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doc_第1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doc_第2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doc_第3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doc_第4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生活性的教学内容箬山小学 孔美琴【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执教老师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照本宣科,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我们要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关键词】开放 生活 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正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一)激发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激发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1、角色扮演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2、成功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二)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1、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交通连四方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一、现代媒体迅猛发展, 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二、这种对知识 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 即学习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2、思维环境要扩散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 的思维空间。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环境的广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只要言之哟理,言之有据,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三)优化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学习效果 1、更新评价观念 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揉和统一,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2、完善评价方式 首先,采用“闭卷开卷”的 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定题、选择完成方式来完成相关任务。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是评价学习的结果,而应是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应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总的说来,要将学习的结果与学习活动的过程结合起来,既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又要评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力,不但评价学生的智力,还要评价学生的性格和个性。 (四)和谐的交往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 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我在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上,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小区,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我生活在社区中,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区有家一样的感觉。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感受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又如,教学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社区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发生在自己社区的寒假里故事。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他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参考文献: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 李克东. 改善学习 M. 吉林:吉林出版社出版,2001年3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 余文森. 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整合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5年4 曾跟东.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A. 2006年5月5 叶澜.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N. 福建师大学报,1999年4月 教学相长以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实践为例谈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为了适应滚滚而来的知识经济的浪潮,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21世纪教育定位的基石。作为教师,本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孩子去标新立异,努力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景象,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这次教育改革新设置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直面新课程,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时,如何教与学?在实践中,我们就会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把孩子的眼光引到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同时也要求我们要转变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观念。一、转变教、学方式,感受学习乐趣“活动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突出地表现出活动的特点。教师的教体现为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发展兴趣和特长,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体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品德与生活课程中认识新朋友一活动是针对刚入学的小朋友的心理设计的,当孩子们怀着不安与渴望走进小学的大门时,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首当其冲的是与同伴建立亲密的关系,体验到学校生活的愉快。怎样才能让他们很快地融入这个新的环境和新的集体快乐地成长呢?于是,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活动前我让孩子们把平时自己最喜欢吃、最喜欢玩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并准备一个自己最拿手的节目。活动开始时,我们一边唱歌一边“猜歌名”,猜来猜去猜到了“找朋友”这首歌。我们一起玩了找朋友的游戏,孩子们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我说:“大家都找到了好朋友,我们把自己带来的好吃的、好玩的拿出来大家共同分享吧!”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激励、引导孩子们大胆的表现自我,把自己最拿手的节目展示出来。整个活动歌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充满了儿童的朝气和欢乐的激情。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已经互相接纳,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为了促进孩子们间更进一步相互了解,我又不失时机引导孩子们:“通过游戏你认识了哪些朋友?孩子们他们都长得什么样?你能不能给他们画张像呢?”接着,同学们回到了教室,在座位上平心静气地思考了一会儿,拿出了绘画的纸和笔。 一幅幅画像画出来了,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四周,大家互相欣赏、互相评价。这下可好,有的同学都笑得前仰后合了。他们看到,有的同学挺胖却画得很瘦,有的很瘦却画得很胖,女孩子的小辫子画得像羊犄角这时,我请这些同学来谈谈为什么这么画,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韵泽太胖了,我希望他以后多锻炼,瘦一点比较好”,“静依好瘦,我想他胖一点会更好看”,“红馨的辫子好长,我妈妈说,头发短一点好梳,不浪费时间,所以,我想,红馨要是梳个羊角辩也不错”我们很高兴看到孩子们不仅能细心观察,找出与众不同的特征,还能把自己的期望体现在在自己的作品上。最后是互赠作品,同学们都欣赏着自己的画像,教室里又掀起了一片欢笑。在“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中,学生们的学习是综合性的,学习了唱歌,学习了绘画,还在游戏中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活动,增进了同学间相互了解,建立了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感受到了学校生活的乐趣。二、拓宽教学思路,善于发现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贫乏固然是我们要注重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发现、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也许在今天更值得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的效益最大化?拥有一双慧眼,善于提出新的创意,能够发现:自己身边原来还蕴含着很多没有被利用起来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教育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把教育开展得生动丰富,富有成效呢?随着孩子们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兴趣。大自然是最令儿童向往的地方,是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我们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展开想象的大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如那变幻多端的云朵、绚丽多彩的晚霞、形状各异的古松、怪石等,都能启迪孩子的想象,激发好奇心,开启智慧之门,增强探索兴趣。在“寻找秋天的小秘密”活动中,我选择了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感知活动,并以照相、拼图、画画、表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在这个活动中,我又结合孩子们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如有些孩子在草坪上捡来了破塑料袋、纸屑等废旧物品,于是,“找秋天”变成“保护和打扮秋姑娘”的活动。我鼓励孩子们拾起草坪上的垃圾,并按质地进行归类,组织孩子们讨论“怎样处理这些废旧物品”。孩子们讨论非常热烈,想出很多方法并进行尝试,有的同学进行剪剪贴贴,把它们装饰成美丽的图画或小花篮或小船或脸谱等;有的同学把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桶;有的同学则尝试用火烧、用土埋、用水溶。尽管他们有的方法尝试或失败或成功,但孩子们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秋天的季节特征,还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风景秀丽的山川提供了学生们欣赏美、感受美的教育资源,也拓宽了孩子学习的大舞台。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让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很多书本上的知识以及许多新的体验和感悟,还思路活跃,学会了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在设计我的成长历程活动中,我试图消除教育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让孩子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的情况,找找自己成长中的变化;邀请怀孕的妈妈谈十月怀胎的感受,并在人人在游戏中获得体验;采访现场的爸爸妈妈,说说自己成长中难忘的事,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辛劳。通过与小伙伴、老师、家长、周围人的平等对话,孩子们学会合作交流,认识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感悟,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情感的火花,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表达心声,通过打热线电话传递孩子与父母间的真情,使孩子们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当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自己非常艰辛,产生了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后,我又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孩子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想办法制作一张成长卡。一是继续在生活中体验父母、家庭的亲情,和父母共享成长的快乐;二是体现课程“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激起学生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制作的应是一张有爱心、有意义、有创意的成长卡;三是通过“成长乐园”的展示,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人的成长道路上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平坦的大道,有坎坷的险途。有时一帆风顺,有时逆水行舟。我们的生活还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情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英国一位科学家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呈现问题空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师须设法引用实例、故事,配合图片、影片或表演等方式,呈现一个事件冲突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刺激学生发现问题所在。所呈现的情境,必须是 “未解决” 状态,并务求清楚、明确(可包含过程、对话,甚至动作)。让学生看(听)到整个冲突事件的发生经过,至冲突出现为止。如在给垃圾找去处的活动中,我利用VCD让孩子们欣赏了厦门的风光(有风景秀丽的公园、宽敞的街道、宏伟的立交桥、一望无际的大海,也有一些脏、乱、差的现象),根据以上的片段,我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孩子们畅所欲言,“我们是国际花园城市,为什么还有的地方这么脏呢?”“我们的城市这么美丽,为什么有人要破坏它”,“为什么要破坏我们的家园”“为什么不爱护环境,要使我们的家园变成垃圾城市吗?”要发现问题,孩子们的自主活动是很重要的,必须有努力引导孩子们自身有意识的去发现。为使活动能够持续性地发展,还应帮助儿童提高活动的欲望和自信心。给学生机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现问题。学生在第一阶段发现了问题,经过前一步骤的探讨,至此孩子们已经明确“要给垃圾找去处”,就必须了解垃圾是怎么来的,否则将无法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法,于是,我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商量调查的方案,在这个步骤中,不管是制定调查计划,还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充分自由,鼓励他从各角度提出各种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分析、探索以及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结果的评价。好奇、质疑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没有问题,就难以引发思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从以教案为本、主观地拟定很多问题,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并围绕疑问主动探究。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被动应答向主动质疑探究发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谈品德课上的有效化活动教学摘要: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怎样让品德教学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构建绿色课堂,营造活动氛围;二、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资源;三、开展多样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四、倡导多元评价,持续发展动力。真正让有效化活动教学为我们的品德学科提高教学实效性。关键词:有效性 活动 生活 情感 正文: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清楚地知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离开课堂,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但是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而且有些生活场景也不是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怎样让品德教学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有效的活动化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题性,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积累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在一年多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进行了认真地实践和探索。一、构建绿色课堂,营造活动氛围。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品德课开展活动化教学的重要空间,它的选择布置、人气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产生自主的学习需要,激发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情感体验的欲望,进而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室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教育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室的环境布置,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现在教室里已经不是素面朝天了,而是一些名人名言、规章制度成了主角,但这些离学生的兴趣中心距离太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产生拘谨感,在活动中放不开手脚,而且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在受教育,容易隐蔽自己真实的情感,做出一些虚假的附和。因此,我们提倡童趣化的教室布置,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室里张贴学生感兴趣的画报,并定时更换。如德育漫画,图文并茂的漫画既给学生以新鲜感,又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图画,设计标语,布置教室,这样更能增添亲近感。另外,可以把课堂搬到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可以到书香飘逸的图书馆,可以到看得见蓝天、白云、阳光的操场,可以到热闹非凡的市场只要是适合开展活动,有助于放松心情,激发道德情感体验兴趣的场所,我们都应该考虑,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童趣的天地,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个空间保障。二、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资源。“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新闻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使学生倍感亲切,还可以作为话题,开展活动化教学。如教学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我在课的导入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了十种农产品的谜语:玉米、花生、萝卜、石榴、桔子、西红柿、土豆、甘蔗、辣椒、西瓜,让学生来猜谜语,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参与新的学习。较好地隐蔽了教育意图,让学生没有感到你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而是他们自己在寻求答案,在交流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另外,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数字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开展多样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内容标准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为“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重视经验与体验的获得,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导悟,也是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极好的补充。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多进行活动并且每一次活动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时时注意做到精益求精。在以往学生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