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4页
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农业发展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十二五”规划规划 有效状况:有效状况: 已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深入推进新 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湖北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全省农业 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两圈一带”战略建设,加速推动我省由农 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在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基础上,编制 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一)“十一五十一五”发展回顾发展回顾 “十一五” 时期是我省农业改革发展最活跃的 5 年,是农业发展 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 5 年,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持 续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 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0 年,粮食总产达到 2315.8 万吨,比“十五”末增长 6.36%, 粮食生产延续了 2004 年以来连续七年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棉花总产 47.18 万吨,比“十五”末增长 25.81%,成为长江流域第一大产棉省; 油料总产 311.8 万吨,比“十五”末增长 6.09%,其中油菜籽面积、 总产连续 15 年居全国第一;生猪出栏 3827.4 万头,比“十五”末增 长 14.42%,在全国排第 5 位;淡水水产品总产量 353 万吨,比“十五” 末增长 31%,在全国排第 1 位。 2 2、农业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2010 年全省实现农业增加值 2147 亿元,比“十五”末增长 98.40%,在中部六省、全国分别排第 3 位、第 8 位。农林牧渔业总产 值 3508.99 亿元,比“十五”末增长 97.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832.27 元,比“十五”末增长 88.19%。农民收入构成结构进一步优 化,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达到 37.48%,比“十五”末提高 7.1 个百分点。 3 3、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2005 年以来,我省大力开展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优质稻、“双低” 油菜、优质棉、优质蔬菜、优质水果、优质茶等种植业连片规模板块 基地面积达到 3800 多万亩。畜禽养殖小区 2300 多个,生猪和家禽规 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 68%和 82%。水产集中连片板块达 500 万亩。 2010 年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45.47%,比 2005 年降低 7 个百分点;农产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粮食作物综合优质率 达到 73.8%,油菜“双低”率达到 95%,优质果率达到 65,名优茶 产量占 45,优质棉占比超过 70%,水产名特优比重达到 75%以上。 4 4、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新突破、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2010 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 4000 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 比达到 1.25:1,比“十五”末提高了 71.23%。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达到 4000 家,比“十五”末增加 66.5%,其中销售收入过 10 亿元、50 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分别达 25 家、3 家,均实现新的 突破。全省“三品一标”产品数量达 3750 个,居全国前列。通过整合、 推介,成功打造采花毛尖、恩施玉露、武当道茶、奥星粮油等精品名 牌,福娃、萧氏、国宝等 12 个农产品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农产 品出口总额达 10.8 亿美元,是 2005 年的 2.5 倍。 5 5、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省有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县市有展 示园、乡镇有示范场、村有示范户的四级农业科技展示培训平台基本 建立。2010 年全省科技示范户达到 36.8 万户,是 2005 年的 2.6 倍。 测土配方施肥、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等实用技术 覆盖率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由 2005 年的 50%提高到 2010 年的 54%,高出全国 2 个百分点。2010 年,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56%,比“十五”末提高 11 个百分点,农机总动力达到 3257 万千瓦, 是“十五”末的 1.6 倍,机械插秧和油菜机收水平分别位居全国第 3 位和第 1 位。科技进步和农机装备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支撑作 用明显提高。 6 6、农村能源和生态环保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能源和生态环保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0 年,全省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 30%,新建农村能源服务 网点 270 个,总数达到 4568 个,覆盖率 60%以上。农村生活节能新技 术和新产品大力推广,各类沼气工程建设全面铺开,项目结构进一步 优化,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沼气为纽带构建的种植业、养 殖业和农村用能的物质能量循环体系,改善了农村用能结构,减少了 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 利用率不断提高。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防治稳步推进。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7 7、农村改革发展开创新局面、农村改革发展开创新局面 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形式, 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2010 年,全省 经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 12081 家,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创新深入推进。顺应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发展趋 势,积极开展试点突破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农村承包耕 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2010 年,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 418 万亩,占 家庭承包面积的 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 区、鄂州等市县城乡一体化试点、7 个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竹房 城镇带城乡一体化、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 88 个新农 村建设试点乡镇、60 个新农村建设驻点村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探索了 纵深推动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一五”以来,我省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 势头,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增产、农民收入实现了新突破、农业结构调 整取得了新成效,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实现了新提高、农村改革实现了 新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实践证明:必须深入贯 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湖北农业的再认识, 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必须坚持保障粮食等主 要农产品基本自给,在确保农产品总量的情况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驰名品牌,优势产业更为突出,品牌创建思想高度统一,为 湖北品牌农业、效益农业提供支撑,使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更为巩固。 必须坚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对新兴市场主体的扶持,进一 步提升部门的服务能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龙头 企业,为农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为千家万户与大市场对 接奠定基础。必须坚持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全省农业农村的 投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为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的落 实提供有力保障。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进一步提供强大动力。这些宝贵经验对今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二)“十二五十二五”发展环境发展环境 1 1、发展态势的判断、发展态势的判断 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时代主题。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时代主题。在三次产业中, 农业是对资源环境依赖度最高的产业,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产品的 科技含量、劳动者的素质都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所以,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始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如何改变过 去依靠资源高强度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既是新阶段对农业的要求, 也是农业自身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同时,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以 现代生物科学革命为标致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将使农业生产发生历史 性的大变革。 培育新的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重大任务。培育新的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重大任务。“十二 五”期间以城镇常住人口为基数的城镇化率将超过 50%。随着城镇化 进程的加快,将会有更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传统农业经营主体正在 逐步退出生产领域,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发生变化。加快培育适应目标 市场化、生产专业化、组织规模化、手段机械化、技术实用化的新型 农民,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将是新时期的一 个重大任务。 国内市场扩大是湖北农业面临的难得机遇。国内市场扩大是湖北农业面临的难得机遇。进入后金融危机 时代,农产品出口仍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同时,国内正处于经济 水平提升、人口增长、耕地减少、产能有限、需求在增长中升级的转 型期,国内市场无论是对农产品的总量还是质量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产品市场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局面将进一步强化。如何发挥湖北农产 品资源优势、居中独重的内生型市场优势、农业科技优势的潜力,扩 大湖北农产品市场半径,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 问题。 更加关注质量安全是农产品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更加关注质量安全是农产品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 我国食品消费结构已经过调整期并进入品种多元、外观标准、品质安 全的阶段。这些变化趋势将有力地推动农业结构朝着优质、高效、生 态、安全方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因 此,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水平,不仅是 突破国外“绿色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要,更是适应新的市场 需求,抢占国内市场的迫切需要。 强化农科教结合将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强化农科教结合将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教 育、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强大的生 产力。“十二五”时期,必须面向基层培养农业实用人才;面向农村, 开展科技研究;面向农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和普及,通过农科 教有机结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多元化的投入主体将是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多元化的投入主体将是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伴随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农业比较效益低下 的状况正在改观,农业领域开始成为社会资本新的投资热点。此外, 农村剩余资本长时期外流的状况早已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在新阶段, 这一状况将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逐步得到缓解。进一步优化政策 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形成政府、社会、金融机构多 元化的投入主体,是“十二五”时期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力 量。 2 2、发展的有利条件、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农三农”工作上升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农业和农村经工作上升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农业和农村经 济发展创造了好的时代环境。济发展创造了好的时代环境。“十一五”时期 5 个中央一号文件均聚 焦“三农”问题,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解决好农业、 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 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农业、 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为农业大省,湖北 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 全省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为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提供了全省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为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提供了 有利条件。有利条件。2008 年到 2010 年,全省 GDP 保持每年以 13 个百分点以上 的速度增长,2010 年达到 1.58 万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1011 亿元。伴随全省经济总量的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的保障能力将会 不断增强。 统筹城乡发展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迈统筹城乡发展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迈 上新的台阶指明了方向和提供持久动力。上新的台阶指明了方向和提供持久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推进城乡 统筹发展、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成为了农村改革发展新的方向和 特征。2010 年中央 1 号文件进一步突出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 标志着我国“三农”发展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带动下,呈现出 新趋势,这为新时期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持久 动力: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将会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形 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大统筹 城乡发展力度,将会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生产要素向农村配置,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和形成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一体化的体制环境,从而夯实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提升农业农村 发展支撑能力,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国家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为我省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国家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为我省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 强省提供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强省提供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部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农业大省的 崛起,农业和农村经济强则中部才能崛起。2009 年 9 月,国务院常务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这标志着国家推 进中部崛起的速度将更快、力度也将更大。湖北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基 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使我省发展现代农 业的目标更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依据更为充分。 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综改区建设,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 济走转型发展道路积累了实践经验。济走转型发展道路积累了实践经验。“十二五”时期是以转型促发展 的关键阶段。农业、农村、农民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基础产业、广阔地理空间和重要力量,决定“三农”无疑是整 个国民经济体系实现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 索,在以转型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湖北 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3、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偏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偏弱。我省农村水利设施 普遍老化,地力普遍透支,生产能力普遍下降。现有农田水利工程中, 建于上个世纪 50、60 年代的占 51%,70 年代占 35%,80 年代以后仅占 14%,且大多标准不高,渠道建筑物配套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 近 200 万亩精养鱼池淤塞严重,水体容积低,单产水平不高,病害较 重,养殖效益普遍偏低。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蔬菜发展滞后,面积仅 100 万亩左右,而且大多是竹架等简易结构,季节性、结构性和灾害 性供应短缺问题较突出。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农企利益联结不紧。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农企利益联结不紧。我省规模以上龙头 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整体实力偏弱,带动力不强。行业之间发 展不平衡,种植业加工企业发展相对较快,畜禽、水产加工企业发展 相对不足,特别是生猪、肉鸡加工与我省生猪和家禽大省地位极不相 称。同时,油脂、小龙虾等产业加工能力相对过剩,许多企业资产闲 置,利用率不高。企业与农户之间普遍存在利益联结不紧,订单履约 率较低,农民毁约和龙头企业与民争利并存等问题,不利于我省农业 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推进。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对农业稳产、高产、增效的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对农业稳产、高产、增效的保障 能力偏低。能力偏低。由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科技成果 应用率、科技成果的到户率、到田率不高,农业实用技术创新成果偏 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偏低,制约了农业稳产、高产、增 效的保障能力提高。 农产品市场波动性大,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农产品市场波动性大,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农产品市 场调控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价格反映供求关系的信号不灵敏,缺乏必 要的市场风险预警机制保障,农民种养殖产品结构调整难以同价格信 号同步,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业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 效率损失较大,影响农民持续增收。 农村经营组织体制约束和机制不活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村经营组织体制约束和机制不活的现象仍然存在。城乡二 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格局中仍处于弱势 地位,农业投入资源来源渠道仍旧狭窄,市场化的投资体制发展缓慢; 资金使用合力不强;农业要素供给和流动机制不活,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流转的平台和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与此同时,我省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城镇化进 程的加快,务农人员的素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对农业“两型” 化发展的制约日趋明显;极端天气变化频繁对农业受灾程度的影响越 来越大;耕地数量刚性减少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 给的目标要求越来越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消费者的期待还存在 较大差距等。面对这些挑战,“十二五”期间,必须找准农业农村经 济发展的突破口,着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 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 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 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 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 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和机制,着力加强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机 械化、产业化、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农产品质量 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我省农业发展综合实力,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 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二)基本原则 稳定基本经营制度与创新体制机制相结合。稳定基本经营制度与创新体制机制相结合。稳定农村基本经 营制度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农村改革和制度创 新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动力源泉。要坚 持把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根本动力,在 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用新 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拓宽发展道路,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保障有效供给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相结合。保障有效供给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相结合。保障粮食等主要 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湖北作为全国农 业大省,要始终坚持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发展农业 农村经济的第一要务。同时,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优化农 业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和发展多功能农业等,进一步挖掘农 业内外部增效潜力,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作为发展农业 农村经济的核心。 坚持因地制宜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全省各地农业自 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必须坚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指导农业 工作的重要方法,积极培育各地特色产业。同时,要遵循农业生产的 自然、经济规律,走区域优势互补、产业集群发展道路,进一步做大 做强优势农业产业和优势农业品牌。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相结合。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相结合。市场机制是实现 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对于农业增产增效具有重要意义。但 农业是基础产业、民生产业,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和部门监管, 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和生产经营自主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加快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加快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当前,人口、资 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矛盾日益突出。对此,必须坚持把依靠科技和人才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作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湖北农业科教、人才优 势,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 产率,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劳动者素 质的轨道上来,确保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三)发展目标 1 1、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的发展,使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有效供给能 力增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高产、稳产、高效面积扩大;农业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提高,单位产出能力和效益提高;农业投入品科学 运用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业内部及其与二、三产业结 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得到转变;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 发展能力增强。 2 2、预期目标、预期目标 到 2015 年,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农业经济效益及结构。农业增加值达到 2635 亿元;农产品加 工值超过 6000 亿元;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 50%以上;农产 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 1.5:1;农民人平纯收入年均增长 10%。 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产量达到 2400 万吨、棉花产量 50 万 吨、油料产量达到 330 万吨、果蔬产量达到 4250 万吨,生猪出栏量达 到 4500 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 500 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420 万吨。 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 点;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3950 万千瓦,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 到 65%。 农村能源和资源环境。新增清洁能源受益农户 150 万户,配 套后续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 80%以上;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 45%,丘陵 山区达到 70%;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 80%;农田废弃物回收率达到 80%;化肥利用率达到 35%;化学农药用量减少 10%。 三、区域与产业布局 全省农业区域与产业结构,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区域互 补,突出特色;规模经营,提高效益”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 (一)区域布局(一)区域布局 按照全省“两圈一带”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将全省农业区域划分 为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试验区、鄂西特色生态农业区与沿江优势 农业带三大区域,各区域农业主体功能综合考虑区域所处自然环境、 农业发展基础、区位条件确定。 图图 1 1 湖北省农业区域布局湖北省农业区域布局图图 1 1、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两型两型”农业试验区农业试验区 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试验区涵盖武汉、黄石、鄂州、孝感、 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 9 个城市的农业区域,即武汉城市圈 内的农业区域。武汉城市圈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农业生 产条件与农业发展基础,是全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密集区。根据 发展的现状及潜力,试验区的农业功能应定位于:全省“两型”农业 发展的科技示范区,全省现代都市农业、精致农业发展的先进基地, 全省重要的旅游观光农业基地,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武汉城市 圈“两型”农业试验区产业发展重点包括:商品蔬菜、优质水产品、 优质稻米、优质棉花、“双低”油菜和“三元”猪等优势农产品和水 禽、特色禽蛋、牛奶、优质绿茶、优质水果、优质蜂产品、优质中药 材、蚕茧、花生、苎麻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 与武汉市近邻的东西湖、蔡甸、汉南、洪山、江夏、黄陂、新洲 等地区在全省农业基础条件好,农业科技力量强,农业发展起点高, 并具有紧邻武汉市区、人口密集、交通四通八达等优越的区位条件。 本区应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新型农业以及以服务市民生活、服 务城市建设与环境美化为主要目标的现代都市农业。 武汉市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 8 市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畜禽、水产品产区与加工区,农业生 产条件较优越,农业劳动力素质较高。本区应依托现有的发展基础,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逐步实现由比较粗放的传统 农业生产方式向以“高质、高效、生态”为重要特征的现代集约农业 转变。产业发展重点是:继续搞好主要农产品稻米、棉花、油菜、商 品蔬菜、畜禽、水产品的品种优化与效益提升,同时大力发展水禽、 特色家禽、优质牛奶、小龙虾、名优茶、优质水果、优质蜂产品、优 质中药材、蚕茧、苎麻、花生等特色名牌产品。 2 2、鄂西特色生态农业区、鄂西特色生态农业区 鄂西特色生态农业区包括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 恩施、神农架 8 个市州在内的农业区。本区地域辽阔,生物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密集,生态良好,文化多样,是我省农产品,特别是果、茶、 药、食用菌、魔芋等特色产品主产区。 鄂西特色生态农业区应依托本区独特的资源条件,围绕“特色农 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三大总体发展目标,大力转变生产方式, 推动农、特、畜、水产品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与品牌化经营;积极 开发农业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积极 推广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 极推广农业生态养殖、立体养殖,推广低碳农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经济、社会与生态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 体系。区内产业发展重点包括:优质稻米、小麦、“双低”油菜、 “三元猪”、名特水产品、高山蔬菜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牲猪、肉 牛、肉羊、家禽、食用菌、茶叶、水果、中药材、魔芋等特色农产品 基地;在种子种苗繁育推广、特色产品精深加工、立体种养高效模式 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3 3、沿江优势农业带、沿江优势农业带 我省长江段长约 1060 公里,占长江干线总长三分之一以上,沿江 地区是促进我省经济发展乃至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沿江优势农业 区包括武汉、黄石、宜昌、鄂州、黄冈、荆州、咸宁、恩施等 8 个市 州的 48 个县市区的农业区。本区土质肥沃,河湖广布,水资源丰富, 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较为发达。 沿江优势农业带应利用好沿江水利、交通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沿江 经济开发的机遇,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力争成为全省农业集约化与产 业化发展的先行区。沿江优势农业带产业发展重点是建立“三带十二 个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即建立大宗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产业带; 优质畜牧水产养殖与加工带;特色经济作物生产与加工带。十二个基 地包括:优质稻米、“双低”油菜、商品蔬菜、优质花生、优质“三 元猪”、奶牛、优质水产品、优质水果、优质茶叶、优质中药材、魔 芋、食用菌等生产及加工基地。 (二)产业布局(二)产业布局 1 1、种植业、种植业 (1)水稻布局。根据自然条件、种植习惯、加工企业分布状况以 及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继续推进 江汉平原和鄂东单双季优质籼稻优势产区、鄂中丘陵、鄂北岗地单季 籼稻优势产业带和鄂东北优质、粳稻优势产区基地建设, 确保全省水 稻面积稳定在 3200 万亩左右,其中优质稻面积达到 2500 万亩。 图图 2 2 湖北省水稻生产布局湖北省水稻生产布局图图 一是江汉平原、鄂东单双季优质籼稻板块。包括仙桃、潜江、天 门、汉川、监利、松滋、洪湖、公安、江陵、荆州、石首、枝江、黄 梅、武穴、蕲春、团风、浠水、鄂州、大冶、阳新、咸安、嘉鱼、崇 阳、赤壁等县(市、区)。 二是鄂中丘陵、鄂北岗地单季优质籼稻板块。包括京山、沙洋、 钟祥、安陆、应城、当阳、随县、曾都、广水、南漳、襄阳、枣阳、 宜城等县(市、区)。 三是鄂东北优质粳稻板块,包括麻城、孝南、孝昌、黄陂、新洲 等县(市、区)。 (2)小麦布局。根据农业部制定的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安排,结合结构调整的趋势、加工企业分布情况,以及 大众消费特点,重点抓好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优质中筋小麦优势区和 江汉平原、鄂东弱筋专用小麦优势区基地建设,全省小麦总面积稳定 在 1500 万亩、优质专用小麦面积 1200 万亩。 图图 3 3 湖北省小麦生产布局湖北省小麦生产布局图图 一是在襄阳、枣阳、随县、曾都、广水、安陆、大悟、老河口、 谷城、丹江口、郧县、南漳、宜城、钟祥等北纬 31以北的县(市、 区)建设中筋小麦板块。 二是在天门、仙桃、潜江、江陵、松滋、公安、黄梅、麻城、大 悟、红安、罗田等县(市、区)建设弱筋小麦板块。 (3)玉米布局。服务饲料加工业和养殖业发展需要,大力促进玉 米产业发展,稳定扩大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加强技物配套,发展订 单生产,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转化能力。到 2015 年,玉米种 植面积发展到 850 万亩,单产提高到 340 公斤。 图图 4 4 湖北省玉米生产布局湖北省玉米生产布局图图 一是鄂西山地玉米区。包括恩施州、宜昌市和十堰市,主要有恩 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咸丰、兴山、长阳、秭归、五峰、竹 山、竹溪等县(市、区),选用适宜品种,提高复种指数,发展间套 复种面积,提高单作或间套作玉米单产水平。 二是鄂北岗地玉米种植区。包括襄樊市的宜城、枣阳、谷城、保 康、襄阳、南漳等县(市、区),可扩大种植规模,增加饲料玉米生 产能力。 三是江汉平原及鄂中丘陵区。包括武汉、荆州、荆门等地,主要 有天门、潜江、仙桃、钟祥、京山、汉南、新洲、荆州、江陵、松滋、 公安等县(市、区),发展鲜食玉米生产和玉米套作模式具有一定潜 力。 (4)马铃薯布局。根据省政府 2008 年制定的湖北省马铃薯产 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鄂西高山种薯优势生产区,鄂西低山粮、加、 饲产业区,平原菜用、加工薯产业区和鄂东南丘陵特色商品薯产业区 的基地建设,力争各类马铃薯基地建设突破 500 万亩。 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一是鄂西粮用、加工及饲料薯板块。包括 恩施州、宜昌市、神农架林区和十堰市海拔 1000 米左右马铃薯产区, 主要有兴山、宣恩、咸丰、长阳、秭归、建始、恩施、巴东、利川、 五峰、竹山、竹溪等县(市);二是平原菜用、加工薯板块。以江汉 平原和汉江流域为主体,包括荆州、襄樊、宜昌、荆门、随州、武汉 市等市;三是鄂东南丘陵特色商品薯板块。主要包括崇阳、通山、通 城、咸安、赤壁、嘉鱼、阳新等县(市、区)以及鄂州和黄冈市的部 分县(市、区)。 种薯繁育基地建设:一是加强试管薯繁育中心的建设;二是微型 薯繁育基地,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随州市、恩施市、长阳县等处;三 是原种、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包括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神农架 林区、襄樊市和黄冈市海拔 1400 米以上地区。 (5)棉麻布局。进一步提升棉麻生产优势,建设适纺 50 支纱以 上的中长纤维原棉生产基地和适纺 30 支纱以下的中短纤维原棉生产基 地,棉田面积 700 万亩左右。建设优质苎麻生产基地,苎麻种植面积 恢复到 30 万亩左右。 一是建设江汉平原、鄂东和鄂北三大优质棉板块。重点建设天门、 沙洋、潜江、监利、公安、松滋、枝江、仙桃、汉川等县(市)。 二是建设鄂南优质苎麻板块。包括咸安、赤壁、嘉鱼、阳新、大 冶等县(市、区)。 图图 5 5 湖北省棉花生产布局湖北省棉花生产布局图图 (6)油料布局。在长江、汉江沿岸地区与鄂东、江汉平原、鄂中 北地区集中建设 30 个“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确保 全省油菜面积达到 1900 万亩以上,油菜“双低”优质率和商品率分别 稳定在 95%和 65%以上。在汉江中游和鄂东大别山建设 300 万亩花生、 芝麻板块。 一是建设鄂东、江汉平原、鄂中北 “双低”油菜板块。包括天门、 仙桃、公安、松滋、潜江、枝江、江陵、新洲、浠水、鄂州、武穴、 阳新、大冶、赤壁、咸安、沙洋、钟祥、当阳、宜城、监利、洪湖、 荆州区、黄梅、蕲春、石首、麻城、云梦、汉川、孝南、应城、黄陂 等县(市、区)。并在鄂北建设杂交油菜良种繁育基地。 二是建设汉江中游和鄂东大别山花生、芝麻板块。包括襄樊市郊 区、襄阳区、老河口、谷城、南漳、宜城、大悟、红安、麻城、团风 等县(市、区)。 图图 6 6 湖北省油料生产布局湖北省油料生产布局图图 (7)蔬菜布局。按照建设两型社会和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环保农业的要求,全省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 质量安全型的“三型”产业转变。到“十二五”末,全省蔬菜(含西 甜瓜、魔芋、食用菌)基地面积稳定在 1000 万亩,播种面积稳步发展 到 1900 万亩。 一是城郊蔬菜。以武汉市为核心,全省 16 个中等城市和主产县市 区郊区为据点,建立 200 万亩稳定的核心蔬菜基地,播种面积达到 700 万亩,产量 1000 万吨,总产值 200 亿元,蔬菜质量抽检合格率达 98%以上,保障本省蔬菜供应。 二是喜冷凉露地越冬蔬菜。在嘉鱼、天门、襄阳、云梦、应城、 汉川、钟祥等县市区建立 240 万亩稳定的核心蔬菜基地,播种面积达 到 500 万亩,总产量 1100 万吨,总产值 160 亿元,出口创汇 2000 万 美元,以外销为主,蔬菜质量检测合格率达 98%以上,参与支撑我国 秋冬蔬菜市场供应。 图图 7 7 湖北省蔬菜生产布局湖北省蔬菜生产布局图图 三是高山反季节蔬菜。在长阳、五峰、兴山、利川、恩施、巴东、 建始、保康等 16 个高山蔬菜主产县市,建立 160 万亩稳定的高山蔬菜 核心基地,播种面积发展到 300 万亩,总产量 800 万吨,总产值 90 亿 元,出口创汇 5000 万美元,以外销为主。 四是水生蔬菜。在蔡甸、东西湖、江夏、汉川、洪湖等县市区建 立 150 万亩标准化水生蔬菜基地,亩产量 2000 公斤,总产量 300 万吨, 总产值 60 亿元,由自给为主向外销为主发展,出口创汇 1000 万美元。 五是食用菌。在随县、远安、房县、保康、广水、钟祥、新洲、 公安等县市建立高标准生产基地 50 万亩,鲜菇产量 100 万吨,产值达 到 60 亿元以上,出口创汇达到 3 亿美元以上,力争使全省食用菌总产 值和产量继续稳居全国前 5 位,食用菌出口创汇继续稳居全国前两位。 六是西甜瓜。在松滋、石首、公安、潜江、蔡甸、江夏、宜城等 县市区建立西甜瓜基地 150 万亩,产量 400 万吨,产值 40 亿元。 七是魔芋。在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襄樊市有关县市建立生 产基地 50 万亩,产量 100 万吨,总产值 50 亿元,其中种植产值 30 亿 元、加工产值 20 亿元,基地农民从魔芋产业年人平增加纯收入 1000 元以上,出口创汇 5000 万美元。 (8)果、茶、桑、药布局。做好水果市场细分,加快品种结构调 整,抓好“早熟”、“晚熟”品种发展,实现均衡上市,果园面积发 展到 580 万亩。突出名优茶生产,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栽培 技术,提高茶园整体素质,茶园面积稳定在 350 万亩左右。大力推广 多丝量优质蚕品种,主推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方格蔟营茧等集成 技术,大力开展桑蚕茧综合利用,提高综合效益。桑园面积发展到 40 万亩。强化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大力推广高产栽培和无公害生产技术, 重点发展黄连、茯苓、板党、玄参、白术等品种,中药材留存面积发 展到 500 万亩,年度播种面积稳定在 130 万亩。 水果:一是以巴东、长阳、秭归、兴山、夷陵、点军、当阳、宜 都、枝江、松滋、东宝等县(市、区)为核心示范区的优质柑橘板块; 二是以丹江口市、郧县为核心示范区的宽皮柑橘板块;三是以老河口、 枝江、钟祥、京山等县(市)为核心示范区的优质梨板块;四是以枣阳、 随县、广水、孝昌、孝南等县(市、区)为核心示范区的优质桃、枣板 块。 茶叶:一是在恩施、鹤峰、宣恩、咸丰、利川、五峰、夷陵、宜 都等县(市、区)建设名优绿茶、宜红茶板块;二是在英山、罗田、麻 城、红安、大悟、孝昌等县(市)建设名优绿茶和出口绿茶板块;三 是在竹溪、竹山、房县、保康、谷城、南漳、神农架等县(区)建设 高香绿茶板块;四是在赤壁、崇阳、通城、咸安、通山等县(市、区) 建设名优绿茶及边销茶板块。 桑蚕:一是巩固提高鄂东优质桑蚕茧板块,包括英山、罗田、麻 城等县市;二是积极发展鄂西优质桑蚕茧板块,包括郧县、郧西、南 漳、远安、夷陵等县区。 中药材:一是重点打造武陵山优质地道药材种植区,包括恩施、 巴东、利川、咸丰、鹤峰、建始等 6 县市;二是巩固发展大别山药材 种植区,包括蕲春、英山、罗田、麻城等 4 县市;三是扶持秦巴山中 药材种植区,包括郧西、郧县、房县、竹山、竹溪、丹江口、谷城、 保康、南漳等 9 个县市。 2 2、畜牧业、畜牧业 生猪:以长江流域县(市、区)为重点,建设与龙头企业相配套 的生猪产业板块基地。包括襄阳、松滋、钟祥、随县(含曾都)、仙 桃、潜江、当阳、夷陵、枝江、京山、南漳、恩施市、枣阳、鄂州、 天门、黄陂、武穴、沙洋、宜城、通城、公安、宜都、江夏、监利、 老河口等 25 个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和汉川、安陆、大冶、阳新、巴东、 利川等县市区。 肉鸡:一是以湖北同星、宜城襄大、丹江口福润、十堰市康达等 肉鸡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以随州、襄樊、十堰等地为主的 鄂北双亿只肉鸡产业带;二是以温氏湖北公司为龙头的鄂南亿只优质 黄羽肉鸡养殖基地;三是以谷城县为主的千万只生态土鸡养殖基地。 形成我省 3 亿只肉鸡主产区和精深加工集中地。 蛋鸡:以湖北神丹、湖北神地、武汉灵星等蛋品生产加工龙头企 业为依托,以建设京山、应城、云梦、安陆、钟祥、沙洋、仙桃、公 安、荆州区、石首、新州、浠水、团风等蛋品大县市为重点,形成鄂 中、鄂东存笼过亿只的蛋鸡板块。 肉鸭:以汉口精武和飘飘鸭业、周黑鸭、鸿翔等肉鸭加工龙头企 业为依托,建设以“8+1”城市圈为主的亿只肉鸭产业基地。 蛋鸭:以仙桃九珠、荆州离湖、荆州小胡鸭等蛋鸭加工龙头企业 为依托,建设以江汉平原为主的 6000 万只蛋鸭养殖基地。 鹅:生产基地集中在江汉平原、鄂中产业区和鄂南产业区。 肉牛:肉牛基地以汉江流域、大别山肉牛产业带为主,包括竹山、 郧县、丹江口、老河口、宜城、南漳、谷城、襄阳、枣阳、随县、曾 都、广水、安陆、京山、钟祥、天门、大悟、红安、麻城、浠水、蕲 春、黄陂、利川、咸丰、恩施等 25 个县市,实现出栏肉牛 100 万头, 占全省肉牛出栏的 59%。 肉羊:肉羊基地主要集中在以清江流域的建始、巴东、恩施、宜 都、长阳等 5 县市,汉江流域的丹江口、郧西县、房县、老河口、襄 阳、枣阳、南漳、谷城、宜城、随县、曾都、广水等 12 个县市区,大 别山区域的麻城、罗田、蕲春、英山等 4 县市,年出栏肉羊 600 万只, 占全省 800 万只的 75%。 奶牛:奶牛基地以武汉为中心,联合黄石、鄂州、黄冈、孝感、 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等共 8 个市共同打造武汉城市圈奶业基地。 其中,黑白花高产奶牛生产基地主要包括武汉、黄冈、黄石、咸宁、 孝感、咸宁市郊;奶水牛生产基地主要包括鄂州、天门、潜江、仙桃 四个直辖市及黄冈、咸宁、孝感三市所辖部分县市;“黄牛奶改”发 展区域主要包括黄冈、咸宁、孝感三市所辖县市。基地奶牛存栏突破 10 万头,年产鲜奶 30 万吨。 蜂:集中在鄂州、麻城、黄梅,崇阳、新洲、黄陂、随县、曾都、 安陆、沙洋、钟祥、京山、襄阳、枣阳、南漳、宜城、荆州区、公安、 松滋、监利、石首、当阳、宜都、枝江、天门、潜江、仙桃、神农架 林区、鹤峰等 29 个县市区。 图图 8 8 湖北省生猪养殖布局湖北省生猪养殖布局图图 3 3、水产业、水产业 全省水产品养殖面积发展 1030 万亩,实现水产品总产量 420 万吨。 建设 20 个名特水产品省级苗种繁育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 60%,建设 30 个稳产高产淡水水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面积达到 600 万亩, 将我省建设成全国最大的优质淡水水产品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 根据农业部制定的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要求,结合我省各 地自然条件、养殖习惯以及加工企业分布状况,在稳定发展“青、草、 鲢、鳙、鲤、鲫、鳊、鲂”等 8 大常规当家品种的基础上,按照区域 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推进特色水产品养殖。重 点发展小龙虾、河蟹、斑点叉尾鮰等三大出口优势水产品和鳜鱼、黄 颡、鳝鳅、龟鳖、乌鳢、鲶鱼、青虾、长吻鮠、鲌鱼、罗非鱼、大鲵、 胭脂鱼、鲟鱼等特色品种(除小龙虾、鲌鱼、罗非鱼、大鲵、胭脂鱼、 鲟鱼外,其它各品种均被纳入全国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规划)。 图图 9 9 湖北省重点优势水产养殖布局湖北省重点优势水产养殖布局图图 (1 1)出口优势水产品布局)出口优势水产品布局 小龙虾:围绕全省“楚江红”小龙虾品牌整合和小龙虾加工业的深 度开发,在潜江、洪湖、仙桃、鄂州、嘉鱼、监利、孝南、沙洋、应 城、黄陂、浠水、天门、新洲、赤壁、蕲春、黄州区、钟祥、汉川、 宜城、武穴等地重点建设 20 个小龙虾工厂化苗种繁育基地,同时在上 述 20 个县以及公安、石首、广水、黄梅、大冶、枝江、江夏、荆州区、 沙市、阳新、蔡甸、东西湖、汉南、松滋、江陵、团风、当阳、随县、 京山、东宝、云梦、大悟、安陆、麻城、咸安、通城、老河口、枣阳、 孝昌、襄阳等地建 50 个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大力推广“虾稻轮作”、 “虾蟹混养”、“名优鱼类与小龙虾混养”等技术。 河蟹:围绕全省“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品牌整合打造,重点支 持江夏、鄂州、洪湖、嘉鱼、汉南、监利、仙桃、汉川、赤壁、大冶、 咸安、应城、阳新、浠水、公安、石首、沙洋、钟祥、天门、新洲等 20 个县市区。 斑点叉尾鮰:围绕全国苗种基地和鮰鱼加工出口体系建设,重点 支持嘉鱼、长阳、宜都、钟祥、通山、枝江、仙桃、天门、潜江、监 利、阳新、丹江口、浠水、随县、京山、老河口、枣阳、赤壁、沙洋、 当阳等 20 个县市区。 (2 2)特色水产品布局)特色水产品布局 鳜鱼:重点建设洪湖市、江夏区、嘉鱼、鄂州、公安、黄陂、仙 桃、监利、石首、汉川、应城、武穴、钟祥、天门、松滋、沙洋、浠 水、蕲春、阳新、通山等 20 个县市区。 黄颡鱼:重点建设公安、荆州、嘉鱼、赤壁、新洲、鄂州、石首、 监利、洪湖、云梦、汉川、天门、潜江、蕲春、黄州、松滋、江夏、 黄陂、浠水、老河口等 20 个县市区。 鳝鳅:重点建设仙桃、监利、洪湖、嘉鱼、阳新、汉川、孝南、 天门、沙洋、潜江、公安、鄂州、赤壁、咸安、通城、大悟、广水、 蔡甸、武穴、汉南等 20 个县市区。 龟鳖:重点建设应城、京山、公安、沙市、天门、浠水、孝南、 沙洋、黄陂、洪湖等 10 个县市区。 乌鳢:重点建设阳新、嘉鱼、云梦、汉川、沙市、监利、洪湖、 公安、鄂州、蔡甸、浠水、黄梅、大冶、沙洋、当阳等 15 个县市区。 鲶鱼:重点建设监利、公安、嘉鱼、枝江、当阳、丹江口、麻城、 天门、随县、阳新等 10 个县市区。 青虾:重点建设黄梅、监利、嘉鱼、鄂州、大冶、江夏、阳新、 赤壁、洪湖、沙洋等 10 个县市区。 长吻鮠:重点建设石首、洪湖、长阳、钟祥、蕲春、夷陵区、当 阳、宜都、枝江、汉川等 10 个县市区。 鲌鱼:重点建设丹江口、大冶、公安、当阳、宜城、黄梅、嘉鱼、 咸安、江夏、鄂州等 10 个县市区。 罗非鱼:重点建设英山、天门、浠水、沙洋、潜江、钟祥、赤壁、 应城、洪湖、襄阳等 10 个县市区。 大鲵:重点建设宣恩、咸丰、恩施市、竹溪、房县、竹山、丹江 口、嘉鱼、当阳、夷陵、五峰、京山、神农架、东西湖、郧西等 15 个 县市区。 胭脂鱼:重点建设孝南、东西湖、荆州区、嘉鱼、当阳等 5 个县 市区。 鲟鱼:重点建设荆州区、宜都、长阳、当阳、蔡甸、麻城、仙桃、 洪湖、广水、沙市等 10 个县市区。 4 4、农村能源、农村能源 户用沼气: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