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互动效果分析_第1页
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互动效果分析_第2页
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互动效果分析_第3页
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互动效果分析_第4页
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互动效果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媒介前沿课期末作业现代媒介前沿课期末作业 题题 目:目: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的互动效果分析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的互动效果分析 姓名:许丹姓名:许丹 班级:传播二班班级:传播二班 学号:学号: 20132010300662013201030066 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的互动效果分析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的互动效果分析 【摘要】: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先后出现并共存于现代社会之中。电视媒介 凭借其视听兼备的优势,长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手机开始是作为 人际间沟通的一种通讯工具而存在。智能手机兴起以后,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 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手机演变成为一种移动互联网终端。电视媒介与手机 媒介作为先后出现的两种媒介,在各自的使用过程当中,出现了相互结合的现 象。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的这种互动关系凭借发达的社交网络,表现日益突出, 并且对电视传播效果也产生了相应影响。 【关键词】:电视媒介 手机媒介 互动效果 娱乐功能 选择性强化效 果 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夸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 的物质实体。电视出现以后,凭借视听兼备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 的媒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电视媒介受到冲击。手机开始是作为人际间 沟通的一种通讯工具而存在。智能手机兴起以后,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进入到 一个全新的时期,手机演变成为一种移动互联网终端。手机的移动性与互联网 的交互性向结合,使得手机媒介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 要考察的是智能手机与电视媒介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两种媒介 实现娱乐功能所带来的影响。此外,智能手机介入到受众的电视观看行为当中, 对于电视传播效果的实现也产生了影响。 1.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的特征分析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的特征分析 电视仍是当今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电视传播以即时性、 视听兼备为主要特征。尤其在卫星电视产生以后,传播者可以把正在发生的事 件通过卫星传输技术同步传达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使电视观众能够产生一 种亲临事件现场的真实感。电视传播影像的功能催生了许多节目类型纷纷涌现, 例如新闻节目、综艺脱口秀、电视连续剧等。作为一种家庭媒介,电视塑造了 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收视习惯。传统上,家庭成员共同观看一台电视,并且针 对节目内容相互交流。当前,由于家庭内电视数量增多,个人电脑广泛普及以 及智能手机的使用人群不断增长,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电视观看习惯已经受到 冲击。 相比于报纸、广播,电视具有诸多优势。但是电视媒介所能实现的传播依 然是一种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模式。受众观看电视节目,其后大多是通过面对面 的人际沟通方式,同家人或者是朋友交流对观看内容的意见。对于节目的传播 效果,收视率为传者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认识。而具体层面上,收视群体对节目 所持有的各类意见,传者并无法直接获得。近年来,智能电视开始普及。艾媒 咨询最新发布的2013 上半年中国智能电视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2 年中 国智能电视销量达到 810 万台,2013 年有望达到 1971 万台,预计 2015 年 中国市场智能电视销量将突破 3055 万台。通过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电视媒介 之中,交互功能开始改变电视媒介的单向性缺陷。但数据显示,在智能电视的 十大功能中,中国消费者比较关注的功能是:在线视频点播、多屏互动和体感 游戏,所占比例分别为:84.2%、68.4% 和 52.6%。而智能电视的其他功能则 很少被用户关注,尤其是在手机终端上特别受欢迎的社交功能,只有 5.3% 的 消费者表示会关注。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电视观众对于电视媒介的使用依然集 中于传统的视频接收上,并没有习惯于利用其开展在线互动。 手机媒介一开始作为通讯工具而存在。随着技术的革新,手机逐渐与互联 网相融合,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 授霍华德莱茵戈德在聪明的暴民:下一次社会革命一书中提到新媒体的 全新沟通模式时认为,当通信技术与电脑技术相融合之后,人和人合作与沟通 的能力和潜能得到巨大的释放。于是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 全新的社会现象,全新的沟通模式。这种力量尤其表现在当今人们对于智能手 机的使用与依赖。 智能手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移动性。用户可以很方便的 将其带在身边,随时使用。(2)广泛性。2011 年,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达到 3.18 亿,并且这一数量还在持续增长。(3)技术性。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 3G 网络的逐步完善,智能手机目前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了和电脑一样强大的功 能。(4)互动性。与传统的主流媒体相比,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编辑、发 送、转发和接收信息。互动性大大增加的同时,极大的强化了即时性和直接性。 2.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的新型互动关系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的新型互动关系 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作为先后出现的两种媒介,在各自的使用过程当中, 出现了相互结合的现象。手机媒介与电视媒介的互动,较早的一种体现就是以 手机短信的方式参与到节目当中。比较典型的如湖南卫视在策划超级女生 这一档节目时,设计的一个环节就是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的方式对选手 进行投票,并且投票结果还将直接影响最后的比赛成绩。这种通过手机参与电 视节目的形式,此后不断出现在各类电视节目的当中。在两种媒介的互动过程 中,电视媒介承担着传统的传达视觉信息的功能。观众通过收看电视节目,可 以获得相应的信息以及视觉享受,但是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依然处于缺乏的状 态。而手机媒介介入到这一过程当中,观众可以通过短信的形式将自己对于节 目内容的多元意见及时反馈给节目制作、播出人员。可以说手机媒介在一定程 度上弥补了电视媒介单向性的传播缺陷,两者的结合在初级层面上构成了一个 双向的传播过程。 在讨论手机媒介的作用与功能时,最显著的是它以互动性为为特征的传播 手段为一般大众提供了一个与公共空间进行交流的便捷条件。手机媒介形成的 自媒体性态重构了传播学的理论和意义。智能手机产生以后,互联网的引入使 得手机在某些方面具备了和电脑一样强大的功能。依托于互联网,电视媒介与 手机媒介的互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比如利用社交网络的手机客户端进行参 与。手机媒介的本质是人际沟通的一种重要介质,因此社交网络成为智能手机 最主要的应用之一。社交网络的出现,为人们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网络虚拟 平台。同时,也为人们就电视节目的内容交换意见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因此, 关于某些电视节目内容的讨论常常成为社交网络中的热门话题。以 2014 年 2 月 11 日的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为例,排在前 20 名的热门话题当中,有 6 个都是 与电视节目有关。这其中包括综艺节目、热门的电视连续剧等等。而智能手机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无疑为这种形式的讨论和参与提供了更为便利的硬件 基础。保罗莱文森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一书中说,自古以来,“人类 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 能就开始分割,直到手机腾空出世。“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神奇的 电脑,也分割了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电脑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把人栓死了, 或者拘束在室内,或钉死在椅子上。”手机的出现帮助人类摆脱了这种空间上 的束缚。保罗莱文森还认为,过去的电子媒介绝大多数是单向的媒介:或发 送信息,生产信息,或接受、消费信息,用这些媒介时,你移动就不能说话, 说话就不能移动,手机的无限双向交流功能,使其成为信息传播最完美、最强 大、最潜力无穷的第一媒介。 手机的可移动性使得人们能够利用社交网络的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发表关 于节目的讨论意见。这些意见不再是以简单的、宏观的如收视率这种形式表现 出来,而是可以一条一条的具体展现在网络空间之中。利用手机中的社交网络 功能对电视节目进行反馈,不仅可以让节目制作者、播出者及时了解节目的播 出效果,同时观众在网络中的讨论程度也对节目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当前的电 视媒介已经充分认识到社交网络的重要性,在电视节目中都会充分使用微博、 微信与观众进行互动。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这种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 的互动变得更为便捷,这种便捷的优势将会促使更多的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中的 社交网络参与到节目的反馈当中。 3.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的互动效应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的互动效应 3.1 强化的娱乐效果 电视媒介具有娱乐功能。通过收看电视节目,受众可以获得视觉上的享受 以及精神上的愉悦。智能手机同样也可以为使用者创造娱乐效果。而在这两种 媒介的互动过程中,这种娱乐效果出现了强化的现象。电视媒介所产生的单项 度娱乐转向了一种互动式的娱乐。观众不仅是被动的观看电视节目,同时还参 与制造娱乐。近几年出现的“吐槽春晚”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抬头看 春晚、低头刷微博”成为收看春央视春晚时年轻人的一种普遍姿态。这类群体 在收看节目的同时,会利用手机中的社交网络如微博、微信对节目内容展开讨 论。观众利用幽默的语言对节目进行巧妙的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现象 不仅增强的观众的参与感,同时那些幽默的“吐槽”也成为许多人乐于搜索的 内容,甚至有网友认为:春晚的吐槽远比春晚本身更加精彩。这种现象说明, 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利用手机媒介开展互动,所产生的娱乐效果不仅仅 是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的简单相加。除了收看电视节目本身所产生的娱乐效果, 利用手机的互动过程同样也让观众增强了参与感。在参与过程中网友集中迸发 的智慧以及那些来自草根阶层的吐槽,都增强了最终的娱乐效果。 3.2 补充式的媒介效果。 电视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单向性。受众在通过电视 媒介接收信息时,视听结合的传播方式能够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虽然收视习 惯多是以家庭为单位,但是受众对于节目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对大多数节目信 息的接收也是有效的。 传统上,受众在通过电视媒介接收信息时,家庭成员之间会出现小范围的 互动交流。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手机参与到电视媒介的互动以后,对电视媒 介受众的信息接受效果产生的一个影响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小群体沟通演变 成为虚拟网络中的大范围人际互动。不可否认,这种互动参与比单方面的信息 接收可以更大的激发起受众的兴趣,引发受众对电视媒介传播内容的关注。然 而,这种参与对电视媒介传播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值得商榷的。人们在通过 手机中的社交媒体针对节目内容发表意见、开展讨论的同时,通过电视媒介本 身传达给受众的信息必然受到干扰。许多人可能会专注于网络中对于节目的评 价而无暇关心节目内容。这种情况下,信息通过电视媒介的第一次传播效果必 然会被削弱。但是在随后的手机互动过程中,受众在社交网络针对节目内容所 形成的热门话题,则起到了扩大节目效果的作用。例如新浪微博中对于央视春 晚的“集体吐槽”,让许多不曾观看央视春晚的人对于节目内容也产生了不同 程度的了解。因此,在电视媒介传播中被削弱的效果,借助随后的手机媒介参 与又得以强化。所以,在电视媒介与手机媒介的互动过程中,电视媒介的传播 效果经过了一个被手机媒介分散,同时又凭借手机的网络互动作用得以强化的 过程。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欧阳婧怡, 周琳达, 廖俊云, 等. 微博中的电视媒体运营分析J. 南方电 视学刊, 2011, 3: 016. 2 王虎. 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王捍忠. 新媒体时代用户使用心理与需求分析J. 科技传播, 2009, 4: 013. 4 石晓杰. “手机电视” 技术与应用研究 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07. 5 黄妍. 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D. 重庆大学, 2009. 6 刘俊. 短信介入电视节目形态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7 李函锦. 手机电视节目内容与传播效果研究D. 重庆大学, 2009. 8 陈仁新. 试论我国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与发展模式D.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 宋一明. 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研究D. 河南大学, 2010. 10 王畅. 3G 时代网络媒介的发展策略J. MODERN AUDIO-VIDEO ARTS, 2010 (2). 11 付怡. 3G 时代网络新媒体视觉影像传播及表现形式研究D. 武汉纺 织大学, 2011. 12 匡文波. 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 国际新闻界, 2006, 7: 28-31. 13 郑军, 王以宁, 张海, 等. 基于移动终端与交互式电视双向设备的语言 学习系统构建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2, 9: 028. 14 邓谦虹. 我国电视媒体竞争分析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4): 29-31. 15 卢圆媛. 手机电视, 借助于流媒体的时尚传播方式D. 四川大学, 2006. 17 曾军辉. 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传播研究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