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唯论见性六祖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是禅宗顿悟法门的根本特征。为什么?我们看看六祖为印宗法师的讲解:“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这就是说,禅定解脱是二法,有禅定即有散乱,有解脱即有束缚。自性即佛性,非定非乱,也无有束缚,这才是佛法的不二法门。自性能知能觉,是真菩提;自性不生不灭,是无寿之寿;自性不垢不净,是真清净;自性无为无不为,是真作为,自性无妄啊!明心见性是佛法的不二法门,是无上正法。一 禅的起源 禅的起源,应当追溯到释迦牟尼睹明星悟道这一禅宗第一公案。释迦牟尼,他的生平经历,正如举世皆知,出身于印度贵族阶级,家庭地位,历历可凭,不必另加衬托,就已极尽人世的光荣显赫了。他父亲是国王,他本人为太子,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二千年来人所共知的事。世俗的生活,他可以随心所欲,要什么有什么。但他有烦恼,无法解脱。这世人所共有的生、老、病、死,无时不在他心头萦绕。想想目前所拥有的,转眼就会失去,哪么现在的拥有又有什么意义?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生,生存的意义何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从王宫里逃了出来,开始了他的参访求道的工作。他到大雪山,也就是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参访各处仙人,学习了禅定的修法。他的禅定功夫可以达到第八层非想非非想处,这在当时修行界已经是最高的修为了。但他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于是开始了六年苦行的生活,日食一粟!六年过去了,大道渺茫,身体却垮了。他不想大道未得身先死,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养,调理好身体,来到尼连禅河,洗了一个澡。好舒服的一个澡,把他六年来的积垢全部洗漱个干干净净。于是,他来到菩提树下,发誓:不取得无上正觉,不起此坐! 有说这一坐就是四十九天,也有说是七天。我想,七天就比较合理,就顺从七天的说法吧。他在这七天之中,静坐思维,考察十二因缘,最后破无明,大胜魔军,六通显发。就是此时,他发现了人生的奥秘,发现了烦恼的根源和解除烦恼的法方。可以说,整个佛教的教理、教法就在此时诞生了。 第七天早晨,他睁开眼睛,目睹明星,忽然大彻大悟,得成正觉,他成佛了。他苦修了六年,不能成佛;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也未能大彻大悟。何以一睹明星就觉悟了呢?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前六年的苦修。起码,六年苦行,锻炼了他的心志,提高了认识,使他最终放弃了那些无益的妄修瞎炼。菩提树下静坐,也为他以后入世弘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把所悟的道融进七天静思获得的知见中去,就成为之后的三乘教法。 那么,释迦牟尼睹明星悟道,悟出来的是什么呢? 睹明星,直见法性,因见法性,同时觉悟佛性。法性、佛性和自性三者虽然名相不同,实际上是同一种东西,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这就是释迦牟尼之所以成佛的理由。 他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得现前。”同时,他又觉得,他所悟之道,不可思议,非语言所能表达,是难信之法。于是就想要入灭,只是由于天人的劝请才留形住世,从一法(佛法)分解为三乘教法,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度脱无数苦难众生。 我说了这么多,为了什么?目的只有一个:见性成佛!释迦牟尼睹明星悟道,就是见性,也由于见性,才成佛。在此之前,并没有见性之人,也没有见性的理论,这是释迦牟尼的发现。中国的老子,他所见之道,虽然与佛的见性没有什么不同。但,就像中国古代圣人一样,注重于政治与军事。他的道德经大多是用道德的观点,论述治国用兵之道,以至于后人误解的多,明见的少,乃至后来竟然以“有为之道”代替了老子的“无为大道”,这真的是一重大错误啊!如果没有迦叶尊者的出现,佛教是否也会象道教一样,“法”为“教”所代替?这就很难说了。 灵山会上,佛陀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众多菩萨、大阿罗汉,都不知其用意是什么。此时此刻,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在这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迦叶目睹拈花,于是见性明心,得佛心印。佛教有经、律、论三藏佛法,是佛陀四十九年的言教。此时又加了一个教外别传的正法眼,那么佛法就有四藏了。这一藏,由于是涅槃妙心,也就是自性,是无相之相,因而无法使用语言文字传播。迦叶懂得这一法,所以付嘱摩诃迦叶。佛陀睹明星,迦叶睹拈花,不需语言文字说明,也不用行为举止的传教,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心悟,是一种眀觉,非言教所能传播,故此教外别传。 佛陀这一教外别传,禅宗由此诞生。迦叶传阿难,直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五代十国期间,达摩祖师来华弘法,禅宗就在中国扎了根。达摩祖师成为中土禅宗初祖,六传至惠能,禅这一文化理念光芒四射,普照中华,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 自性无形 现在我举起拳头,看到了吗?看见了什么?这在古代,禅师们不会跟你明说。如果看不懂,就得挨骂、挨打!试想想,禅师是多么慈悲,拳头都举起来了,你还不懂! 是啊,古代参禅人确实太笨了,没有现代人聪明。但古人参禅,一旦开悟,就很彻底,不会再有粘滞,从此了生脱死。现代人就不同了,很容易就懂得一些道理,但却一点用处都没有。看见了拳头,就知道拳头是自性在作用,由此演绎出一大堆的禅理出来,其实是没有承担也没有直见,到头来还是自误误人,害了自己。 古人不肯明说,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怕人们落在知见中,如六祖说的“知解宗徒”。但现代人不同,随着现代哲学、现代科学的发展,知解则成为必须,成为每个人最重的习性之一。因此现代人参禅,首先要在知解上入手。在这种情况下,如再不改革开放,从理论上解决参禅的问题,就没有前途了。因此,理论是必须的,但最重要的,还是理论见之于实践,也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见性。 自性,又称为佛性、真如、实性、觉性、真心、空性等。自性是真正的生命体,是“无位真人”。没有自性,一切生物都不存在。它又是每个人的真正自我,因为人心就是自性的幻生。自性空寂,如六祖坛经所说的那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无为无不为,虽然能知能觉,却“无受想行识”,任由生死去来却“无生老病死”。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指的就是自性无为。我们的思想认识、举手投足、衣食住行,无非是自性的起用,但自性“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安然自在、不受感染。自性虽然流落世间,流浪六道,但却“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不受轮回之苦!自性随缘不变。随缘生心,自性自如,不因生心而改变。性与心的关系,就如水与冰一样。水遇缘结成冰,但冰的本质还是水。心虽然由性生起,但心的本体就是性。心有喜怒哀乐,自性却寂然不动。 自性没有是非、善恶、好坏、生死之分别。它不会好生恶死,也不会嫉恶如仇。是非、善恶、好坏、生死,都是自性“能生万法”的作用,是自性在因缘聚合之下的幻现,其实还是自性本身。“一切无有真,莫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所见尽非真”,指的就是三界六道、万事万物的幻现,都从自性中来,也都还归于自性。世人见善即善、见恶即恶,这是分别见。任何事情,都要分出个是非好坏来,这是自寻烦恼,是无明的作用。 自性无形。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说的就是无相;“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的就是无形。心经则说的更加明白:“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生老病死,无苦集灭道”等,都是无形无相的描述。但自性能显现一切形象,即如人的衣食住行,还有三界六道等,都是性相。因此,自性虽然无形,我们却可以在一切相中见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拳头是怎么回事了。它不是由手握成的,虽然其过程是在心的指挥下完成,但也不是由心形成的。手、心、神经、肌肉等等,只是促成拳头产生的机缘。如果没有自性的作用,生命都没有,哪里还会有拳头。我们看到了拳头,是看到隐藏在手、心、神经、肌肉等等机缘促成的拳头里面的自性。这个自性贯穿于手、心、神经、肌肉、拳头等所有的现象之中。自性借此拳头显示出来了。手握眼见的拳头有生有灭,自性拳头不生不灭。三 见性明心 六祖坛经唯论见性,从头至尾都讲自性。虽然也讲一些方便,但不离自性。心经讲心,而心经的心其实就是自性。金刚经也是讲自性,讲不住于相,不住于相就是自性。自性无形,我们不能眼见耳闻;自性无住,我们无法把握;怎么办?确实,自古以来,禅门就没有一个“法”可以让人通过学习达到见性的目的。然而在禅师面前,随手一抓,无不是妙法。这是在禅机成熟时发现的临时的方便,并非时时处处都可用。禅门无门,也无路可走,怎么办?无门无路,初学者,该如何入?如何走?为了引导新人,古德设了种种方便,比如说参“念佛是谁”,就是其中之一。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也很难设想可以有一种方便引人入门。我搞了个“自性定”,如能得定,智慧必开,自然可以见性。但得定也很不容易,也容易走偏。即使得定了,如沉醉在定中不能出脱,也难以见性。所以,我在这里先说一些基本要领,至于能否开悟,就要看个人的根基了。 首先,要有信心,这是最重要的。信心铭说,“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我们要相信这个心,它是真佛,此外无别佛。信就是心,心即是性,就这个是佛,不必再东寻西找,“将心用心,岂非大错”,找是找不着的。既然此心是佛,自己就是佛了。如能这样,就此放心,再无顾虑,自然水到渠成。如果没有这个自信,尽你穷劫修行,也只会落在外道,难成佛果。 其次,要有决心。决心也可以说是愿心。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决心,没有决心是不会成功的。参禅也一样,念佛、持咒也一样,都要有决心。当你决定要见性成佛时,就要把那些多余的东西放下,一心一意参禅。参禅开悟,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现实的物质性的利益,相反可能还会有所损失。这一点要明确,不然很容易退转。要想藉由学佛参禅获得声名、地位、财富,则永远都不会开悟。所以要下死决心,有了这个信心和决心,即使今生不能开悟见性,也可以免堕三恶道。 第三,要无求。自性是无为的,它一无所求,却能随缘生万法。我们的心不同,在没有见性之前,时刻都在追求,求平安、求富贵、求工作顺利,求妻贤子孝等等。这是妄想,不是可以求得的。自性没有是非、善恶、好坏之分,我们的心也要如此,要随缘,要自然而然。否则就是背道而驰,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第四,要有正见。正确的见解,心经讲得比较好,比较清楚,也比较浅白。自性清净自在,无求无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虽然无形,却隐藏在一切的有形之中。我们的心是幻生幻灭的,念念归真,都回归自性清净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因此,十法界、三界六道、十方佛国,都非实在,只有自性才真。我们要保持这个正见,时刻在正见中思维,以期窥破真假,开悟见性。以上所谓要领,其实也非真要领,只是无可奈何而设。如果能恳切地按上面四点努力做去,就是上根,定能开悟见性。但在见性之后,这些要领就成为多余了,必须舍弃。信心,就是自性,何必另立信心?决心,见性之后自然不再需要。无求,也是多余,因为有所求实则也是无求;有所作为实则就是无为。正见,更是没有了,所有的见解都是正见,不管世俗所谓的正确或者错误,而在禅悟者看来,都是正见!因此,见性之后,要除掉的,就是成见,那些“药味”要清除干净,才算圆明。四 自性定修法 一、皈依发心(念三遍)从今皈依佛法僧,不造恶业植善根精勤参修真实义,誓成正觉济众生 二、口诀(注意参究其理)缘起本空本清净,自性自在自法身自定自如自如如,无求无得即真境 三、起修放舍身心,不求不执,不排除杂念,也不随顺杂念,如此安然静坐至少半小时,坚持锻炼,终必得定! 四、回向 (念一遍) 今以自定境,回向众生心不漏一众生,皆入无上定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修行实践体悟出来的一种修法。十年前,初次接触佛教典籍时,读的是金刚经。当时,我每天都要读几遍,这样过了四个多月。有一天中午,当我默念金刚经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时,忽然有所领悟,于是放下书籍,就在床上打坐入定。这第一次入定,就是四个小时,出定时,已经是傍晚了。此后,为了俢定,我还戒掉烟酒一年后破戒了。我当时也不知这是什么定,97年见到了道师父,在他的指点下才知道是自性定。 修这个定是不能喝酒的,否则很容易落入昏沉,造成身心疾病。自性定修法跟教内其他俢定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一般俢定,都是以念止念,一念代万念,如念佛、持咒、止观、意受丹田之类,都是如此。自性定则只观不止,任由万千念头自生自灭。念头来时,犹如白云在远天飘飞;念头去时,即如白日依山尽,而自心则处于清净的光辉之中,安宁、祥和。 修自性定首先要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佛是无相佛,也就是自性真佛;法是无形之法,就是心法;僧是无念之僧,也是自性清净体。法由心悟,所以修自性定讲究悟性,没有死板的形式和教条。 口诀是理性的归纳,在俢定时起着引导的作用。世界的事情讲缘起,任何事情都一样,没有缘,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发生。而缘聚缘散,即如梦幻空花,所以缘起本空。但缘起又是自性的影子,所以其本体清净。自性法身是自然安定的,是自如自在的,所以我们不需求定,也不怕不定。妄念虽有,于己无关,心却自然安定。在这种情况下,一切任其自然,无所求着,就得定了。得定之后,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本来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安定如如,并不是修来的定。所以,“无求无得即真境”,这就是真境界。 口诀可以多念几遍,至心境安定下来后,即开始修定。安然静坐半个小时以上,这个时候会有许多念头,不必理它,心思放松,不管是世间出世间什么事情,都不必理,理也理不了,一切都顺其自然,而自己安然不动,从世相中解脱出来,安静得如一湖春水,清净得一尘不染。 修毕回向,回向一切众生,这是菩萨心行。 当然,得定了,还不是究竟,还有边见,有定乱之别。必须见性,才能罢手。只是得定之后,智慧宏开,机缘成熟,就能开悟见性。五 见性之后 见性之后,本无可说,也无需说,一切自然。但很多人对见性之后的情景存有极大的好奇心,我就在这里勉强说几句。 现在有许多人认为开悟后还要修,要保任。这样说的人还没有真正开悟,他不知情况,只是根据某些禅师的方便说法,就以为真,于是人云亦云,流害不浅。要不,就是领会得不够,没有彻见本性,只是知道自性是怎么一回事,于是要“保”,其实是保不住的,守之转失,失而复得,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明白了,才彻。彻了,就 “任”了,不再保了。任就是放任,一无所住,随缘任运。 古代开悟的人,真是千奇百怪,多姿多彩。有开宗立派的,有隐居山林的,有建功立业的,有乞讨一生的,有坚守戒律的,有放任自流的,有健康长寿的,有疾病缠身的。我们世俗的人,看不明白,甚至会有诸多误解。现在不是有些大师批判济公式的“禅”吗?当然,有许多是假济公,批一批是好事,但不能一棍子打死,那可是谤佛大罪,害人害己,要不得。 “还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这是最好的解析。开悟了,还做旧时的事业,他一无所得,依然如此。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他还得做人,有个人身在呀,不做人岂不惊世骇俗!但不是旧时行履处。旧时行走在轮回道上,现在不用走了,自在了。 有人认为,开悟见性了,就有大神通了。这是人的劣根性在作怪。神通是什么,就是自性起用,是有为的功夫,禅悟者或者有而不用,或者没有而不求。世俗之人要神通,无非就是要满足自己某些需求,禅悟者一切随缘,要使用神通干什么?再说,神通也不是无所不能,也是有缘之人才能得见,也是因缘聚合下才能发生作用,并且常常会错乱因果,因此即使有神通也是宁可不用。见性之人纯任天性自然,没有约束,随心所欲却合乎情理,因此潇洒自在。六 问题解答 一 命终往何处去?命终往何处去?净宗行人非常明确,就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有些菩萨心愿未了,悲心甚大,也比较明确,即乘愿再来,度化众生,如密教的活佛等。但禅宗没有这么明确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古代禅师往往避而不答,或者不作正面答复。为什么呢?是不是禅者没有目的地?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虽然会落相,但现代人比较讲现实,如果没有解析,禅宗就有“穷途末路”之虞了。 芸芸众生,之所以流落在六道上轮回,就是因为有求、有执着。穷苦的人求温饱,富贵的人求长寿,这是人之常情。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无穷的苦和烦恼,生老病死啊,六道轮回啊,真惨!尽管如此,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对这个世界还是无限留恋的,正常人谁也不会一死了之。佛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说了弥陀经,劝化世人求生西方极乐国。西方净土,没有六道轮回,没有众苦,唯有诸乐。其生活环境比起我们这个世界来,真是好上千百万倍。命终如果能够往生到那里去,比在这个世界做皇帝都要好得多。因此,求生净土又安全又实在,是个很好的解脱方法。 但西方净土乃至十方佛国世界依然是世间相,是我们这些留恋世间生活的人才会想去的,因为我们还没有从世相中解脱出来,说白一点,我们还不明白世相的实质,因此想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改善生存环境,只要努力,积功累德,自然能够做到。 禅是讲见性的,见性之人明明白白,世间出世间事理都清清楚楚,西方东方其实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见性之人命终往何处去?“大道至简,唯嫌拣择”,见性之人不会选择,由于不选择,所以无去处,不再受生。不再受生是不是没有了生命?其实,真正的生命体是我们的自性,不是肉身,也不是心相。这种生命是不生不灭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永恒存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犹如虚空,遍一切处。十方佛国净土,也是性中事相。既然如此,又何必生东生西?因此古代禅师不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不回答,而是无法解析清楚。即如对盲人说“白色”,盲人必问:“白色是什么样子?”,解析下去,永远都说不清楚。 没有觉悟的人,要找一个去处,见性之人要的是真生命,而不是身相。不是身相,那么不管在什么样的世界里,都找不到其踪迹,所以真正清净解脱。 二 如何才叫真修实证? 真修实证,说到底就是证悟法性。学佛修法的人,无不知道学佛的四个步骤,即信、愿、行、证。信是信心、愿是志愿、行是实践、证就是验证。一个参禅学佛的人,有了信心和志愿之后,就要开始修行。修行的活动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验证佛法。 目今关于“真修实证”的话,也常常挂在嘴边,也经常拿来讨论。某某大师是有真修实证的,某某没有真修实证之类,也总是会惑乱人心。也有些大师级别的人物,动不动就评断“真修实证”的是是非非。为此,教内宗派之间出现了一些肯定自己否定他人之争。 说实在的,如果我们是处于信、愿、行阶段的修行人,就没有资格评是论非,因为自己还没有证悟,还不懂,凭什么说人家没有“真修实证”?而真正有“真修实证” 的人,则不会去评是论非。世间相没有是非可言,因为不管是“是”还是“非”,都是住相之说;不管其理论多么博大精深,都是求执之辞。有所言说,离开了真如实性,就非真言。因此,悟了,便无话可说。无话可说不是不说,而是无住无执,所说不离自性。 一切真理来自于真修实证。如何才是真修实证呢?比个例子:心经说五蕴皆空,明白了,就是明理。既然明理,就依理而行,对于身、心、世界等空相不再执着和求取,这就是真修。由于真修,体验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件
- 变量与函数教案
- 《轮轴的秘密》教学设计
- 《莫高窟》教案中涉及的网络资源
- 港口码头施工合同样本
- 医疗设备采购招投标管理台账
- 个性化软件售后服务承诺书
- 水上娱乐设施防水维护合同
- 区块链会所租赁合同模板
- 旅游景区设施增补协议
- 测风方法步骤
- 主要建筑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试验检验和功能性检测计划
- 2023年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课件
- 经销商文件-phadia250项目建议书-ver
-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含2022年新增和修订部分)
- 2022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含2022年修订部分)
- 电动葫芦出厂检验报告
- 找次品-华应龙老师课件
- 全国英语教师素养大赛大赛一等奖乌鸦喝水Unit-5-Story-Time课件
- 风电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