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范文——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_第1页
毕业论文范文——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_第2页
毕业论文范文——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_第3页
毕业论文范文——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分 院:金融分院专 业:经济学(投资经济)班 级: 姓 名:学 号:指导老师:完成时间: 年 月摘要: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新兴产业,随着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温州市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步伐,有力的推动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科技实力薄弱缺乏创新、高素质人才匮乏、企业盈利低、政府投入不足和政策不到位等问题。本文对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限制因素,并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提出在新时期下大力发展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 Abstract:High-tech industry is a knowledge-intensive, technology-intensive, capital-intensive emerging industries. As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growing bigger and bigger high-tech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development level is a measure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Wenzhou City has made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building innovative city which has already made a strong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 high-tech industry. But there are still a lack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the lack of high-quality talent, low profitability, lack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policies are not in place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limiting factor of Wen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and we give some suggestions of using high-tech industries to develop Wenzhou from both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WenzhouCity; high-tech indust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11 目 录摘要IIAbstractIII引 言1一、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1(一)高新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占工业产值比重稳步提升1(二)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分布较集中2(三)行业集聚效应较为明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凸显2(四)科技投入和企业数量增加,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2二、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3(一)高科技实力薄弱,缺乏创新3(二)高素质技术人才匮乏4(三)前期高科技经费投入不足4(四)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5(五)温州经济发展综合环境不理想5三、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6(一)企业自身方面6(二)政府方面7四、结束语8参考文献9致 谢10引 言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特点,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依靠高科技技术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一大特征。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前沿阵地。30年以来,温州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了“温州模式”实现了“温州经济奇迹”,使温州经济飞速发展,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和巨大的投资潜力。但是,随着先行优势的丧失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原来的温州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滑和波动,温州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温州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目前温州市政府正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建设新型城市的步伐,有力的助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认为温州能否实现经济的又一大发展关键在于高新技术产业能否崛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温州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战略性的支撑意义,也是决定温州能否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实现经济又一次新飞跃的关键所在。分析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阻碍发展的限制因素,找出深层原因,进而提出对策建议,这对助推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温州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实现新一轮经济飞越具有重要的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来,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水平在全省的地位仍处于中下水平。在整个产业现状中存在着科技实力薄弱缺乏创新、高素质人才匮乏、企业盈利低、政府政策不到位和前期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等限制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企业和政府一起努力。企业需要增强技术创新意识、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资金管理等。政府需要实施继续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优化人才环境、加强政策落实等一系列措施。本文通过大量数据来对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和限制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提出促进温州高新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一)高新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占工业产值比重稳步提升 自2009年以来,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稳步逐年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越来越大。2014上半年,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09.72亿元,同比增长6.2%,增长幅度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3.89%,同比提升0.46个百分点。(详见表1-1) 表1-1 历年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表 时间项目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1007.521288.91236.051307.631480.5709.7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8.2928.8328.7328.7333.5133.89(二)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分布较集中从县域分布来看,温州市的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乐清、瑞安、龙湾等工业较发达的区域,2013年,乐清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25.73亿元,同比增长2.9%,总量居全市首位;其次是瑞安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5.88亿元,同比增长10.5%;龙湾区(含开发区)位居第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40.70亿元,同比增长9.7%;三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值占了全市总量的81. 5%,同比增长了1.0个百分点。而在2014上半年温州实现产值超过50亿元的县(市、区)分别是乐清260.98亿元、瑞安148.24亿元、龙湾106.67亿元、永嘉66.37亿元,四地的合计产值占全市总量的82.0%,其余7个县区也有分布少量高新技术产业。从温州市2014年科技创新百强企业公布的名单来看,乐清市25家、瑞安市23家、龙湾区11家位居全市各县(市、区)前三,这和这三个区(市)工业经济发达、企业创新水平高,是温州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有关。从占工业产值比重来看,县域之间的分布更为合理。除泰顺和文成以外,其余9县(市、区)的高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均超过15%,其中乐清(50.03%)、瑞安(41.88%)和永嘉(37.39%)三地的占比大于30%。表1-2 2014年上半年各县(市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情况区域鹿城龙湾瓯海瑞安乐清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38.04106.6733.36148.24260.983.8566.3730.3720.620.670.65占规上工业产值比(%)28.9429.9317.6441.8850.0317.8837.3927.4915.816.527.14(三)行业集聚效应较为明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凸显 从行业分布的情况来看,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医药制造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9个行业,2014年上半年合计实现产值为415.38亿元。其中设备制造业108.34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6.88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7.49亿元,三个行业的产值占全部行业产值的70.5%,行业集聚效应比较明显,其余6个行业只分布少量的高新技术产业。但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65.35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5.6%,独占鳌头。但在2014年上半年情况可以看出,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并驾齐驱,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发展形势也较好。从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部分来看,统计全市226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在2014年上半年的结果来看,合计实现产值294.34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41.5%。其中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和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产值均超5亿元,合计产值达到117.01亿元,且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更是荣登温州市2014年科技创新百强企业榜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四)科技投入和企业数量增加,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科技投入方面,较与前几年科研投入不足居全省倒数的情况不同,2013年温州市科技投入综合评价位次居全省第一位,其中龙湾区科技投入综合评价位次居全省县(市、区)第七位。2013年温州市财政预算科学技术支出为9.99亿元,增长17.5%。另外据了解,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2013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1亿元,77家企业的年研发经费投入都超过千万元,有66家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经费投入超过千万元。企业数量方面,2013年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家,位居全省第二位,截止到13年年末,企业总数累计达到525家,位居全省第3位。此外,13年年末,温州市拥有国家科技创业服务红心2个、省级3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3个、省级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78家。市级的研发中心322家;科技强县6个。新增省级科技中小企业163家,同比增长83.1%,截止年末,全市省级科技型企业达到1202家。专利方面,2013年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数为4905件,占全部规上工业的67.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数为806件,占全部规上工业的75.0%。2014年1-11月份,全市拥有有效专利13051件,比去年同期增加2264件。累计专利申请4927件,截止到11月份专利申请总量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单从第四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来看,各个领域专利申请量均有大幅度减少,总体减少35%。总体来看14年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动力略显不足。结论: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情况较前几年的确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成果(见表1-3)。且为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投入也在不断增加,13年温州市科技投入综合评价位次位居全省第一位。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增加,取得专利成果也在逐年增加,技术创新综合评价位次也名列前茅。虽然取得了这些令人振奋的成绩,但作为浙江省三大核心城市之一,总体科技实力还是比较薄弱与杭州、宁波相比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而且科技产出、转型升级、创新环境等方面在全省中的位次仍然靠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克服很多限制因素。表1-3 2013年三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地区科技投入综合评价位次技术创新综合评价位次科技产出综合评价位次转型升级综合评价位次创新环境综合评价位次变化情况综合评价位次温州市128984杭州市915223宁波市731761二、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一)高科技实力薄弱,缺乏创新从分行业数据来看,在14上半年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的产值709.72亿元中有超过半数是来自低压电器、泵阀、汽摩等三大传统行业(合计实现产值383.2亿元,占比54%)。然后技术含量较高、知识密集程度较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高科技行业的发展较慢,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充足的R&D经费投入更是企业顺利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动力,而研发(R&D)经费强度即R&D经费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反映了高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据统计温州在2013年R&D经费投入为58.0亿元居浙江省第五位,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45%居浙江省第八位。与杭州市248.7亿元的R&D经费投入,2.98%的投入强度;宁波市157.3亿元的R&D经费投入,2.21%的投入强度相比明显投入强度偏低。R&D经费的投入强度也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企业自主创新水平的主要指标。国际上很多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表明,R&D经费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才能维持现状,达到5%才具有竞争力。据火炬高企快报的统计,温州市参与统计的514家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22.71亿元,总收入897.88亿元,其中R&D经费占比3.5%。可见温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较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现象,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另外,温州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知识产权成果不显著。2013年温州市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虽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创下历史新高。全市全年实现专利申请量33663件,同比增长39.2%,实现专利授权量2406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683件。但是这跟杭州41518件的专利授权量,4915件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宁波5.8万件的专利授权量,2246件专利授权量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知识产权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高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资产是高新技术成果,但其具有的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特点决定了他极易受到复制或仿制。一旦企业高投入所开发的高新技术得不到有效保护,被对手所得以极低的成本生产同样的产品再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市场,这样会使原先的企业失去竞争优势和已经占领的大好市场,甚至会丧失企业自己的生存能力及空间。(二)高素质技术人才匮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温州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资源短缺,已经成为限制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2013年,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科技活动人员数为33595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为5722人,仅占17.0%。企业办科技机构中,机构人员数为23606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为10675人,仅占45.2%。企业人才队伍素质结构欠佳,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另外,温州市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上所引进的科研院所的数量也比较少。虽然到目前为止,温州先后引进了许多高等院校在温州建立了先进制造技术、泵阀、轻工业等专业的研究院,推进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但是在科技人员的规模上还有待提高,相关的政策措施还有待完善。(三)前期高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经费以自筹资金为主,充裕的民间资本没有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金融信贷和政府投入所占的比例很小。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会使企业融资困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温州市的科技经费投入在2013年以前一直是投入不足状态,与浙江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处于倒数位置。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温州市2011年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为57.02亿元,占温州市生产总值的1.67%,在省内仅高于丽水(1.15%),明显低于杭州(5.06%)、宁波(3.25%)、嘉兴(4.04%)、绍兴(3.53%)等城市,比重居浙江省第10位。图2-1 2011年温州与其他浙江省主要城市的科技研发费用比较 从企业财务状况分析,2014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的产成品存货为95.46亿元,同比增长了18.3%,应收账款390.96亿元,同比增长了6.0%;“两项资金”(即产成品和应收账款)之和占流动资产比重达到45.8%,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相比高出4.2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比处于高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26次,比规上工业平均水平低0.15次。表明了企业流动资产利用率较低,需要补充流动资产参与周转,这会容易导致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加剧了企业内源融资的困难,导致了企业自筹资金投入的科研经费不足。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投入大、风险大、回收期长的特点,企业融资较困难。尤其是中小型的科技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信用级别较低,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对其融资的限制较多。另外中小型企业很难达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准入门槛,而想要从资本市场上筹措到资金也很困难。尤其是现在银行信贷紧缩的情况下,银行贷款给中小型企业的条件也更严格和苛刻。虽然温州的民营经济极为活跃,温州的民间资本更是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温州的民间资本已达到6000亿元,但是这些民间资本主要流向了房地产投资和资源性行业,近年也热衷于投资金融和私募股权,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少之又少。政府前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前期科技经费投入少并且没有引导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企业筹措资金又困难,这会使得一些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难以实现产业化。虽然政府在2014年明显加大了科技经费的投入但是效果还未显现。(四)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为了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推动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2013年科技统计年报的数据显示,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为564家,其中享受到“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的企业只有213家,占比仅为37.8%;而472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中,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的企业为220家,占比仅为46.6%。政府的优惠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这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较小。(五)温州经济发展综合环境不理想 由于温州的经济发展综合环境的制约,使一部分企业不得不外迁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土地资源的制约是最主要的原因。温州地处丘陵地带,土地资源稀缺,但是工业用地却日益增长使得和耕地保护政策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成本过高,使得很多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只能到外地寻找出路。其次电力紧张也是企业外迁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力问题是目前企业反映最集中、意见最大的问题之一,缺口率已达到40%,温州的“电器之都”乐清柳市更是全国缺电最严重的城镇。随着今后几年用电需求的继续上升,电力的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突出。用电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一些企业纷纷产生外迁的念头。物质资源的紧张还只是一方面,温州的城市化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再加上温州的人才薪酬相低于上海等大城市,导致温州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企业引才难、留才更难。而由于民营经济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发展,温州对外来普通劳动力的吸引力也在逐渐下降。这些都限制了温州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发展,和导致他们不得不外迁谋求新发展。三、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大力发展温州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温州走上创新驱动道路,实现经济新飞跃的关键。结合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限制因素,我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出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企业自身方面1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领域,企业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获得高额的利润。而温州市的很多企业不重视自主创新,主要依靠于技术引进,使企业的发展缺乏技术的支撑。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协调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在现阶段自主创新基础比较薄弱的时候,企业可以考虑先引进再消化吸收到最后创新的道路,努力从依靠技术引进跨越到以自己研发制造为主。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企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支出费用应不低于企业销售收入的5%。同时,目前温州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科研机构的比较少。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还应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机构,大力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运行机制。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企业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和加快创新体系建设。2引进高素质人才在分析限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时就发现,高素质人才的匮乏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此,企业和政府需要共同努力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吸引和启用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可以依托高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力引进院士、博导、博士、学科带头人;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等大力引进高科技的骨干尤其是携带高新技术成果的来自国内外的高新技术专家以及海外留学人员。在住房、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条件,针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还可以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使其能够作为股东的身份参与到企业决策中来和分享利润,同时也承担经营风险,这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调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工作的创新积极性。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人才,采用内部培养和送往高校培训的方法,更进一步的提高人才素质,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要加强对自身经营管理,积极防范财务风险。一方面要积极开拓销售市场,立足于市场需求,突出技术创新,不断的开发市场前景广阔、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减少库存积压;另一方面是要加强资金的管理,规范财务账户,严禁将其他费用和损失计入产成品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科目,加大欠款清收力度,预防应收账款成为坏账死账。4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高新技术企业要重视知识产权问题,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创名牌为目标,要有实施知识产权的具体措施。企业要注重加强对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的培训,注重培养自己的知识产权人才,建立知识产权机构。还要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建立企业的专利申请、专利实施和专利保护措施,积极的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政府方面1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化企业融资环境政府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大财政科技的拨款力度,确保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增幅一个百分点以上;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拨款的杠杆作用,通过创业投资引导、贷款风险补偿、成果转化奖励等形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要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在税收方面要按照有关政策、法规给予优惠。企业融资困难会使一些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项目难以实现产业化和限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因此政府需要为高新技术产业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强对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监管和引导丰富的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企业之间的担保、企业资金链等问题政府也要妥善处理。同时政府要注意风险控制,完善风险投资制度和加强对风险投资的引导,规范风险投资市场。可以考虑建立专门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及风险担保基金,政府也可以出面成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担保公司,同时以政府投入的资金为导向,以金融资本为主体,以政府提供的投资优惠政策,广泛的吸引国内外的风险投资基金。也要鼓励企业积极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支持一些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到海外上市。2优化人才环境,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于高素质人才匮乏的问题上,政府需要优化人才环境,培养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人才,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创办和经营高新技术企业或到高新技术企业工作。政府要重视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依据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扶持和发展一批重点学科和培养一批应用型专业人才,特别是要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为发展温州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支撑力量。要发挥本地高校、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等培养人才的作用,以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为温州市的产业升级培养打造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同时不断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为高科技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帮助解决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问题。制定的人才引进政策要切实有效和灵活多样,全面吸纳优秀人才,为人才的引进开辟“绿色通道”。3加强产学研联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温州许多企业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相对不足,加强产学研联动,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手段。政府要充分发挥对产学研的引导职能。结合产业规划,支持和建设若干个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端产学研合作平台,以技术的重大突破和产业化为使命,充分汇聚高质量的创新要素,实现技术突破;还要鼓励有实力的龙头骨干企业组建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室、产学研战略联盟,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要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平台,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与中小企业的对接转化。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健全和完善各类的科技中介机构,提高技术供给、产品设计、分析检测、咨询培训等服务水平,来推动科技中介服务向专业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一批优秀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市场、经济、政策、资源等各方面的信息,以知识和业务技能为基础,将原创技术和知识源头与应用科技的企业单位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科技资源胚子的优化,加快科技发展成果转化和产业化。4落实政策,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科技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鼓励企业申报“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对符合申报条件,但是尚未享受过减免税优惠的企业要进行告知,让企业科技创新真正得到实惠,形成“研发投入创新产出效益提升税收减免研发再投入”的良性发展循环。加强政策支持。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在信贷投放力度和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鼓励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对于获得国家、省、市级认定的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特别对于申报并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市、县两级财政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5努力突破环境约束的“瓶颈”,改善高新技术企业外迁现象温州市的资源短缺是温州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外迁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政府要以土地、电力为突破口,树立长远眼光,调整转换思路,不断突破制约因素,逐渐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硬环境。千方百计的解决工业用地“瓶颈”。工业用地紧缺,地价偏高是温州高新技术企业选择向外地投资的重要原因。在土地供应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该充分发挥有限土地的使用效益。政府应该建立土地回收机制,对批而不建、多批多建、逾期未建等一系列现象进行集中整治,按有关的法律法规回收闲置土地,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培育和规范土地二级市场,规范土地出让再转让行为,加强监管,制止圈地和炒地现象,依法禁止土地场外交易和黑市交易。还要尽最大的努力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制定中长期的电力建设规划,合理安排电力建设规模和进度,保证电力工业的平稳健康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持。四、结束语近几年,温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2013年科技投入综合评价排名全省第一位,但科技实力在浙江省的排名并不靠前,还存在科技产出少、转型升级成果不佳、创新环境差等“短板”。作为浙江省三大核心城市之一,其科技实力与杭州、宁波相比差距较大,存在科技人才短缺、科技实力单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政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新形势下,温州应该看到这些“短板”,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采取措施扭转科技实力落后的局面,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其对温州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温州经济的再一次飞跃。参考文献1 贾丽娟.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20102 周永高.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D. 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