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ppt_第1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ppt_第2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ppt_第3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ppt_第4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在多次碰壁后,知道自 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为之奋斗,被成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而孔子的这种精神却遭到了许多隐士(有识之士)的 反对。如接舆(狂放游侠似的隐士)、长沮、桀溺(匿迹 山林的隐士)、荷蓧丈人(清高孤傲而性格复杂的隐士) 。他们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 同时还遭到普通人的反对,如晨门人、荷蒉者。认为 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 二、本课的具体内容 1421孔子循礼卫道。 185接舆评孔子德衰。 186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 187荷蓧丈人批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438普通人对孔子的评价。 1439荷蒉者批孔子固执,不懂通达权变。 99孔子的理想无法实现。 三、章节梳理 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 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 告也。” 本章内容是孔子循礼卫道。 【评析】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 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 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 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里 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 提问: 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为何反复说“不敢不告”?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本章内容是接舆评孔子德衰。 提问: 1、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 2、接舆为何“趋而辟之”?( 五年高考P192 ) 成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 的还来得及挽回。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 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 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 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 有道,丘不与易也。”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 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 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 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 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 提问: 1、“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 2、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五年高 考P193) 3、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成语: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 索、尝试。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 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 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 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 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 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 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 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提问: 1、荷蓧丈人为何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荷蓧丈人为何要留下子路,其用意是什么? 3、子路是如何评价荷蓧丈人的? 4、从荷蓧丈人的言谈来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 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成语: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 。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 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本章内容是晨门人(普通人)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 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 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 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 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提问: 反映孔子的何种精神? 成语: 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 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 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 本章内容是荷蒉者批孔子固执,不懂通达权变。 提问: 荷蒉者对孔子的态度怎样?孔子表现了怎样的一种精 神? 成语: 深历浅揭: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 服过河。比喻做事要因地制宜。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本章内容是孔子的理想无法实现。 【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 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 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 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提问: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要说明什么? 四、典型问题阐释 例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 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 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 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 样的心情?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 ,孔子会怎么做? 答案: “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 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 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 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 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试想孔 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乃 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将 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例2: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 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 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 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 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 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 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6 分) 答案: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 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 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 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例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86(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 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 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答案: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 观点。 (2) 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 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 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 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 ,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 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 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 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 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 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 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例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 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答案: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 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 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 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 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 危险。 孔子想跟“接舆”说: 我们撇开论语里这节看接下来一节。在长沮、桀 溺的两位隐士和孔子的交锋跟这节的内容类似。两位隐士 通过孔子弟子子路诘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滔 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薇子第十八 )天下都无道成这样了,谁能改变得了呢?孔子答:“天 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 呢?在接下一节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确提出一个思 想不仕无义。“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 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也。”子路的 意思是,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是,我们应该积 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 。孔子想要同接舆说的,想必也是这样的话。 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 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 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 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屈原涉江里“接 舆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另类的的佯狂与 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 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 。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 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 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 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 自在。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 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例5: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 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 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 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 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 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 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 答案: (1)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 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 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 为,隐居避安。 (2)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 (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 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 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 。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 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 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 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例6: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 精神(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要 分析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 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 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 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上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 量,不应做无谓牺牲。 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从古至今, 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势。还有一 种情况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一件事的能否成功太无把握。怎么办?是知 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是do it,try it,还是望而却步?而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 先行者革命者,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 醒的思想处于劣势,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 ,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 必定不能成功 ,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 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多少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 身殉职。这里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的东西,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我们 无法想像他们可以有别的选择。多少革命志士也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 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还有如韩愈的谏迎佛骨,海瑞 的罢官,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实验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