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河源市城市化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学 院 不动产学院 专 业 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 学 号 0604030087 学 生 姓 名 潘甜 指导教师姓名 胡嘉骢 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 指导教师单位 北师大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200 年 月 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位论文写作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写作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有关数据库,提供网上服务。(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 河源市城市化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 摘 要城市化是一个涉及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本论文通过分析城市化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的关系,结合河源市发展现状、趋势,对其城市化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出适合河源市城市化发展道路。关键词:城市化;发展战略;空间布局;河源市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AND SPATIAL LAYOUT IN HEYUAN CITYABSTRACTUrbanization is a system engineering which related to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natur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ombination of Heyuan City development status, trends, to analyze and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and spatial layout. And in order to explore suitable for Heyuan City-bas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patial layout; Heyuan city目 录1. 绪论11.1选题背景及意义11.2研究思路与创新点12.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合理空间布局的实践12.1国外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合理空间布局的实践12.2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合理空间布局的实践32.3吸取国内外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调整的经验33.研究区域概述43.1河源市城市化发展的历程43.2面对的重要机遇和挑战64河源市城市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64.1河源市城市发展战略目标64.2河源市城市的战略定位75河源市城市空间拓展与重构85.1城市空间发展理念85.2用地空间拓展策略86.结论与展望10参考文献11致 谢12- 3 -1. 绪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城市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处在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但城市空间布局大规模变化则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促使城市规模扩大,由于城市的盲目发展,随之使城市问题不断加重:居住环境恶化、市中心区的衰败、城市特色消失和社会治安混乱等;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城市结构的分化现象也日益明显。面对这种局面,局部的改造已不能满足需要,大规模的更新和重新布局,成为各城市解决这些城市问题的主要措施。1 曹大贵,杨山,李旭东.空间布局演化与产业布局调整J.城市问题,2002,(3):20我国正进入城市更新的高潮,大拆大建随处可见。如何将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调整科学地结合起来,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和改造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河源市属贫困山区,进行城市化建设应立足于要素(人口、生活、产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的聚集为重点来推进城市化进程,节省空间和时间,减少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降低公共事业成本,提高物质能量利用率,从而产生集聚的规模效益,重点抓好中心城市的建设、积极发展县城建设、有选择的进行小城镇建设,积极寻求人口异地城市化建设,建立于与社会剪辑发展水平、自然和生态条件相匹配的城市体系和网络,处理好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结构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2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是我在翻阅了大量有关城市建设、如何更好地推进城市化进程等书籍文献中总结出来的。觉得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发挥城市的优点和长处,合理克服和改善不足之处。所以,我在本文中就通过对河源市经济、文化、教育、建筑、景观等城市系统的构建,得出河源市要从推进城市化进程和要打造具有山区特色、客家风貌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理念2 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名牌城市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入手,把河源市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的实施建立在生态宜居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系统工程的基础上。2. 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合理空间布局的实践2.1 国外大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的实践内城改造和空间布局的调整 西方一些国家的城区在战后经历了扩散一衰退一复兴二个阶段,相应的内城的发展战略也经历了这些时期3 曹大贵,杨山,李旭东.空间布局演化与产业布局调整J.城市问题,2002,(3)。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内城的空间结构的调整主要发生在二战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内城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富裕阶层有可能也期望脱离城区向郊区迁移,而部分工业由于内城用地的限制和地价等影响也开始向郊区迁移,于是便出现了以外迁为主的发展阶段。由于富裕阶层和其它经济活动的外迁,同时大量低收入者向内城的涌入,使得内城税收下降,用于内城改造的经费不足,使得内城改造趋缓,甚至中断。同时一些国家也由于对内城仅从物质方面进行强化改造和利用,进行大规模改建,这样便出现了内城机能衰退、就业机会减少以及社会环境进一步恶化等衰退现象。针对这些情况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纷纷出台一些复兴内城的政策,如英国政府于1977年颁布了内城政策,美国1974年制定的住房与社会发展法等对内城的发展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内城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衰退,内城更新基本目的1 王旭.美国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O 月版,第126页:第一,重新布局产业,设立优惠的“企业”区,实现刺激内城就业、增强内城的经济实力的发展战略;第二,改善内城物质结构,提高环境的吸引力;第三,缓和社会矛盾,改善社区内的邻里关系;第四,协调整个城市的各种产业布局,保持内城与其他地区的人口和就业结构的平衡。内城的改造方式也是由过去的大规模改建,变为以规模较小的“社区规划”(Community Based PLanning)为主。经过多年实践,内城复兴取得了很好的收效,同时由于中产阶级家庭的迁入,内城经济有所好转,失业率开始下降,收入水平也稳步上升,产业布局结构开始趋于合理,中心商业区出现繁荣景象。郊区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的郊迁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产业布局发生三次大的从中心向郊区迁移的浪潮,相应的空间布局也发生了调整和改造:首先,是房地产开发的郊迁。由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给城市中心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这种压力增加了对住宅的需求。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改善进出城市的交通设施,加速在地价相对较低的郊区投资开发,使不断富裕起来的拥有交通工具的中产阶级首先逃离环境不断恶化的市中心。其次,是工业向郊区布局和迁移。在城市空间扩展的过程中,工业布局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离心化趋势。由于工业的比较利益和中心地区传统工业的设备陈旧,房地产费用高昂,利润率下降,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心的原有工业纷纷倒闭或在郊外选择新址新建。而大工厂在郊区的新建和迁建,又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与它们有联系的小厂也跟着外迁。再次,是商业的郊迁。大规模人口外迁后,城市整个第三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郊区小型的沿马路布置的商业带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代之而起的是在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社会群体能够方便到达的地方建立超级市场或商业中心,同时相应配备其它服务中心。超级市场通过直接进货,对市中心及其附近的批发业和仓库的需求也相应减少。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郊区各种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办公设施迁向郊区以后,郊区的生活空间也逐渐形成,郊区自立程度也变得越来越大,郊区已不是城市边缘扩展的松散形态,而是变成了具有各种功能的郊区中心,也就是所谓的郊区核(Suban Downtown)的形成,大城市也就由单一的中心向具有多数不同规划中心的分散多极结构转化。2.2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合理空间布局的实践解放后我国城市在“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方针的指导下,城市布局的企业一直以生产性为主,城市的改造也是以“充分利用”为主。2 袁朱.国外大都市圈或首都圈产业布局规划与实践J.经济研究参考,2007,(02)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原有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结构远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是城区人口的高密度,二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三是老城的发展空间有限。于是我国大城市的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结构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我国大城市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主要是通过规划布局调整实现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城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和改造,二是扩展城市的发展空间。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和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第一,内在变化的主要机制不同,西方国家的郊区化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人们为躲避“城市病”,在交通条件改善的条件下,富裕阶层自发的郊迁。我国城市空间布局调整是由于城市土地市场化后,因功能转换带来的旧城的改造,郊区较低的地价和人们需要较宽余的住房由此而引起并不富裕的工薪阶层的被动郊迁。1 陈晓军,张洪业,刘盛和.北京城市边缘区土地用途转换宏观动因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2):149-157.第二,中国的郊区化主要是近域扩散,基础设施一般较滞后,导致不合理的交通流和建成区的蔓延,而国外郊区化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向综合性功能转变,促进了郊区卫星城镇的形成。第三,今后内城改造面临问题不同,西方同家内城面临的问题不是物质空间结构的不完善和不适应,而是更上一层的城市社会和经济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人口、工作岗位、开发项目的重新分布所造成的,因此城市面临的不再是增长和发展带来的压力,而是如何阻止人口和企业的外流,吸引人口和就业岗位返回城市的问题。我国面临的问题,是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内部的结构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质老化等严重问题,面临人口拥挤、布局混乱、土地配置效率低、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公共设施短缺和名胜古迹遭受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内城改造在综合协调的基础上,物质性改造和人口的疏散仍是内城改造的最重要任务之一。2 李君华,彭玉兰.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述评J.经济评论,2007,(02)第四,社会阶层地域分异不明显。西方城市内部存在收入水平的社会阶层地域分异,一般收入越高,越远离中心,近年来在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上层人士向郊区首先迁移的趋势。但在我国,这种分异更多地表现为文化与职业构成等方面的差异,这主要与中国规划时将居住地与工作地接近有关。2.3 吸取国内外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调整的经验 内城的更新和空间布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社区经济的繁荣,城市物质开发并不是目的,物质开发的关键是促进社区经济的繁荣。以此西方各国制定了详细的城市更新和空间布局结构调整的政策,以社区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只重视物质的表面,认为物质环境的改善只是内城改造的一个方面,而是把内城的更新主要目标确定于努力于经济方面,调整内城的产业布局,促进内城社会经济发展,在总体上提高内城环境的吸引力。此外,郊区化发展主要是特大城市产业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在产业间联系成本大小等原因的作用下,城市发展战略与空间结构有序化的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是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各国在大城市扩展过程中也特别注重郊区规划和布局3 李君华,彭玉兰.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述评J经济评论,2007.,特别是卫星城镇的建设及部分产业的转移等等,不仅缓解了主城区的各种发展压力,解决了出现的城市问题,同时也促进了郊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繁荣,使得城市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所以河源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注重市区和郊区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注重环保,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结合河源市自身特点和优势,把握好机遇,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关系,更好地促进河源市城市化进程。3. 研究区域概述3.1 河源市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27分。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河源市,北与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河梅高速公路、粤赣高速以及即将建成的广河高速与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汕昆高速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一个地级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源城区:面积 365平方千米,包括东埔、源西、源南街道办事处及埔前镇;紫金县:面积3619平方千米;龙川县:面积3088平方千米; 连平县:面积2025平方千米;和平县:面积2311平方千米;东源县:面积4070平方千米;)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河源市总人口2266429人;源城区 227773人、紫金县 502077人、龙川县 586155人、连平县 287382人、和平县 350760人、东源县 312282人。图1. 河源市行政区分图河源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河源是“港深水塔”,全省最大的两个水库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都在河源境内。滔滔不绝的东江水,不但滋润着珠江三角洲东部,而且通过东深供水工程流入香港。境内水能蕴藏量130万千瓦,仍有40万千瓦有待开发。同时净水资源和优质淡水养殖开发价值和潜力巨大,新丰江天然净水远销国内10多个城市。河源市是矿产之乡,已探明的矿产有40余种,其中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的就有铁矿、莹石矿和稀土。此外,铅锌矿、钨矿、石灰石、瓷土等也十分丰富,易于开采。河源是山多林茂之地,全市有山地面积1800多万亩,其中25度以下的缓坡地就有18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2%,活立木蓄积量达3092.7万立方米。河源是生态旅游胜地,境内山清水秀,文物古迹众多。紧邻市区的大桂山风景区,是北回归线上现存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区,是广东绿色生态旅游的新品牌;市中心有亚洲第一高喷泉,喷射高度达169米;河源还曾是恐龙的故乡,市区已出土恐龙骨骼化石和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市区碧水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全国13个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一类标准的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县区有“小桂林”之称的连平陂头山水,有“地下龙宫”之称的漳溪皇龙岩、和平李田仙岩,有“粤东丹霞”之称的龙川霍山和枫树坝九龙湾水上漂流等旅游景观。此外,河源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河源是京九入粤第一市。京九铁路经过江西省进入河源境内,穿越三县和市区,并在龙川县城与广梅汕铁路接轨,设立华南最大编组站。105和25国道纵贯全市,河惠(河源-惠州)、河梅(河源-梅州)等高速公路已经通车,河汕(河源-汕头)高速,河清高速(河源-清远),广河高速(广州-河源)正在规划建设,在建的国家级高速公路,广大高速及粤湘高速也穿越河源市的连平县,珠三角的城轨的长远规划,接驳至河源。由此构成了河源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河源成为粤东北的交通枢纽。此外,以市区为中心的现代通信网络已经形成,实现了城乡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并且,还拥有一类口岸。自进入21世纪以来,河源市先后实施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个五年计划,即2001-2005的“十五计划”和2006-2010的“十一五规划”。“十五”期间,河源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工业经济、第三产业、农村经济和城镇建设的“五大发展”,取得了后发的优异成绩。其中GDP年均增长16.3,人均GDP年均增长15.3;三大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34.824.141.4调整优化为2005年的21.538.939.6,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五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达8.52亿元,年均增长29.6。“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2006年,河源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的跨越,GDP总量由全省各地市的末位跃居至第19位。2007年和2008年,GDP总量全省排名均保持在第19位。2007年在全国200个城市竞争力评比中,河源增长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二位。 2008年,河源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灵活抢抓各种发展机遇,“七大建设”稳步推进,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如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94.13亿元,比上年增长(下同)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6.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4.80亿元,分别增长5.4、12.8和9.1。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53.433.2调整为13.4:54.9:31.7。人均生产总值达13860元,增长8.9。全社会工业增加值199.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46亿元,分别增长15.6和1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1亿元,增长16.2;完成税收总收入36.45亿元,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96亿元,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18亿元;外贸出口额12.47亿美元,增长39.3,增幅居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3.22亿美元熏增长10.1。城镇年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2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3元,分别增长6.7和7.0;人口自然增长率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6.4;教育、医疗、文化、人口计生、社会保障、扶贫等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全面进步,为今后中长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2 面对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河源市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以及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双转移”政策,为河源产业的进一步承接、壮大和提升,为河源破解相对欠发达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两大难题,推动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政策,为河源加快发展提供了历史的、空前的、全方位的重大机遇。如国务院出台的“扩大内需十大措施”,广东省推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等。要根据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取向,抓住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抓住事关“三农”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项目,抓住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项目,抓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大项目,抓好项目论证策划,快速推进前期工作,争取早立项、早建设、早见效。还有省委和汪洋同志对河源寄予了“乘势而上、率先崛起”的历史性重托,为河源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这也是河源面临的良好机遇。河源一定要紧紧抓住和利用好这个重要的机遇,力争思路高超,行动敏捷,举措多样,环境优胜。河源本身因素来说,市委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践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外在因素来说,珠三角9市、港澳,以及河源周边各地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河源逐渐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都给河源绿色旅游产业提供了乘势而上、持续发展的良好机遇。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挑战。自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河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以出口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订单减少,员工削减,融资困难。此外,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生态发展区产业发展要求的细化,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万绿湖直饮水项目的推进,对生态尤其是水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是对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的挑战。最后,缺乏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的挑战。产业集群少,新型产业少,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和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龙头企业也少。4. 河源市城市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4.1 河源市城市发展战略目标面对上述的机遇和挑战,河源市要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认清形势、发挥优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率先崛起,绿色崛起,努力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新路,为初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到2015年,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生态环境保持优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协调格局初步形成,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000元,生态为主的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明显增长,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每新增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珠三角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基本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以生态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公园城市,基本形成城乡协调、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基本形成与珠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开发经济社会体系初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000 元,以生态为主的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15年接近翻一番,城乡收入比为2.3:1,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达到珠三角地区水平,实现全社会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城镇化水平达到6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接近珠三角先进水平。4.2 河源市城市的战略定位 河源市城市的战略定位是:(1)全省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争当全省山区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积极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模式,为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提供先行示范。在未来10年的发展中,河源一定要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最重要的工作。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河源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积极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模式,为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提供先行示范,对于河源来说,这是一项重大、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2)全省生态发展示范区。河源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建设“全省生态发展示范区” 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目标,以 “两型社会”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从中长期发展的实际出发,河源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来建设“全省生态发展示范区” 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按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将把和平、龙川、连平划为限制开发区,省政府将河源市划为生态发展区,这就要求河源必须建设“全省生态发展示范区”。同时,河源多年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就是遵循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取得成效的典型,是我国城市21世纪初期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最高荣誉。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河源长期努力争取的目标,河源力争成为广东山区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3)粤东北地区以公园城市为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规划为先导,以建设 “公园城市、岭南水城”为目标,以“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形象为特色,以中心城区以两江四岸滨水区和一批城市公园为标志,打造宜居宜业宜旅游的公园城市。从中长期发展趋势判断,河源未来将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动力驱动”发展阶段,河源要吸取珠三角、特别是深圳等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尽早谋划和启动城市化“引擎”,形成城市化和工业化 “双动力驱动” 发展模式,为河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河源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包括独特鲜明的城市特色、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明确精准的发展路径、开放互补的区域功能、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五个方面的内容。从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上看,河源要以中心城区和各县城为重点,加快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形成科学合理的大中小城镇体系,提升大中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制定并完善灯塔盆地开发规划,使灯塔盆地成为河源未来经济得一大增长极。5. 河源市城市空间拓展与重构5.1 城市空间发展理念河源市在科学发展观的大前提下坚守的具体的城市空间发展理念是遵循“科学、生态、集群”的原则,按照“一中心、多支点”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和“中心提升、东西推进、西北拓展”的思路,综合考虑河源的城镇体系、城市空间发展以及交通市政发展战略,按照河源市城市成长和迁移的发展规律,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生态产业布局。结合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与深圳、中山的配套对接,积极融入大珠三角及泛珠三角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强调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按照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聚、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与资源条件,根据河源三次产业的资源环境条件、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强化区域功能对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注重各产业功能区、居住和服务配套功能区的相互衔接、相互依托,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产业合理布局,构筑产业集聚化和一体化格局。5.2 用地空间拓展策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明确发展目标,选择可持续发展路径,内外因同时起作用,充分利用好区位、资源、生态环境等优势。以下举例讲述中心区的空间拓展策略。河源市中心城区现状城市空间主要沿国道向南部的高新区拓展,跨越东江向东部的拓展也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势头。本次概念规划从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及地域分区等方面对河源市中心城区空间的发展进行阐述: (1)规划中心城区形成“一带、两心、两轴、四廊、六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带是指沿东江形成南北向的滨水景观带,主要突出东江滨水带的景观功能和服务功能,沿岸线组织各城市功能。两心指形成北部综合服务和南部生产研发两个不同功能的城市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新市区旧城中心区,是未来中心城区的生活服务中心,以行政、居住、文化教育、服务功能为主;生产研发中心:高新产业区,是未来中心城区的生产研发中心,以生产、研发、管理、运输等功能为主。两轴是指京九铁路沿线,布置物流和产业组团,形成产业发展轴;东环路至古竹镇沿线,通过布置教育、体育,以及相关居住配套设施,形成文教科研与城市生活轴。四廊是指由水体、绿带构筑形成的四条生态廊道,有效分离城市组团,避免城市连片发展。四条生态廊道由北至南依次是木京洋潭生态廊道、石峡生态廊道、柏埔河生态廊道、埔前河生态廊道。六组团是指结合中心城区空间的带形拓展趋势、交通导向、地形地貌,从北到南形成六个城市组团,分别是仙塘木京组团、观塘洋潭组团、白田组团、临江组团、埔前组团、古竹组团。 (2)规划将中心城区分为三大功能区:北部综合服务功能区、南部生产研发功能区、自然风景旅游功能区。 北部综合服务功能区:旅游大道以北,包括东源县城、河源市老城区和新市区范围。主要发展滨江商务、休闲度假、房地产、商贸物流等生态洁净产业类型,形成以综合性服务为主要特色的功能区。 南部生产研发功能区:旅游大道以南,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临江工业园、古竹工业园、源城工业园、埔前镇和古竹镇等。主要发展以电子信息业、机械与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五金制造、木材深加工等为主要产业类型,形成集生产与研发为一体的功能区。 自然风景旅游功能区:由中心城区东西两侧的桂山风景旅游区、万绿湖风景区、越王山风景旅游区等自然景区组成。本区开发的重点是结合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建立以生态旅游为先导的绿色消费体系,以恐龙文化、温泉旅游资源开发为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体系,打造生态型旅游基地。图2. 三大功能区(3)依据城镇职能相对独立,综合服务功能相对完善,空间范围连片完整、现状行政区划相对单一等要求,将中心城区分为东源(仙塘新港)分区,旧城分区,新市区分区,高新区埔前分区,紫金(临江古竹)分区。旧城分区:积极对旧城实施有机更新,提高城市的建设标准,营造尺度适当的城市开放空间;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绿地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新市区分区:创造良好的居住与创业条件,加快都市型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和人口吸纳能力,加强城市社区的服务与管理,促进新市区社会氛围的加快形成。东源(仙塘新港)分区:加强与南部市区的联系与协调,适度发展加工制造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休闲业等,增加就业与人口集聚吸引力,持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新区埔前分区:强化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快区内产业置换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营造服务于高新产业和创新产业空间的平台,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的产业协作,提升区域辐射能力。紫金(临江古竹)分区:坚持生态优先,在保育生态的基础上,适当发展部分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城镇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同时,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土地流转与农业观光旅游合作合同3篇
- 2024门店劳动法执行标准劳动合同范本详解3篇
- 2024门禁系统安装工程合同
- 多元化沟通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枣庄学院
- 2025年度商场装饰窗帘承包安装项目合同3篇
- HC3i-医院评审回顾与发展课件
- 2024门面合同范本
- 环保监察新司机劳动合同
- 环保工程隔断拆除合同
- 长沙市二手房赠送物业管理合同
- 外科学-粘连性肠梗阻
- 护理学基础简答题 126道题 附答案
- 名著导读简·爱整本书阅读计划
- 明渠均匀流计算公式
- GB/T 28621-2023安装于现有建筑物中的新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 CPK-数据自动生成器
- 英语现在完成时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 柒牌电梯媒体投放提案
- 碧桂园集团同心共享实施办法全套文件
- 五金合同2023(含价格清单明细)
- 冷连轧机张力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