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论文:哲学教学策略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分析.doc_第1页
高中政治论文:哲学教学策略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分析.doc_第2页
高中政治论文:哲学教学策略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分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学教学策略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分析摘要文章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与哲学教学的特性,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并对结合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应注意的三个方面的渗透要点。对教学创新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关键词哲学教学,教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创新教育的范畴涵盖从教育思想观念到教育行为和操作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变革,尤为关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因素的改变。如今各学科间的渗透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手段,笔者以高中哲学教学为例,将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重要组成元素,与哲学学科教学综合设计,是哲学学科创新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一、哲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可能性分析哲学与心理学的一致性,是高中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心理学由于它所研究的对象即心理、意识,与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与哲学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研究对象看,心理学研究的客体是人。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心理学是研究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感情、意志和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从人与自然界的联系讲,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存在物;从人与社会的联系讲,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体现者,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是辩证统一的,所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规定着其心理、意识的本质。人的心理、意识从生理基础角度看实质上是人脑的产物;就其社会根源来讲,是在人类社会活动首先是劳动和社会交往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概括而言,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人)的反映,既依赖于人的自然存在,又依赖人的自然存在,又依赖于人的社会存在。在人的心理、意识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以辩证统一的形式存在、运动和发展着的,但社会因素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由此可见,心理问题实质是人的意识问题。心理健康与否,首要的关键在于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自我、反映客观环境,从而对自我、对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反作用。从哲学上看,心理健康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的意识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就是科学认识世界状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回答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它对世界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将这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以一种既唯物又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因此,在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可行的,它对高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协调高中生的知、情、意、行、人格的关系,良好地适应社会,从根源上解决心理健康的某些问题,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二、教学策略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策略心理学上在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无意注意中所接受到的认识,接受者往往会有认同感,易接受。作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使学生在一种非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接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找准渗透点是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高中哲学教学单元任务主要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四个方面的知识。1、在辩证唯物论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唯物论,正确评估自己,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主观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事物,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这导致学生产生或自大、或自卑的心理、不能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导致一系列其他的心理问题。通过辩证唯物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树立唯物的态度,把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渗透到我们的学习、待人和处事之中,从而能在生活中、学习中自觉地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放在客观环境之上,敢于面对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反思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2、在唯物辩证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辩证的思想,培养正确地处理问题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同学团结问题、升学就业问题、理想与现实关系问题等,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唯物辩证的思想,学生在看问题时往往容易绝对化,在行为上表现为好走极端,固执一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非此即彼,顾此失彼等做法。通过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对学生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避免偏激、固执、孤单等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有重要意义的。3、在认识论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培养正确认知事物能力只重表面不重实际,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是学生在认知事物时常犯的认识错误。这种错误是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通过认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区分现象和本质,把握认识规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认识事物时,不再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4、在人生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他人、与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怎样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不仅从根源上说明了社会的客观性,而且鲜明地指出青年学生应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做到心中有国家、集体和他人,反对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对学生建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一种正确的导向。三、重视哲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结合度1、要具有渗透意识。作为任课教师,自身应具备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手段,把握“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如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关爱学生,呵护其健康成长的心态,经常关注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要找好渗透点。从哲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看,在学科教学中,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的知识点或恰当的课堂时机(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偶然行为现象或学生思想的表现等),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同时,要对受教育的学生有所了解,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使渗透教育有的放矢。3、要把握好渗透度。因为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上首先要把握好学科(如哲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主、次的度,不可将学科教学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其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渗透教育要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度,不可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扩散得过宽,力争把握好一点。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是简单地拼凑,而是努力找出能结合的点,控制好不融洽的方面,哲学与心理健康从特性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在高中学生年龄进入成人的重要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