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寒夜中的悲剧色彩摘要:巴金的寒夜是发表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一部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小说。巴金以冷峻严酷的文笔讲述汪文宣的家庭走向破亡的过程中。作家从一个既独特又普遍的故事展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绪言寒夜写于1944年冬天,完稿于1946年年底。它是作家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家的艺术家手法和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说。它不同于以家、春、秋、雾、雨、电为代表的那种激情四溢,斗志昂扬,充满希望和胜利的风格。寒夜描述的只是一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的家庭事业与情感。可是整篇小说却都笼罩看一种阴暗,颓废,糜烂,和绝望的气氛,一如重庆冬日的大雾。在很多读者来说在阅读寒夜的过程中,最大最深的体会就是一个词“压抑”自始至终的压抑和绝望!整部小说几乎没有什么紧张、刺激的情节,一直是淡淡地叙述,自“寒夜”始,至“寒夜”终。就连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也少有感情激烈的言辞,那些激烈的冲突也只是把强烈的情感压在心里而非爆发出来。那种压抑感使人喘不过气来,更确切地说是不敢喘气,那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其实,整部小说描写的不仅是汪文宣一个人的悲剧,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幸。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全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其不幸的遭遇。”他所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理想悲剧中国现代史上,新文化运动埃五四启蒙使知识分子直到了社会的舞台中央。他们在开启民智,救国救民的同时,也获得了民众和时代所赋与的地位、尊敬和荣誉.而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观念的开放也使知识分子有较为体面的工作和收入,因此他们是中产阶级的中流砥柱。 就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而言, 抗日战争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战争带给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的下降, 首先就从经济上显现了出来。寒夜虽然没有直接去写汪文宣战前的生活和他的经济状况, 但从他们对往昔生活的回味, 我们也可以感觉出来, 那至少是维持在一种中等水平之上的。作品第5 节写汪文宣跟着曾树生进国际咖啡店,两人对话:“这个地方我还是头一回来。”他说不出别的话, 就这样说了。她的脸上现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低声说: “拿你那一点薪水,哪能常到咖啡店啊!”他觉得一根针往心上刺, 便低下头来, 自语似地说: “ 从前我也常坐咖啡店。”“ 那是八九年前的事。从前我们都不是这样过日子的”“ 以后不晓得还要苦到怎样。从前在上海的时候, 我们做梦也想不到会过今天的生活。奇怪的是, 不只是生活, 我觉得连我们的心也变了。”(四川人民出版社,巴金全集第8卷,1982年,444页,下同)关于汪文宣的经济生活,从小说中我们可以得到很明确的答案:他无法给妻子买一份四磅的生日蛋糕,他付不起儿子上学的费用,他也因为没钱买药而让母亲早早地死去。战争时期的非正常生活, 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结构。战争不仅造成物质的极端贫乏,而且也使人们的启蒙中断,清福需求降低,一切的生产和创作必须为抗战服务。原处在社会中间阶层的知识分子, 在经历经济地位上的跌落同时, 战时环境所造成的文化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下降, 也从精神上给他们一种打击。原来自认为精英的知识分子, 到此时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应对实际生活上的无能为力。 所谓“ 手不能提, 肩不能挑”。当体力上的弱势转化成精神上的自卑的同时, 原有的精神优势也一变而为需要改造的负担。汪文宣, 从前那个一心想办理想中学, 实现自己教育救国夙愿的朝气蓬勃的有志青年, 到了抗战后期, 竟成了一个唯唯喏喏、忍气吞声的老好人, “ 就为了几个钱” 而屈身于半官半商的书局里, 整天趴在桌上校对那些纠缠不清的译文、歌功颂德的谎言。他感到屈辱、羞愧, 内心充满不平之声, 却不敢流露半句。这种内心的不满、反抗和外表的柔驯、谦卑, 在他的身上发生着冲突。 他的人格就在这种冲突中发生分离。 他嘴上说的, 并不是心里想要说的, 他的行动所表示的, 并不是心里真正愿意那祥做的。比如当书局的周主任暗示要辞退他时, 他的内心燃烧着反抗的怒火,“回去就回去, 不吃你这碗饭, 难道就会饿死! ” 但口里却用温和的调子说:“那么我就请半天假吧” 。汪文宣内心的不平与忍耐在冲突里不平引他诅咒黑暗, 而忍耐却使他不敢反抗。在别人看来, 汪文宣最能“ 忍受一切, , 他自己也说过:“ 不忍耐又有什么办法。 ” 然而正是这“ 忍受一切” 的人生信条, 导致了他人格的分裂和性格的变形, 引起了他的妻子曾树生对他的不满。显然, 曾树生并不喜欢丈夫这种“什么都能忍受的懦弱、老好的性格”, 这也铸成了他那卑琐、可怜的性格悲剧。 顶头上司吴科长咳嗽一声,他却以为是对他不满的表示, 竟把已咳到嘴边的痰咽回肚里。吐痰犯什么错,汪文宣却带着沉重的负罪心理“ 忍耐着把剩下的十多页校样看完” 才去吐痰。 社会对人的压迫, 宰割人的灵魂, 还有比这从精神上扭曲人的性格, 导致人的心理变态更为深刻的吗?看到这位有着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 使人不由得想起卡夫卡笔下那位在社会的重压下而精神异化的格里高尔萨姆沙。经济地位的低落, 一直是汪文宣自卑的直接根源, 他的性格变化, 首要的原因就在这里, 而这也间接地成为他的家庭不幸的根源。在工作中, 汪文宣自己就有一种强烈的卑屈感, 痛觉“ 就是为了一点钱, 我居然堕落到了这个地步”, 但他却还是不能不为那一点钱去忍受屈辱。尽管作品写到, 家庭开支的一半甚至一大半,都由曾树生担负着, 并且她也一再地劝他安心养病。但试想, 假如汪文宣真的躺在家里, 而将生活的重担全放在曾树生的肩上, 那将是一种什么情形? 这里确实涉及到传统社会对于男性的角色期待问题, 汪文宣之所以宁肯忍受屈辱, 拖着病体也要去勉力做那一份工作, 一方面是和他的家庭生活责任感联系在一起的, 另方面也和他对在两性关系中男人所处位置的认知有关。男人从来都是被置于负有养家活口的重任这一位置上的, 假若他不能承担起这种责任, 自责和被看轻也是难免的。现在看来, 最让人感觉复杂的, 倒是汪文宣的那份责任感, 正是在这责任感里, 我们看到了他的自尊, 也看到了他的痛苦的最深根源。那其实是对于生活的一种无力感, 汪文宣其实是始终有着振作的愿望的, 但在现实中, 他的这种愿望却找不到一个切实的着力点, 这就不免使他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陷于一种极度尴尬的地位。他的屈从、忍让、挣扎、拖磨、自责、自虐等一系列让人不快的表现, 都因此而产生, 也因此而无法消除。而这一切, 又都和战争带来的生活环境变化有关, 难怪故事的主人公们总是要把希望寄托向战争的胜利。在事业上不得志的岂止汪文宣一人。就连曾树生人生也是有缺陷的。表面上看,她的工作收入挺不菲的,可以支持家里的大部分开支。她应该是自由和幸福的。但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曾树生的社会职业是在银行里做“花瓶”,是吃“青春饭”,她的经济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因此她在社会中也并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这一社会角色对于一个大学毕业致力于办一所“乡村式,家庭式”的学堂的知识女性来说,无疑是尴尬而屈辱的。她常常向丈夫抱怨发牢骚,并且一步步失去精神支撑,只希望能活着。因为理想在那虚无缥缈的无人可知的地方。树生与文宣由于相同的理想组建了家庭,但在社会的动乱下,生活的磨难中,丈夫已消尽了锐气,文宣已经不能满足树生对于他各个方面的需求,他们两个人的悲剧是在所难免的。汪文宣的同学唐柏青也是一个在事业上失败的人物。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一个阴暗、沉闷、肮脏的小酒馆,他正在喝酒销愁。他因为上司的冷酷无情不批假而失去了心爱的妻子。既而他辞掉了工作。卖光了所有的书,终日饮酒沉醉。他向汪文宣抱怨道:“我得生活呀,著作不是我们的事,”“我宁愿毁掉自己 。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这种人的。我们奉公守法,别人升官发财.”(493页)一个文学硕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样的压力下,抛弃了理想,终日浑浑噩噩,四处游荡,最终在车祸中惨死。还有汪文宣的朋友钟老以及他们的同事们“整天拚命卖气力,却只拿那么一点钱,真少得可以!”但他们为了庆祝周主任的生日,尽管不情愿,却不得不从工资里拿出相当一部分去凑他们份子。最后钟老染上霍乱死去。其他的同事们依旧每天为那微薄的工资提心吊胆地工作着,生怕有一天连这份养家糊口的饭碗也丢掉。在这样的环境中,普通的家庭,普通的知识分子,又有谁能够保护自己的理想,热爱自己的工作呢?当生存是首要而且是时时刻刻要牵挂的问题时,一切的事业和理想注定只会是场悲剧。婚姻悲剧汪文宣和曾树生是大学时代的同学, 他们都受过五四新思想的熏陶, 又是在彼此相爱的感情基础上自愿结合的, 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儿子小宣。他们夫妻恩爱, 感情笃弥, 志趣相同办一所理想中学, 家庭美满,。可是由于日寇入侵而避难到了重庆之后, 迫于生计, 不得巳一个去书局搞校对, 另一个去银行当“ 花瓶” 。当生活变得毫无幸福可言的时候, 爱情之树就不可能长绿不衰, 因为, “ 人须生活着, 爱才有所附丽“ 鲁迅先生的话, 可谓至理名言。尽管生活发生了剧变, 汪文宣对妻子始终有着深深的恋情, 这恋情是他在战乱、贫穷中保持心灵平衡的精神支柱。为了妻子的幸福, 他忍受一切痛苦, 不惜“牺性自己” 。汪母认为儿媳跟人“ 私奔” , 他却认真地为妻子辩解: “ 她并不是私奔, 她不过是到朋友家里去几天, 她会回来的” 。甚至妻子从兰州写信来声明“ 从今天起我不再是你的妻子, ” 他仍在母亲面前替她辩护, 唯恐母亲用恶语伤害她。为了妻子的幸福, 他默默地忍受内心的妒忌与孤寂的折磨, 原谅妻子在外面的一切应酬一陪人打牌、跳舞、喝咖啡、吃饭, 乃至与一个年轻的男子陈主任一起飞往兰州。( 谁知, 此一去便导致了他和曾树生之间的夫妻关系的终止。)曾树生并非不爱丈夫。她对丈夫也有着多年共同生活而产生的爱情,这爱情保护她不轻易失身于另一男子甚至在得到丈夫同意离婚的答复后, 依然孑然一身地回来寻访丈夫的下落 。尽管始终和婆婆格格不入, 争吵不休, 尽管她甚至不喜欢自己的独生儿子少年早衰的小宣, 尽管她确实够不上一个贤妻良母, 但她和汪文宣之间毕竟有着“ 彼此相当了解” 的感情纽带。她尽力帮助丈夫维持家庭的生活, 是家庭经济的台柱之一。尤其在丈夫患病之后, 她更是尽心尽意地负担起沉重的家庭开支(医药费、营养费、全家的生活费和小宣的学费等等)。 这一切, 假如她不爱自己丈夫的话, 是很难想象的。可是, 她到兰州后写的那封说的是真话” 的长信, 却给重病在身的丈夫以致命一击, 客观上加速了丈夫死亡的进程。四十年代的汪文宣与曾树生, 当年同居时那种充满幻想和激情的浪漫早己不复存在, 青春已逝, 一切都变了。同样是三十四岁, 江文宣被生活的重担压成了一个未老先衰、沉默寡言的半老之人, 而曾树生, 则风韵犹存, 美貌仍在。在家里, 丈夫的愁眉苦脸与妻子的容光焕发成了很不和谐的映衬。在爱情生活中, 丈夫自以为对妻子“ 相当了解” , 其实他恰恰不了解妻子此时需要感情寄托。 树生说:“ 回到家里来, 我总觉得冷, 觉得寂莫, 觉得心里空虚。” 由于丈夫无法满足妻子的感情需求。她旺盛的生命本能使得她不甘心满足现状, 不满意于现在的家庭生活, 在外应酬使她觉得快活。她只想活的痛快一点, 过的舒服一点。她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青春, 痛痛快快地寻找生活的乐趣。而这种旺盛的生命本能却正好与汪文宣的懦弱、病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一个青春洋溢, 一个形同槁木, 正像汪文宣想的那样“ 她是天使, 我不配她”, 两个人心中都已经意识到了两个人的差距。丈夫为此自责不已。于是陈主任风度翩翩的“ 第三者”, 便乘虚而入,这样便不可避免地致使夫妻之间感情出现缝隙。完全不同的身心处境已经注定了这场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局。其实, 曾树生对丈夫的懦弱、卑怯的性格以及婆婆的敌视越来越无法忍受。曾树生的性格与汪文宣有着明显的差异, 她爱热闹, 爱交际, 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寒夜时代的曾树生, 巳变得非常现实,。她对丈夫的爱变得十分复杂: 有时是感激之情, 有时是悲悯之心, 有时只是责任之义。当丈夫抱欲地自责“ 没有出息” 时, 她抢白他:“ 怪你有什么用? 只怪我当初瞎了眼睛。” , 流露出早知今日, 何必当初的懊丧。 她的内心世界是矛盾的。一方面不愿再过那种“ 永远亮不起来, 永远死不下去” 的家庭生活。另一方面又希冀“ 她(指母亲)不天天跟我吵” , “ 他(指汪文宣)不那么懦弱” , 那么她也就可以不跟陈主任到兰州去。但她并非不愿担当贤妻良母的空名而让红颜白白流逝的女人。她曾“流着泪,呜咽地喃喃说:我也并不想去,要不是你妈,要不是大家的生活我心里也很苦啊!我一个女人,我”(598页) “她只有等待奇迹, 或者或者她先救出自己, 她在脑子里有着矛盾的思想, 所以她一边偷偷流泪, 一边又暗暗抱着希望。”(542页) 她对陈主任那种若即若离的态度, 也表明她内心交织着矛盾。 一方面陈主任年轻、健壮以及身份和财产对她不无诱惑, 这是目前她的丈夫无法与之相比的。另一方面, 丈夫的病容和对她的依恋, 又时时浮现在她的脑海, 使她不忍心撒手不管, 任病魔夺走他的生命。由于前者, 她跟陈主任走了, 由于后者, 她又每月寄钱回家, 希望丈夫早日病愈。但这已经丝毫也不能填补她和丈夫之间的感情裂缝, 因为金钱并不能减轻丈夫的孤寂丈夫更需要的, 是她的爱和含笑的脸。可是这也是最好的结局:贫穷而又支离破碎的家庭,她谁也救不出,她只能救出自己,否则便是一同归于灭亡。这是她面临的无法逃避和摆脱的现实,而这样的现实与注定了汪文宣与曾树生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家庭悲剧作者指出:“生活苦, 环境不好, 每个人都有满肚皮的牢骚, 一碰就发, 发的次数愈多, 愈不能控制自己。” 的确,战场失利, 人心惶惶, 物价飞涨, 生活困难, 这样的环境刺激人的神经, 容易勾起无名怒火, 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汪文宣与曾树生之间的争吵大都属于这类情况外部因素刺激所致。 然而汪母与媳妇之间的争吵, 则是彼此性格对立冲突的外化表现。一个令人探思的问题是, 假如不在那样一个战乱环境中, 她们婆媳之间会不会产生矛盾?会不会造成家庭悲剧?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婆媳两人的经历、见识、观点和人生态度截然不同, 她们的性格不仅对立、冲突, 而且各自为争夺丈夫和儿子的爱而使出浑身解数。这一点, 曾树生很清楚, 她对汪文宣说:“ 我们三个人住在一起, 一辈子也不会幸福, 她根本就不愿意你对妻子好。 ” 世上的爱大约总是自私和排他的, 不管是妻子对丈夫的爱, 还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都不例外。家庭悲剧的产生正是困子这两种互不相容的伦理力量夫妻之爱与母子之情的冲突。朱光潜先生说得不无道理:“ 这两种互相冲突钓伦理力量就其本身而言, 每一种都是有道理的。但由于它的每一种都是片面而排他的, 每一种都想否定对方同样合理的要求, 宇宙的存在本身必须要各种精神力量一致合作。它们中的每一种就都包含着自己毁灭的种子。最后的结果它们或者同归于尽, 或者放弃自己排他的片面要求。 一般所谓悲剧结局 就取这二者中之一种”。 寒夜的艺术深度不仅在于通过一个家庭的悲剧控诉社会的黑暗, 而且透过战乱、经济等等外界因素的氛围, 进入到人的内心的深层结构, 写出了两种互相冲突的伦理力量本身就包含着自己毁灭的悲剧因素。我认为汪文宣的家庭破裂汪母负有最大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婆媳势不两立的矛盾冲突中, 汪母扮演了蛮不讲理、咄咄逼人的挑衅者的角色。她的话很尖刻, 也显得十分粗鲁, 每每使儿媳气得脸色发白, 反唇相讥。汪母也是个知识分子。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她读了那些书,但从她讥讽儿媳不是明媒正娶的这一点,而且为自己缠过脚而自鸣得意,我们可以猜测她读了那些教育女子三从四德的书。从婆媳战争中我们看到明媒正娶和妇道不过是汪母攻击儿媳的幌了。汪母的做法并不算光明。古代有逼迫儿子休妻的焦仲卿的母亲、陆游的母亲,但现在的研究指出刘兰芝和唐婉都很可能没有生子才会被婆婆驱赶,至少那个时候婆婆都有合理的理由。即便是同时代的方鸿渐的妻子与其婆婆相处得并不愉快,但完全没有达到剑拔弩张的地步。曾树生并非不愿和婆婆和好,可是每一次的尝试都失败了。事实上,整篇小说里,汪母对曾树生始终没有表现出客观评判,更不用说宽容。其实汪母已经侵入到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私人空间里,就像孙柔嘉的奶娘和姑妈侵入到方鸿渐夫妻的日常生活中,造成方氏夫妇的感情破裂一样。儿子已经长大,应该有自己的生活道路要走。儿子和媳妇的关系本该有他们自己解决,而不是由父母来参与其中。不过这位活了大半辈子的旧式才女, 如今老来却落到不得不依靠儿子和她所僧恨的儿媳养活的“二等老妈”的地步, 也是够可怜可您的。“她要哭, 她要叫, 她要发泄” 然而生活天地的狭小(常常独守陋室) 妇人之见的狭隘(为儿子不能把爱都给她) 使她把对一切的不满全部发泄在儿媳身上.她的感情世界只剩下一个支点 儿子。为了儿子她愿付出自己的一切。婆婆对媳妇的增恨使她甚至不惜以破坏儿子的幸福来达到目的。她是一个特殊的悲剧人物,。她是一个爱与恨相交织的矛盾统一体, 是最无私的同时也是最自私的,对儿子, 她用“充满慈爱和怜悯的眼光看着他” , 为他可以卖掉丈夫留给自己的唯一遗物。可对儿媳, 却用充满撇恨和仇视的日光盯住她, 连儿子也感到愤愤不平 “这太过分了。”爱和恨, 这两根不可相交的感情的弦, 在江母心上弹拔着不和谐的音响:儿子跟媳妇感情好, 她妒嫉得无法容忍, 生怕儿媳夺走儿子爱母亲的心, 媳妇和儿子拌嘴、出走, 她幸灾乐祸, 巴不得媳妇不回来。 可是儿媳经常在外面应酬, 有意躲避和她照面,她又火冒三丈, 指责她“该早回来” , 她希望儿子休妻再娶, “ 她走了另外给你接一个更好的来” , 可是媳妇一旦真的要走, 她又指着她骂:“ 你想抛下我们一个人走, 你的心我不知道。” 这些看来性格逻辑颇为混乱的言语和行为, 恰恰从各个心理角度写出了人的爱与恨、感情与理智、善良与自私之间的矛盾的复杂性。其实, 汪母与曾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主要倒并不在于经济原因。刘艳认为,汪母对儿子的依恋中有着虽隐犹显的性欲色彩 。她忍辱负重,将全部的爱强加于儿子头上,供儿子读大学,照顾生活起居,“她不高兴别人分去她儿子的爱”,她只想独自占有文宣,哪怕自甘沦落为一个二等老妈子。树生的青春美丽和强大的生命力反衬着她生存的失败, 构成了对她的威胁, 这个母亲永远充满慈爱的怜悯的眼光看着儿子, 甘愿为儿子吃苦受累忍饥挨饿, 却无法容忍作为自己精神支柱的儿子将全部爱投向儿媳的怀抱。既然儿子是被争夺的对象, 矛头只能指向儿媳。汪母压抑着的性爱意识混杂到她无私的母爱之中, 使她固执地用全部的热情抢夺儿子的爱, 她的爱变得狭隘、残忍而自私。她无休止地谴责树生的一切行为, 诋毁丑化树生的人格, 销蚀儿子对树生的爱恋, 即使知道儿子离不开、 忘不了那个女人, 也要唆使他跟她离婚。不仅如此, 更以加倍的关怀和爱护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上剥夺树生爱的权利, 以期达到彻底赶走儿媳的目的。当儿子为树生的不回家或离去而担心时,她会指责儿子没出息,“她?你相信她?”母亲冷笑一声,接着轻蔑地说,“她是一只野鸟,你放出去休想收她回来”。她极擅于争风吃醋,容忍不得文宣对树生的过问和关心,妒忌和憎恨是她一贯的表现,一旦感到树生在文宣心中占了上风自己受到冷落,便使用非常恶毒而嘲讽的话语极力发泄自己的不满,根本无视文宣内心的感受和逐渐加重的病情。“一位母亲可以把她曾经被迫,加以压抑的性欲,转移至儿子身上,她也可以从他身上期望所有的满足,而这满足是她在其男性情结中所留下来的”嘲,她将从丈夫那里缺失的爱情移到儿子身上,以求获得对异性满足的愿望,性本能的长期压抑融合进母亲对儿子的爱产生一种复杂的排他情绪,使得她用尽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爱欲的理想王国,而不允许树生对她的威胁,文宣与树生爱得越深,所激起的汪母的气愤和嫉妒就更浓厚。我们看到, 对于婆媳矛盾, 汪文宣在作品中所采取的态度, 无非是两边宽慰, 尽力调解, 他希望她们能因一种共同的爱而放弃对立, 但他也已隐隐感觉到, 这实际上是办不到的, 他实际所能做到的, 其实只是掩盖, 是拖磨, 他想将这一切都拖磨过去, 但生活却不给他这样的机会。而对于这个家庭曾树生的认识无疑是最清醒的。“永远得不到结果,不管怎样把那些没有意义的话反复重说,不管怎样用仇恨的眼光互相注视。没有和解,也没有决裂。他没有方法把母亲和妻拉在一起,也没有勇气在两个人中间选取一个。永远是敷衍和拖。除了这个,他似乎不能做别的事情现在应该叹气了。她把她的青春牺牲在这间阴暗、寒冷的屋子里,却换来仇视和敷衍,她觉得自己的忍耐快达到极限了。”(581页)最终树生走了, 她得意自己的胜利了, 儿子就又是她一个人的了, 她的愤怒和痛苦消失了, 被压抑的情绪就得到了宣泄。而正是她的这种情结导致了她与曾树生无休止地争吵, 婆媳之间已经成了“有我没她, 有她没我”的地步, 这样无休止地争吵, 把汪文宣夹在两难中煎熬, 终于逼走了曾树生, 也把汪文宣生的希望带走了, 最终导致了汪文宣的奔向死亡总结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地位上永远不可能完全独立。它的阶级属性既没有赋予它权利又没有为其生存的根基提供物质基础,所以他们注定了两种命运:被政治力量所利用,为统治阶级服务,或是被上层阶级排挤到底层,苟延残喘。“五四”精神的高扬,使知识分子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播火者,成为革命“先锋”,但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懦弱无能、自欺欺人、不新不旧以至于“通体矛盾”的知识分子。在中西文明的夹缝中,他们倍感彷徨,不知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特许经营合同标的及经营范围
- 2024年租赁代理及居间服务合同
- 2024年版烟台房产销售合同
- 2024年生物制药专利技术转让与生产许可合同
- 施工现场应急预案及措施
- 通风机安装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 施工员工作计划
- 政府公开招标合同范本
- 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书
- 餐饮业消防安全施工方案
- 驾驶员资格申请表
- Module 6 Unit1 Can I have some sweets (说课稿)外研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主要负责人重大隐患带队检查表
-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 162-2008)
- 菜品作业指导书-06
- 小学劳动教育调查报告
- 电动叉车控制系统详解带电路图
- 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 仓央嘉措诗全集
- 海洛斯操作手册(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