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系列综合报告.doc_第1页
制造强国系列综合报告.doc_第2页
制造强国系列综合报告.doc_第3页
制造强国系列综合报告.doc_第4页
制造强国系列综合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二一五年一月一、前 言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也是制造业强大的主要标志,没有高水平的质量,不可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纵观世界实体经济,质量是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制造实力的综合反映,是国家强盛的关键内核。加快提升我国制造质量,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是支撑消费升级的需要,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质量取得长足发展,产品及服务质量稳步提升,质量基础建设逐步加强,一批产业、企业和产品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仍然滞后于制造业规模的增长,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质量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不优,世界知名品牌匮乏,制造业产品的假冒伪劣现象严重。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因素,必须把质量提升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制造质量既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提升制造质量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统筹规划、综合实施、标本兼治、整体推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制造强国战略任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竞争为核心,以品牌创建为载体,以强化管理为手段,夯实基础,突破重点,系统创新,增强素质,通过质量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作为国家重大咨询项目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组成部分,本课题系统论述了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现状,借鉴主要工业国家质量发展经验并针对中国国情,提出了到2025年我国建设制造质量强国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对策和战略建议。二、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制造业是国家支柱性产业,是强国之基、富国之本,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和强国。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既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又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现阶段,确立并实施制造质量强国战略,对于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突出提高质量效益的中心地位,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促进转型发展质量是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后发经济体实现跨越式发展往往经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利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禀赋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以低成本实现数量增长,取得快速的经济增长;在第二阶段,贸易扩大和财富增长将导致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单纯依靠资源禀赋的数量增长已难以为继。贸易伙伴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本国消费能力的增强也要求更高的质量水平,高质量将成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在两个阶段中,如果不能合理地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会转入停滞甚至倒退。从这个意义来看,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实质上是“数量-质量发展模式转换陷阱”。依靠廉价劳动力、开发自然资源和获得外国直接投资等难以支撑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创新、质量和知识是主要发达经济体提高生产率,以及这些国家的企业在国际上成功地展开竞争和扩张的重要方面拉蒙卡西尔达贝哈尔,拉丁美洲与中等收入陷阱。西班牙国家报,11月24日,参考消息网11月26日转载。一些拉美国家之所以无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高水平的创新和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当前,世界制造业新一轮分工争夺激烈,我国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速“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另一方面,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弱化,而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我国过去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资源、能源消耗大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比较优势已难以为继。“双重挤压”局面要求我国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核心是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质量提升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升级的重要途径。据欧盟有关机构研究卡尔艾京格,欧洲在质量竞争中的位置。奥地利经济研究所,2000年9月。,质量优势是欧洲各国应对美日“创新挤压”和以及新兴经济体“成本挤压”的重要方式,是平衡欧洲高福利和竞争力的根本手段。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质量敏感型产业质量敏感性产业是指质量水平提升对产业竞争力和创造价值具有显著影响的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通常较高,如德国为42%、美国为38%、日本为35%,而我国不足20%。在我国提质增效升级的现阶段,从质量维度研究产业结构,并通过提高质量敏感型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举措。制造质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支撑。质量提升是重要的节约途径,高质量意味着废品的减少,意味着制造和维护成本的下降,意味着使用寿命的延长。如,我国提高钢筋质量标准,用中、高档钢筋取代低档钢筋可节约钢材14%20%;脚手架用高强度钢替代普通焊管,可节约钢材30%50%;再如,我国对现役飞机进行可靠性与寿命增长改进,投入1.5亿元人民币,使机群寿命增加了约239万飞行小时,相当于减少装备购置费、维修费33.41亿元人民币,投入产出比高达1:22。提高质量也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以油品质量为例,柴油标准从国升级为国意味着硫含量指标从不大于0.2%降至不大于0.035%,有效地降低汽车尾气排放物中氮氧化物和颗粒浓度,促进环境保护。(二)支撑消费升级稳定消费、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质量对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都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和拉动效应。在生活性消费领域,需求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购买能力,由居民可支配收入决定;二是购买意愿,由消费偏好、市场供给等因素决定。其中,质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发挥重要作用。质量好,起到增幅器的作用,有助于放大需求,实现增长。质量不好,则起到阻滞器的作用,压制或转移需求。1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保障了消费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生活性消费需求正在呈现多元化、分层级的发展趋势,伴随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具体表现为:一是由收入效应带来的从“低质低价”向“中质中价”甚至“高质高价”发展,从数量消费正在向质量消费过渡,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需求结构变化,已经进入质量需求全面升级的新阶段;二是替代效应造成从日用消费品向耐用品、资本品过渡,从百元、千元消费层次向万元、十万元消费层次过渡。从国际经验来看,消费结构的升级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如果本国产品质量不能同步发展,必然导致对国外产品需求的大幅增长,进一步加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这一点在汽车领域表现十分突出。过去10年,我国汽车产品质量虽不断地提升,但与国外相比始终存在一定差距(图1)。以JDpower 发布的2012年PP100数据PP100是指每百辆车的故障数量。JDpower是国际知名的顾客满意度调查机构。显示,美国PP100比我国低30%,就连印度、泰国等汽车产业规模远小于我国的国家,近年来PP100也低于我国约30%。质量差距使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难以提升,其中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还在波动中呈下滑趋势(图2)。图1 我国和国际汽车行业品牌总体PP100发展趋势图2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与轿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发展趋势在生产性消费领域,对高质量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我国重大装备生产所需的母机,各行业使用的精密仪器,以及高端医疗设备、重要核心元器件、零部件等主要依靠进口,其主要原因就是国产设备和产品的质量水平不高,由于精度低,稳定性和可靠性差,产品的一致性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如,我国工程机械液压产品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不到3 000 h,而国外先进水平可达到8 000 h,这导致我国大型工程机械(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所需35 MPa以上液压件的95%以上依赖进口。(三)增强竞争能力质量是赢得国际市场的根本途径。一国产品的质量水平与其国际市场份额呈现强正相关,与国际贸易中价值链地位强正相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58个国家(覆盖了94%的国际贸易)三个时期(174个观测值)的贸易相关数据进行了动态分析,其中就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形成以下结论: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产品质量的提升是全球市场份额增长的主要来源; 发展中国家在向全球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销售产品时,质量提升作用显著,甚至高于单纯的产品结构形式的改变; 质量提升不仅有助于产品出口,而且有助于出口价格的提高,使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好的贸易地位; 质量提升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国家声誉,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Stefania Fabrizio, Deniz Igan 和 Ashoka Mody,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动态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报告,2007年4月。制造质量水平与国家综合实力密切相关。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竞争主要靠产品、价格和服务,而产品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的竞争。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指出,“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率高低以及它们的质量水平是国家竞争能力的直接体现,其他因素都附着其上。国际间的贸易竞争、经济竞争本质上是质量竞争”。采用中、德、日、韩四国历史数据测算发现,以“出口货物单位价格”计算的质量水平指标与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R&D投入占比、高等教育普及率等综合竞争力指标多为强正相关关系(表1)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劳工组织以及各国统计年鉴19802010年数据整理计算,质量水平采用出口货物单位价格计算,强正相关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1 质量发展水平与竞争力指标的时序相关系数表国内生产总值影响R&D投入占比高等教育普及率影响质量水平强正相关(中国)强正相关(中国)强正相关(中国)强正相关(韩国)正相关(韩国)强正相关(韩国)强正相关(日本)正相关(日本)强正相关(日本)强正相关(德国)强正相关(德国)制造质量水平还关系到一国的国际声誉。在国际市场上,一个国家首先是通过销往他国的产品及服务而被认识和定位的。好的质量能够帮助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建立长期声誉,获得更大的贸易“溢价”。而差的质量不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甚至丧失产品附加值,还会直接影响一国的国家声誉,且这种负面印象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消除。我国出口商品长期占据欧美等国召回通报数量的首位,使国家的整体形象往往和“低质低价”联系在一起,即使与我国关系友好的非洲,也多次表达希望输出高质量产品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得我国在全球贸易中国家形象受损。(四)维护社会稳定制造质量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与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一部提高生活质量的奋斗史。产品质量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它贯穿于食品、消费品、住房、医疗、出行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工程安全等各个领域。如果质量不高,不仅直接损害消费者基本权益,有时重大质量事件的发生,还会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社会稳定。这几年我国相继发生的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塑化剂等质量安全事件,造成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强烈担心和不满,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导致6名儿童死亡,数以百万计婴幼儿到医院检查就诊,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也重创了我国乳业的发展。2013年度,我国产品伤害监测系统从全国11个监测地区的32家监测点医院采集的产品伤害信息就达75 779例。综上所述,在现代国际竞争环境下,我们有理由认为质量是制造实力的综合反映,是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强盛的关键内核。质量在建设制造强国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三、 我国制造质量现状及国际发展趋势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整体质量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重大挑战。(一)制造质量整体水平稳步提升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达世界第二,货物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市场,这些都离不开质量发展的支撑。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中国制造质量的关键指标持续改善,并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强质量竞争力、引领产业的发展的制造企业。据统计,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1999年的75.95提高到2013年的83.14(图3),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从1999年的78.6%上升到2014年的92.3%(图4),部分重大装备、消费类及高新技术类产品的质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指数也不断提升。图3 19992013 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图4 19992013年全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二)制造质量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尽管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不断发展,但质量水平的提高明显滞后于制造业规模的增长,尚不能完全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不能完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热切期盼。主要表现在:1. 质量水平不高产品不合格率在高位徘徊。近些年来,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虽然逐年下降,但总体仍在10%左右;部分产品的不合格率多年徘徊在高位,如冷轧带肋钢筋不合格率在46%以上,电力变压器不合格率在21%以上,自镇流荧光灯(俗称节能灯)的不合格率在24%以上,陶瓷片密封水嘴的不合格率在22%以上关键零部件可靠性低。以机械基础件为例,由于内在质量不稳定,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低,平均寿命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2/3,在造成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重点领域中,大部分产品的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及原材料都依靠进口,产业“空壳化”。如核电领域,约占核电机组设备投资额1/4的泵阀主要依赖进口,岭澳核电二期进口泵、阀高达2.2亿美元,而国内采购量不足4%;又如,内燃机中的大功率高速机80%以上、石化机械中的大功率泵阀和反应器的60%以上、数控机床所需高档功能部件的70%以上、高铁制动系统和轴承的80%均依赖进口。制造质量损失居高不下。制造质量直接损失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损失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12年达到2 829亿元(图5) 数据来源:20112013中国统计年鉴。,间接损失难以估量。制造产品一次合格率低,如大型锻件一次合格率仅为70%,而日本、法国均接近100%。图5 20022012年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损失部分出口产品质量信誉不佳。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的调查,相较美国、日本,消费者对中国制造有较多负面感知,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差、安全水平低、不可信赖等(图6)。美国哈林顿研究院的CEO哈林顿博士曾通过调查指出“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和价值的看法呈负面趋势中国企业需要花费时间建立质量声誉”。图6 世界品牌实验室对中、美、日产品信誉调查2质量基础薄弱国家质量基础建设没有整体规划和投入,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撑质量提升的效能不足。标准总体水平不高。我国技术标准同时存在缺失、交叉重复、老化滞后等问题,与国外先进标准差距较大。这种状况造成国外企业往往向我国投放技术滞后的产品,而国内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又经常遭受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受到反倾销等不公平待遇。标准制定机制不适应、研制能力不足,目前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IEC、ITU)只有182项,不足总量的0.5%。计量保障能力不足。国家新一代计量基准持续研究能力与国外相比有差距,在部分重点领域,特别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计量基标准水平不高,测试技术不足,量传溯源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还需提高。我国被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虽然在数量上名列世界第四,但在项目水平、覆盖范围上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认证认可基础保障作用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认证覆盖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认证认可社会认知度不高,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检验检测认证技术创新与制造业技术创新贴合不够紧密,未能实现同步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创新驱动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检验检测服务支撑力不足。我国检测机构较为分散,综合能力不强,供给总量不足,检验技术储备能力较弱。高端检测仪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部分高端制造检测项目不能覆盖。检验检测结果国际互认率低。质量专业技术人才不能满足需求。截至2013年底,我国每万名就业人员中仅有1.6人获得质量工程师资格,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如美国为7.9人、韩国为17.2人。同时,产业工人整体技能水平不高,职业技术培训体系不完备,技术工人流动率高,“设计是高工,生产是民工”的问题加剧了产品质量的波动。3质量竞争力不强世界知名品牌匮乏。我国产品处于“贴牌大国,品牌小国”的尴尬境地,总体仍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2013年我国入围WBLWBL: world brand lab世界品牌实验室,为世界权威的品牌评价机构。世界品牌500强的制造类企业为仅8家,且无一家进入过WBL前100强。知名品牌传播机构智威汤逊的调查报告指出,欧美消费者把中国产品看成是质次价廉的代名词,35%的欧美消费者认为中国是制造大国,产品价格便宜,但质量较差,3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品牌“档次低”,中国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远未获得国际广泛认可。国际贸易中的通报召回数量多年来高居全球首位。2013年,全国出口工业品遭退运 41 140批,货值24.26亿美元,其中因质量问题遭退运批次占53.9%。我国出口商品已连续多年占据欧盟、美国通报召回问题数量的首位,2013年欧盟通报我国出口不合格商品1 442起,占全部通报数量的61%;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针对中国商品发出通报召回198起,占总数的68%。尽管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但质量问题是主要原因。上述状况的形成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密切相关。将质量问题置于发展国情中去研究,有助于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病因”,有助于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1)从质量供需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总体仍然不高,消费需求差异化趋势明显。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偏弱,技术水平偏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质量提升内生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消费层级呈多元分布结构,在“优质优价”消费比例逐年上升的同时,由于低收入人群占比较大,“低质低价”产品仍具有市场,消费者整体质量意识亟待提高。2)从质量法制看,我国质量法律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如缺乏质量促进法、质量责任法、消费品安全法等;二是法律法规老化过时,如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都是计划经济时期产物;三是法律制度设计不时宜,如质量安全责任追究中仍以行政处罚为主,未突出民事赔偿责任机制。3)从质量治理看,国家质量治理体系尚未形成。在促进质量效益提高方面,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服务配套功能、信息反馈功能、调节激励功能等不足;同时,在推进、引导、规范、基础支撑等方面,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规划引导功能、市场维护功能、公共服务功能等未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在不稳定的体制改革中还有被削弱的倾向。4)从质量环境看,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的“质量为先”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质量文化尚未广泛建立,社会资源向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和优势企业集聚的氛围尚未形成,企业质量创新动力不足;同时,质量诚信信用建设滞后,产品假冒伪劣现象屡禁不止。2013年,我国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达11.7万起,“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三)国际制造质量发展趋势国际质量管理大师朱兰指出:“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和平占有市场最有效的武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围绕质量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都把质量发展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有四个方面趋势尤其值得关注。1更加突出国家战略中的质量地位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政府都以不同方式将质量列为一种国家战略来实施,以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德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先后创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质量发展战略。德国是典型的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国家。德国在欧洲国家中现代化进程较晚,没有多少地缘优势,却能在100余年的时间里数度崛起为世界强国,关键原因就是坚持质量为本的道路,打造“德国制造”品牌。“德国制造”也经历过蒙羞的历史,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专门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以此将劣质的德国产品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从那时起,德国把这个规定出台日看作耻辱日,卧薪尝胆抓质量,励精图治建品牌,二三十年就赶超了许多国家。100多年来,德国人让其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20世纪50年代,德国进一步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国家质量政策,使得德国制造业在战后再一次迅速崛起,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质量救国”战略,唤起了全民族对质量的觉醒,丢掉了“东洋货”质量低劣的帽子,并凭借产品质量的竞争优势大举进入全球市场。朱兰大师曾经精辟分析了这一阶段日本经济振兴的历史,结论是:日本实施了一场深刻的质量革命。80年代,美国制造业“世界第一”地位遭受日本高质量产品的冲击,美国国会出台质量振兴法案,通过立法确立为国家战略,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和激励企业加强质量创新的措施,在全国开展强化质量意识运动,批准设立国家质量奖制度,在汽车、半导体等多个产业领域重夺世界第一宝座。新兴经济体近年来也提出了国家层面的质量发展的战略。韩国于1998年提出了21世纪质量赶超计划,旨在依靠质量创新应对东亚金融危机余波,并从日本的科技领先和中国的成本优势的双重夹缝中脱困,现已成功崛起。俄罗斯于2003年推出了国家产品与服务质量政策构想方案,分析了质量在经济、社会、军事、国际、信息、生态等领域实现国家利益中的作用,提出了国家质量提升的促进政策。目前,世界上已有8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国家质量奖,旨在引导本国企业走质量效益提升之路。2更加重视国家质量基础建设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于2005年联合提出国家质量基础(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NQI)的概念,指出: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构成的国家质量基础,对一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是制造业强大的显著标志和根本保障。目前,各国更加重视国家质量基础(NQI)的建设,在这个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计量基础的发展。经济交往中超过80%的贸易必须经过计量才能实现,工业化国家的计量活动对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贡献达4%6。美国宪法中明确国会的6项权力之一是“确定度量衡的标准”。美国和德国的国家计量院院长均由总统直接任命。美、德、英等发达国家政府对计量有统一、稳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并逐年增长,可以支持绝大部分科学研究开支和人员开支。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额外拨付3.8亿美元,专门支持在智能电网、先进能源、纳米技术、环境、健康、安全等美国战略性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的研发。德国联邦物理研究院(PTB,德国的国家计量院)年均预算1.8亿欧元,绝大部分来自政府拨款。欧盟还统一实施了“欧洲计量联合研究计划”(EMRP & EMPIR),20多个国家计量院共同参加,从2006年起已批准投入经费10亿欧元。标准已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和科技竞争制高点。美国商务部统计,超过80%的全球贸易受到标准化的影响,每年金额超过13万亿美元。德国、法国和英国经过测算,标准化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7%、23%和12%。美国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实施面向2020年的“工业4.0”计划,都把标准化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手段。美国联邦政府对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的投入逐年快速增长,增幅远高于其GDP增长,联邦政府拨款占总经费的80%以上。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创新发展中的标准引领作用,例如,针对“3D”打印新技术的发展,美国将新设立的增材制造创新联盟放在美国标准和技术研究院。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已经成为全球质量治理的共同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认证认可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世界语”,各国企业及其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认证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技术措施,被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例如,欧盟通过发布33个指令(legislations and directives),建立了基本覆盖所有工业产品的强制性认证制度,只有经认证后贴有“CE”标志方可在欧盟市场销售。目前,认证认可已经远远超出一般的产品质量管理范畴,成为市场监管体系乃至公共治理体系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降低监管成本、减少行政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2008年以后全球检测认证产业年均增幅达到6%以上,远高于全球经济年均2.1%的增速。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的快速发展,既与全球质量治理加强有关,也与全球进入新技术革命孕育期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期有关,大量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上市,催生出巨大的检测认证需求,比如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检测认证市场发展迅速,国外巨头都把目光盯在这块新蛋糕上。3更多地应用技术性贸易措施中的质量要素2012年度世界贸易报告指出,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数量、范围和贸易总值等方面的影响远超其他非关税措施。尤其是在外贸不景气的情况下,各国纷纷以健康、安全、环保等质量问题为由,通过技术性贸易措施加强监管和限制进口。2013年,共有73个WTO成员提交了2 138件技术贸易措施通报。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同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有23.9%的出口企业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企业为适应进口国要求进行技术改造,检验、检疫、认证等新增成本达到280.2亿美元,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导致我国出口产品被国外扣留、销毁、退货等直接损失达685.0亿美元,同比增长62.4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3.3%。在技术性贸易措施绝对数量大幅攀升的同时,对质量标准的要求日益苛刻。如2013年7月,欧盟玩具指令全面执行,该指令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玩具指令”,增加了包括化学、机械、物理、电学性能及卫生要求在内的大量质量安全性能要求。由于欧盟玩具指令的实施,我国出口玩具生产企业不得不选用新材料,导致成本上升10%30%;检测成本更是增长了510倍。将质量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内容,目的隐蔽,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已成为各国建立贸易壁垒的首选手段。如金融危机前出台的欧盟ROHS法令、日本肯定列表制度,金融危机后出笼的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等等,主要是质量技术的壁垒。此外,“绿色壁垒”、“动物福利壁垒”、“社会责任壁垒”纷纷出笼,其中也有许多质量元素。需要我们花大力气研究分析、寻找对策,提升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制造竞争能力。4更加重视对质量人才的培养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是提升质量的基本保障,是守住质量安全底线、促进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重视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在质量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质量专业教育体系,美、德、日、英等国普遍在大学本科专业和研究生院设置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可靠性等课程,培养高层次的工业质量人才。在职业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质量专业人员的培训、考试和注册制度,对提高质量总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企业客观、公正地评价和选拔人才、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质量工作提供了依据。美国政府认为,“美国的成就,主要依赖于质量教育。美国人要在世界上具有竞争能力和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就必须受到良好的质量教育培训”。美国建立了最全面的质量资格认证制度,随着质量管理的不断发展,其设立的认证项目也在不断地增加,目前与质量专业有关的认证项目主要包括注册质量审核员(CQA)、注册校准技师(CCT)、注册机械检验员(CMI)、注册质量改进员(CQIA)、注册质量工程师(CQE)、注册质量经理(CQM)、注册质量技术员(CQT)、注册可靠性工程师(CRE)、注册软件质量工程师(CSQE)、注册质量过程分析员(CQPA)、注册六西格玛黑带(CSSBB)、注册六西格玛绿带(CSSGB)等12种。德国大力推行双元教育体制,2005年3月通过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全日制职业教育与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相同的地位。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为20.6%,而将近80%的年轻人在接受职业教育后走上工作岗位。英国建立了多层次质量教育体系,大学、技术学院、职业培训学校等提供在校和在职质量教育和培训。教育就业部设立标准培训项目,质量保证研究院每年设立56门质量课程,部分大学设立质量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或技术研究院提供教育、专业培训、咨询等。日本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称为“高度成长”的两个车轮,而把员工培养看做是推动力。高度重视发挥“人机”结合优势,虽然工厂基本都实现自动化,但并未因此忽视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其他各国如法国、新加坡等,都是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建立起适应本国制造业发展的质量教育培训制度。四、 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之一是制造业质量水平不高。对于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发展的国家,提升质量水平,增强竞争能力,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制造业质量整体升级为目标,以质量技术与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强化质量基础为支撑,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共治的原则,加快构建质量治理新体系和质量发展新机制,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二)主要标志制造质量强国的主要标志如下。1)涌现一大批品种齐全、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产品。2)创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影响力大的知名品牌。3)拥有一大批技术先进、管理卓越、竞争力强的企业。4)产生一大批结构优化、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5)完善一套科学规范、运转高效的质量治理体制机制。6)营造一个法制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7)培育一支精通技术、善于管理、锐意创新的质量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大军。8)形成一个人人追求高质量、人人享受高质量的社会氛围。(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制造业质量竞争新优势,质量技术管理和控制模式不断创新,质量技术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中的质量要素更加突出,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制造业质量整体状况基本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1)制造业主要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质量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涉及安全、健康的消费品质量全面达到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敏感型产业规模和占比显著扩大,实现产业间质量升级;在全产业链中提高质量水平,实现产业内质量升级。3)形成一批质量水平一流的世界级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产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到2050年,我国制造业总体质量水平进入世界前列,质量竞争优势突出,质量效益显著,。涌现一大批质量引领、管理一流的世界级企业国际知名品牌。(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我国制造业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标志和总体目标,在我国现有的质量指标中,梳理出与制造业相关性强,能实现部分关键指标国际比对的12项指标,从质量安全、质量发展、质量基础三个维度建立制造质量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表2 制造质量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含义质量安全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一国出口产品的单位金额中被通报和召回的次数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国家有关部门依法组织对国内生产、销售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判定为质量不合格的样品数量占全部抽样产品的百分比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12315”和“12365”投诉平台信息中,质量问题所占的比例质量安全造成的人员伤害产品、服务、工程等领域因质量问题造成人员死亡、残疾或身体损伤的数量质量发展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按照规定的方法、程序和标准实施质量抽样检测,判定为质量合格的样品数占全部抽查样品数的百分比一国制造业拥有世界知名品牌数世界品牌500强中一国制造业所占数量质量基础一国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数量一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ISO、IEC、ITU)数量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数量占比一国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数量占全部秘书处的比例得到国际承认的国家校准测试能力一国国家校准能力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数量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企业认证覆盖率获得认证的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企业总量的比例认可结果得到国际社会承认 程度承认我国认可机构认可结果的国家(经济体、国际组织)数量(五)主要指标预测各国制造质量提升与其工业化进程及其水平密切相关,制造质量反映了一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中国制造质量水平持续快速上升,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很大。以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以及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数据为参考,进行综合计算与预测如下。1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预测该指标为负向指标,即指数越高,表明该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被通报、召回的次数越多,质量达不到进口国要求的产品出现频率越高,质量安全水平越低。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使用的数据包括对各国产品的召回通报数和国家间出口商品贸易值。计算方法是:首先,采用一国产品在美国(或欧盟)的召回通报数占比除以该国出口到美国(或欧盟)的贸易值占比,分别计算美国、欧盟的出口召回通报指数;然后,将两个来源计算得出的指数根据贸易值份额加权,得出一国的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2006年,美国对中国的单位价值召回通报数有所下降, 20072009年,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以后平稳下降。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波动,但美国对中国的单位价值召回通报数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见表3。20052012年,欧盟对各国的单位价值召回通报数均呈现上升趋势,见表4。虽然欧盟对中国的单位价值召回通报数有所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增幅不大。根据表3和表4计算各国的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如表5所示。表3 美国对其他国家每十亿美元通报数国家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中国0.700.570.840.870.920.900.870.83美国0.080.060.080.100.110.110.120.13日本0.050.050.060.060.050.060.050.05德国0.060.030.030.040.040.040.030.04英国0000.010.010.010.010.01韩国0.210.100.130.130.130.130.110.12法国0.000.060.040.060.070.070.100.08印度0.000.000.190.300.330.330.310.28表4 欧盟对其他国家每十亿美元通报数国家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中国4.204.124.314.564.774.864.804.97美国0.691.261.291.201.311.301.251.22日本0.370.400.430.400.410.420.480.50德国0.550.560.560.550.590.600.590.58英国0.560.740.740.700.740.760.780.80韩国0.690.570.450.370.430.400.370.38法国0.750.710.720.680.700.720.730.72印度7.935.935.345.445.616.296.927.43表5 各国的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国家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中国2.962.513.693.223.112.762.773.07美国0.430.390.500.660.590.590.810.83日本0.240.270.260.210.130.250.340.28德国0.280.290.320.330.350.320.270.26英国0.230.430.380.320.390.370.400.46韩国0.680.170.330.240.350.270.120.48法国0.350.410.420.390.380.390.500.31印度2.281.402.363.042.483.233.543.34根据20052012年数据进行预测,到2025年,我国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将达到2.46,与发达国家同期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50年,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将达到1.58,基本接近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以同样方法预测,到2025年,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将分别达到0.67、0.44、0.15;到2050年,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将在2025年的预测基础上保持稳中略降,但下降幅度较小。2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预测20072013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抽查情况看,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质量发展不均衡。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比例基本为1:2:7,大、中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较为稳定,小型企业数量庞大而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偏低。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升还要依赖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和综合保障体系的升级。从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实施成效看,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从1996年的22.8%下降到2010年的12.4%(图7)。现阶段,全国正在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近几年来,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在波动中继续下降,2014年甚至达到了7.7%,预计到2025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较为稳定地低于5%。图7 历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3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20022013年,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呈下降态势。从投诉受理情况来看,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消费者投诉量保持基本稳定,但其中有关质量问题的投诉件数逐年下降。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从2002年的65.6%下降到2013年的42.9%,减少了22.7%。表6 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年份受理数/件质量问题/件质量问题占比(%)2002690 062452 44065.62003695 142442 55463.72004724 229472 47365.22005703 822464 09065.92006702 350451 59064.32007656 863407 41462.02008638 477382 28459.92009636 799375 22658.92010666 255362 74054.42011607 263304 84650.22012543 338280 51151.62013702 484301 27542.9预测未来,尽管伴随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的更加完善和健全,消费者质量维权意识有所逐步增强,因质量问题发生投诉的情况有可能增加。但总体分析,一方面随着质量环境的优化,企业在产品技术水平、质量管控能力、产品售后服务方面逐步提升,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概率将有所下降;综合上述多个方面的因素,质量问题的投诉占比仍将继续保持稳定下降,预计到2025年,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将低于30%,如图8所示。图8 消费者投诉中质量问题占比4质量安全造成的人员伤害我国产品质量伤害监测正在试点中,目前掌握的质量安全造成的人员伤害均是部分数据。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质量安全造成的人员伤害的状况是较为严重的。2011年,全国有3地8家监测点样本医院,共采集伤害监测信息49 453例,涉及产品伤害信息24 651例,占49.8%。2012年,全国有11地32家监测点样本医院,共采集伤害数据13.4万例,其中产品伤害监测信息33 765例,占25.2%。2013年,全国有11地32家监测点样本医院,共采集伤害监测信息16.5万例,其中产品伤害数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