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1页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2页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3页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4页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 主讲人:冯晓淼 本课程是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是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系列的入门课,对学生后续城市 规划和环境规划各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就业具有重 要意义。 u 课程性质 u 课程任务 u了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u理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及其主要实践过程; u掌握城市规划体系,理解各层次城市规划的主要内 容,掌握城市规划制定的基本程序; u初步掌握编制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原理和方法, 重点掌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u培养学生正确的城市观念,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全面 的规划理念; u为道路与交通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生态环 境规划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1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3章 城市规划体制 第4章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第2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第3篇 城乡空间规划 第10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第11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应性评价 第12章 城乡区域规划 第13章 总体规划 第14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 u 课程内容 第4篇 城市专项规划 第15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16章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第17章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 第19章 城市设计 第20章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第5篇 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 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3章 城市规划体制 第4章 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第5章 城市总体规划 第6章 城市专项规划 u 课程内容 主要的城市规划 思想理论的内容 的理解和应用 工作程序、编 织层次、编制 的组织和审批 的机构 发展战略、性质和规模 、城镇体系、城市用地 分类、用地评价、总体 布局 特点:涵盖面极为广泛,知识结构复杂,综合性强 知识要求:了解 、熟悉 、理解 、掌握 方法要求:认真学习理论、积极思考、注意知识积累 u 课程特点和要求 考试要求: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课堂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第四节 城镇化 重点内容 u理解城市的概念 u掌握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u理解古代、近代和现代城市发展特征的区别 u掌握城镇化的含义 u掌握城镇化进程的阶段划分 u掌握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1、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 以资保障也”。 城堡,具有防御功能。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 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市场,商品交易的功能。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1、字源学的解释 英文: 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 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 ,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 )、civic(市政的)、civilized(文明的)、 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 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 种工具。 2、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我国居民点类型: 直辖市 地级市 县级市 县城 镇 乡 村 2、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 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 立的市和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 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3、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u 人口特征:城市比乡村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更大的人口规模,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乡村居民则主要从事第一产业; u 经济特征:城市中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在一定的地域 范围内,城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远远高于乡村地区,体现出较强 的规模经济特征和集聚经济特征; u 职能特征: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担 负着国家相应层级的行政管理职能; u 建设特征:城市生产、生活等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强度远远 超过乡村地区,体现在建设规模和建设目的等方面。 3、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2、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1、字源学的解释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原始群落 固定的农业居民点 城市居民点 农业、畜牧业的分离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 动大分工 商业、手 工业出现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原始群落 固定的农业居民点 城市居民点 第一次劳 动大分工 1、城市的形成过程 第二次劳 动大分工 2、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 )时期出现的。 4、城市最早出现的地域主要分布在等地( )。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 平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及中美和南欧 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原始群落 固定的农业居民点 城市居民点 第一次劳 动大分工 1、城市的形成过程 第二次劳 动大分工 3、城市是伴随着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 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4、城市最早出现的地域可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长 江流域的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及中美和南欧等地。 2、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劳动大分工。 5、早期城市最突出的职能是( )。防御和交易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工业革命 3、当代城市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以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经6000余年。 经济结构:农业社会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商业、手工业发展缓慢。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贵 族 贫 民 中等阶层 贵 族 贫 民 中等阶层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以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经6000余年。 经济结构:农业社会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商业、手工业发展缓慢。 主要影响因素:防御、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 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速度 ,持续时间 ; 城市结构 ,规模 ; 城市职能 ,主要是 等职能。 缓慢长 简单小 政治、军事、宗教简单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8世 纪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结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城市产业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层出不穷。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上海城市早期平面形态的演变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铁路北生活居住片区铁路北生活居住片区 铁路南生活居住片区铁路南生活居住片区 西部产业园区西部产业园区 东部产业园区东部产业园区 银滩旅游度假区银滩旅游度假区 大学城产业区大学城产业区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8世 纪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结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城市产业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革命层出不穷。 主要影响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功能多样化、环境、科技 城市发展特征:城市发展速度( ) ; 城市结构趋向( ); 城市职能( ) 加快,变化剧烈 复杂,规模日趋增大 多样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成为主要职能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3、当代城市的发展 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 城市发展特征: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较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较快; 新交通工具的普及,促使城市出现逆城镇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城市群出现; 城市环境问题日趋明显,亟待解决。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第四节 城镇化 第四节 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 二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即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 非农产业转换; 三是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换,即由于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包括城市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 四是生活方式的转换,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包 括农村的现代化过程。 第四节 城镇化 2、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又称城镇化水平或者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的侧度指标。 表示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我们国家就是非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 上海 88.9% 北京 86.2% 贵州 35% 西藏 26% 年份城市化率(%) 2013年53.7 2012年52.57 2011年51.27 2010年47.50 2009年46.59 2008年45.68 2007年44.94 年份城市化率(%) 2006年43.90 2005年42.99 2004年41.76 2003年40.53 2002年39.09 2001年37.66 2000年36.22 第四节 城镇化 3、城镇化进程 三个阶段 四个阶段 第四节 城镇化 3、城镇化进程 三个阶段 (3)稳定阶段,农业的剩余 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 口,城镇化水平60(70)%之上 ,发展缓慢。 (1)初期阶段,生产力 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 缓慢,城镇化水平经过较 长的时间达到30%左右 ; (2)中期阶段,城镇化的速 度加快,城镇化水平较短的时 间快速发展到60(70)%左右; 第四节 城镇化 3、城镇化进程 (4)后工业化阶段,城 市化水平60%(70)之上,发展缓慢 (1)工业革命前时期, 城镇化水平经过很长一段 时间后达到3% ; (2)工业化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经过较长的时 间达到30%左右 ; (3)工业化发展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短的时间快 速发展到60(70)%左右; 四个阶段 农村 郊区 市区 城市绝对集中 发展阶段 1、工业革命初期 2、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大规模迁移 被动主动 较多的就业机会 较好的生活条件 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3、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4、城市病 极化效应 农村 郊区 市区 城市相对分 散发展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汽车出现,出行便利,人们为逃 避“城市病”,纷纷迁居与城市郊区 。学术界称为“郊区化”。 3、城郊的增长超过城区的增长。 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农村 郊区 市区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 扩散效应 1、20世纪70年代初 2、农村向城镇的人口迁移基本消失 ,区域内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城区 到郊区的迁移。 3、城市开始摆脱自身孤立发展的束 缚,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协同 发展的阶段迈进,形成城市群或城 市带。 第四节 城镇化 4、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人口从农村 向城市的大 规模迁移 人口的增长 社会的变革 工业化 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就业岗位 (城市的引力) 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 动力(农村的推力) 根本动力:工业化的进程 第四节 城镇化 5、中国城镇化的道路 (5)21世纪是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时期,2013年我国的城镇 化水平已经达到53.7%左右。 (2)19世纪后半期开始城镇化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东部沿海较 快,内地大部分还是十分缓慢。 (3)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步伐加快,可由于政策的波动,几起 几伏,与同时期一些国家比较仍较慢。到70年代末,当时的城镇化水 平约14%。 (4)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之 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到1999年已经达到了29.5%。 (1)19世纪中期以前,全国范围内城镇化发展极其缓慢。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 第四节 城镇化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掌握) 2、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 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掌握) 原始群落 固定的农业居民点 城市居民点 第一次劳 动大分工 1、城市的形成过程 第二次劳 动大分工 3、城市是伴随着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 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4、城市最早出现的地域可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长 江流域的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及中美和南欧等地。 2、城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劳动大分工。 5、早期城市最突出的职能是防御和交易。 第三节 城市的发展(理解) 古代城市特征: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 城市结构简单,规模小; 城市职能简单,更多的是政治、军事、宗教等职能。 近代城市特征: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变化剧烈; 城市结构趋向复杂,规模日趋增大; 城市职能多样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成为主要职能。 当代城市特征: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较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较快; 新交通工具的普及,促使城市出现逆城镇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城市群出现; 城市环境问题日趋明显,亟待解决。 第四节 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理解) 城镇化为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