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2014年课程评估工作总结.doc_第1页
药学院2014年课程评估工作总结.doc_第2页
药学院2014年课程评估工作总结.doc_第3页
药学院2014年课程评估工作总结.doc_第4页
药学院2014年课程评估工作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undae_mengXX药学院2014年课程评估工作总结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是抓好本科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评估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建设的成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是检验课程建设工作的必要环节。为保证我校课程建设规范有序,根据XX药学院课程建设与评估实施方案(广药教2014 6号)精神,我校课程评估工作三年为一个周期,学校于2014年1月启动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的新一轮课程建设与评估工作,共历时7个月。现对本次课程评估工作总结如下:一、课程评估过程本次课程评估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实施:1、筹备和征求意见阶段(2014.01-2014.03):就2014年课程评估工作,学校教务处提出了课程评估程序及评估方案,向各二级教学单位及广大教师征求意见。3月底,各二级教学单位以书面形式将意见反馈至教务处,在认真研究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教务处对课程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修订并出台了XX药学院课程建设与评估实施方案(广药教2014 6号)作为本次课程评估的依据。2、自评阶段(2014.04-2014.06):各二级教学单位认真学习课程建设与评估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分管教学领导、系(教研室)主任等人员组成的课程评估小组。在组织广大教师对课程建设情况自评的基础上,由课程评估小组对本单位所属的课程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评估,并形成了本单位的课程建设与评估自评报告。3、学校专家组检查阶段(2014.06-2014.07):6月28日7月2日,学校教务处统一部署,组织由学校教学专家库专家成立的课程评估专家组分赴各校区,本着科学、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 采用单盲法(不向专家提供课程的自查报告)对被抽取的课程进行了现场检查和评估,通过现场审阅材料、集体评议,对该课程做出了综合评估意见。二、 课程评估结果1、总体情况:纳入本次评估的必修课及限选课程共450门,学校专家组抽查课程共172门,抽查率为38.2%。其中,专家组重点抽查了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和校级优质课程,优秀率达55.81%,总体建设情况良好,见表1。表1 2014年课程评估结果统计表评估等级分数段课程门数 所有课程 抽查课程 二级教学单位自评优秀85分124 (27.56%) 96(55.81%) 124(27.56%)良好70-84分312 (69.33%) 72(41.86%) 315(70.00%) 合格60-69分14 (3.11%) 4 (2.33%) 10 (2.22%) 不合格60分0 ( 0 ) 0 ( 0 ) 1 (0.22%) 合计450 (100%) 172(100%) 450(100%) 各教学单位抽查的具体情况如下:药科学院20门、公共卫生学院20门、临床医学院15门、基础学院17门、中药学院15门、医药商学院21门、医药信息学院21门、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12门、护理学院8门、食品科学学院4门、医药化工学院8门、人文社科部5门、外语部2门、图书馆部2门,体育部与就业指导中心各1门。大部分课程的档案材料比较齐全、详细,支撑材料准备比较充实和规范,建设效果比较明显。其中,基础学院、药科学院、中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二级教学单位领导重视课程建设与管理,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其评估达优秀等级课程的比例分别是73.1%、47.2%、38.2%、34.4%。2、抽查课程情况:本次课程评估方案共有6个一级指标和1个课程特色,下有20个二级指标。表2对抽查的172门课程以二级指标为单位进行了评估结果统计,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三年来学校课程建设的情况。其中达到A级标准最多的5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主讲教师资格(指标2-2-1)、教授及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指标2-2-2)、教材选用(指标5-1-2)、教材评价(指标5-1-3)、教学大纲(指标3-1);评估为D级最多的5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教师教学研究与学术水平(包括指标2-4-1、2-4-2、2-4-3)、教材编写(指标5-1-1)、课程网站(指标5-2)。表2 172门课程评估指标等级汇总情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标准A级(门)B级(门)C级(门)D级(门)A级C级1.教学指导思想1-1课程的目标定位定位准确,建设目标明确,与前、后期课程有较好的衔接,效果好。定位较准确,建设目标较明确,有一定效果。13032731-2教育思想观念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注重教学研究与改革,措施有力,行之有效,质量意识强。注重教育观念的学习研究,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8978332.师资队伍2-1队伍结构1.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有高水平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有稳定的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学能力较强。94541952.职称结构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35%。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为15-25%。97462093.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梯队;45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70%。45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为40-50%。126321222-2主讲教师情况1.承担理论课教学教师中具有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所占比例为100%。承担理论课教学教师中具有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所占比例95%。1711002.该课程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均为本科生上课。该课程55岁以下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均为本科生上课。1558452-3师德师风该课程教师曾获校级及以上各种奖项。无教学事故(差错)。109293042-4教学研究与学术水平1.在近两次教学成果评奖中曾获省级及以上奖1项。在近三次教学成果评奖中曾获校级奖项1项。212677482.有1项省级及以上教育科研立项项目。有1项校级教育科研立项项目。345456283.人均发表教学论文2篇。人均发表教学论文1篇。303560472-5师资培养有明确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措施得力,效果好。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取得一定效果。96512143课程教学3课程教学3-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符合培养目标的,体现特色。教学大纲基本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14625103-2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反映学科前沿,把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 。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11255413-3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教师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课程应用多媒体授课学时30%,效果好。课程应用多媒体授课学时10-15%,有效果。11354503-4实践教学实验开出率10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实验开出率90%,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926303-5教学辅助环节课后辅导及时,作业、实验报告批改认真,根据教学需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效果好。能进行课后辅导、认真批改作业。86731123-6命题及考试1.积极进行考试改革,措施得力,效果好。采用教研室集体命题56635212.试题质量高,考试质量分析合理,等级优级以上。试题质量较高,改卷规范无误。考试质量分析合理,等级中级以上。28136804.教学管理4-1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水平高,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效果显著。有课程建设规划,执行情况较好,有效果。647322134-2课程档案课程档案(教学大纲、教学进程、教案、讲稿、实验报告、作业、考试材料、试卷材料等)齐全,管理规范。课程档案较齐全(缺项1),管理较规范。12042644-3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每学期活动4次,效果好。能够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集体备课2次。92502285.教学条件5-1教材建设选用及评价1.有教师参加本课程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的编写。有教师参与本课程协编教材的编写。781536432.选用优秀教材。选用一般教材。1664203.课程选用教材评价85分课程选用教材评价为60-74分15216225-2课程网站建立有服务于教学的课程网站,内容丰富,更新及时,辅助作用明显,学生访问量大.建立有服务于教学的课程网站,内容比较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良好的辅助作用。572532586.教学效果6-1质量评估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平均达到优秀的教师比例60%。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平均达到优秀的教师比例为35-45%。107481076-2学生反馈开展了三次以上(含三次)的在校生课程满意度调查且满意率90%开展了1次以上(含1次)的在校生课程的满意度调查且满意率为70-80%。624538277.课程特色特色鲜明、教学改革效果明显,曾获校级及以上教学奖项,具有示范作用和重大推广价值。有特色创建意识,特色及优势正在形成。3496384三、三年来课程建设的主要成绩 继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至今,学校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深刻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各项质量工程项目的启动推动了教学基础建设,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集中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条件方面的改善。(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学校办学条件迅速改善,教学队伍的建设成效也尤为明显。从表2的评估指标等级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课程都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已逐步形成了较合理的教学梯队结构及人员学历结构的教师队伍,且教师学历和高职比例在逐年提高,45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70%;超过98%的课程能做到承担理论课教学教师中具有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所占比例为100%,并且大部分课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均为本科生上课。针对近年来引进高学历青年教师的现象,为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大部分课程均有详细的青年教师培训规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如药科学院、基础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人文社科部等二级教学单位在青年教师培养中富有成效,所实行的导师制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了青年教师培养,使其在教学和科研水平上得到逐步的提高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教研成果,值得在其他教学单位推广相仿。(二)课程教学方面 大部分课程重视教学文件的管理,课程档案较齐全、科学并能及时有序地进行整理归档,管理规范;有的课程,如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中药药剂学、卫生化学等,严格按照评估指标逐项逐类准备评估材料并提供分类目录和大量翔实丰富的支撑材料,值得学习与借鉴。教学大纲基本符合培养目标并体现特色,绝大多数课程的主讲教师均有详细的教案及讲稿,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并反映学科前沿,努力将最新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教师积极改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目前大部分课程中较为合理使用多媒体,授课学时30%,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教材建设方面 我校多年来重视教材建设,主要成效集中在教材建设选用及评价方面,大部分课程选用优秀教材并符合要求,有完整的辅助资料及参考书,大部分课程选用教材的评价85分,同时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及协编教材的编写。四、 目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本次课程评估也暴露出三年来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理念、教师的教学研究、考试改革及网络教学资源等方面。(一)课程建设理念相对落伍,重形式轻内涵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主讲教师们长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果。但是本次课程评估中发现部分系、教研室及课程负责人对课程建设重视不够,导致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就课程论课程,既没有将课程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更意识不到课程是教育思想的反映和人才培养观念的具体体现。部分课程有课程规划,但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并未体现出成效,部分课程甚至没有课程建设规划。(二)师资队伍在教学研究方面仍然较为薄弱教研教改及高水平教学成果欠缺,这是大部分课程均存在的问题。教师普遍重视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和科研论文的撰写,而对教学研究课题和研究论文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仍然比较薄弱,教改文章数量少,尤其是核心期刊,并且校级及省部级以上的教学研究立项、教学成果及各种奖项均较少。(三)课程教学指标的考试改革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考核及实际运用能力可充分体现教学的效果,评估结果显示,虽然绝大部分课程试卷的命题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部分课程已建成试题库,但是依然暴露出一个关于考试方面的内涵问题考试依然未能真正突破考教分离,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问题表现为:目前已建成的试题库题量少,并且1/3的课程仍采用命题组命题。部分课程仍沿用多年的数套试题轮流使用,未能重视知识的进步与更新。部分课程的试卷阅卷程序仍尚不规范,没有流水作业(或课程本身只有一到两位教师授课)。对学生考试小结只做简单描述,缺乏深入分析及思考等现象,并与其他课程的考试小结有雷同现象。(四)网络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虽然已有将近一半课程进行了教学网站的建设,但是网站内容欠丰富,过于简单,学生访问量不大,因此普遍未能达到“建设有服务于教学的课程网站,内容比较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良好的辅助作用”的基本评估要求。五、 针对目前存在主要问题的改进措施及建议(一)提高对课程建设与评估重要性的认识持之以恒的课程建设与评估能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学意识、提升教师素质、规范教学管理、改善教学条件,从而提高教学整体水平。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是一线教师,因此加强一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程建设教育尤为重要,应让青年教师更多地参与课程建设与评估,充分认识“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真正意义。(二)逐渐实施课程的分类管理和二级管理课程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高校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高度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并且不同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是有所不同的,决定其评估体系和标准也应有所区别。因此,逐渐对课程实施分类管理和二级管理是必要的。教研室及系是实施教学及课程建设的主体,二级教学单位可以对课程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包括研究制定具体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细则,加强协调监督,自查自评,采取措施以确保本单位课程建设工作切实而有效地开展。(三)调整及完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决定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评价指标恰当与否、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建设的导向和课程评价的质量。目前,从本次课程评估的过程及效果来看,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着一些弊端,如一套评估指标用于所有类型的课程,导致对于某些课程来说这样的指标显得内容涉及面太广、工作量和难度太大;有些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