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深圳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深圳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深圳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深圳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现状综述第1节 现状概况1.1 总体规模据市教育局的统计资料,截止至2005年底,我市基础教育阶段建成招生的学校(包括附属学校)共有约646所,办学规模达到16836班,全市基础阶段共有在校生806786人,平均每校办学规模26班、平均每班学生数48人。场地及设施规模方面,截止至2005年底,我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共总用地约11.9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651.31万m2、生均用地规模14.83m2、生均建筑面积8.09m2、每校平均用地规模约2.04万m2 、每校平均建筑面积1.11万m2 、每校平均容积率0.55。1.2办学模式适应深圳城市人口长期高速增长的特点,也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的优势,目前深圳在基础教育设施办学模式方面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主要的办学模式有公办和民办两种,另有少量国有民办学校。1.2.1基本情况公办学校指场地及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或政府指定开发商配建,教学活动的组织及管理由教育部门负责。目前深圳基础教育设施中公办学校382所,占全部学校数的59%,总用地面积7.91平方公里(占全市现状建设用地总量的1.1%),总办学规模9819班,平均每校26班。民办学校指场地及设施由企业租用场地或自行建设,实际教学组织及管理由教育部门企业负责,教育部门只负责对其进行监督。目前深圳基础教育设施民办学校246所,占全部学校数的38%,总用地面积3.73平方公里,总办学规模6554班,平均每校27班。国有民办学校指场地及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或政府指定开发商配建,实际教学组织及管理由教育部门指定的国有企业、国内私企及外资企业负责,教育部门只负责对其进行监督。目前深圳基础教育设施中国有民办学校18所,占全部学校数的3%,总用地面积0.31平方公里,总办学规模418班,平均每校23班。1.2.2发展历史深圳不同办学模式学校的建设发展历史与国家的教育政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基础教育作为各级政府计划内供给的公共服务,完全由政府投资建设管理,1980年代以前,深圳共有130多所学校,其办学时间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不等,全部为公办学校;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基本延续政府全部承担的单一模式,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深圳又新开办学校130所左右,也全部为公办学校;1987年的义务教育法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思路后,1995年左右深圳出现第一所民办学校, 从1995年至今的十来年间,在人口迅速扩展的压力和鼓励民办教育的政策日益成熟的条件下,深圳的社会力量办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期间共新开办学校310所左右,其中民办学校占了70%(225所),可以说,最近十年是深圳民办教育大发展的十年。1.2.3不同办学模式学校场地设施条件从场地设施条件来看,三种办学模式在用地规模、建设规模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表1-1:不同办学模式及教学阶段场地设施条件比较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民办公办民办公办民办公办每校平均用地面积(ha)0.851.692.323.10无4.03每校平均建筑面积(万m2)0.540.821.491.67无2.31生均用地面积(m2)9155221无27生均建筑面积(m2)7.535.73331115备注:由于国有民办学校数量不多,在此仅比较公办及民办两类学校。1.3生源结构1.3.1总体情况从基础教育阶段生源结构来看,呈现典型的人口外来型城市的特点。截止至2005年底,全市在校学生中,深圳户籍的学生288456人,占全部学生数的36%,非深圳户籍的学生518330人,占全部学生数的64%。其中小学阶段深圳户籍的学生151779人,占小学阶段全部学生数的27%,非深圳户籍的学生414499人,占小学阶段全部学生数的73%;初中阶段深圳户籍的学生84592人,占初中阶段全部学生数的48%,非深圳户籍的学生90859人,占初中阶段全部学生数的52%;高中阶段深圳户籍的学生50285人,占高中阶段全部学生数的80%,非深圳户籍的学生12972人,占高中阶段全部学生数的20%。表1-2:不同教学阶段学生户籍情况一览表(单位: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深户非深户合计深户非深户合计深户非深户合计特区8601211258119859347886293897727533644522938873宝安3645915937619583519902319405184210169480214971龙岗293081425421718501680429530463348272294111213合计15177941449956627884592908591754515208512972650571.3.2需求差异深圳人口年龄结构以外来劳动适龄人口为主,体现在各教学阶段学位的需求上,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存在明显的差异,户籍人口由于相对稳定,各阶段的在校生规模基本一致;而非户籍人口由于主要在青年阶段(16-35岁)居住在深圳且家庭户比例相对偏低,其子女就学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且每百人拥有的学生的数量明显低于户籍人口。表1-3:小学阶段不同户籍、不同地区居民学位需求情况一览表总人口(人)户籍人口(人)户籍小学生(人)百人拥有小学生(人)非户籍人口(人)非户籍小学生(人)百人拥有小学生(人)特区31377651142585860127.5319951801125815.64宝安33005003549343645910.2729455661593765.41龙岗1839200321803293089.1115173971425429.39总计827746518193221517798.3464581434144996.42表1-4:初中阶段不同户籍、不同地区居民学位需求情况一览表总人口(人)户籍人口(人)户籍小学生(人)百人拥有小学生(人)非户籍人口(人)非户籍小学生(人)百人拥有小学生(人)特区31377651142585478864.191995180293891.47宝安3300500354934199025.612945566319401.08龙岗1839200321803168045.221517397295301.95总计82774651819322845924.656458143908591.41表1-5:高中阶段不同户籍、不同地区居民学位需求情况一览表总人口(人)户籍人口(人)户籍小学生(人)百人拥有小学生(人)非户籍人口(人)非户籍小学生(人)百人拥有小学生(人)特区31377651142585336442.94199518052290.26宝安3300500354934101692.87294556648020.16龙岗183920032180382722.57151739729410.19总计82774651819322520852.866458143129720.20备注:表中每百人拥有学生数根据市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我市人口相关数据及市教育局2005年对全市在校学生的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详细资料见附表1。数据来源于各区学校调查表汇总2005年7月,由于部分民办学校的现状建设规模无统计数据,所以数据只包括595所学校此项统计数据只包括独立小学359所、独立初中55所及独立高中19所,其它跨教学阶段办学的学校不作统计。1.4空间布局1.4.1空间分布从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分布情况来看,主要体现为公办及民办学校在特区内外的差异性分布,特区内以公办学校为主,公办学校办学班数达到总量的84%,民办学校办学班数为总量的16% ; 特区外公办及民办学校规模基本持平,公办学校办学班数达到总量的43%,民办学校办学班数达到总量的57%。表1-6:不同行政辖区基础教育各教学阶段教育办学规模一览表(单位:班)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民办公办民办公办民办公办特区7433232170138498788宝安25091633509511107278龙岗2244136252547967236合计549662271204237427213021.4.2服务范围从学校的布局来看,就读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独立性差,对就学距离要求较高,深标也对小学、初中服务半径提出了具体的规定,而高中阶段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强,对学校距离的要求相对较低。本规划重点对现状小学和初中的有效服务范围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区位、不同居住用地类型的居住用地开发强度、主要户型及居民户籍结构进行分类,按照表1-3、1-4中统计的现状特区内外不同户籍结构居民小学及初中学位需求指标测算所有居住用地的小学及初中学位需求,再结合现状小学、初中的设计办学规模数据,利用gis分析软件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拟合现状供给的学位及实际需求,得到全部小学及初中对居住用地的覆盖情况的图件及相关的统计数据(表1-7)。结果显示现状小学就近入学的范围内共覆盖居住用地127.51平方公里,占全部居住用地的75.8%;现状初中就近入学的范围内共覆盖居住用地114.5平方公里,占全部居住用地的68.1%,还有少量学生需要到离居住地较远的学校就读。另外,观察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对建设用地及居住用地的覆盖率的差异,发现与民办学校相比,公办学校覆盖较少比例的建设用地却覆盖较高比例的居住用地,可见公办学校在选址建设时更还地考虑了与居住用地的结合,在布局上明显优于民办学校。表1-7:现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服务范围一览表学校服务范围对居住用地覆盖情况服务范围(km2)服务范围内建设用地(km2)建设用地覆盖率 (%)投影内居住用地(km2)居住用地覆盖率 (%)公办小学513.43 252.15 39.7 85.89 51.1 民办小学562.77 284.61 44.8 76.89 45.7 小学合计909.15 428.16 67.4 127.51 75.8 公办中学443.57 234.30 36.9 76.53 45.5 民办中学516.19 242.76 38.2 65.57 39.0 中学合计826.57 392.70 61.8 114.49 68.1 1.4.3学校布局按照学校覆盖范围与居住用地空间上的关系,可从学校布局情况方面将深圳建设用地分为以下三类地区。1.4.3.1学校布局适宜地区学校的实际服务范围对居住用地覆盖较好、重叠现象又不是很严重的地区,表明学校的布局较好地适应了周边居民就近入学的要求,又没有过量配置,造成资源浪费,属于学校布局适宜地区。特区内的福田、罗湖两区大部分片区教育设施布局适宜,包括景田片区、皇岗片区、福田南片区、园岭片区、水贝片区及黄贝岭片区等,覆盖程度较高。这些地区都属于规划和建设发展较成熟地区,整体配套水平都较高。特区外的教育设施布局适宜地区主要集中在各街道中心地区,这些地区发展相对成熟,人口结构及数量也相对其他不成熟地区要稳定,因此基础教育设施配套较为完善和合理。1.4.3.2学校服务欠缺地区即使将学校合理服务范围适当扩大,周边仍没有学校的地区,表明该地区学龄居民无法就近入学,为学校服务欠缺地区,这类地区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类是近年新建居住片区,主要是特区内新开发的住宅片区,地块规模一般不大,并不是每个地块配建学校,由于居住用地与配套设施建设时序上的错位,学校相对较少,如特区内深圳湾填海区、南油-前海片区、莲塘、福田南等地区,特区外新安填海区。一类是近年发展较快的工业居住混合地区,主要是特区外各街道中心地区外围片区,以暂住人口为主,但也存在一定规模的学位需求,公办学校一般未覆盖到而民办学校由于场地、办学许可等方面的限制也暂时未覆盖到的片区,如松岗红星-松涛-花果山片区、龙华北部大浪-同胜片区、坑梓金沙-沙田片区及坪山大工业片区等。一类是在城市整体功能结构调整过程中功能变迁较大的地区,由于城市功能的变化,人口结构及教育设施需求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原有教育设施供不应求,如特区内南油片区由于工业用地外迁居住人口增长导致学位不足,高新片区由于部分用地功能调整为居住而配套设施未做相应调整导致学位不足。还有一类是人口密集地区,主要是旧村及建设年代较早的旧居住区,旧村如下沙片区、岗厦片区,适应廉租房需求不断加大开发强度而配套设施建设没有相应完善,导致学位需求紧缺;而翠园片区等旧居住区则由于原有建设标准偏低难以适应现阶段教学设施要求。表1-8:现状学位紧缺地区一览表行政区小学阶段学位紧缺地区初中阶段学位紧缺地区福田福田南片区、八卦岭片区、梅林地区、赤尾片区、安托山片区、中心区南片、上沙下沙片区福田南片区、八卦岭片区、梅林地区、赤尾片区、安托山片区、中心区南片、上沙下沙片区罗湖布心片区、草埔清水河地区、泥岗片区、布心片区、莲塘、黄贝岭地区、鹿丹村地区、莲塘地区、碧波地区、太安路地区、二线插花地布心片区、草埔清水河地区、泥岗片区、布心片区、莲塘、黄贝岭地区、鹿丹村地区、莲塘地区、碧波地区、太安路地区、二线插花地南山华侨城地区、南油前海片区、西丽地区、高新片区、大学城片区深圳湾华侨城地区、南油前海片区、西丽地区、高新片区、大学城片区盐田小梅沙片区盐田后方陆域地区宝安龙华民治片区、新安老城片区、新安填海区、松岗红星-松涛-花果山片区、观澜北部地区西乡桃源居丽景城片区、新安老城片区、大浪片区、新安填海区、松岗红星-松涛-花果山片区龙岗坂田片区、坑梓金沙沙田片区、坪山大工业片区、布吉石芽岭片区、宝龙工业城地区、龙岗中心片区、葵涌以东的沿海地区坑梓金沙沙田片区、平湖物流园区、坪山大工业片区、布吉石芽岭片区、宝龙工业城地区、龙岗中心片区、葵涌以东的沿海地区1.4.3.3学校布局过剩地区多个学校实际服务范围重合较多的片区,定义为学校布局过剩地区,包括整体过剩片区和局部过剩片区两类。整体过剩片区各阶段学校规模都相对过剩,如罗湖怡景-湖滨-碧波片区、福田竹子林片区、福田益田片区、罗湖红岭-松园片区、罗湖东门片区、平湖新南片区、新安洪浪-大浪-灵芝园片区、观澜街道中心片区、龙城中心区、坑梓中心及沙田地区、坪山坪环地区等等。局部过剩片区往往某个阶段学校偏多而其它阶段学校又相对不足,呈现典型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如横岗六约片区小学密集而初中相对较少,龙岗紫薇片区初中较多而小学相对较少。按照深标分为1-4共四类居住用地。根据2005年深圳建设用地普查数据,现状居住用地总量为703km2,建设用地覆盖率取学校服务范围值与703km2的比值。根据2005年深圳建设用地普查数据,现状居住用地总量为186km2,居住用地覆盖率取学校服务范围值与186km2的比值。备注:本部分分析基于学生全部选择居住地附近学校就近入学、学校全部按照设计的班数及标准的班级人数招生的假设进行拟合。1.5使用效率1.5.1设施使用效率整体来看,我市基础教育阶段设计办学规模18894班,实际总办学规模16836班(其中公办学校设计办学规模10721班,实际办学规模为9903班,民办学校设计办学规模8173班,实际办学规模为6972班),现状基础教育设施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具体到各个学校,由于场地设施条件、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的差距,各学校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区际、校际差异,单个学校使用效率参次不齐。以实际办学班数与设计班数进行比较,综合各学校每班平均人数资料后可基本对各校设施使用效率有基本的了解。表1-9:现状小学阶段设施使用效率最高的十所学校序号学校名称设计规模办学规模使用效率平均每班人数班班实际/设计人1深圳实验学校国际部515325%432西乡流塘小学1220167%593翠茵小学2430125%614梅林小学2535140%525福南小学2431129%546龙城街道爱联小学2424100%677新洲小学2430125%528梅山小学1824133%489布吉街道沙西小学2424100%6310深圳小学2430125%50表1-10:现状初中阶段设施使用效率最高的十所学校序号学校名称设计规模办学规模使用效率平均每班人数班班实际/设计人1深圳中学1647 303%50 2西乡中学921 233%64 3深圳大学附属中学412 300%49 4深圳实验学校国际部724 325%42 5深圳实验学校1531 208%45 6海湾中学3037 123%62 7海滨中学2430 125%60 8宝安中学初中部3641 114%60 9深圳市碧波中学1316 127%54 10深圳外国语学校2234 157%43 表1-11:现状高中阶段设施使用效率最高的三所学校序号学校名称设计规模办学规模使用效率平均每班人数班班实际/设计人1深圳大学附属中学10 30300%50 2深圳中学20 62303%49 3西乡中学9 20222%59 综上,设施使用效率相对较高的学校主要是如下几类学校:一是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集中体现为国家、省、市级重点学校,如深圳实验学校国际部、深圳中学、宝安中学。二是人口密集地区的学校,由于服务范围内学位需求旺盛而教育设施不足形成超负荷运转,如梅林小学、翠茵小学等。同样,可列出现状设施使用效率相对较低的学校。表1-12:现状小学阶段设施使用效率最低的十所学校序号学校名称设计规模办学规模使用效率平均每班人数班班实际/设计人1梅沙小学15960%342公明楼村小学241042%393荔轩小学361542%384南澳街道西冲小学66100%155葵涌街道坝光小学66100%146碧海小学361233%397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541630%378前海学校(小学部)30620%459荔园外国语小学24417%3510观澜街道广培小学241250%43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现状各学校设计办学规模及学校实际办学规模数据,以学校实际办学班数与设计办学班数的比值作为衡量该校使用效率值。表1-13:现状初中阶段设施使用效率最低的十所学校序号学校名称设计规模办学规模使用效率平均每班人数班班实际/设计人1桃源中学30 2273%46 2南山外国语学校27 2179%42 3竹林中学30 2377%41 4彩田学校33 2472%42 5央科所附校26 1973%41 6深南中学30 2273%35 7南头同乐学校22 1464%40 8南山学府中学36 2158%41 9盐田外语中学36 1336%33 表1-14:现状高中阶段设施使用效率最低的三所学校学校名称设计规模办学规模使用效率平均每班人数班班实际/设计人1布吉街道布吉高级中学604270%492南山外国语学校151279%393博伦职校(南头)302067%39综上,设施使用效率相对较低的学校主要是如下几类学校:一是相对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服务范围内人口有限,即使按照最小规模配置学位数仍多余实际需求,如西冲小学、坝光小学等。二是部分新建设的学校,由于教学质量难以预期,其服务范围内家长选择学校优先考虑其它老学校,如梅沙小学、桃源中学等。1.5.2土地使用效率从学校土地使用效率来看,特区内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公办小学为例,特区内以较少的用地面积、较高的开发强度达到较大的办学规模,其平均开发强度甚至超过深标相关标准;而特区外公办小学普遍用地面积偏大、开发强度偏低,用地标准远高于深标相关标准。表1-15:现状公办小学开发强度比较学校名称学校数平均每校班数平均每校用地面积平均每校建筑面积平均容积率所班ha平方米-特区内134261.1277560.69宝安65232.3690400.38龙岗56212.2982320.36深标相关标准:18班小学,用地面积113001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6100平方米;36班小学,用地面积226002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012200平方米。 第2节 现状主要特征2.1 适应城市规模增长,学校建设规模逐年上涨应该说,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及用地规模的逐步增长,基础教育设施也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从建市以前深圳已有的130多所学校发展到目前600余所学校,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设施与城市规模同步增长。以“十五”期间为例,城市人口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700万到2005年公安部部门统计的1200万,人口规模增长70%,城市用地规模2000年的467平方公里从增长到2005年的703平方公里,用地规模增长50%,同期基础教育阶段设施从400余所增长至600多所,增长幅度也超过50%。而从近五年城市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及基础教育办学规模的年度情况来看,基础教育也基本上实现了与城市的同步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政府财政投入上的重视,2001-2005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从57.71亿元增加到103.79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从41.09亿元增加到70.69亿元,教育投入较好地落实了国家规定的“三个”增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空间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视,基础教育设施作为公共配套设施重量最大的一部分,历来受到规划部门的重视,在法定图则中予以优先落实,在覆盖全市的特区内外分区、组团规划中,也严格按照未来的人口规模及结构共配置了800多所学校,对构建全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网络形成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表1-16:近年深圳城市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及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增长情况示意 年度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城市常住人口规模(万人)432.94 468.76 504.25 557.41 597.55 827.75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467.2488.48513.28535.73568.12702.94基础教育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万人)44.1150.9758.5767.0576.0283.48公办学校数量(所)309315326338350382民办学校数量(所)92119158185222264学校合计(所)4014344845235726462.2按照“两个为主”原则,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在人口规模长期超常规增长态势下,深圳市政府按照“15”文件精神,按照管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接受义务教育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积极负担起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暂住人口子女在深圳接受教育的义务。2.2.1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基本解决包括暂住人口在内的全部基础教育需求。深圳市政府不分户籍情况,基本承担起了在深居住的所有人口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义务。据教育部门统计数据,2005年深圳基础教育阶段在校生中,深圳户籍学生28.8万人,仅占全部学生总数的36%,在深圳就读的学生总数中其余64%的学生约51.8万全部为暂住人口子女(包括少量外籍及港澳台学生)。表1-17:2005年深圳各教学阶段不同办学模式学校中不同户籍情况学生规模统计学生人数(人)占总人数比例(%)小学阶段深户15177927非深户41449973合计566278100初中阶段深户8459248非深户9085952合计175451100高中深户5208580非深户1297220合计65057100总计深户28845636非深户51833064合计806786100资料来源:市教育部门统计资料。2.2.2以公办学校为主,解决了大部分基础教育需求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深圳以公办学校为主(占全部学位的60%),解决了包括户籍人口及暂住人口子女在内的多数学位需求,同时结合深圳实际积极鼓励引导民办学校发展,整体上呈现公办为主民办为辅(占全部学位的40%),协同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公办学校方面,在首先解决户籍人口子女就学需求的情况下,提供了大量学位供非户籍学生就读,截止2005年底,深圳基础教育阶段共有在校户籍学生28.8万,而公办学校实际提供学位48.4万,公办学校中超过50%的小学学位,超过30%的初中学位(详见附表1-2)接受暂住人口子女就学,充分体现了提供义务教育以人口流入地政府为主的思想。民办学校方面,1995年以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市场配置的民办学校由于从策划到开办周期相对较短,开办的场地设施要求也相对较低,在暂住人口聚居地公办学校暂时未覆盖的地区,民办学校应运而生,在主要满足部分暂住人口就学需求的同时,也接受部分(6.3%的小学学位,12.5%的初中学位,详见附表1-2)户籍学生就近入学。表1-18:2005年深圳各教学阶段不同办学模式学校中不同户籍情况学生规模统计办学模式小学初中高中总数非深户深户总数非深户深户总数非深户深户公办312260176540135720118529410907743953661886644795民办25401823795916059569224976971531139641067290合计5662784144991517791754519085984592650571297252085资料来源:市教育局2005年相关统计资料。2.3受人口结构影响,现状学位需求集中在小学阶段从学位需求规模来看,具有深圳户籍的居民一般稳定居住在深圳,其子女也基本在深圳接受基础教育;而暂住人口根据其在深圳居住年限的长短,其子女或在深圳、或在家乡、或在第三地接受基础教育,因此暂住人口在深接受基础教育的子女占暂住人口总量的比例远低于户籍人口同一比例。从学位需求结构来看,深圳暂住人口以劳动适龄型人口为主(集中在35岁以内),其子女就学也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虽然千人拥有小学生比例远低于户籍人口,由于暂住人口总体规模(645万人)远大于户籍人口(182万人),占城市总人口比重接近80%,暂住人口学位需求特征直接影响到整体学位需求规模从小学-初中-高中迅速递减,呈明显的“底大顶小”的三角形结构。以2005年为例,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学生人数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8.7:2.7:1,其中户籍学生人数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3:1.7:1,非户籍学生人数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32:7:1。2.4户籍学生就学高峰稳定上移,整体需求重心缓步上升在深圳城市人口总规模增长的同时,户籍人口比重虽然不大,但其规模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由于户籍人口相对稳定,其子女也稳定地在深圳就读,呈现明显的就学高峰逐年上移的趋势。非户籍人口由于流动性大,在深圳产业结构没有大的调整以前,始终吸引的是外来大量低端的劳动适龄人口,虽然规模逐年上涨,在学位需求结构上其实是相对稳定的集中在小学阶段。总的需求结构上,受户籍人口规模稳步增加、就学高峰稳定上移的影响,在整体维持三角形的结构下,需求重心逐渐上移,另一方面,考虑中考和高考准考政策逐步放宽后,部分非户籍人口在深圳就读初中及高中的需求将得到释放,也将产生更多较高教学阶段的学位需求。2004-2005年各年级户籍学生数(蓝)、非户籍学生数(紫)及总学生数(黄)比较。根据市教育部门、统计部门及规划部门相关资料统计整理。第3节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目前基础教育设施的发展来看,还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3. 1 人口持续高速增长,学位供给略显不足据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截止至2005年底,我市基础教育阶段建成招生的学校(包括附属学校)共有约646所,办学规模达到16836班,招生人数达806786人。而另一方面,据相关统计数据测算,我市基础教育阶段设计办学规模达18894班,按照每班50人/班计算,设施实际可接纳学生944700人,现有设施利用率89%。其中公办学校设计办学规模10721班,实际办学规模为9903班(相当于23个36班的学校空置,实际使用中部分学校超负荷运转招收了比设计规模更多的学生,扣除其多招的学生后闲置的学位可能更多),设施利用率为92;民办学校设计办学规模8173班,实际办学规模为6972班,设施利用率为85。由此可见,从总体办学规模来看,我市提供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位规模足以满足各阶段学位需求且还有部分盈余,考虑学位供给与需求在微观区位上难以完全匹配及部分新学校开办初期难以一次满额招生的现实情况,总体规模也应基本适应需求,但实际生活中又总体上感觉到上学难、学位紧张,分析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3.1.1用地规模扩张迅速,基础教育设施网络客观上未形成全覆盖过去二十多年,深圳人口总体规模长期保持超常规增长态势,人口规模屡屡突破预测规模,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任务繁重,而人口结构的特殊性及人口流动的频繁性也使基础教育设施的需求预测显得异常复杂。在此情况下,规划、教育等相关部门通过不断完善基础性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引导部分社会机构办学等方式基本满足了基础教育学位需求。但同时由于公办学校建设周期的影响,部分新区建设中配套设施建设未及时跟上,目前客观上也还存在着少量基础教育设施服务范围未覆盖的地区,局部地区学位紧缺,学校配置难以满足完全就近入学要求。另一方面,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数百所民办学校受现状场地条件、租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际选址时缺乏与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的良好衔接,存在部分地区重复设置而部分地区处于真空的现象,对扩大基础教育设施整体覆盖范围的作用有限。3.1.2教育资源、财政投入差异化配置,规划学校使用效益难以达到最优从学校场地及设施等基础教育设施空间资源的配置来看,一般遵循均衡布局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而现有学校中,公办学校有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区重点及一般学校等众多等级差异,民办学校有不同收费的标准,各学校间教学质量、收费标准上差异明显,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择校现象相对普遍。分析显示,现状三百多所公办学校中,超过15%的学校超负荷运转而同时有接近20%的学校尚未招满学生,部分教室空闲;现状公办学校中接近2%的班级平均人数超过55人,而尚有14%左右学校每班平均人数不足35人,各学校实际招生范围对应相应的服务人群而非规划设定的服务空间范围,其真实的服务范围往往大大超过就近入学的范围、且相互频繁交叉。虽然有部分新学校开办初期难以一次招满全部学生、部分偏远地区生源不够的影响,但择校是最主要的原因。表1-19:现状公办学校办学场地使用效率办学场地使用效率(实际办学班数/设计办学班数*%)办学场地使用效率值200以上15020010015090100508050以下合计公办学校数量(所)51552384929377所占比例(%)1.330.2714.5963.1313.007.69100表1-20:现状各公办学校班级平均人数一览表学校班级平均人数平均人数值(人/班)60以上55604555354535以下合计公办学校数量(所)515523849348所占比例(%)1.440.2915.8068.3914.08100.00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各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化配置使得部分学校人满为患而部分学校学位过剩,加剧了局部地区基础教育设施的紧张局势,使就近入学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也使得均衡布局的学校难以完全发挥效益。在早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欠帐太多” 而只能“让部分人先富起来”,因此我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推行了重点学校建设制度,一方面是集中国家财力、人力,选择优秀学生为国家“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而设立,另一方面,它的职责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但重点学校建设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的实施人为地扩大了校际之间在财政投入、教师资源等一系列教育事业相关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助长了择校风气。时至今日,城市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获得了较大提高,当时建立重点学校的目的都已基本实现、建设重点学校的背景也已发生变化。而随着居民整体教育需求增加,基础教育阶段更应回归其基础性、义务性,保障每个居民享有平等接受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权利应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差异化发展的重点学校也理应逐步引导其向大学及以上阶段发展。 3.1.2土地储备及开发过程中,配套基础教育设施在区位、规模及时序上不配套在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及旧区的更新改造中,目前还存在部分单一的、缺乏系统性的开发计划。从规划新增学校的建设来看,基础教育设施作为最基本的配套设施,其建设只有与周边的居住、就业岗位同步建设才能最好的发挥配套的作用,如果因为部分地区拆迁建设难度相对较小、建设周期相对较短一哄而上优先建设,而周边并未产生有效的学位需求,则可能会带来大量设施的闲置。反之,如果因为部分地区拆迁难度大、地块规模不足而单一投放居住或者产业用地,一旦建成投入使用,人口及就业岗位增长,必然对现有周边的配套设施形成压力,造成配套不足的局面。3. 2办学主体过多,供给与需求略有错位3.2.1民办学校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公益性、义务性体现不够过去二十多年,深圳人口总体规模长期保持超常规增长态势,人口结构上以特区外加工制造业及特区内餐饮服务业为主的人口密集型产业吸引了大量劳动适龄型外来人口,据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深圳2004年共有非深圳户籍人口1006万,其中接近80%(786万)职业为务工(699万)和服务(87万),大规模的人口集聚附带产生了大规模的学位需求,继而形成需求结构集中于小学阶段的特征。即使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虽然总人口规模远低于上述两个城市,但深圳小学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甚至略高于北京、上海,初中、高中在校学生远低于北京、上海。超常规的增长态势使得政府在提供义务教育设施方面疲于应付,而国家鼓励社会办学的政策指引下,深圳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相对完善,民办学校获得较大发展, “十五”期间在公办学校建设的同时,新增各类民办学校131所,占深圳全部民办学校数量的一半,大大缓解了政府供给教育用地的压力。大量集中在较低阶段的学位需求刺激了民办小学及初中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了延缓了政府提供公办学校的步伐,出现现状深圳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比例偏高的现象,与义务教育公益性、义务性的要求存在一定偏差。3.2.2行业主管部门办理中职学校,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发展不均衡目前24所中职类学校分属区政府及教育、工会、劳保、文化、体育、卫生等十多个部门,是典型的计划体制下部门内部“小而全”设置多种功能的产物,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各中职学校在招生专业、招生范围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相互交叉,学校规模参次不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就读中职学校的宣传、引导,中职学校基本实现免试入学,仍显招生不足,与普高学位紧张局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存在现有学校资源利用不足的情况。3. 3 城市建成区规划教育设施实施操作困难3.3.1规划教育设施70-80%位于现状城市建成区,拆迁改造周期长从城市规划来看,法定图则编制过程中基本按照深标要求配置了教育设施,组团规划到2020年配置基础教育设施八百多所,上版近期建设规划也明确建设十所寄宿制高中等相关内容,但由于深圳长期外延扩展的发展模式下,建设用地所剩无几,新规划的学校大都位于现状建成区,据项目组统计,组团规划确定的八百多处基础教育设施中,除去保留的现状学校(约四百多所),剩余近四百所学校中地块红线全部或部分位于现状未建设区域的仅107所,其余规划拟新建的学校70-80%均位于现状建成区,需要通过更新改造来完成建设,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影响规划实施进度。3.3.2特区外用地产权复杂、利益主体多,改造难度大由于特区内外在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异,特区外基本由原村镇主导长期在较低层次上发展,包括基础教育设施在内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因此规划新增学校的空间分布也主要位于特区外现状建成区。在特区内外长期二元制的结构下,特区外的空间发展其实相当程度上没有统一到规范的规划管理体系中,据项目组统计,目前深圳建成区中,超过全市建设用地规模一半(右上图灰色部分)的现状建设用地没有获得正常的规划审批,由此,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涉及包括原村、镇集体、开发商及原居民等大量错综复杂的利益主体,在目前城市化转地尚未结束、大量违法用地尚未处理的情况下,通过更新改造建设公益性设施更显得艰难。 设计办学规模指规划设计要点批准的办学规模,一般用“*班来表示”,反应学校所具备招生班数的场地设施条件,实际使用时,有些学校因为教学需要或加建、或将不包括在设计办学规模内部分功能室改作教室,可视为其实际办学规模,实际办学规模与设计办学规模的比值基本反应了场地及设施的使用效率。第二章 供需分析第4节 需求趋势及规模4.1综合发展环境4.1.1国家层面教育发展政策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及发展目标的发展变化,我国基础教育设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政府计划供给到政府社会共同建设再到政府为主建设的过程。我国于1987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提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管理下,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举办本法规定的各类学校。城市和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必须包括相应的义务教育设施。”1992年3月14日国家教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中具体指出“适龄儿童、少年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借读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以其户籍所在地的规定为准。” 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初、中期,国家重点是解决义务教育阶段设施的有无问题,办学主体上鼓励多样化发展,在设施提供的对象上以户籍地政府为主。而随着全国范围跨区域、跨地区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以及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认识,教育事业发展政策也正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新修订且即将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同时也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组织实施主体。其中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同时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国家层面的法规、政策及规范等因为适用全国且相对稳定,对城市的影响往往最为广泛和深远,必将对深圳未来教育事业产生直接的影响。4.1.2深圳城市人口发展思路“十一五规划”对未来城市人口发展思路指明了方向,集中体现为控制人口规模和优化人口结构。相关内容如下:加强和完善人口计划管理,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持人口有计划适度增长,争取201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900万人以内。发挥产业调整对人口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实行长期稳定的调控措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释放一批人口数量,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一批人口素质,通过健全管理机制控制一批新增人口。进一步完善户籍人口迁入政策,加强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加快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引导人口流动。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人口规模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引导和控制劳动密集型产业,严格执行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综合发挥产业调整引导、区域开发引导和市场机制引导的三重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建设强度,促进人口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适当扩大户籍人口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