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职技校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_第1页
河北高职技校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_第2页
河北高职技校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_第3页
河北高职技校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_第4页
河北高职技校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二0一一年十二月36目 录一、建设背景与基础1(一)建设背景1(二)建设基础3二、建设思路与目标6(一)建设思路6(二)建设目标6三、建设内容9(一)推进校企对接,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9(二)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17(三)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21(四)转变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24(五)建设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26(六)深化社会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29(七)专业文化建设31(八)实施第三方评价32(九)专业群建设33四、建设资金预算34五、改革举措36(一) 解决的关键问题36(二)采取的主要办法36六、保障措施39(一)组织保障39(二)制度保障40(三)资金保障40(四)管理保障41七、预期成效41(一)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起到核心作用41(二)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化工综合实训基地41(三)课程建设、教师团队方面成果显著42(四)明显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42(五)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42(六)中高职衔接技能型人才培养系统初步形成42八、建设进度与绩效考核43(一)建设进度43(二)绩效考核指标45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建设负责人:学校:邸 青(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企业:王平升(河北冀衡集团,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专业建设小组成员专任教师:李永真、陈玉红、郝宏强、黄永茂、王贵珍、孙娜、胡亚伟企业人员:王超英、周培华、王献军、杜志平石油化工是河北省的三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按照扩大规模、集约集聚、延伸链条、循环发展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要大规模改造提升石化工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十二五期间力争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实现倍增,其中石化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随着河北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河北省石油化工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自2004年开办以来,紧密跟踪区域石化行业的发展,与企业深度融合,明确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毕业生企业认可度高,就业形势好,目前毕业生供不应求。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企业的发展、节能减排与技术升级等对应用化工技术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1行业背景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产业之一。根据国家行业分类标准,在制造业所包括的30个行业中,化学工业占有其中的7个行业(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造业、橡胶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进入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阶段,未来五年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2010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石化工业是河北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河北省大力发展石化产业具有优越的资源条件,境内有华北、冀东、大港三大油田,原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省内年产原煤8000万吨以上,海盐年产量550万吨以上,同时化学矿蕴藏量也比较丰富;又具有既有沿海港区又处在环绕京津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优势。河北省已形成了包括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基础化工原料、农用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塑胶产品等十几个门类较为完善的石油化工体系,有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在国际或国内同行居领先地位的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品。 “十一五”期间,以黄骅、京唐、曹妃甸、秦皇岛等港口为依托,建立了环渤海石油化工产业带,延伸完善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四大产业链,形成石家庄、沧州、唐山、秦皇岛四个化工基地。截止2010年11月底,我省入统石油化工企业1317家,其中大中型骨干企业110多家,从业人员29.27万人,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3.25%。全年全省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完成销售产值3074.69亿元,(全年预计3500亿元),实现利润184.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87.7亿元,河北省“十二五”石油化工发展规划指出:河北省石油和化工产业年均增长可达13%,到2015我省石油和化工产业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超过7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十二项石化产业重大工程,如曹妃甸大型石化基地、中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中海油中捷石化炼化一体化工程、中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油品质量升级及40万吨己内酰胺工程、金牛化工40万吨PVC工程、开滦集团煤基甲醇制烯烃工程、冀中能源宁晋盐化工工程、旭阳煤化工基地、邯郸新型化工园区、冀中能源峰峰煤化工基地、衡水工程橡胶基地,衡水现代生态化工基地。实现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三大产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健康发展。 2人才需求分析石油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科技含量高、资本密集、产品附加值高。河北省石化行业的发展有巨大优势,但也有不足。“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石化行业发展的重点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转变增长方式,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中推动我省石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对河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内245家石油化工、医药企业进行了人才结构调查。调查表明,石油化工、医药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占企业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2.8%,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5.2%。但目前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短缺,技术工人整体状况与石油化工和医药产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迫切要求相关高职院校围绕河北省石油化工和医药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办出特色。近年来企业对现有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综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化工生产岗位工艺运行控制及装置操作能力、发现生产中异常现象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革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化工生产安全及生态安全意识。因此,培养具有高职学历层次,能胜任岗位工作任务的学生已是迫在眉睫,急需高职院校为企业一线输送具有岗位工作能力的毕业生。(二)建设基础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办学历史长,行业特色鲜明。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年有机合成专业,历经有机合成、有机化工、精细有机化工、化工工艺等名称,2004年更名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该专业在国内知名度高,具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本专业根据行业标准和化工职业岗位群要求,建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实践教学、职业指导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幅度和力度,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大力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专业基本情况见表1。1建立了“三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基础上,“三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全面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做到课程与岗位对接、课堂与车间对接、学业与职业对接,使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保证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专业成立了由企业技术专家及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并实施了“2+0.5+0.5”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计划: 即前两学年基本完成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主要进行订单培养或者开展专业拓展、技能认证训练与考核、职业综合实践等;第二学期学生到生产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院积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与管理。表1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基本信息表序号内容现 状1师资条件专业专任教师共16名,兼职教师20人;双师素质专职教师14名,比例87.5%,有2年以上企业经历的教师12人,比例75%。40岁以下青年教师8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12人。高级职称8名,比例50%,其中教授2人。2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面积3200 m2,设备总值460万元。课程实验开出率为100%,本专业实践学时所占比例 50%。化工实训基地为省级示范实践基地,本专业相关实训中心主要有化学实验技术实训中心和化工技术实训中心,共16个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有18家。3课程与教材建设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9门,学院重点建设课程2门。近3年主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3本,主编、参编省部级规划教材10本。自编教材6本。4技术服务与企业联合省、市、院级科研立项12项,近3年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中文核心17篇5人才培养质量在校生规模867名,近3年新生报到率90%,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95%,专业对口率85以上,双证书比例96%以上。2.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职业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化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引入国家化工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以“项目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为主线,以“双证”融合为途径,按照职业能力递进规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3.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已经形成以专业建设带头人培养为重点,引聘企业专家、培养骨干、专兼结合,加强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建设,已形成双师结构合理的应化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4建成国内领先的“四位一体”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效果显著学院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集教学、技能鉴定、技术开发和培训四位一体化学与化工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包括四个中心和一个鉴定站:化学基本技术实训中心、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训中心、化工技术实训中心、工业分析与检验中心和化工行业特殊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总建筑面积6600m2。其中化学基本技术实训中心、化工技术实训中心是本专业主要实训中心,化工技术实训中心设有流体输送综合装置、精馏实训装置、传热实训装置、吸收-解吸装置、流化干燥装置、反应装置等实训设备和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电化学分析仪等分析仪器。本专业设有专业仿真实训室4个和化工管路拆装实训室1个。化工实训基地2007年分别被评为“河北省示范实训基地”、“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化学与化工实训基地能满足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并可进行技术开发、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5. 国家骨干校的建设,保障了校外实训基地良好运行本专业与沧州大化集团、唐山三友集团、石家庄化工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金石化肥集团、威远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德州华鲁恒升化工集团、冀州银海化肥集团、石家庄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金源化工、旭阳焦化等多家企业,有着多年合作关系,双方在人才培养与输送、职工培训、定岗实习、专业建设与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稳定,运行良好。学院作为首批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单位和学院作为河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使本专业与河北省石油和化工企业关系更加紧密。6实施“双证书”制,技能强,学生社会声誉好自2006年起,应用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就将“双证书”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重点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依托我院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化工特有工种鉴定站的优势,积极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考核,实施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近3年学生“双证书”取证率均在96%以上。本专业毕业生遍布省内、外化工企业,承担着生产装置主操作、工段级管理如技术员、工段长、班组长等生产骨干,不乏优秀者在生产技术、质量检、供应和销售等部门供职,毕业生质量高,社会声誉好,普遍受到企业欢迎与好评。连年来,考生第一志愿上线率大于200%、新生报到率大于9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本专业学生在全国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技能大赛中,2005、2006、2009、2010年获团体二等奖,2007年获团体三等奖,2008年获团体一等奖,三名同学获得技师资格证书,其余获高级工证书。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7技术服务效果明显 近年来完成、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员工培训等任务。近三年,先后受正定化肥厂、邢台建滔有限公司、宁晋玉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冀州银海化肥责任有限公司、山东华鲁恒升有限公司、唐山万丰兴等单位的邀请,为企业开展相关业务的培训,共培训企业职工人数1060人。在培训过程中,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得到企业认可。二、建设思路与目标(一)建设思路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等文件为指导,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河北省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充分利用专业现有条件和技术优势,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创新“厂中校”运行机制,创新工学结合“三融、四共、五段”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探索应化技术专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为河北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二)建设目标创新和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建设模拟生产的大型校内实训基地和“厂中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通过本项目建设,形成专业教学特色鲜明、专业教育资源优质的品牌专业 ,实现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全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通过两年建设,建成省级标准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2门、特色教材3部和专业教学资源库;改、扩建校内实训基地,新建化工综合实训车间1个,新增校外实训基地6个;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4名、特聘专家1名、聘请兼职教师6名,建设符合省级标准的教学团队; 学生双证书率达100%,就业率、对口率、就业质量高,企业满意度高,学生可持续发展。 1. 推进校企对接,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河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石油化工教育协会的平台优势,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加强与化工企业的深入合作,共建“厂中校”,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培训企业员工,将车间变课堂,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研发,学生参与顶岗生产。针对化工行业特点,在现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校企深入合作,创建 “三融、四共、五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修养的化工生产过程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化工生产技术、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技术和化工分离技术3门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特色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将其中1门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2门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2.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使命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任务等要求,从自身学校办学实际出发,对鹿泉职教中心、宁晋职教中心等进行调研,共同探讨中高职在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的有机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作为河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作用,强化行业指导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中高职衔接。3.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专业培养目标,完善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基地,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功能互补。改扩建“化工工艺实训室和化工仿真实训室”,建设化工综合实训车间;以校企理事会为平台,新增6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2家“厂中校”。4. 转变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采用多媒体现代技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办专业社团,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5. 建设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继续培养现有的1名专业带头人,再培养校外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名骨干教师;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以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对外培训、技能鉴定、项目研发,提高教学团体的技术服务能力,打造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6. 深化社会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合作企业为纽带,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通过技能培训、提供咨询、职业资格鉴定等方式加强社会服务,建设期内,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每年完成社会培训5400日人,开展技术服务45项,到2013年,技术服务到款额达到5万元以上。7.专业文化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构建专业的实践环境,明确学生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做专业文化的践行者。从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等方面加强专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做好 “角色”转换。8.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第三方评价结果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数据的系统科学分析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9.专业群建设加强煤化工技术、有机化工技术、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在师资队伍、课程开发、实训基地、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共同推进专业群的整体建设,突出集群效应,建成石油化工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三、建设内容(一)推进校企对接,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厂中校”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和河北石油化工协会的纽带作用,利用国家骨干院校搭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平台,继续加强与石家庄化工化纤厂、河北金源化工、旭阳焦化、冀州银海化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完善校企紧密合作的各项功能,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共建“厂中校”。(1) “厂中校”可行性分析应用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特点是危险系数大(高温、高压)、能耗高、技术含量高、工艺过程复杂(包含单元操作数量多)、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等。一方面,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工艺能力强、实践技能高、协作精神好、岗位适应快,另一方面,我院具有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职教理念先进,善于改革创新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而且办学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化工职业素养,具有基本化工理论知识、较好科学文化知识、较强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事化工生产运行、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化工专门人才。因此,校企只有深度合作,才能促进专业群建设,将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以及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形成“企内有校”教学模式,解决了在校内投资建大型实训装置不可行的问题。(2)合作方式与实施步骤合作方式:学校主要以生产性实训装置、技术与人力资源为合作条件,企业主要以现有生产线为基础,校企合作建立“厂中校”,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依据“厂中校”职能,在企业内完成专业技术领域多数课程及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专业按照企业的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校企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训师资、开发课程和教学内容、开发实训项目,校企共同进行教学和管理,学生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与实践锻炼。实施步骤:第一阶段,与企业洽谈合作事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制定校企联合办学五年规划校企联合办学有关规定校企共同育人的管理与运行办法顶岗实习考核办法校企合作考核评价体系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度。第二阶段,完善实施合作企业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学生、教师上岗,形成双主体育人、教师“双岗互聘”的体制机制。发挥“厂中校”的职能,校企双方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并进行考核。(3)共赢同兴,机制保障校企合作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责任明确,分工合作。能够确保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摸索一套“双岗互聘”的运行机制。学校的职责:第一、制定教师下厂提供技术服务的考评机制。第二、对于中小型企业 ,提供多样化技术服务。中小型企业,技术环节薄弱,教师深入企业担任技术员和车间付主任或技术总工,参与企业的技改、创新和研发。第三、对于大型企业,开展技术鉴定服务。凭借我院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化工特有工种鉴定站的优势,积极为社会和行业提供技能培训服务。主动进行初、中、高级技能鉴定工作,鉴定工种有泵工、压缩工、蒸馏工、吸收工、干燥工、合成工、化工操作工(复合)和化工总控工等几十个工种。第四、继续为企业职工提供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积极和企业合作,先后开发合成氨生产和甲醇生产、尿素生产等培训包,为多家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效果明显。 第五、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为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和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基地;第六、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企业的职责:第一、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负责部分专业课程的讲授和现场实习的指导,让学校的教师、学生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够在企业生产一线具体的工艺、流程中真正融为一体,从而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最终。第二、企业为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指导。第三、企业为下厂的教师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技术服务。第四、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其作用,使其成为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及相关文件、督促完善专业教研室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校企深度合作当好参谋。(4)共管共建,运行模式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行业标准,需要培养高端技能型的应用化工技术专门人才,因此按照基础技能、单项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技能提升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关系进行技能培养。将培养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训练,部分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例如反应釜、固定床等DCS操作及实操控制;管路拆装与设计等,部分课程的实际操作和生产实习在“厂中校”内完成,其运行模式见图1.厂 中 校 合 作 办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合作企业原料预处理岗位气化岗位净化岗位合成岗位分离岗位公用工程岗位中控岗位学 生兼职教师教师图1 “厂中校”教学运行模式框图(以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为例) “厂中校”长效合作机制,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5) “厂中校”预期的效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企业需要大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能使学校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不断改进教学,使教育与社会实践贴近,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缩短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建设资金计划见表2。表2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资金投入预算表(单位:万元)建设内容资金投入2011.10-2012.92012.10-2013.9合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建立校企合作机制0.50.51管理和运行校企合作机制0.50.51合计1122. 深化“三对接”,创新“三融、四共、五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化工生产具有工艺路线复杂、安全环保要求苛刻、装置大型化、生产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连续性强等特点,化工企业的生产岗位正在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随之提高。针对化工行业特点,以企业的岗位标准、人才标准为基础,校企双方不断探索、研究化工生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链,形成了“三融、四共、五段”的人才培养模式(1) “三融、四共、五段”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化工企业生产一线,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创建 “三融、四共、五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如图2。 校企合作,学岗融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融通-开发与企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场所与工作环境融通-营造与企业岗位相同的职业环境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认证融通-开发与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一致的技能综合训练项目 校企合作,实现“四共”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按企业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校企共监-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教学监督评价制度教学资源校企共享-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实训条件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校企共管-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考评“三融、四共、五段”人才培养模式四 共 三 融 五 段人才培养模 式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过程校企共监教学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质量校企共管校 企 四 共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融通教学场所与工作环境融通技能训练和岗位证书融通岗位三融 五 段 递 进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基础领域学习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学习专业基础学习岗位单项能力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岗位专业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岗位提升能力图2 “三融、四共、五段”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五段递进”的能力培养从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向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中心的能力培养转变,积极实践多种形式教育的培养模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企业需求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实现特色培养。按照职业岗位能力提升规律,将三年制高职的培养过程按能力递进划分成五个学段,实施能力递进式培养,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与企业要求相融合,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型模式。五段式是指“岗位基础能力、岗位单项能力、岗位专业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岗位提升能力”,即:第一阶段(第1学期):校内为主,校外为辅。学生入学后首先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职业素质教育,之后在校内完成基础领域课程的学习与实训,培养岗位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第23学期):在校学习职业技能基础课,在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到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现状,感受企业文化,熟悉工作岗位,根据基于工作过程所构建的课程体系,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具体教学模式,重点进行岗位工种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岗位单项能力。第三阶段:(第4学期): 学习岗位操作技能课程、岗位核心技能课程等,教学过程由实践技能强、理论水平高的兼职教师、校内教师共同指导,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以培养学生岗位专业能力。第四阶段(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完成,初步适应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在校内模拟化工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强化技能实训,达到在模拟环境下的真实训练要求。同时根据岗位要求进行相关职业资格鉴定,训练编写化工生产操作规程等,培养岗位综合能力。第五阶段(第6学期):开展顶岗实习。到企业一线以准员工身份顶岗实习,进行预就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达到能独立操作,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在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进行综合能力考评,培养岗位提升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2)实施的措施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化工企业资源库,了解企业对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与企业加强沟通,及时将企业需求纳入到培养方案之中。校企双方遵守“厂中校办公室”签定校企合作协议。与“厂中校”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结构、教学目标、能力标准、考核办法等,开发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课程包和实训包。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以校内专任教师教学为主,实践课程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校内安排一定时间在半实物仿真工厂模拟进行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建立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在实习、实训项目训练中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把好质量关。与企业共同对毕业生进行人才质量考评。创新“三融、四共、五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资金计划见表3。表3 创新“三融、四共、五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资金计划表(单位:万元)建设内容资金投入2011.10-2012.92012.10-2013.9合计创新“三融、四共、五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调研考察、分析报告41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36合计74113.课程体系构建依据就业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对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参照化工特有工种目录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化工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建立课程标准,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适合应用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3门基于化工生产过程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将其中1门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2门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依靠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优秀学生代表、资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成立项目开发建设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修养,推进素质教育。按照化工生产工艺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资金计划见表4。表4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资金计划(单位:万元)建设内容资金投入2011.10-2012.92012.10-2013.9合计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专业分析、调研考察314课程体系建设235合计549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出发点,构建符合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课 程 体 系职业基础能力模块岗位基础能力岗位单项能力岗位专业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岗位提升能力岗位能力提升模块职业基础素质模块技术岗位能力模块操作岗位技能模块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技术化工分离技术化工设计与应用、化工安全控制和评价化工生产过程控制公用工程清洁生产技术基础化工节能技术环保概论化工生产技术工程制图及CAD化学基础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设备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两课体育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等数学顶岗实习毕业设计DCS操作实训生产实习半实物模拟实训管路拆装实训社会实践军训创新能力训练文体活动各种素质竞赛CAD实训分析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基础化学实训岗位认知实训 图 3 课程体系框图 4. 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中心,以化工企业工艺过程为对象,融合职业资格标准,构建项目化课程。重点建设化工生产技术、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技术和化工分离技术三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资金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建设资金计划见表5、6。 表5 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资金计划表(单位:万元)建设内容资金投入2011.10-2012.92012.10-2013.9合计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化工生产技术优质核心课程134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技术优质核心课程325化工分离技术优质核心课程314合计7613表6 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建设资金计划表(单位:万元)建设内容资金投入2011.10-2012.92012.10-2013.9合计开发工学结合的教材化工生产技术112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技术112化工分离技术202合计426(二)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根据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精神,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使命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新任务等要求,从自身学校办学实际出发,对鹿泉职教中心、宁晋职教中心等进行调研,共同探讨中高职衔接的内容、实施措施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是两个层次的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或规格上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差异性。要实现两者有机结合与衔接,必须从人才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评价模式改革、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进行衔接,从而体现出中职是高职的基础、高职是中职升华的目标。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实的业务基础、化工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能从事化工企业生产工艺控制、产能质量分析、设备使用与维护、产品销售、生产技术管理等岗位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中、高等职教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存在着诸如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层次性等共同特点,但也存在着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在程度上不同的差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区域产业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调研,合理制定与中等职业学校衔接的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多层次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专业结构布局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共性是都必须适应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相同步。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就业岗位,因此要通过广泛的职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依靠地方和行业,分析两类毕业生在岗位工作中各自的优势与差距,形成调研报告。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可以采用“相近对接”,如中职的化工工艺专业与高职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衔接,也可以采用“宽口径对接”,如中职的精细化工、盐化工等专业与高职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衔接,使更多的中职生有机会升学。3.课程教材体系的衔接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是课程的衔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的教学顺序,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两种阶段的课程标准不同,但相互之间应该衔接。课程体系衔接: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形成中、高职的合理定位。我院在07年以前多年招生对口升学、直通制中高职衔接班,已形成中高职衔接职教学体系。结合当前的职业教育,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衔接: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教材的衔接:为了避免中高职理论课、专业课及技能训练的重复,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教材要统一规划,中职与高职教材有机衔接。4.教育教学过程的衔接中职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将理论、实验、实训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将来的继续发展奠定必备的基础。高职教育也要将理论、实验、实训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既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也要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分析、判断、解决现场的实际技术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要与中职学校联合举办关于课程衔接的教学活动,研讨计划、规划教材、交流心得,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共同分析学生的特点,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爱岗敬业和创新意识。5.信息技术应用的衔接利用高等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完善现代教育教学条件,建立适合中职学生继续学习的专业网络学习点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库(专业核心课程),为中职在校生和毕业生再学习提供开放的网络平台。6.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高职招生考试是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但是目前招生考试中中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高职的招生考试与中职的教学内容不一致。做好高职对口招生的工作,有利于促进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以及二者的相互衔接。7.评价模式改革衔接中职教育要求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职教育要求学生既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又具备既精且专的职业技能,这实际上就给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利益主体,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按照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规格,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注重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法。8.教师培养培训的衔接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层次和结构普遍不能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不足,中高职衔接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以下措施加强对中高职教师的培训:(1)鼓励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或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2)可以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出去”是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行生产管理一线的实习实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请进来”是指从企业生产管理一线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学校讲座,以提高教师对最新生产实际的了解;(3)加强工学结合和项目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让教师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切实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9.行业指导作用的衔接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10.职教集团建设的衔接成立职教集团,可以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使其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关键。这种衔接的建立也赋予了校企合作更新的内涵,即合作模式由“一对一”“ 一对多” 变为“多对多”。学院为河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本专业与河北省石油和化工企业深度合作,取得良好效果,今后加强与中等职业学校的衔接,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中高职教育衔接建设资金计划见表7。表7 中高职教育衔接建设资金计划表(单位:万元)建设内容资金投入2011.10-2012.92012.10-2013.9合计探索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模式0.500.5课程体系建设0.50.51中高职衔接改革与研究00.50.5合计112(三)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1.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搭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