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33试题分析报告.doc_第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33试题分析报告.doc_第2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33试题分析报告.doc_第3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33试题分析报告.doc_第4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试题:33试题分析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卷六年级语文33(1)试题分析报告一、“试题”评价及改进意见本次试卷的习作是写“一次印象深刻的考试”,突破了以往的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类似于话题作文。一生中,我们会面对形形色色的“考试”。一次平常的学习测验,一次特别的面试,自然都是“考试”。但,也不仅仅是这些。生活中,一次面对挫折时的磨炼,一次面对诱惑时的考验,一次面对道德难题时的抉择也都是“考试”。请将你一次印象深刻的“考试”写下来。要求:(1)题目自拟;(2)将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3)字数在400字以上;(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5)注意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从作文题目看,有两大优点:1.学生选材的开放性。习作的“提示语”详细,能够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引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联想。习作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可以信手拈来地在众多素材中,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经历、体会与感悟。2.习作“提示语”有层次性,习作“要求”明确,降低学生的审题难度。长长的122字提示语告诉考生,可以写平时的难忘的一次考试(面试),也可以写学习、生活中的一次磨炼,还可以写一次心灵的考验,对“考试”的三个层次的含义进行了很好的阐释,能较好地满足全市各类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要求。作文“要求”中,对习作字数和文体类型做了明确的说明,学生只要细读并读懂这两段文字,就会有素材可写,有章法可依。本次习作,题目叙述详尽,审题上不设置障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给了学生足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能自由地表达。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评价改进意见本次习作对应的评分标准如下所示,分四类标准,分别从选材、情感表达(尤其是心理描写)、语言规范性、病句、错别字、标点等方面综合分档,让改卷老师有统一的评分依据。33.(1)习作评分标准(40分)一类文(3640):习作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心理活动刻画细腻,表达真情实感,有感染力;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文通字顺,语言生动形象;错别字极少,标点使用正确。以38分为基准分,上下酌情适当浮动。二类文(3035):习作内容富有生活气息,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比较具体;心理活动刻画真实,能表达真情实感;条理较清楚,详略恰当;文通字顺,语言较生动形象;错别字较少,标点使用较正确。以33分为基准分,上下酌情适当浮动。三类文(2429):习作内容基本符合要求,内容尚具体;有心理活动描写;条理尚清楚;语言尚规范,明显的病句少,错别字、标点等错误不影响阅读。以27分为基准分,上下酌情适当浮动。四类文(24分及以下):习作内容与习作题目要求有偏离,内容不具体;条理不清楚,语言不规范,病句较多,错别字、标点等错误影响阅读。以15分为基准分,上下酌情适当浮动。本次阅卷作了详细的部署。以市统一印发的具体改作要求和六份习作样本为参考,改卷组成员人手一份,评分标准明确,大大地提高了阅卷效率。但在仲裁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需要仲裁的习作,分值相差十分以上甚至二十分以上,归结原因一是阅卷老师阅卷不够仔细,二是对评分标准的解读还不够到位。比如“一类作文”的评分标准“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真情实感” 、“有感染力”,不仅要求考生的选材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是要求考生对自己经历事情的心理刻画的真实性。而有一些习作,文章条理清晰,文从字顺,也有心理描写,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但是明显就能看出考生的写作内容是瞎编乱造的。比如说有的考生写道:自己看到地上有1元钱,就开始“天使”与“恶魔”的对话,到底捡还是不捡呢?然后想想丢钱的人会很着急,就把钱交到了公安局。最后警察叔叔夸他是好孩子。对于这样毫无真实情感的作文,就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顶多也就是三类作文。如果文章纯粹以写作技巧为上,那么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三是有些阅卷老师可能被样卷“禁锢”,以为只要是写“道德抉择”的就是一类文章,凡是写“平时考试”的就是二类文章。像前面所举的这类编造的素材,所谓的“道德抉择”也只是在玩弄阅卷老师的智商。而有些考生虽然写的是平时考试,但是在考试中也遇到了真切的道德抉择问题,这完全可以归为“一类文章”。在评分标准中,没对有行文中出现的具体的错别字做相应的扣分要求,只是笼统地分为四类“错别字极少”,“错别字较少”,“错别字不影响阅读”,“影响阅读”。但是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一类、二类习作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错别字一篇里不是一两个错别字。或许这样编制评分标准是为了提高阅卷老师的阅卷速度,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布局谋篇,不纠结于小处。作文“要求”中明确告诉考生“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可是有些学生偏偏要写出自己的校名,学生名字,甚至暗示自己是什么学校,什么班级的学生,对于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评分标准里也没有明确的说明。三、得分统计、答题情况、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1.得分统计从阅卷最后的分数统计来看,本次习作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也属正常。其次,习作的平均分31.15,相当于百分制的的77.9,难度是0.78,可见本次习作题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是比较好写的。标准差是4.47,全市学生之间的习作水平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零分率0.22,说明全市有近30位学生习作一分未得,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难道六年的语文学习,让他们厌恶到连随心写点什么都不愿意?区分度0.19,可见这次习作不能将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水平明显区分开来。班级、学校33(1)优33(1)良33(1)中33(1)差全体67945667396106从全体学生的优良中差分布来看,优秀的习作占52.4%,良好的习作占43.7%,中等的占3.05%,差的习作占0.82%,总体情况比较好,全市考生的习作大部分处于优秀和良好。2、答题情况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的答题主要存在几下几种现象:一是审题不细。习作提示语中告诉考生请将你一次印象深刻的考试写下来”,清楚告诉学生是详细写“一次”经历,可是有些考生写了两件经历,一件写考验,一件写考试,但每件事情都是语焉不详,轻描淡写。甚至有的学生写了三件事情,当然也不排除“字数不够,事情来凑”的可能性。二是选材雷同。一次印象深刻的“考试”,如果是以“生活考验”主题,就是写学自行车、学游泳,如果是以“道德抉择”为主题的,基本就写捡钱占为己有还是交公,公交车上是否让座,考试是否作弊。三是选材不当。有的考生以“生活中的一次磨炼”为主题,写一次受骗把自己受骗的经过详细记叙下来;以“面对诱惑的考验”为主题,写吃货的诱惑,记叙自己面对一堆的零食吃还是不吃。另外,习作套用现象仍有发生。有些考生套用的是以前作文选中看到的内容,或者是以前的习作内容。比如说捡到1元钱,打碎家里的花瓶,这些都是小学中低段孩子写的最俗套的事情,到了高段,学生仍然“写此不疲”。四是无中生有。考生自己根本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却模仿课文钓鱼的启示,然后发挥充分的想象力,编出了“鲫鱼捕捞开放日”、“ 鲤鱼捕捞开放日”等,写出了钓鲫鱼、钓鲤鱼各种鱼儿钓得不亦乐乎。五是头尾千篇一律。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习惯性开头就是抄习作题目的提示语。程度不同的只是抄一句,两句,还是三句。可能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写个漂亮的“凤头”要求有点高,但这种懒惰成性的“拿来主义”是要不得的。再说说习作的结尾,很多学生在叙述完自己的经历后,最后一段话基本都是:“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通过这件事情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用假大空的议论代替了细腻的心理描写。这样的结尾,让许多阅卷老师审美疲劳,孩子们个个能从生活中懂得那么多道理? 六是行文不规范。一部分学生错别字非常严重,像平时常用的“让他”写成“认他”,“走着”写成“走这”,寒冷的“冷”字右边成了“今”,“比赛”成了“比寒”。还有基础不扎实的学生,用拼音代替文字,可是写的拼音又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还有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也很普遍。逗号、句号顶格写;省略号只有三个点儿;双引号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一段话“专宠”逗号一个。3、原因分析根据学生的答卷情况,分析原因如下:(1)缺乏独立审题的能力在平时的单元习作教学中,学生不是直接根据“学习园地”中的习作要求,直接开写,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而老师又是在认真备课后将习作要求具体化,以便学生更快速、明确地了解习作要求。即使是单元测试的习作,基本上内容、要求与单元习作类似,所以学生不用动什么脑筋,只要把单元习作中的内容完全照搬,或者稍加改变,就可以顺利完成习作。学生缺少审题的思维的过程,长此以往,没有形成很好的独立审题的能力,导致不能把握习作中的若干重要要求。(2)缺少生活素材的积累由于学生对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用心留意,体会,所以在习作中往往提笔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写出来的文章要么“骨瘦如柴”,要么是拾人牙慧,自然没有真情实感,无病呻吟,不该感动的地方大受感动,生活中许多小细节非常感人的事情却又麻木。(3)无法针对主题选好材料首先,学生不能根据习作的要求来立意选材,写文章首先是立意,也就是确定主题,素材的选择必须根据这个主题。学生习作中,选取的素材与主题擦边的现象非常突出。其次,大部分学生为了完成习作的任务,不得不去写,他们的材料或是从优秀作文选中搬来改头换面,或是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再次,学生习作中生拉硬扯,甚至为了延长文章篇幅,找来些不相关材料滥竽充数。(4)机械模仿课文 仿写练习,或是仿写所学课文中的一个片段,或是仿写整篇课文。但是学生往往没有用心思考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只是为了仿写而仿写,自己编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大书特书。笔者曾看到学生仿写落花生这篇课文,题目叫做落西瓜,连课文的题目的含义都没有好好弄清楚,盲目仿写,仿写的内容可想而知。仿写的文章不仅没有真实的情感为基础,更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模仿中没有思维活动的二次创造,没有将文章的布局谋篇化为己用,仿写的意义就不存在了。(5)不良习惯根深蒂固我们的学生也许本来是一张张白纸,在习作教学中,老师往往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然而这又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原创,于是孩子们纷纷从作文选中搬来,还学会了把几个开头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熟练拼接;实在不行,就从题目要求中抄几句“抒情的句子”来。咱们现在的习作教学是否也应该反思本末倒置的现象,特别是学生刚起步学习作的时候,过分强调习作技巧,而忘却文章需要真情实感的本质。自自然然,才是真。如果那些千人一面的开头是文章的遮羞布的话,宁可赤裸裸展现真情,又有什么关系?何必要让小学生的文章脂粉傅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也是真善美的追求吗?在经历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人的情感体验是有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正是表现情感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相当部分的学生总是习惯性的在习作的结尾,写一大段的“心灵鸡汤”,有大道理,没有真体会。反思平时的习作教学是否也陷入了古代文人所痛斥的“八股文”局面如果你的体会、收获,不是浓墨重彩地放在最后,就会被别人忽视。“夹叙夹抒”难道不行吗?精当而含义隽永的结尾学生写不出来吗?只怕学生已经被长年累月的“桎梏”,习惯了这种“方便结尾”、故作深沉的结尾。(6)习作之厦奠基不稳新课标中要求第一学段学生会写常用汉字8001000个,第二学段1800个,第三学段2500个左右,共计常用汉字5100个左右。如果学生已经扎实掌握这些常用字,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习作,根本没有必要用拼音来代替汉字。而且这些汉字并不是难写字,冷僻字,阅卷中考生出现的错别字基本是同音字、形近字弄不清楚。所以,学生连正确使用常用汉字这个最起码的要求都没有达到,要写出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谈何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识字教学不只是低段教学的重要任务,应该是始终贯穿整个六年的小学。学生没有真正学会使用基本的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不知道在哪里该注意停顿,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对句子概念的模糊。如果在写话训练中,一段话就是一逗到底,在习作中自然就沿袭了这种“习惯”。中段开始学习习作,学生如果没有掌握习作最基本的格式、标点使用等规范,到了高段,就要费很大的工夫才能纠正。四、改进教学的建议1.扎扎实实学好常用汉字在课前预习中,反映出哪些生字词学生容易出错,在课堂教学中集中针对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纠正。在练习中,出现的错别字要加强原因分析,当面批改,当面分析错字,并加强巩固。而且要定期回顾一个单元的词语,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识记汉字的方法除了常用的“加一加”、“减一减”、“编口诀”,更重要的是从“字理”上去分析辨别错别字。因为汉字象形文字,大部分是会意字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形声字比如“瓜”和“爪”学生往往弄不清楚。“爪”本义是人的手伸出拿东西的样子。甲骨文和小篆分别是,与楷书的“爪”都是对这个状态的象形描摹,“竖撇,竖,捺”就像人的手指撑开来拿东西。“瓜”是挂在藤架上的果实。甲骨文和小篆分别是对比楷书“瓜”,就能理解中间的“竖提,点”是挂下来果实。在理解并弄清这两个基本字后,“抓”和“爬”这两个与爪有关的形声字,学生当然也能理解,能掌握。从低段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的这种字理分析意识,到了中高段,学生会开始自觉运用。2标点符号使用规范不可忽视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第一学段在阅读中,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句子、写话训练中,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二学段,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习作中学习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比如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要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和情感、逗号停顿时间短,句号停顿时间长些。在朗读中,加强语感,逐渐体会逗号和句号的不同。无论哪种技能都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在平时的训练中,还要强调句子必须加上标点符号,并详细地讲解标点符号的用法。有目标地循序渐进,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整合性。在学生养成了写句子必加标点的习惯并能初步正确使用标点后,再有针对性地辅以整合性训练,如写话、习作等。 在教学中运用对比训练,加强细致的指导,使学生明白运用标点“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写话或习作后,教师可以在投影上示范批改,找出文中典型的标点使用错误,强化规范。到中高段,可以逐渐放手,学生小组合作,互相批改。各年级要求可以分层。中段只要求找出格式错误,错别字,标点使用不当之处。高段时,除了错别字和标点,还可以从文章的选材、结构等方面进行互相批改。3.积累素材,丰厚情感叶圣陶说:“作文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写作素材的巨大宝库,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是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现代教育观也强调“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目前中学生生活单调是作文时无话可说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作为教师,要多方创设机会,为学生获取写作素材,提供各种渠道,扩展生活内容。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习作素材。观察事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才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观察的目的越明确具体,观察的效果就越好。如学完白杨一文后,结合单元的习作要求,引导学生对周围某种植物的观察要仔细观察其外形、色泽、生长规律等特点,目的是抽象出其中有哪些地方与人类某种或好或坏的精神品质相通之处,挖掘出其象征意义。这是要动眼,更要动脑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引导,不少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