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语文冲刺08诗词鉴赏.ppt_第1页
2012年中考语文冲刺08诗词鉴赏.ppt_第2页
2012年中考语文冲刺08诗词鉴赏.ppt_第3页
2012年中考语文冲刺08诗词鉴赏.ppt_第4页
2012年中考语文冲刺08诗词鉴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策略.专家指导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升欣 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分析看来,诗词鉴赏题的设题范围 呈“课内课外平分秋色”之势。题型多为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与对佳句的赏析。 古诗词大都“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因此成为 中考的一块“硬骨头”。如何将这块“硬骨头”变“软”? 建议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复习中做好归纳 对课本的复习:狠抓课标推荐的古诗词篇目的掌握。引 导学生根据古诗词表达的情感进行归类整理,也可对同一个 诗人或同一个朝代的诗人的作品进行归纳。整理归纳诗词名 称、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经典的诗词名句及其赏析、表达 的诗人情感、诗词的艺术特色等,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 个完整的系统。 对本书的使用:引领学生关注每一讲中的【考点概述 】,明确知识点、注意事项和考查题型。通过体验中考真 题,形成对诗词鉴赏的感性认识。通过研读【方法宝典】 ,获取答题技法。通过走进【真题感悟中考】【预测 新题快递】,将学生的技法转化为能力。 二、答题时运用技法 要指导学生在答题前,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找到问题 的突破口,再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解答方法:从关键词语 入手,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从关键诗句(主 旨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修 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和表达方式(白描、 议论等)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 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从诗歌所反映的具体内容 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涵(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 诗、哲理诗、咏物诗等,依据类属,提取各自所表达的思想 情感);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 特征(简洁、含蓄、凝练、铺陈)入手,去领悟诗句的含意 和表达的情感。 热点.精要研析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中,古代诗词是灿烂耀眼的 明珠,品味它们,不但能领略到美妙的意境,而且能从中受 到哲理的启迪和精神的洗礼。因此,对古诗词阅读能力的考 查成为近年来各地中考的“重头戏”。所占分值一般为4分 左右。其命题角度如下: 1体会思想情感 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情感:有的委婉缠绵,有 的激昂澎湃,有的沉郁,有的张扬。情感的抒发方式也有所 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体会 诗词的思想情感就是要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站在时代的高 度,对古诗词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观点或态度进行客观地分 析评价。 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类型如下: 诗词的情感与诗词的主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 系,但并不是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一定就是诗词的主旨。 2鉴赏语言特色 诗词的语言具有精练性、生动性、准确性、形象性的特 点。具体到某一首诗词,其语言风格不外乎以下几种:朴素 、绮丽、清新、沉郁、豪放、活泼、直白、含蓄、婉约、恬 淡等。 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锤炼字词;二是 佳句赏析。 锤炼字词:重点关注的是动词、修饰词、叠词、表色彩 的词。 佳句赏析: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独特意 境,有时也要求分析其语言技巧。 一首诗或一首词的语言特色要么活泼,要么 沉郁;要么直白,要么含蓄;要么豪放,要么婉约;要么朴 素清新,要么华美绮丽不可能同时具备相反相对的两个 方面的特点。 【典例】(2011杭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 )(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_ 【分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所蕴涵的情感的理解。联系整 首诗的意思,从诗人“赏玩”的兴致方面理解。 【答案】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 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 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_ 【分析】本题考查对优美诗句的赏析。抓住动词“掬” “弄”和形容词“香”分析作答。 【答案】 “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二为一,写泉水清 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出 花的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 致。 1体会诗词的思想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 是什么。 (2)弄清诗句含意,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3)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 景,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 (4)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如【典例】T(1)。 要避免因对诗人的生活背景、经历和思想倾 向不够了解,对诗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不深入 ,导致对情感的理解过于肤浅,或把握情感出现偏差的情况 。 2鉴赏诗词的语言特色可视具体题型从下列方法中选 用解题: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 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情感(指出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如【典例】T (2)。 不要因为忽视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 不离篇”的解题原则,分析字词不能结合句意,赏析佳句不 能联系整首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造成赏析的片面性。 1把握意象、意境 诗词中所绘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 ”;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 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 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 “意象”可以从诗句中找到,意境包含着意 象,可以从诗中找到写景的句子,但找不到明确的答案,需 要从景、情、境三个方面自行组织语言。 2赏析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 殊“手段”,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艺术 构思等。 (1)常用表现手法:白描、用典、象征、想象、映衬 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 生等。 (2)常用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托物言志。 (3)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 、通感、互文等。 表达技巧不限于以上所列这些,解题时要从全 诗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诗词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 系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典例1】(2010东营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 题。 梅花 陈 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注】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 花之说。东君:司春之神。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_ 【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应抓住“瘦” “先变”“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等分析梅花的特点。 【答案】清瘦明丽,敢为花先,传报春信,傲雪凌霜。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答:_ 【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要根据对上 题的解答,结合梅花具有的清瘦明丽、传报春信的特点,以 及梅花敢为花先、傲雪凌霜的品质,还有“玉笛休三弄,东 君正主张”思考作答。 【答案】寄寓了作者对梅花高洁、坚韧品格的由衷赞美之情 和让梅花及其品格永留世间的愿望。 【典例2】(2011德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5 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答:_ 【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解答时应从动态描写 的角度入手,结合描绘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答案】“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 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_ 【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解答时可从修辞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分析。 【答案】比喻、设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 、反衬。 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 【分析】此题考查对诗人抒发的情感的把握。应重点领会第 五、六句。这是反话,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 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 心愿。而“细草”“独夜舟”“沙鸥”,点明了作者的渺小 、孤寂和漂泊。 【答案】怀才不遇的苦闷,漂泊无依的感伤。 1如何把握意象、体悟意境,下面的方法、步骤可供 参考: (1)把握意象的方法、步骤: (2)体悟意境的方法、步骤: 描绘意境时要力求忠实于原诗句,但不是字 字落实地翻译诗句,应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的 语言“绘景”“品景”。 (2)赏析表达技巧可采用以下表达格式: 面对赏析表达技巧类的题,不少同学感到茫然 ,觉得无从下手,那是因为对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抒情方 式、修辞手法和艺术构思方面的巧妙之处不熟悉,因此,不 能作出准确判断,更谈不上个性解答。 真题.感悟中考 一、(2011内江中考)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 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 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片中,“_”,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_”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 表达内心的哀伤。 答案: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答:_ 【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浓愁”具体体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行为;二是作者运用了形象的比喻。 答案: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 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后用形象的比喻( “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二、(2011上海中考)阅读下面的词,完成3、4题。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_。 答案:酣睡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状。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解析】选B。“海棠依旧”是“卷帘人”对词人的回答。 三、(2011滨州中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5、6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 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_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所表现的意境美。抓住“平” “阔”“悬”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 特点,语言流畅即可。 答案(示例):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 ,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 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抓住尾联“乡书 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理解其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思念故乡。 四、(2011台州中考)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8题。 田 园 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注】落落:松高貌。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7.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品析。理解“夏寒”要注意 思考为什么给人以“寒意”。 答案: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 8.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答: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抓住“牛羊”和“童 稚”的情态思考那恬静的田园生活。 答案: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 五、(2011扬州中考)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 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辛渐:王昌龄的朋友。平明:黎明。冰心 :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 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9.“巴山夜雨涨秋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 写“雨”有什么作用? 答:_ 【解析】我国古代诗人在写诗时经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而“雨”更是他们的最爱,所以“雨”在这两首诗中的作用 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答案:渲染气氛,融情于景。 10.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诗人侧 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诗人 _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 达了诗人_的志向。 答案: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 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 六、(2011潍坊中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1、12题 。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答: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品析能力,解答此题要从修辞 手法的角度来分析雪花乱舞的景象。 答案: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 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12.(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 答: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对这两首诗歌应主要从 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两方面入手分析解答。 答案: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 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 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 (2)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答: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主 要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一角度来回答。 答案: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答 “不与世俗同流”或“与世无争”亦可。) 七、(2011资阳中考)阅读这首诗,完成第13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3.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 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 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 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 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 和悠然自得的“情”。 【解析】选C。诗人身处“人境”。凡是有人群的地方,照 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有人来车往,不绝于耳的喧嚣,“ 而无车马喧”是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 偏僻安静,所以只有“心”静。 八、(2011广安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 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 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 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 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解析】选D。诗人借写景来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表现了 他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 九、(2011盐城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16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 答:_ 答案: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16.“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 原因。 答: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品析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句中 关键词语或修辞手法等角度来分析当时兵临城下的情景。 答案(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交战双方力量悬殊以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 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 气氛和危急情势。 预测.新题快递 资源.备课参考 【考情概述】 随着社会人群对经典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古诗词阅读 类试题在中考中也逐年增多。中考命题的素材一般是比较浅 易的、有定评的古典作品,选材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推荐 背诵的诗词篇目,但近几年中考,有更多的省市将选材定位 于课外,抑或是课内外对比阅读。因此,在2011年的中考复 习中要高度重视课外古诗词的鉴赏训练。 【题型及技巧】 (一)品味炼字型 题目形式: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某”字能否改为 “某”字?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 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 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 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 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型 题目形式: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从某句 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 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 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 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 、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题目形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 语言艺术。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 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绮丽、明白晓畅、多用 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时:要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四)主旨情感型题目形式: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塑 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