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xx监测方案_第1页
福建xx监测方案_第2页
福建xx监测方案_第3页
福建xx监测方案_第4页
福建xx监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莆田人防工程监测方案 -第 - 1 - 页 共 12 页 XX 人防工程 施工施工阶阶段周段周边边建筑物及建筑物及结结构主体构主体变变形形监测监测方案方案 监测单位:河南 XX 地质测绘院有限公司 编 制 人: 审 核 人: 编制日期:2010 年 03 月 13 日 - 2 - - 2 - 目目 录录 1前言前言3 2监测目的内容监测目的内容3 3监测方案编制依据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4监测方案设计监测方案设计4 5裂缝监测裂缝监测 6设计警戒值设计警戒值9 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应急监测应急监测10 9.质量管理措施质量管理措施10 10.安全与环境保护安全与环境保护11 福建莆田人防工程监测方案 -第 3 页 共 12 页 1前言前言 该工程地点为 XX 市市区文献路(为城市主干路)。拟建工程为平战结合地下人防 工程,工程设于文献路路面以下,总长度 1200 米,宽度 22m,占地面积为 26400 m2,总建筑面积约 52500m2。地下设两层框架结构,现路面标高(黄海)7.84- 12.07m,工程底板标高预计为-13.0m(以现路面标高为准),采用逆作法施工。拟用筏 板基础。 由于工程沿道路展布,拟建工程与周边建筑物距离较近,故应在开挖施工时采 取基坑支护(监测)措施及周边建筑物的监测才适宜建设。根据委托方提供的总平图 及地形图,本次人防工程 I 期施工监测范围为文献路沿下磨溪(K1+200)至八二一路 段 1200 米,工程场地沿文献路展布,现地面标高为 7.5-12.0 米,地形平坦,地面高 差小于 5m。工程场地两侧均毗邻建筑物,一般层数为 4-8 层,绝大多数采用浅基方 案;个别地方为 10 层或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按设计方案,拟建工程边界与周边建 筑物的距离大于 3 米。沿线两边 25m 范围约分布 70 幢多层及高层建筑,其中包括 凤山寺、文峰宫、古谯楼三座历史文物建筑,根据现场的初步踏勘情况,综合判定 该人防工程监测等级为一级。 2监测目的及内容监测目的及内容 2.1 监测目的监测目的 通过对支护系统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特征的实时监测,及时了解支护系统以及 周边建筑的安全性状。 通过基坑的沉降变形的监测,了解基坑支护的安全性, 。 根据随时掌握的监测参数,及时与设计施工单位沟通,以保证信息化安全施 工。 2.2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 、基坑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拟设 30 口测斜井 4 4 、基坑周边土体及建筑垂直位移监测,拟设约 222 个监测点 、人防工程主体结构(顶板、立柱)垂直位移监测,拟设约 78 个监测点 、部分建筑物以及地表裂缝监测,依现场实际状况 、施工期间水位监测,拟设 30 口水位监测井 3监测方案编制依据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本监测方案的设计与编制,主要依据如下相关的要求及有关现行国家规范、规 程、行业技术标准。 3.1 甲方的委托及要求甲方的委托及要求 甲方的委托意图及提供的工程设计施工图件。 3.2 有关规范、规程有关规范、规程 除执行设计部门提出的各项技术要求外,还将按顺序执行以下现行国家规范、 规程和行业技术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94) ;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91) ;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91) ;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8-2007) ;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4监测方案设计监测方案设计 本工程总长度 1200 米,宽度 22m,占地面积为 26400 m2,总建筑面积约 52500m2 。基坑上部主要为回填块石及淤泥质土,基坑的支护系统为 SMW 工法桩 以及水泥土搅拌桩。 根据委托方监测目的、设计部门提出的各项技术要求,及有关现行国家规范、 规程、行业技术标准,结合本次监测项目的特点,我公司拟按如下监测方案对本次 福建莆田人防工程监测技术设计书 5 项目进行监测。 4.1 基坑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基坑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是为了掌握基坑支护结构施工的安全性。 4.1.1 水平位移的监测点的布设 在本次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中,水平位移的监测主要通过埋设测斜管, 利用测斜仪器进行测量水平位移,分别在基坑周围结构薄弱处布设测斜孔。 根据甲方提供的监测总平面布置图,水平位移共布 30 测点。 4.1.2 测斜管的埋设 测斜管采用专用高强度 PVC 塑料管(70mm) ,将测斜管底部密封,成孔后组 装,连接处用扣件连结,扣件部分再用胶带密封。 测斜管埋设步骤:定位放样、钻机成孔、埋放测斜管、中粗砂封孔、测初始值。 埋设在基坑周围土体的测斜管首先采用全站仪定位放样,利用极坐标法测放。 成孔采用 146mm 孔径,孔深 20m,孔斜不超过 1%。成孔后首先用钻机洗孔,将 测斜管底部密封,然后把 PVC 塑料管放入孔内,并同时注满清水。在钻孔与测斜管 之间充填中粗砂,固定并保护测斜管。自然地面铺设碎石垫层。测斜管埋设完毕后, 在三天内连续检查其是否稳定,以取得水平位移观测的初始值。 埋设在支护桩管外侧的测斜管需要粗砂回填密实。稳定后连续三次测定基准值。 测斜管的结构与埋设示意图见下图: 图 4.1.6 测斜管的结构与埋设示意图 1.测斜管 (内径 58,外径70) 2.回填石 1 2 5 3 4 6 6 料 3.钻孔(146) 4.中粗砂充填 4.1.3 监测方法 用滑动式钻孔测斜仪(XB01)进行测量,测量时,测斜仪温度与测斜管温度一 致,显示仪读数稳定后才开始测量,自下而上每隔 1m 向上拉线读数,测定测斜仪 与垂直线之间的倾角变化,计算后即可得出不同深度部位的水平位移。每次测量都 应将探头提至管口,旋转 180 度,然后将电缆线放至预测位置,保证在同一位置进 行测量。 4.1.4 监测周期 在基坑开挖前观测 3 次; 开挖过程中每天观测 1 次(限于开挖位置,其他位置可适当降低频率) ; 结构底板浇筑完成 3 天后,每周观测 2 次,并根据观测的实际情况逐渐减至 每周 1 次; 在下大雨、地震、变形速率增大或其他特殊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在主体完工或变形稳定后,可停止经常性观测。 4.2 基坑周边土体及建筑、人防工程主体结构基坑周边土体及建筑、人防工程主体结构(顶板、立柱顶板、立柱)垂直位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 4.2.1 垂直位移的监测点的布设 根据甲方提供的监测总平面布置图,垂直位移共布置约 300 个监测点。 1、70 栋建筑,根据现场通视条件,每栋至少三个观测点。 2、 基坑的顶部根据需要布设约 30 个观测点(道路中轴线位置间距 30-50 米一 个) 。 3、三栋古建筑至少布设 12 个监测点。 4、立柱垂直位移至少步设 48 个(双排、间距 50 米一个)监测点。 4.2.2 观测方法 拟利用最近已有水准点,在基坑影响范围(三倍开挖深度)之外布设 8 到 10 个 水准基点,并用油漆做好标记。然后利用 0.3mm/km 级精密水准仪 NA2+GPM3 仪器 配合铟钢尺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测量每个观测点的高程,每次测量 福建莆田人防工程监测技术设计书 7 都要闭合到已知水准基点上进行检核。通过上次测量的高程值与这次测量高程值的 差,得出沉降值。在观测期间,要专人、专仪器、按规定路线进行,并定期对仪器 按规范规定进行检验。其技术要求和精度控制指标如下。 基辅分划读数较差:3.0mm;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5.0mm; 每测站高差中误差:0.70mm; 往返较差、环线闭合差:1.40n, (n 为测站数) 。 4.2.3 观测周期 在开挖前观测 3 次,以取得初始值; 在开挖过程中每两天观测一次(限于开挖位置,其他位置可适当降低频率) ; 结构底板浇筑完成 3 天后,每周观测 1 次,并根据观测的实际情况逐渐减至 每月 1 次; 在下大雨、地震、变形速率增大或其他特殊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在主体完工或变形稳定后,可停止经常性观测。 4.3 基坑区域的地下水位监测基坑区域的地下水位监测 通过观测井内水位变化,了解基坑区域的地下水变化情况,配合沉降观测,了 解基坑区域的地下水位与基坑沉降的相互关系,通过水位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 相应对策,确保基坑和支护结构的安全。 4.4.1 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设 根据委托方的监测意图及现场情况,地下水位监测共布置 30 个监测点。 4.4.2 观测井施工方法 成孔工艺 利用 XH-150 型钻机成孔,对上部片石采用金钢石钻具成孔,套管跟进,下部 土层采用岩芯管钻进,泥浆护壁,泥浆粘度小于 18s。成孔孔径不小于 76mm,孔深 15m,钻孔完成后须用清水冲孔,直到泥浆全部清除。 滤水管埋设 8 8 滤水管采用硬塑料管或钢管,滤水管内径不小于 50mm。滤水孔孔隙率不小于 10%,各排孔错开布置。在滤水管外缠丝,外包滤网, 滤网规格 60 目,并绑扎结实。 将滤水管放入钻孔中,保证滤水管居中并垂直。 铺设滤料 滤水管放入孔中后,往滤水管外填粗砾砂作为滤料,要求砂粒粒径大于 0.5mm,级配良好,不得含泥。成孔后用空压机洗井,同时在滤水管外补给清水, 直至井内吹出清水为止。 井口保护 在井口设置砼井台,井台尺寸视所在位置确定,井口要免受破坏,并加盖保护, 防止杂物掉入,在井口附近设置警示标志。 4.4.3 水位观测 水位观测采用电阻式水位计,观测前对仪器的可靠性和刻度进行检验。在观测 水位时应同时记录开挖深度。 4.4.4 水位观测周期 在开挖前观测 3 次,以取得初始值; 在开挖过程中每 2 天观测 1 次(限于开挖位置,其他位置可适当降低频率) ; 结构底板浇筑完成 3 天后,每周观测 2 次,并根据观测的实际情况逐渐减至 每周 1 次; 在下大雨、地震、变形速率增大或其他特殊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在基坑回填至0 标高或变形稳定后,可停止经常性观测。 周 1 次; 在下大雨、地震、变形速率增大或其他特殊情况,增加观测次数; 在基坑变形稳定后,可停止经常性观测。 5.裂缝监测裂缝监测 福建莆田人防工程监测技术设计书 9 裂缝监测主要对基坑周边地面、建筑体上的明显裂缝进行变形监测,其中三座 历史文物尤为重点监测对象。 对三座历史文物建筑周边场地进行现场勘察,绘制相邻建筑场地的地面开裂及 结构裂缝分布示意图; 对该三座建筑进行结构调查,绘制平面布置示意图;检查结构的现状,绘制构 件裂缝分布示意图,确定裂缝的位置、数量,对裂缝宽度进行抽样检测; 设置裂缝监测点,于开挖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对建筑的损伤开裂进行复 查; 6设计警戒值设计警戒值 依据围护设计要求,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警戒建议值: 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观测警戒值为:各剖面累计最大水平位移 100mm,连续 三天位移速率大于 3mm/天; 建筑物和立柱沉降超过 20mm,顶板累计沉降量达到 30mm; 水位变化:地下水变化值超过 1m/天; 裂缝变化:对于三座文物,连续三天变化大于 1mm;对于其他建筑物或地 面连续三天变化大于 2mm。 倾斜度变化:对沉降异常建筑物进行倾斜度观测,警戒值取值应根据建筑物 高度分类,按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不同高度建筑物地基倾斜允许值分别取值。 本次监测取以上警戒值的 80%作为预警值,及时通知监理及甲方,以便争取更 多的处理时间。 7.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7.1 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监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1、观测数据当天填入规定的记录表格,并提供即时报告给业主、设计、监理 及施工单位,监测过程中如测量值接近预警值时,应及时通知建设、监理、设计及 10 10 施工等单位以便采取应急补救措施。现场提供的数据表格如下: 沉降观测表; 水平位移观测表; 地下水位观测表; 裂缝历次测量数据; 倾斜度测量数据; 2、监测结束后,利用测量软件对历次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并形成表格、图件, 对每次的观测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统计、分析,对基坑稳定性提出评价结论。并提 交监测技术总结报告 。 8.应急监测应急监测 当监测发出预警通报后,有关各方应及时互通情报,研究处理方案,有步骤地 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排除险情,并通过跟踪监测来检验加固处理后效果,从而确保 后续工程的安全。 现根据以往工程经验,提出施工中有关的技术要求及应急预案。 当出现事故前兆时,经业主监理会研究决定,进入应急监测状态。应急监测时, 将仪器固定在同一位置上,后视最近的水准点,前视急剧变化的监测点,不考虑前 后视距差,以适当的时间间隔测定点位的高程、本次沉降和累计沉降,以便及时获 得点位的变形信息。具体施测细节,结合工程条件拟定。 9质量管理措施质量管理措施 为确保本次测量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本次测量工作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ISO9001:2000)进行作业,公司科技质量处派质量管理人 员进行质量管理。重点如下: (1) 、作业前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进行岗前培训。 (2) 、作业前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校。 福建莆田人防工程监测技术设计书 11 (3) 、作业过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完成一道工序立即检查,确保无误后方可 进行下一道工序。 (4) 、对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查,测量成果无误。 10.安全与环境保护安全与环境保护 10.1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1)、现场施工及观测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植被的毁坏面积,对所形成的废弃 物应随时清理并按要求处置,避免乱丢乱放对土壤造成污染; (2)、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