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玉器的组配代表权利和阶级古代玉器的组配代表权利和阶级 来源:玉器批发 / 从一般意义讲,凡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件)组合成 的玉佩,都可称之为“组佩”,也称“杂佩”。最早的组佩性 饰品,当属距今约1.8万年前北京山顶洞人以石珠、骨珠、兽 牙、海贝壳等经钻孔串连而成的佩饰。大汶口文化的玉石组佩 发现较多,良渚文化组佩更为精致。这些类组佩大概多用为项 饰。 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较大型的组佩,按时期及级别不 同,组配的大小也不同,在陕西宝鸡竹园沟发现的组佩是以一 璜为主体,配以珠、管;长安张家坡58号墓发现的组佩是以三 璜为主体,间联多件珠、管。山西曲沃晋侯墓地91号墓发现的 组佩以五璜为主体,间联璧、管、珠;31号墓的组配则是以六 璜为主体、间联多件珠者。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2001号 墓还发现了以七璜为主体、间联多件珠的组佩。目前为止,所 发现的最大的西周组佩是在山西晋侯墓地发现的,这套组佩是 以45件玉璜为主体,是迄今得 见的组佩中玉璜最多者。 大型结构匹配繁复的组佩,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权 势的服饰。从墓葬中所出土的组佩情况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 越高者,其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这种佩玉方法 是西周用玉开始礼制化的表现。组佩体现出多样统一,形式有 序,实质即是“礼”,也是一种秩序观念,如统治者用玉,是 根据其地位、官级、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尊卑有度,规范 森严。虽然周礼中所载关于用玉的种类、颜色、尺寸等内 容,可能与考古发现不尽相同;但从中也可看出从西周起,用 玉确已步入政治化、制度化和礼仪化的轨道。大型组佩即包括 这方面的文化特色。另外,西周时的“礼”之本义还在于“和” 。如逸周书度训解:“众非和不镇,和非中不立,中非 礼不慎,礼非乐不履。”组佩中众多饰件之间的有机结合,也 是这种“和”、”中和”思想的体现。而组佩的内在美,是通 过其结构中的对立统一的复杂性来体现的。 西周组佩的结构共性是:以玉璜为主体,间配以其它各 种小件玉饰。这与典籍记载有所不同。周礼天官玉府: “共(供)玉之服玉、佩玉。”传: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 冲牙、瑸珠以纳其间。郭沫若金文丛考认为,这类组佩, 即是古文“黄”字来源。其说在理。不过西周组佩似不见设冲 牙者。 组佩以璜为主体,必有道理。玉璜弯曲如彩虹,又如拱 桥形,两端穿孔,或上端中央亦穿孔。拱桥形玉璜,在组佩中 可承受较大的重力;两侧穿孔,可保持组佩整体的均衡与对称, 并使之平衡稳定。因此,璜的作用是成为组佩的“骨架”起支 撑作用,使数十件甚至上百件玉饰组成的整体,在佩者行走时, 通过璜的连锁保持它的平衡稳定。在获得视觉审美效果的同时, 佩组佩者还可听到玉佩之间因轻轻撞击而发出的叮叮当当的悦 耳玉振之声,获得听觉审美效果。贵族们还要保持“行步有佩 玉之度”;佩者的步伐与组佩的摆动也要相和谐,以表现出佩 者仪态与风度之美。 春秋战国组佩一般由璜、环、珑、琥、觿、珠等组成。 人们佩戴成组佩玉,不只是出于纯粹的装饰目的,更是由于玉 具有坚硬、润泽、纯净,美观等属性,因此被当时士人看成是 人的完美品德的象征。组佩通常用玉环(璧),玉璜作主体,以 珑、琥、觿为悬饰。 从考古发掘所得几套组佩的复原图中可知,龙形佩(珑) 和虎形佩(琥)是春秋战国组佩中最具特色的。龙形佩为片状, 多数镂刻成“s”形身躯,腹部上拱,中间有孔用于悬挂在组 佩正中。头部有孔的身形较长,有的作钩形,应是悬挂在侧翼 的饰件。龙的身形雕刻得健劲有力,除春秋早期部分平素外, 常见的玉龙首、爪、尾刻琢精细,身上饰涡纹、勾连纹等纹饰。 春秋早中期以蟠螭纹、蟠虺纹为主,战国时则普遍施谷纹、涡 纹、勾连纹等,或者几种纹饰交织装饰,变化丰富。龙首爪用 隐起法雕刻,视之如同浅浮雕。龙形象狰狞,表情夸张,形式 各异。除龙形佩外,还常见有虎形佩、鸟形佩和冲牙等。这些 玉件的特点与龙形佩基本相同。 组佩在西汉早期达到了最为繁复的程度。一整套玉佩的 长度和穿缀玉件的数量都是空前绝后的,这可以从广州南越王 墓和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器中反映出来。汉武帝时期, 玉佩的种类和组合形式趋于简化,这一变化清楚地显示在满城 中山王墓和巨野红土山昌邑王墓出土的玉器上。这种现象应是 诸侯王势力由盛转衰的社会背景在用玉制度上具体表现。但佩 玉(特别是成套的玉佩)制度毕竟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观地体现了佩戴者社会地位。因此,东汉时期用玉制度逐 渐完备,尤其表现在玉衣和组玉佩的使用上。后汉书舆服 志说:“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至孝明皇帝,乃为 大佩,冲牙、双瑀、璜,皆以白玉。”以河北定县43号汉墓为 例,墓主为中山穆王刘畅,下葬于灵帝熹平三年(174年)。 墓中出土了一套组玉佩,计有心形佩、璜、觿(冲牙)、环, 皆透雕或浮雕龙纹,质地优良。除心形佩外,均成对排列。另 有玉舞人、司南佩等。这套玉佩可以说是明帝所创佩玉制度的 真实写照。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佩玉制度不存。曹操统一北方后, 天下初定,开始建立典章礼仪制度,佩玉制度也应运而生,其 创立者便是魏人王粲。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今河南焦 作)。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魏国既建,(粲)拜侍中。 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挚虞决疑要注说:“汉末丧乱,绝无玉佩。魏侍中王粲识 旧佩,始复作之。今之玉佩,受法于粲也。”隋书礼仪志 云:“至明帝始复制佩,而汉末又亡绝。魏侍中王粲识其形, 乃复造焉。今之佩,粲所制也。”可见王粲对曹魏的典章礼仪 制度的建立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他所创制的一套玉佩, 成为魏晋乃至隋唐时期广为流行的玉佩式样。 从考古资料来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新出现的玉佩 种类主要有:蝙蝠形、飞碟形、梯形、半圆形玉佩,玉佩上方 穿孔处多作云头形;半璧形玉璜;带穿孔的玉环以及玉珠等等。 玉佩均为素面,未经抛光,雕纹饰者很少,有山西寿阳北齐厍 狄回洛墓出土的一件阴刻凤鸟纹的蝙蝠形玉佩。另外,山西太 原北齐娄睿墓还出土有外缘贴金的玉佩。这些新出现的玉佩, 应是王粲所创玉佩的样式。曹操于建安十八年(213年)受封 魏公,都于邺,设立官职制度,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进 封为魏王,魏国始建,而王粲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因此王粲新创玉佩的具体年代应在公元213217年之间。 从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经董卓之乱、 官渡之战,到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战,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中原成为群雄割据、混斗屠杀的战场。在这20余 年间,汉中央政权摇摇欲坠,典章制度废弛,作为皇室、诸侯 王和高级贵族专用的佩玉制度也无人问津了。这一阶段,大概 就是挚虞所说的“汉末丧乱,绝无玉佩”的时期。山东东阿县 魏东阿王曹植墓中出土的4件玉佩,有飞碟形、梯形玉佩,玉 璜和玉珠等。曹植死于公元232年,距粲作佩仅10余年,这是 目前所见王粲新创玉佩最早的实例。挚虞为西晋时人,他说 “今之玉佩,受法于粲也”,说明王粲所创玉佩在西晋时已很 流行了。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出土的组玉佩,可作为这一时期 的玉佩标准器。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江南地区的许多墓 中都随葬有这类的玉佩。隋唐时期,玉佩形制仍沿袭魏晋风格, 变化不大。 这些玉佩的组合形式,可根据未经盗扰的墓葬所出土玉 佩加以复原。南京仙鹤观东晋墓为东晋名臣广陵高崧家族墓葬, 2号墓主为高崧及其夫人谢氏,6号墓主为高崧父母高悝夫妇。 这两座墓各出土一套完整的组玉佩,为男性墓主腰部佩挂,结 构几乎一致,均由2珩、2璜、1玉冲、2珠共7件组成,复原长 度约为23厘米,每件端部有14个小孔可供穿系连接,还有数 目不等的水晶、琥珀、绿松石和料珠等缀于各佩饰构件之间。 陕西咸阳隋王士良墓出土的一套组玉佩较为别致,由2件玉珩、 1件玉环、1件玉冲及近200颗玛瑙、水晶珠组成。西安唐代孤 独思贞墓亦出土一套组玉佩,其复原后组合形式与上述诸佩饰 无大的差异,只是中间为2件较小的四孔玉佩。 从这些玉佩的复原组合形式中可以看出:第一、一套组 佩中一般有2件玉珩,作蝙蝠或飞碟形,上下排列,上珩有4个 孔,下珩有3个孔,因为上珩两端要垂系双璜,而下珩置于双 璜之间,故上珩宽于下珩;第二,玉冲在组佩中体形最大,呈 梯形,宽度大于上珩,目的是使从上珩两端通过双璜垂下的珠 子落到玉冲之上,通过人体的摆动,相互撞击而产生悦耳的声 音,其意义与古玉佩中所谓的“冲牙”一致;第三,东晋高崧 家族墓出土的组玉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标准样式,而隋王士 良墓出土的四孔半圆形玉珩和带有4个相互对称小孔的玉环, 则是北周时新出现的佩饰种类。第四、各佩饰之间以丝线相连, 缀有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和料珠等,即文献所谓的“琚、 瑀、琨珠”者。根据上述这些特点,就可基本确定其它被盗扰 墓葬中出土的零散的玉佩件在组玉佩上的具体位置。 关于王粲所创玉佩的佩戴方式,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 一般位于腰部以下,应是佩挂于革带上,悬垂于身体一侧。唐 懿德太子墓石椁线刻女官所戴玉佩也说明了这一点。考古发掘 的墓葬的棺内都只出土了一套组玉佩,佩带者均为男性,随葬 品还有铁剑、玉剑饰等,因此可以推测墓主生前应是身体左侧 佩剑,右侧悬组玉佩。王粲创立玉佩制度的目的,无非是为 “尊卑有度”,因此,只有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皇室成员、 王公贵族和高级官僚才能使用这类玉佩。佩戴组玉佩下葬是朝 服葬的标志之一,即墓主是身着官服入棺下葬的。 王粲所创的这套玉佩,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五代南 唐李景陵出土了1件梯形玉冲;河南巩县北宋皇陵文、武官石 像身上刻划有这种佩饰;北京明定陵也出土有这类组佩。直到 近代,民间流行的佩饰“玉牌子”与王粲创制的玉佩亦有相似 之处。 隋唐时候的贵族将玉组佩挂戴在身上行走起来是什么样子 呢?笔者以咸阳隋王士良墓和西安孤独思贞墓出土的玉组佩为 蓝本绘出图样,请西安市一家工艺品商店以蓝田白玉仿制。共 仿制4套玉组佩,佩件间以玛瑙穿缀,全长约40厘米,供两人 佩带。笔者又请陕西省歌舞剧院的两名演员身着仿唐“霓裳” 服饰,腰悬仿制的玉组佩,轻步行走,一时间,摇动的佩件相 互撞击发出的叮叮当当清脆之声不绝于耳,洁白的佩件、鲜红 的串珠与华丽的衣裳、高贵的头饰相得益彰,仿佛一千多年前 宫廷贵妇再现人间! 玉组佩中有一种样式特别的玉饰玉觿。玉觿为角形 玉器,造型可能来 源于兽牙,故又称“冲牙”。原始社会有 佩带兽牙的习俗,后来以玉仿之,遂有玉觿之形,主要用作组 佩上的部件之一。“玉觿”一词源自诗经芄兰“童子佩 觿”之语。 玉觿于商代流行,其后历西周、春秋战国,至汉而不衰, 汉以后消失。玉觿除用于佩带装饰的功能外,古人还以此作解 系绳结的工具。因此尽管各代玉觿造型变化繁复,却总不离上 端粗大,下端尖锐的基本特征。同时,佩带玉觿被认为具有解 决困难的能力,是一个人聪颖智慧的表现。 新石器时代玉觿出土于江苏省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墓葬中, 呈扁平角状,两端以透雕技法镂出丫形花纹等,器边亦作凹凸 起伏的变化。商代玉觿造型简洁,多作牙形,上端穿孔,下首 尖锐,觿身琢简略纹饰。西周玉觿颇似月牙形,器表饰龙纹、 人纹等。龙纹觿柄部为龙首,龙身弯曲,上饰卷云纹,尾部饰 三角纹,颔下、尾端各钻一小孔(图)。春秋战国时玉觿的形 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今所见这一时期的玉觿均处理成龙、虎、 兽、鸟形象。动物的头部为上端,尾部琢成锐角,身体弯曲成 自然的曲线,透雕结合隐起的运用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区防水施工方案范本
- 内蒙古财经大学《建筑设计与构造(2)》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电影摄影技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央音乐学院《与药事管理法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搜索引擎营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英语视听(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抛石护坡工程施工方案
- 伊春职业学院《跨文化交际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旋风式吸尘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协作秘诀》课件
- 血液透析发生失衡综合症的原因及预防
- 鼻腔冲洗护理技术
- 《篮球:运球急停急起、体能大比拼》教案
- 瓦特改良蒸汽机课件
- 2023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解读
- 说课大赛作品财务会计-说课
- 工业提升门安装及施工方案
- 小学心理健康课《人际交往教育教学课件》
- 呼吸内科利用品管圈PDCA循环提高患者对无创呼吸机的有效使用率
- 幼儿园中班语言《青蛙小弟睡午觉》微课件
- 道路竖曲线任意桩号高程自动计算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