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企业不是小农经济.doc_第1页
我们的企业不是小农经济.doc_第2页
我们的企业不是小农经济.doc_第3页
我们的企业不是小农经济.doc_第4页
我们的企业不是小农经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的企业不是小农经济安全文摘平时做培训,我不愿讲那些谁也听不太懂的专业术语,但是在这里,我还是得谈谈理论。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风险,管理的结果要么是安全,要么是事故。我们说“安全的规律”,确切地说,就是事故发生的规律,就是事故是怎么发生的。世间的事都有个前因后果,事故这个结果也有原因,原因就在于事故相关的各个环节,就是说,事故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后果。这些事件是一系列的,一件接一件发生的,就是“一连串的事件”。所以,安全管理上就有了“事故链”原理。事故让人们看到了一个锁链:初始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这是一个链条,传统、社会环境、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失误、事故伤害;又像一张张多米诺骨牌,一旦第一张倒下,就会导致第二张、第三张直至第五张骨牌倒下,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出现相应的损失。按照“事故链”原理的解释,事故是因为某些个环节在连续的时间内出现了缺陷,这些不止一个的缺陷构成了整个安全体系的失效,酿成大祸。 “事故链”很有价值,任何人了解到“事故链”以后,都会得出结论: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这一系列和一连串事件中有一件不发生,事故就会戛然而止,不会发生。要想打破连锁反应,就要从中间抽取任意一张骨牌,形成豁口,就能避免后面的骨牌倒下。这是我以前陪孩子玩骨牌游戏时小孩子的做法,我们成年人应该比孩子更有经验。制止一连串事件中的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导致事故的行为,就能截断“事故链”。 2003年底,重庆开县“12?23”特别重大井喷失控事故,夺去了243条人命,震惊全国。事故发生后,从政府主管部门的调查报告中,让人不由得一再感叹 如果长时间停机检修后,没有卸下钻具中防止井喷的回压阀,事故就不会发生; 即使卸下钻具中防止井喷的回压阀,如果起钻前按规定的足够时间循环泥浆,将井下气体和岩石钻屑全部排出,事故就不会发生; 即使循环时间不够,如果起钻过程中按规定灌注了泥浆,悲剧也不会发生; 即使没有按规定灌注泥浆,如果及时发现溢流征兆,悲剧还不会发生; 即使没有及时发现溢流征兆,如果能够及时在放喷管点火,将高浓度硫化氢天然气焚烧处理,也不会导致人员中毒伤亡的事故发生。 面对一个个事故,我总是忍不住感叹,太多太多的“如果”,太多太多的“即使如果也不会发生”。我发现,这些是每一个事故的共同特征。事故不仅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用杜邦公司的话说,“从科学出发,一切事故均可避免。” 我们的企业不是小农经济,不是手工作坊,而是参与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和交换的企业。解决现代企业的安全问题,不能单凭经验,更不能一味蛮干,根本出路在于管理现代化。最先实现现代化的是目前各工业强国,他们对风险危害的认识,对安全规律的把握,已经上升到理性、科学的高度,在安全管理上有个各自成熟、有效的做法和制度。爱德华墨菲,是位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在1949年开的一个玩笑,他认定一位同事是个倒霉蛋,就打趣:“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这位同仁去做就一定会弄糟。”真是“乌鸦嘴”。后来,这句话流传很广,扩散到世界各地。 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被称为墨菲定律,或者叫墨菲法则:其一,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其二,凡有可能搞错的地方,一定会有人搞错,而且以最坏的方式发生在最不利的时机。其三,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其四,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通常的一个规律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用数理统计、概率论可以对墨菲定律做出解释。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不管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或有某人按照错误的做法去做,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再说明白点,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 有个修理工在洗车槽上给汽车换机油,在给第一辆车换好机油后,槽面溅上了一些废油,他就撒点沙子,发动车子下平台。接着,又给第二辆车换机油,加好机油后,槽面溅上的废油增多,他再次撒点沙子,发动车子下平台。等到第三辆车换好机油再这样做的时候,他就没有好运气了,车子一发动就下滑,翻到一边。车辆受损,人也受伤。 轮胎遇油会打滑,何况是机油,最后肯定要出事故。 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安全态度,我们一定要对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所认识,我们一定要有效地避免事故。这就是墨菲定律对我们的安全管理的价值体现。 人们为什么会迷信?就是因为感觉到无能为力,无助才会迷信。过年放炮,最早是为了驱除年魔。现在,很多工程开工之前也放炮。炮是不是响,该有多少响,放炮中间不能灭火等等,似乎都成为“预示”该工程的吉凶之兆。一些管理者对工程开工仪式上放炮的关心程度,超过了工程安全本身。有的企业事故频发,老厂长因之入狱。新厂长上任以后不是首先考虑消除隐患,而是请来神仙塑像,每天上班时烧香磕头,祈求神的保佑。一些员工认为“人的命,天注定”,遇到事故,首先想到的竟是命运中本该有此劫难。墨菲定律则科学地说明,要破除迷信,相信科学。事故发生背后有人为的原因,有工作的差错,有侥幸的心理,凡此种种,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这句话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消极的人,心理素质差的人,会把墨菲定律作为借口,感到无能为力,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只好等待事故的发生。这不是强者的态度,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正确的心态则是,对待“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的判断,既看到可怕的结果,更看到它的前提“可能出错”。为什么可能出错?是因为在前期人们已经做错。如果不出错,事故的结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避免的办法就要紧紧抓住“可能出错”不放。变被动的事后管理为事前事中的主动管理,做好每一个细节,消除发生事故的诱因,坚决不出错,这样一来,墨菲所说到的结果就没有了前提。 造成墨菲所说的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很小,但这个很小的可能性却必然造成严重的后果。墨菲定律给我的启示是,不能忽视概率小的危险,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麻痹大意必然会痛悔终生。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做任何一件工作都要精益求精,力求符合安全标准。多么宏伟的工程也要做好点滴的细节。摩托罗拉、联合信号、通用电器这些世界著名公司,都把着眼点放在了99.99%以后。为什么?因为9999%的标准太宽松。要保证质量、不出事故,必须把标准定得比99.99%更高。世界航天业曾长期把运载火箭每个零件的可靠度达到99.99作为目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均在万分之一以下,但由于零部件数以万计,累积的风险概率便会增大,火箭发射失败的事故仍然频繁出现。 我们要编织安全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安全管理必须严密,严密到不能漏过任何细微的隐患,哪怕万分之一也不行。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严密防范“万一”,这也是墨菲定律的题中应有之义。 谁说风险看不见?减少风险发生概率,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都需要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零风险一直是我们的理想目标。“风险不必减至零,但一定要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是阿尔伯达的结论。企业要根据影响风险的因素,经过优化,寻求最佳方案,把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反复确认保安全我坚信,反复确认是很好的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确认制的前提是事前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明确控制危险的措施,找到需要安全确认的项目、内容,要求操作者、管理者在作业前排除危险因素。安全确认制包含了确切、确信、确实的意思,要求执行者在作业之前和作业中,针对本岗位的安全要点和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因素,做到确切认定、确信可靠,再去确实准确地执行。 安全确认制在实践中的一个问题,就是由谁来最后确认?这就要根据生产项目涉及风险的大小、涉及岗位人员的多少,来划分安全确认的等级,按照权限来规定“最后确认人”。未出事故的正常生产是最低等级,由岗位人员和检查人员在巡回检查表上签字确认;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事故、设备事故、职业中毒的作业方式,上升一个确认等级,作业票或安全确认表需要经过基层车间的负责人检查签字确认;有潜在危险,可能造成人员重伤甚至死亡的作业,再上升一个确认等级,需要企业的中层领导检查后在动火施工、带电作业等文件上签字确认;在危险场所施工作业,需要更大的安全管理权限,必须经过安全管理部门甚至是企业领导人检查后,在文件上签字批准才获最终确认。每上升一个等级,对前面所有的检查、确认都不能省略,前面的确认也要对后面的确认负责。优秀产业工人徐振超的日记被“曝光”后,我才发现工人兄弟中有人研究得很到位。徐振超写道:忽视安全生产就是对职工犯罪。对安全要严加管理,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宁听骂声,不听哭声。要做到不安全不生产,不确保质量不作业。安全生产都表现在具体小事上。大事故都是有小违章引起的,没发生事故前的事是小事,发生了就是大事。要坚决从小事抓,抓小事,成大事;抓小事,防大事。找事的目的是为了不出事。违章不一定出事,但出事肯定是违章。对习惯性违章,不能习惯性不管。徐振超作为队长,担负着企业中基层安全管理者的责任。“宁愿听到骂声,不愿听到哭声。”不仅是基层管理者直接面对岗位操作行为的管理追求,更成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政府主观官员的工作准则。它反映出管理者勇于承担责任、不计个人得失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可贵的品格。每当我在电视上听到、报纸上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总是有几分感动。不要怪我矫情,安全管理工作者真不容易,需要人们去理解。骂声中委屈的干部,是管理人员;哭声中受伤害的是员工,是操作者,是被管理人员。无论是哭声,还是骂声,我相信不会有人愿意去听。心情本来好好的,突然挨顿骂,那感觉可远远超过一盆脏水泼在身上;净听到些哭声,也不会好受到哪儿去。“宁愿听到骂声,不愿听到哭声”,只是在二难条件下的一种无奈选择。自我管理,从一开始就要按照规则去做,重复去做就会养成习惯;好习惯是工作需要,坏习惯就是隐患,并且一定会在某个时间爆发。自我不仅仅是我自己,还包括我的班组、我的车间、我的施工队,就像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说的:“群体或我们不过是包含他人在内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要对团队负责,保证不伤害组织内的任何人,这也是自我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想安全,就得先从穿衣戴帽做起。一般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普通员工,穿指定服装,代表的是职业精神,体现的是管理秩序。那些从事特殊工作的生产岗位,包括井下作业,有强烈辐射热、烧灼危险的岗位,有刺割、绞辗危险或严重磨损而可能引起外伤的岗位,接触有毒、放射性物质,对皮肤有感染的,接触有腐蚀物质的岗位,在严寒地区冬季经常从事野外、露天作业的岗位等,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防护品、防毒面具、防尘口罩等一应安全设备,只要是岗位需要的,更要通通的穿戴上,企业生产会产生各种伤害,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企业职工面对的伤亡事故,按类别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他伤害。20类事故,哪一类都有可能取你性命,伤你身体。被伤害的方式包括: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有电流流经人体,电能的作用所造成的人体生理伤害,引起皮肤组织的烧伤,这叫点伤;挤压、摔倒及硬性物体打击,致使皮肤、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损伤,这叫挫伤,严重的可导致休克、昏迷;被刃具、玻璃片等带刃的物体或器具割伤皮肤肌肉引起的,叫割伤;被尖锐的物体“刺”了一下,刺破皮肤肌肉的,叫刺伤,这还要看刺的位置深度,如果刺到内脏器官也是要命的伤害;被撕掉肉皮的叫撕脱伤,原因主要是机器的辗压,或者纹轧,爆炸也会使人体的部分皮肤肌肉由于外力牵拽造成大片撕脱;关节在外力作用下,超过了正常活动范围,致使关节周围的筋受伤害,叫扭伤;冒顶、塌方、倒塌事故中,泥土、沙石将人全部埋住,叫倒塌压埋伤,如果没有氧气引发窒息会导致死亡,局部被挤压时间过长,会引起肢体麻木或血管、内脏破裂;在冲击波超压或负压作用下受伤害,叫冲击伤,一般多部位、多脏器受损伤,表面看不很严重,内脏却已经受到很大损伤,死亡迅速,救治很困难请看这些损伤的明目,你就应该知道,安全知识最好是学习,不要事事都去体验。哪一类事故都不是游戏,哪一种损伤都不会是好滋味,亲身体验,不死也要扒层皮。预防工业事故首要的是学习。学什么?国家安监总局有规定,要学习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安全生产基本知识,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要学习了解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所从事的工种可能造成的职业危害和伤亡事故,应该遵守的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岗位安去操作规程,自救互救、急救方法和避灾路线。学习不是目的,只是让学习者知道所以然,最重要的是要遵守,对于安全职责、强制性标准、操作规程,明白不明白都要严格遵守。要知道,那些条条框框可都是明白人制定的,学习了你就会明白,并且会自愿地执行。“有病早治,没病预防”。怎么预防?首先进行危害辨识。要检查评价室内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光线如何,电源插座接触如何,电脑的辐射情况,通风情况和室内温度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