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高级技师工况分析.ppt_第1页
采油高级技师工况分析.ppt_第2页
采油高级技师工况分析.ppt_第3页
采油高级技师工况分析.ppt_第4页
采油高级技师工况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采 胜 油 厂 利 有杆抽油系统工况分析 油井生产分析的目的是了解油层生产能力、设备 能力以及他们的工作状况,为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技术 措施提供依据,使设备能力与油层能力相适应,充分 发挥油层潜力,并使设备在高效率下正常工作,以保 证油井高产量、高泵效生产。 抽油井分析包括: 1)了解油层生产能力及工作状况,分析是否已发挥了油 层潜力,分析、判断油层不正常工作的原因; 2)了解设备能力及工作状况,分析设备是否适应油层生 产能力,了解设备潜力,分析、判断设备不正常的原因; 3)分析检查措施效果。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一)动液面、静液面及采油指数 静液面(Ls或Hs):对应于油藏压力。 动液面(Lf或Hf):对应于井底压 力流压。 生产压差:与静液面和动液面之差 相对应的压力差。 沉没度hs:根据气油比和原油进泵压 力损失而定。 静液面与动液面的位置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采油指数: 折算液面:把在一定套压下测得的液面折算成套管压力为 零时的液面,即: ?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二)动液面的测试与计算(二)动液面的测试与计算 测动液面,可以了解油井的供液能力,确定 下泵深度; 根据动液面位置,可以计算井底流压,判断 油田注水效果; 根据动液面变化,判断油井的工作制度与地 层能量的匹配情况 结合示功图和油井生产资料可以分析深井泵 的工作状况 、测试仪器 井口声响发声器 记录仪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井 口 接箍 回音标 液面 声波 低频波 高频波 液面波 井口波 2、测试原理 音标波 接箍波 微音器 电缆 记录笔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井 口 接箍 回音标 液面 声波 2、测试原理 动液面测试原理是利用声波在气体 介质中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发生反 射的原理. 波形A为井口波,波形B,C分别 为回音标、液面反射波形。b、 c、d为油管接箍波形。 波形A是在井口记录下来的声 波脉冲发生器发出的脉冲信号 。 Ls表示电磁笔从井口波到音标 反射波在记录纸带上所走的距 离,单位mm。 Le表示电磁笔从井口波到液 面反射波在记录纸带上所走 的距离, 单位mm。 波形B是声波脉冲由井口传播至 回音标,又反射到井口记录下 的脉冲信号。 波形C是声波脉冲由井口传播 到液面,再由液面反射到井 口记录下的脉冲信号。 井口波 液面波 接箍波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3、液面计算方法 利用声波在环形空间中的传播速度和测得的反射 时间来计算其位置。 式中:液面深度,m 声波传播速度,m/s 声波从井口到液面后再返回到井口 所需要的时间,s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1)利用回音标计算液面深度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上式中: 液面深度,m 音标下入深度,m 声波脉冲自井口至液面、音标后 ,又返回到井口所需要的时间,s 声波脉冲信号在油套环形空间 中的传播速度,m/s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Le Ls 式中:音标下入深度,m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例题一 某井测得动液面曲线如下图,已知音标深 度400m,泵挂深度1000m,求沉没度。 Le=300mm Ls=240mm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解: 沉没度 答:沉没度为500米。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2)利用油管接箍数计算液面深度 油管接箍波自井口到液面波之间反射明显,能分辩每 个油管接箍波峰。如下图所示: a、以井口波峰为起点,至液面波峰起始点为终点,用专 用卡规测量出油管根数,查阅作业记录,计算出液面深度。 b、用油管平均长度计算 式中:油管接箍数 平均油管长度,m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例题二 某井的动液面测试资料如下图所示,查该井作业 油管记录如表1,计算液面深度。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11095.41 112096.45 213096.06 314096.49 415095.65 516096.35 617096.42 718096.02 819.64 表表1 1 某井作业油管数据某井作业油管数据 油管序号油管长度,m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解: 液面深度 用专用卡规测量动液面曲线资料,从 井口波到液面波共81根油管,通过查 阅作业记录,可得 答:该井动液面深度为778.5米。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2、利用油管接箍数计算液面深度 油管接箍波峰在液面曲线上只反映一部分。 现场上,由于井筒条件、仪器、操作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井筒中液面以上的接箍并不明显地全部反映在曲线上,如图 所示,针对此情况可在曲线上选出不少于10个分辨明显、连续 均匀的接箍波进行计算。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计算公式 式中: N根油管接箍长度反映在记 录纸带上的距离,mm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例题三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箍 S液 实测液面曲线如下图所示,油管平均长度为9.6 米,试计算液面深度。 Le=176mm L接56mm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解: 由公式 可得 答:测得液面深度352米。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3)利用声速计算液面深度 若在高频记录曲线上找不出均匀、连续的(10 个以上)接箍波,在低频记录曲线上也没有音标 波,但是能够反映出液面波,曲线如图所示。 L Le 井口波 液面波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计算公式 式中:液面深度,m 电磁笔从井口波到液面反射波在 记录纸带上所走的距离, 单位mm 记录纸快速走纸速度, 声波在油、套环形空间的传播速度, (一般取420 )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例题四 某井测得动液面曲线如下图,试计算动液 面深度。 Le176mm A B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解:由公式 答:动液面深度为369.6米。 一、一、抽油井液面测试与分析 作业 1、某井抽油泵下入深度为1500m,音标深度为 300m,液面曲线显示从井口波到音标反射波距离为 180mm,从井口波到液面反射波距离为300mm,试 求动液面深度和抽油泵沉没度。 2、某井测得动液面曲线记录显示,从井口波到音 标反射波距离为175mm,10根油管接箍波的长度为 50mm,油管平均长度为9.6m,求动液面深度。 二、二、抽油井下泵深度计算 例题1:某井油层中部深度2000m,油层静压10MPa,原油相对 密度0.86,气油比20m3/t,含水3,合理生产压差6MPa,沉 没度为60m,求下泵深度为多少? 答:下泵深度为1597m。 二、二、抽油井下泵深度计算 例题2:某井静压17.89MPa,产液指数为10.6t/dMPa,油层 中部深度2053m,套压为0,原油相对密度0.86,产液量75t/d ,沉没度为320m,求下泵深度为多少? 答:下泵深度为1116m。 二、二、抽油井下泵深度计算 例题3:某井油层中部深度2000m,静压10MPa,控制套压为 1MPa,原油相对密度0.86,合理生产压差为6MPa,沉没度确定 为160m,求下泵深度为多少? 答:下泵深度为1811m。 二、二、抽油井下泵深度计算 例题4:某井油层中部深度1147.4m,预测结果:地层压力 10.75MPa,流动压力为6.03MPa,生产压差为4.72MPa,套压为 0.98MPa,原油相对密度0.86,产液量为126m3/d,含水36, 流饱压差为0.98MPa,沉没度确定为200m,求下泵深度为多少 ? 答:下泵深度为792.7m。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在理想的状况下,只考虑悬点所承受的静载荷及由于静 载荷引起抽油机杆柱及油管柱弹性变形,而不考虑其它因素 影响,所绘制的悬点负荷与位移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理论 示功图。 (一)理论示功图的绘制 理想状态: 1、深井泵质量合格、工作可靠 2、抽油杆除静载荷外,不受其他各种载荷的影响,阀起落是 瞬时的; 3、抽油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不受砂、蜡、气、水等影响; 4、抽油井无连抽带喷现象 5、油层供液能力充足,泵能够完全充满。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补充概念: 减程比:光杆冲程在图上的长度与实际 冲程长度之比。 力比:实际悬点载荷与其在图上的长度 之比。单位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1、理论示功图的解释 A点驴头下死点 C点驴头上死点 B点加载完毕,游动阀关闭,固定阀打开,活塞开始上行程。 D点卸载完毕,固定阀关闭,游动阀打开,活塞开始下行程。 S PSP B A D D Wr B C o Wl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AB线增载线,表示悬点上行时,活塞与泵筒无相对运动; 1、理论示功图的解释 BC线活塞上行程线,也是最大载荷线; CD线卸载线,表示悬点下行时,活塞与泵筒无相对运动; DA线活塞下行程线,也是最小载荷线; S PSP B A D D Wr B C o Wl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S PSP B A D D Wr B C o Wl 1、理论示功图的解释 ABC线驴头上冲程线; CDA线驴头下冲程线; S光杆冲程; Sp 活塞冲程; 冲程损失。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1)建立直角坐标系,横坐标表示冲程,纵坐标表 示光杆负荷。 (冲程) S P 0 (负荷) 2、理论示功图的绘制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2)根据油井的抽汲参数,利用下式求出Wr 、 Wl 。 Wr qrL Wl ql L Wr抽油杆柱在井内液体中的重量,牛顿; qr每米抽油杆在液体中的重量,牛顿/米; Wl活塞以上液柱重量,牛顿; ql 活塞以上每米液柱重量,牛顿/米; L抽油杆长度,米。 根据实测时支点的力比, Wr 、 Wl分别除以力比计算出 Wr杆和Wl在图上的位置。再以Wr 、 Wl为高,作横坐标的 平行线。根据减程比计算出光杆冲程在横坐标上的长度S光,S 光减程比光杆实际冲程,使BC=AD=S光。 2、理论示功图的绘制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P S0 C S光 D Wr Wl A B 2、理论示功图的绘制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2、理论示功图的绘制 (3)根据下式求出。 弹性变形引起的冲程损失,米; 1 抽油杆伸缩长度,米; 2 油管柱伸缩长度,米; E 弹性系数,2.11011牛顿/米2; fr 抽油杆截面积,平方米; ft 油管环形截面积,平方米。 将乘以减程比计算出其在示功图上的长度。在 图中截取BBDD,连结AB和CD,则平行四边形 ABCD即为绘制的理论示功图。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B C B D S活 S活 P S0 C S光 A D Wl Wr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例题: 某井采用62mm的油管(f管为11.66cm2) ,19mm的抽油杆(f杆为2.85cm2),泵径为38mm ,下泵深度为800m,冲程1.5m,原油密度为 860kg/m3,力比为810N/mm,减程比为1:30,绘制 出该井的理论示功图。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冲程) S P 0 (负荷) 第一步:建立直角坐标系,横坐标表示冲程,纵 坐标表示光杆负荷。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第二步:计算抽油杆柱在该井液体中的重 量与活塞以上液柱重量。 查表知:qr=2.05kg/m=20.09(N/m) 则: Wr qrL20.0980016072(N) Wl ql L9.5068007604.8(N) ql =0.97kg/m=9.506(N/m) 解: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下冲程:OA Wr /力比16072/810=19.8(mm) 上冲程:OB= ( Wl + Wr )/力比 (7604.8 16072 )/810 9.419.8 29.2(mm) 光杆冲程在图上的长度为AD =1500/30=50(mm) 第三步:计算光杆负荷在纵坐标上的长度。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P So 9.4 B C 50 A D 19.8 29.2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冲程损失在图上的长度BB=DD=126/30=4.2(mm) 第四步:求出冲程损失在图上的长度,并画出 理论示功图。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P So 9.4 B C 50 A D 19.8 S活 S活 B D 4.2 4.2 在相对密 度0.9的 原油中 3.703.713.744.174.91251 2.722.732.753.073.80227/8 2.042.052.062.302.85193/4 1.451.461.471.642.00165/8 在相对密度 0.86的原油 中 在相对密度 0.8的原油 中 在空气中 抽油杆密度,kg/m 截面积 cm2 直径 mm 公称直径 in 抽油杆在空气和不同相对密度原油中的重量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抽油泵泵直径 mm 活塞以上每米液柱重量,kg/m 在相对对密度 0.80的原油中 在相对对密度 0.86的原油中 在相对对密度 0.90的原油中 280.490.530.56 320.640.690.72 380.910.971.02 441.221.311.37 561.972.122.22 703.083.313.46 各种泵径在不同原油相对密度的液柱重量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抽油机井典型示功图是指在理论示 功图的基础上,只考虑某一因素影响下 的载荷随位移的变化关系曲线。典型示 功图可作为生产现场判断抽油机泵工况 的参考依据,也是综合分析实测示功图 的第一步。因此,采油工作者应掌握分 析典型示功图的能力。 (二)典型实测示功图分析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1、泵工作正常的示功图 特点:近似平行四边形 P S A B D C o 有振动载荷影响时:近似 平行四边形,上下载荷线为 逐渐减弱的波浪线。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P S A B D C o 考虑惯性载荷时,是把 惯性载荷叠加在静载荷 上。 示功图特点:平行四 边形会顺时针旋转一个 角度,惯性力越大,旋 转角度越大。 形成原因: 惯性载荷在上冲程 前半冲程增加悬点载荷 ,后半冲程减小悬点载 荷。 在下冲程前半冲程 减小悬点载荷,后半冲 程增加悬点载荷。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2、气体影响示功图 P S A B D 由于在下冲程末余隙内还 残存一定数量的溶解气和压 缩气,上冲程开始后泵内压 力因气体的膨胀而不能很快 降低,加载变慢,使吸入阀 打开滞后(B点) C 残存的气量越多,泵口压 力越低,则吸入阀打开滞后 的越多,即B B线越长。 B C 线为上冲程柱塞有效 冲程。 o B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2、气体影响示功图 P S A B D 下冲程时,气体受压缩,泵 内压力不能迅速提高,卸载变 慢,使排出阀滞后打开( 图中 D 点)。 B C 泵的余隙越大,进入泵内 的气量越多,则DD 线越长 。 D A线为下冲程柱塞有 效冲程。 D o 特点:增载、卸载缓慢 气锁影响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2、气体影响示功图 而当进泵气量很大而沉没压 力很低时,泵内气体处于反复 压缩和膨胀状态,吸入和排出 阀处于关闭状态,出现“气锁 ”现象。如图中点画线所示: P S A B D B C D o 采取措施:合理控制套管气 ;加深泵挂;加装防气装置; 减小防冲距,缩小余隙容积。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2、气体影响示功图 气体使泵效降低的数值可使 用下式近似计算: 充满系数: 式中:S光杆冲程 P S A B D B C D o 供液不足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3、充不满影响的示功图 P S A B D 当沉没度过小或供液不足使 液体不能充满工作筒时,均会 影响示功图的形状。 C 特点:特点:卸载线平行左移,液 面越低,左移距离越大。 下冲程由于泵筒中液体充不 满,悬点载荷不能立即减小, 只有当柱塞遇到液面时,才迅 速卸载,卸载线与增载线平行 ,卸载点较理论示功图卸载点 左移(如图中D 点) D o 1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3、充不满影响的示功图 充不满程度越严重,则卸 载线越往左移。(如右图2、 3所示) 有时,当柱塞碰到液面时 ,产生振动,最小载荷线会 出现波浪线。 123 P S A B D C D o 措施:措施:加深泵挂;采取合理 的抽汲措施;调整对应注水 井注水量;采取压裂、酸化 等增产措施;采取间歇抽油 方式。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P S A B D (1)排出部分漏失 C 上冲程时,泵内压力降低 ,柱塞两端产生压差,使柱 塞上面的液体经过排出部分 的不严密处(阀及柱塞与衬 套的间隙)漏到柱塞下部的 工作筒内,漏失速度随柱塞 下面压力的减小而增大。由 于漏失到柱塞下面的液体有 向上的“顶托”作用,悬点 载荷不能及时上升到最大值 ,使加载缓慢。 o 游动阀漏失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P S A B D (1)排出部分漏失 C 随着悬点运动的加快,“ 顶托”作用相对减小,直到 柱塞上行速度大于漏失速度 的瞬间,悬点载荷达到最大 载荷(如图中B点) o B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当柱塞继续上行到后半冲程时 ,因柱塞上行速度又逐渐减慢, 在柱塞速度小于漏失速度瞬间( 如图中C点),又出现了液体的 “顶托”作用,使悬点负荷提前卸 载。 到上死点时悬点载荷已降至 C点。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1)排出部分漏失 P A B D C B C S 下冲程,排出部分漏失不影 响泵的工作。因此,示功图形 状与理论示功图相似。 D o C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由于排出部分漏失的影响, 吸入阀在B点才打开,滞后了 BB这样一段柱塞冲程; 漏失量越大, BC线越短。 P A B D C C S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1)排出部分漏失 而在接近上死点时又在C点 提前关闭。这样柱塞的有效吸 入行程为BC。 在此情况下的泵效: C D o B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当漏失量很大时,由于漏 失液对柱塞的“顶托”作用 很大,上冲程载荷远低于最 大载荷,如图中AC“所示,吸 入阀始终是关闭的,泵的排 量等于零。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1)排出部分漏失 P A B D C B C C“ S B C D C“ o 特点:特点:卸载提前,增载缓慢 。左下角变尖,右上角变圆 ,为一向上的拱形。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A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2)吸入部分漏失 P S A B D C D 下冲程开始后,由于吸入阀漏 失,泵内压力不能及时提高而延 缓了卸载过程,使排出阀不能及 时打开。只有当柱塞速度大于漏 失速度后,泵内压力提高到大于 液柱压力,将排出阀打开而卸去 液柱载荷(如图中D 点) 。 悬点以最小载荷继续下行, 直到柱塞下行速度小于漏失速 度的瞬间 (如图中A 点) 。 o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泵内压力降低使排出阀提前关 闭,悬点提前加载,到达下死点 时,悬点载荷已增加到 A。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2)吸入部分漏失 P S A B D C B D A 上冲程,吸入部分漏失不影响 泵的工作,示功图形状与理论示 功图形状相近。 A O 特点:特点:增载提前,卸载缓慢 。右上角变尖,左下角变圆, 为一向下的拱形。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2)吸入部分漏失P S A B D C B D A 由于吸入部分的漏失而造成排 出阀打开滞后(DD )和提前关闭 (AA)。 活塞的有效排出冲程为 D A 。 A o S光 在此情况下的泵效计算公式为: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2)吸入部分漏失 当吸入阀严重漏失时 ,排出阀一直不能打开 ,悬点不能卸载。示功 图位于最大理论载荷线 附近。由于摩擦力的存 在,示功图成条带状( 如右图所示)。 双凡尔漏失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3)双凡尔漏失的示功图 双凡尔漏失即吸入部分与排出 部分同时漏失,它的示功图是吸 入部分与排出部分分别漏失时的 示功图叠加,近似于椭圆形,位 于最大理论载荷线和最小理论载 荷线之间。 特点:特点:四角圆滑,两头尖。 左下尖,右上圆左下尖,右上圆 上下左右两相反上下左右两相反 凡尔失效靠反线凡尔失效靠反线 双漏图形变椭圆双漏图形变椭圆 双球失效靠下线双球失效靠下线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4)油管漏失的示功图 油管漏失不是泵本身的问 题,所以示功图形状与理论 示功图形状相近,只是由于 进入油管的液体会从漏失处 漏入油管、套管的环形空间 ,使作用于悬点上的液柱载 荷减小,不能达到最大理论 载荷值,(如右图所示)。 P S A B D C o 措施:措施:热洗;碰泵;作业检 管、检泵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4、漏失影响的示功图 (4)油管漏失的示功图 通过示功图根据下式可 计算出漏失位置: 式中 : 活塞以上每米液柱重量, kN/m L 漏失点距井口深度, m h 漏失点距井口在图上的高度, mm C 力比 , kN/mm h P S A B D C o 抽油杆断脱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5、抽油杆断脱影响的示功图 抽油杆断脱后的悬点载荷 实际上是断脱点以上的抽油 杆柱在液体中的重量,悬点 载荷不变,只是由于摩擦力 的存在,使上下载荷线不重 合,成条带状。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示功图的位置取决于断脱点的 位置:断脱点离井口越近,示功 图越接近横坐标(基线),如右图( 1)所示;断脱点离井口越远,示 功图越接近最小理论载荷线,如 图(2)所示。 (1) (2) 5、抽油杆断脱影响的示功图 措施:对扣;作业检杆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h 由此示功图可计算断脱点至井 口的距离: 式中 L 断脱点距井口距离,m 每米抽油杆在液体中重量,KN/m h 示功图中线到横坐标的距离,mm C 力比,KN/mm 5、抽油杆断脱影响的示功图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6、油层出砂影响的示功图 油层出砂主要是因为地层胶接疏 松或生产压差过大,在生产过程中 使砂粒移动而成的。细小砂粒随着 油流进入泵内,使柱塞在整个行程 中或在某个区域,增加一个附加阻 力。上冲程附加阻力使悬点载荷增 加,下冲程附加阻力使悬点载荷减 小。由于砂粒在各处分布的大小不 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致使悬点 载荷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多次急剧变 化。 特点:载荷线上出现不规则锯齿 状尖峰,图形仍为一类似平行四边形 措施:措施:作业冲砂;选择合理的工作制度;下防砂装置;人工井壁防砂。作业冲砂;选择合理的工作制度;下防砂装置;人工井壁防砂。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7、油井结蜡影响的示功图 由于油井结蜡,使活塞在整 个行程中或某个区域增加一个 附加阻力,上冲程,附加阻力 使悬点载荷增加;下冲程,附 加阻力使悬点载荷减小,并且 会出现振动载荷 特点:示功图超出上下理论 载荷线范围,且在上下载荷线 上出现波状弯曲。 措施:定期加防蜡剂;定期热洗;下防蜡装置;装井口掺水流程;玻璃 油管或涂料油管防蜡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8、带喷井的示功图 对于具有一定自喷能力的抽油井,抽汲实际上只起诱喷和助喷的作 用。在抽汲过程中,游动阀和固定阀处于同时打开的状态,液柱载荷 基本加不到悬点。示功图的位置和载荷变化的大小取决于喷势的强弱 及抽汲液体的粘度。 喷势强、油稀带喷的示功图 喷势弱、油稠带喷的示功图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9、管式泵活塞脱出工作筒的示功图 由于活塞下的过高,在上 冲程中活塞会脱出工作筒, 悬点突然卸载,因此卸载线 急剧下降。另外由于突然卸 载,引起活塞跳动,反映在 示功图中,右下角为不规则 波浪形曲线。 碰 泵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10、活塞下行碰泵影响的示功图 原因是由于防冲距过小, 当活塞下行接近下死点时,活 塞与固定凡尔相碰撞,光杆负 荷急剧降低,引起抽油杆柱剧 烈振动,这时活塞又紧接着上 行而引起的。 同时由于振动引起游动凡尔 和固定凡尔跳动,封闭不严, 造成漏失使载荷减小。 活塞下行碰泵影响的示功 图如右图所示:主要特征是在 左下角有一个环状图形。 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三、示功图测试及分析 11、稠油影响示功图 S 稠油影响的示功图如右图所示: 主要特点是:上下载荷线变化幅 度大,而且原油粘度越大,幅度变化 越大;示功图的四个角较理论示功图 圆滑。 形成原因:稠油因其粘度大,所 以流动摩擦阻力增加,因此上行时光 杆载荷增加,下行时光杆载荷减小。 另外由于油稠使阀球的开启、关闭滞 后现象明显,致使增载、减载迟缓, 所以增载线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