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殡葬文化的内涵、形态和特征殡葬文化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印记,它既反映了历史长河的不同历史层面,又突出反映着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内容。对它的研究,业界人士始终是孜孜不倦。目前,在殡葬文化的内涵和形态特征上,有不同的界定,但在衽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殡葬文化的研究,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极为重大。为此,作者在对殡葬文化的研究中,特别是在“殡”和“葬”的具体研究中,对传统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拓展了一个空间。殡葬文化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研究,在繁荣文化,建设新型的殡葬文化上,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一定文化的表现形式。殡葬作为人类特有的对已失去自然生命的同类所采取的意味深长的告别活动,无疑其问也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容,是一定文化的特定存在形态。死亡与出生同是对人类存在的自然生命现象的界定。如果说,出生的意义因为需要通过未来予以昭示因而具有不确定性,那么死亡的意义则因为依据着既往的活动来证明而厚重。因此,作为具体文化现象,围绕个体自然生命死亡而展开的殡葬活动,其文化内蕴是丰富而深刻的,体现了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理解与把握。一、殡葬文化的内涵汉文字中“文化”一词是由“人文化成”简化而来。易经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我国古代,“文化”是指人类对物质财富、道德修养、精神生活的创造成果。在外国,“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拉丁文,指人对自然界有目的的影响以及对人本身的培养训练。世纪英国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的定义后。逐渐被人们接受。现在的“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语言、宗教、哲学、科学、艺术、技术、国家、政治、法律、手工业等,以及个人和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等。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影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阶级社会里,文化是有阶级性的。在阶级消失之后,只要民族存在,文化仍然要体现民族性。殡葬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种分支,专指人在其自然生命终结及终结后回归自然时举行的系列活动所体现的文化品位。文化是人类存在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当人的自然生命终结时,其所赖以骄傲的、与其自然属性互为表里的社会属性必然要获得充分的表现。虽然这种表现不是由失去自然生命的人,而是由与其有着特定历史关系的同类来完成,但是其本质意义是相同的。因此对人的自然生命终结后尚存留的躯体的处理活动,也就充分地体现着殡葬的本体意义,并且由个别上升到一般,构成对人类的认识从而进入哲学,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存在价值的肯定,这事实上构成了殡葬文化的核心。这个核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决定了整个殡葬活动凝重、压抑的气氛和与该活动相关的形式的单调、呆滞及所用物品色彩的阴冷基调,从而成为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殡葬文化是一种丰富而多样的具体存在,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与丧事活动相关的礼仪规范上。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作为我国古代一部文化哲学著作,对殡葬活动的礼仪就有明确、具体的记载与要求,并确认了这些规则所具有的文化的、伦理的、道德的意义与价值。如丧服制度在于通过不同的服饰以区别宗亲关系;居丧之礼在于尽哀,“且哀在其中形变之于外”;奔丧之礼、问丧之礼、丧事礼仪次序及祭祀之礼,核心在于通过丧事礼仪把失去亲人之痛提升为人的心性修养,进而养成孝亲敬老的良好品德。这样由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而来的殡葬礼仪就具有了更多的理性内容而成为一种文化规范。此外,殡葬文化还体现在与安葬死者相关的物品上。如死者所用寿衣样式、棺木的规格、骨灰盒的质地与花饰、墓地的选择与墓穴的封土、墓碑和墓志铭、出殡时的音乐、现在初步兴起的安放骨灰的陵塔建筑群风格布局,以及各式各样的殡葬活动中的用品,其品位与特点,都是一定民族的、时代的、政治的、经济的、地域的文化在丧事活动上的特定存在形式,是古老殡葬文化的历史延续。二、殡葬文化的形态殡葬是原始思维上升为观念存在并通过必要的外化形式实现的,其闯入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以历史积淀的形式得到充分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殡葬活动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等因素造成的差别与变化使它不仅是丰富的、多样的,而且永远处于动态之中。对这样的文化现象做确切把握是不太容易的,但以现实的和中华文化为坐标来认识这种历史文化现象,仍可以把握住这种文化现象的基本存在形态。我们可以大致分为情感形态、观念形态、物质形态和行为形态。情感形态由于人所具有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在进化中所形成的高度发达的情感,以及人对不可重复的生命现象的深刻眷恋,因此失去亲人会给人情感上以沉重打击,这种打击会在殡葬文化上留下鲜明印记。礼记所载居丧哀而变形痛哭流涕、悲痛欲绝等,都是情感强烈爆发的具体表现。现代人在悼念亡者仪式上常说“寄托哀思”,思者理性,哀者情也。情感在殡葬文化中比较普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白色与黑色的应用。如白色的孝服、孝幛,白色的花圈、花篮和招魂幡,及现代葬礼上佩带的白花和黑纱,这种对冷调色彩的选择,体现并符合情感在压抑、低沉、迟钝状态下的特色与需要,相反活泼的色彩、欢快的旋律是要受到排斥的。因此殡葬文化寄托了人类最丰富、最深厚的情感活动。观念形态即人们对生与死的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死观问题。生与死是每一个自然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而是人类最古老的意识之一。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生产力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生命的形成和死亡感到十分神秘,于是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鬼神世界的出现,事实上是在对死亡恐惧与无奈之际,把世俗社会虚幻化以企求生命形式在愚昧中获得永恒存在的表现。但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也不乏对死亡的理性认识,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生死观,并由此导致了殡葬文化的不同存在形态,也构成了殡葬文化不同的品位与格调。如秦始皇修阿房宫显然与他渴望长生不老的生死观是一致的,曹操的薄葬当然是他崇尚现实存在的观念的反映,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骨灰撒向大地则是唯物主义生死观的具体体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殡葬文化,还包括有道德与伦理的要求。中国儒家文化中“孝”的原则性要求,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指向,但其核心始终是强调生命延续过程中后代对给予自己生命并把自己养育成人的血亲的尊敬与尊重。但是,当这种合理的理性认识被纳入到宗法制、家长制的封建政体之中的时候,它就以提升族类的共同性来削弱、甚至否定个体的个别性而成为人们用来指导、规范行为的准则,并以道德的、伦理的形式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殡葬文化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如丧事活动规格、礼仪、程序的适用等,都是社会用来判断某一丧事活动是否规范圆满的尺度。物质形态殡葬总是通过特定的有形存在和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活动来完成的,其中无不体现一定的文化观念。如殡葬活动中的丧服制,规定了不同辈份的亲属各着具有不同标志的孝服,由此严格而又明确地区别长幼尊卑。现在保存完整的帝王陵寝中,宝顶、明楼、神道、石象生等,完整地体现了一个时代对建筑、服饰、饮食、雕刻等方面的文化追求。而清东陵中慈禧陵的龙凤戏,更能充分地体现出封建社会末期一个至尊的女性统治者的骄傲心态。至于唐代一个同样至尊的女性统治者武则天,则只能给自己留下一块没有标记的无字碑。因此,殡葬文化总是通过实物或有形活动来实现,礼仪规则一定要体现在人们的一系列具体活动上才有价值,是文化与应用的统一。据此原则,又形成殡葬文化中另一重要现象,即必要时文化的因素必须顾及一定的物质条件、一定的具体时代背景。如史载朱元璋丧父后用芦席裹尸并在风雨交加之际任由山体滑坡掩埋而找不到墓地;而朱明王朝一立,又大造陵墓,隆重有加,其文化品位大不相同,皆因物质条件变化所致。此外,如棺木、碑铭、遗昭、祭品等,都属于殡葬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形态。行为形态殡葬文化需要通过人们的一系列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如一定的安葬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海葬、悬棺葬等;一定的殡葬礼仪和葬后祭奠活动:初终、殡殓、出殡、埋葬、祭祀等。在这些行为中,有传统的或现代的,文明的或愚昧的,铺张浪费的或节俭的等。礼记中对奔丧到家时的面向方位、跪拜形式就是规则(理性)对情感制约下的行为,丧亲之痛必须化作符合规则规定的具体行动才具有文化的意义。某些殡葬行为,起初往往是个别行为,但是,当这些个别行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人们的共识从而达到理性时,便固化为制度成为镪度文化,在制度的规范下又使这些行为泛化。因此。殡葬行为文化从属于殡葬制度文化,直接受殡葬制度文化的制约。上述殡葬文化的四种形态中,观念形态居于核心地位。人的情感、行为等是由思想支配的,殡葬观念支配,制约着殡葬文化的其他方面,殡葬文化的发展、变革也是从观念变革开始的。三、殡葬文化的特征殡葬文化有着多种形式和形态,不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之间存在着差别,即使同一民族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氛围之下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诚如俗语所云“三里改规矩,五里变风俗”,呈现出在同一本质属性支配下的多种变化和多种个别存在。尽管如此,但这种变化是有规律性的,这种个别是有共同特征的。殡葬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民族性殡葬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是由人的民族性决定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六个“共同”就决定了不同民族必然具有不同的殡葬文化,并决定了殡葬文化是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民族,其民族殡葬活动中的文化品位、文化特征也各不相同。如周礼、礼记中关于华夏民族以土葬为主的殡葬文化的描述,突出地表现出这个民族对血缘关系、等级观念、尊卑次序的高度重视,表现出华夏民族较早地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因而其观念中的崇高与神圣、其生命的价值总是与土地联系着。印度等国崇尚人死后升天,因而较早实行火化,取意于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超脱。可见,殡葬文化是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历史积淀的结果。地域性生活于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在殡葬文化上有不同表现,这当然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殡葬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但殡葬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主要是指同一民族生活于不同地域,其殡葬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亦有相异之处。如中原汉族本盛行土葬,但水浒传写武大郎死后其尸被火化,而且实施这种火化的人具有一定的官方身份,类似于现在的火化场。书中写这一事件发生在阳谷县,虽然小说家之言未必太当真,然生活于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写出这样的细节,当有一定的真实依据。宋史礼志载,河东(今山西地区)“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诣焚弃”。至于沿海居民,因特殊的生存条件缘故,因而多有实行海葬的。可见殡葬文化在不同地域会受到地理条件、生存条件的限制,从丽发生某些变化形成新的存在形态,这种新的形态,既能充分体现出殡葬文化的价值和属性,又便于在具有不同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的环境中推行。延续性殡葬文化的延续性首先是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每个时期都形成了适应该时期需要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存在;同时这种存在都必然要同过去时代保持着联系而表现出历史的连续性。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决定,并且还要与经济同步发展,同时它还是既往文化的合规律的现存方式。恰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类文明不是建立在空地上,而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殡葬文化,它在任何一个时代的存在状态,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现象的合理延续。其次,意识形态的相对稳定性特征导致殡葬文化必然保持某些相对稳定的特征,并以此对社会发展包括文化发展产生影响。殡葬文化体现了文化的这一普遍性原则。生活于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其掩埋死者的活动已具有了某些文化意识,如在死者周围擞红色的铁矿粉等。原始社会时期,“昔帝尧之葬也,寂木为匮,葛蘸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殡”;禹葬会稽,“树不改其列,农不易亩”;周之文、武、旦三葬“皆无丘垅”。自周始,文明程度提高,文化活动空前发达,周礼、礼记对殡葬活动、礼仪规则的规范,进一步肯定了殡葬文化在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并使之获得了一个完整的存在形态,延续了多年之久。现在人们尚能看到的奢华、肃穆、宏大的明十三陵、清东西陵,都是古代最简陋的殡葬文化的继续和发展。变异性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文明程度日渐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殡葬文化也必然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变化而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要扬弃、要改造,同时也必然要产生能够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需要的新形式、新内容,由此构成殡葬文化的变异性。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会引发殡葬文化模式的变异。殡葬文化的变异能更充分地体现人的意识的觉醒。山顶洞人的安葬方式,很难确定它的民族属性,只能将其视为人类早期比较有共性的安葬方式,以后随着族群的形成、发展、迁移,族群生存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安葬方式、礼仪规则、殡殓情调等的差异,形成多种多样的殡葬文化。因此,变异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音乐培训协议书范本
- 家具转让协议书文档
- 平房只有单位协议书
- 商铺租金转移协议书
- 向阳水库补偿协议书
- 投资开办医院协议书
- 民间比武协议书范本
- 捐赠眼睛协议书模板
- 重建邻居房屋协议书
- 租车买车协议书模板
- 2025年内蒙古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银行案件防控课件
- 2025年江苏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科级试用期满工作总结(4篇)
-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蚌埠二模)试题和答案
- 2025年从大模型、智能体到复杂AI应用系统的构建报告-以产业大脑为例-浙江大学(肖俊)
- 2025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一模数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属单位招聘考试真题
- 《中国古代神话》课件
- 供应商考核管理制度
- 酒店动火作业安全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