的检校点的坐标相等,不失一般性, 设检校点的坐标系与控制场的坐标系不一致,则可以得到: ij S Z ij S Y ij S X f y x ij R S Z S Y S X i Z i Y i X R 0 0 0 0 (21) 将其线性化后组成误差方程式,求解得到E 点的坐标。 经过严格检校后,辅助测量杆端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即为 己知。在对未知点进行测量时,首先将辅助测量杆端点紧密接触该未 知点,同时使用相机获取某控制场的影像,经过空间后方交会计算得 ) 第 15 页(共 20 页 到影像的外方位元素,然后根据式(19)容易得到未知点的坐标8。从 理论上讲,仅需要使用单张影像就可以得到未知点的三维坐标。也可 以采用类似于光束法平差的原理,同时计算影像的内外方位元素和未 知点的坐标。 3.3.2 三维坐标测量的特点 这种基于空间后方交会原理进行点的三维坐标测量的方法,实现 了使用单张影像即可获取待测点的三维坐标,其原理简单,实用性强。 4 后方交会的精度分析 在工程测量中,后方交会是测量定位、控制网加密和自由设站法 施工放样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的后方交会是以测角为主,随着电子 测距仪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距离后方交会定位法日益得到应用。目 前,全站仪已逐渐普及,利用全站仪可以方便地同时测角和边,因此在 实际工作中,就存在测边、 测角、 边角同测后方交会坐标计算问题以及 它们的精度评定问题9。下面以常用的 3 个已知点的后方交会为例, 研究合理的后方交会坐标计算及其精度评定方法,并通过实验分别对 测角、测边、边角同测后方交会的精度及坐标进行了比较分析。 ) 第 16 页(共 20 页 4.1 测角后方交会的精度分析 图 6 测角后方交会示意图 如图 6 所示,已知 A,B,C 点的坐标 A(XA,YA),B(XB,YB),C(XC,YC),观 测角度A,B,求待定点 P 的坐标P(XP,YP)。因3个已知点的测角后方交 会问题无多余观测,求P 点坐标的计算公式为: , BP X B X P X (22) BP Y B Y P Y (23) P 点在X,Y 方向的坐标增量公式分别为: ,tan BPBP X BP Y (24) , 2 tan1 tancot1tancot BP BPA X B X BPA Y B Y BP X (25) 其中 C Y A Y C X B X A X B X C X A X C Y B Y A Y B Y BP cotcot cotcot tan 求得 P点在 X,Y 方向的坐标精度评定公式分别为: ) 第 17 页(共 20 页 , 2 2 2 tan 22 2 2 tan 2 tan 1 2 , 2 2 2 22 2 2 21 2 m BP X BP F m BP X BP F BP F P y m m F m FF p x m (26) , 2 sin 22 sin 2 , 206265, 2 tan1 cottan2 2 , 2 sin 2 tan1 tan 1 N CB YN CB XM N AB YN AB XM BP AB X AB Y BPBP X F BP AB y BPAB X F (27) 其中 C Y A Y C X B X A X B XN C X A X C Y B Y A Y B YM cotcot cotcot 4.2 测边后方交会 图 6 中, S1,S2,S3为已知点构成的三角形的边,L1,L2,L3为观测边, 21、为辅助角,求待定点的坐标P(XP,YP)。理论上,两点后方距离交 会就可以计算待定点 P 点的坐标,若有 3 个已知点,则有一个多余观 测,此时P 点的坐标常按以下方法近似计算: ,coscos 2 21 2 BPBPBP L XX,sinsin 2 21 2 BPBPBP L YY (28) ,12 21 BCBPBABP ) 第 18 页(共 20 页 21 2 1 2 2 2 1 22 2 3 2 2 2 2 2 2cos 2 1cos LS LLS SL LSL , P 点在X,Y 方向的坐标精度评定公式分别为: , 2 3 2 2 2 sin 2 22 2 2 1 2 sin 3 1 sin 2 22 1 2 4 1 sin 2 2 L 2 P X m L mb BP L L mb BP b BP L L mb BP (29) , 2 3 2 2 2 cos 2 22 2 2 1 2 cos 3 1 cos 2 22 1 2 4 1 cos 2 2 L 2 P Y m L mb BP L L mb BP b BP L L mb BP (30) 其中 , 2 2 1sin 3 2 b 2 2 2 1sin2 2 2 2 3 2 2 1 b LS L SL SLL , 2 21 2sin2 2 1 2 1 2 2 b 2 2 sin 1 sin LS SLL BPBP . 2 2 cos 1 cos 21 2sin 1 4 b BPBP LS L , 4.3 边角后方交会的精度分析 图 6 中,S1,S2,S3为已知边,观测角度 A,B,C 和边长 L1,L2,L3,求 P 点的坐标P(XP,YP)。由于三点边角同测后方交会有较多的多余观测数, 故常采用严密平差的方法计算P 点的坐标及精度。 4.3.1 列误差方程式 由已知条件,观测量 n=6 个,必要观测 t=2 个,多余观测 r=4,利用 ) 第 19 页(共 20 页 间接平差,直接列出误差方程式: L X BV 2616 。 4.3.2 定权观测值 观测值中含有角度和距离两种不同性质的值,一般按下列方法定 权:取水平角的测角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 a0 mm ,则距离极差可 由测距仪的标称精度或实测精度按下式确定: 3 , 2 , 1, 100 2 b 2 a 2 i m i i L L (31) 式中 a,b分别为仪器的加常数和乘常数误差 4.3.3 组成并解算法方程 由误差方程式及观测值的权阵,组成法方程 0lP T B X PB T B . (32) 解法方程,得到待定点坐标近似值的改正数为 . l 1 P T BPB T B X (33) 进一步解得P 点的坐标 . 00 P YP Y P Y P XP X P X, (34) 4.3.4 评定待定点坐标的精度 平差后的单位权中误差为 ) 第 20 页(共 20 页 . n 0 m t PV T V (35) 由法方程的系数矩阵逆矩阵 , 1 P Y P Y Q P X P Y Q P Y P X Q P X P X Q PB T B XX Q (36) 则待定点P 的点位中误差计算公式为 . 2 0 m 2 m P Y P Y Q P X P X Q P (37) 4.4 观测实验及其坐标与精度评定结果的比较 图 6中已知点坐标和点位中误差如表1。 表 1 起算数据 点号m/Xcm/mXm/Ycm/mY A3398130.40090.10408626.08380.09 B3397892.37640.08409022.00230.01 C3398138.05470.12409270.46920.14 在 P 点用徕卡全站仪全圆法观测了 4 个测回,求得边长 L1,L2,L3 和角度 ,观测值验前中误差采用仪器的标称精度,即测 角为同精度观测,观测值和中误差见表2。 表 2 观测值成果 角名角度/()中误差/()边名边长/m中误 差/cm 702601.7 2 L1319.4802 0.21 460024.7 2 L2457.3990 0.22 2433333.6 2 L3435.1965 0.22 ) 第 21 页(共 20 页 利用前面推导的数学模型,采用不同的观测量,分别对测角和测 边、 顾及起算数据的测角和测边及边角同测后方交会进行精度评定和 坐标计算,其点位中误差及坐标见表3。 表3 待定点 P的坐标及点位中误差 比较表3 的结果可知: (1)测角后方交会的精度最低,待定点 Y 方向中误差明显大于 X 方 向中误差,精度极不均匀;顾及起算数据误差时待定点总的点位中误 差增加了0.06 cm。 (2)测边后方交会的精度比测角后方交会的精度明显要高,而待定 点 X 方向中误差稍大于 Y 方向中误差,相对于测角后方交会来说精度 还是比较均匀的;顾及起算数据误差时待定点的点位中误差只增加 了 0.03 cm。 (3)边角同测后方交会的精度最高,边角后方交会的 Y 方向中误差 ) 观 测 方 法 cmmX/cmmY/cmmP/m/Xm/Y 测角0.290.920.973398326.5 946 408878.2195 顾 及 起 算 数 据 的测角 0.340.971.03 侧边0.240.180.303398326.5 924 408878.2306 顾 及 起 算 数 据 的侧边 0.250.220.33 边 角 同 测 0.150.170.233398326.5 926 408878.2300 第 22 页(共 20 页 稍大于X 方向中误差,精度最均匀。 (4)从坐标值看,测角后方交会与测边后方交会及边角同测后方交 会的差距都较大,特别是 Y 坐标差值达 1.05 cm;而测边后方交会与 边角同测后方交会的坐标值比较接近,X,Y 方向分别相差 0.02 cm 和 0.105 cm。 5 后方交会的优化 对已知三角形寻找最优待定点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已知三角形的 最小角,把其顶点做为“中间点”,通过(38)式和(39)式求得两 y 圆及其交点与精度,可以很快判断出对于已知三角形的最优定位点, 由此所形成的图形即为角度后方交会的最优构形10。 21 2 1 ctg A Y B Y A X B X S X (38) 21 ctg 2 1 B X A X A Y B Y S Y (39) 21 sin2/r AB S S (40) 2/1 2 1 22222 22 t r , 2 1 2 t , 2 1 2 t B Y B X A Y A X t YX B Y A Y Y B X A X X (41) 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已知点及待定点的位置情况,其“中间 ) 第 23 页(共 20 页 点”实际已经确定,这时仅需利用(38)式与(39)式分别求出两圆 S(XS,YS,rs)与 t(Xt,Yt,rt)及其交点与精度来确定最优定位,其中圆 S 必然通过非“中间点”的另外两已知点,圆 t 通过“中间点”,这从 两圆的方程可以明显看出。 对于任意已知三角形,通常可以得出三对满足等误差条件的点。 对于每一对点,其中的一个总是位于危险圆内,并且精度较高,而另一 点必然位于危险圆外,并且精度较低。 实际作业中,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布设成最优构形,但应根据野外 条件尽量接近最优构形11。有时不一定要计算出最佳定位点,但在布 点时要尽量遵循:(1)在待定点上至两个非“中间点”方向之间的 角度为270-C。(2)使待定点至两个非“中间点”的边长的比值与 “中间点”至这两个点的边长比值相等,即如果某边已知边长较长, 就要使 P 点(未知点)有意远离该边,这样有利于提高点位的精度与 精度的各向同性。 6 结论 通过理论推导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测边后方交会与测角后方交会相比不但精度有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