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如何断代古玩艺术品_第1页
司法鉴定如何断代古玩艺术品_第2页
司法鉴定如何断代古玩艺术品_第3页
司法鉴定如何断代古玩艺术品_第4页
司法鉴定如何断代古玩艺术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艺术品司法鉴定和传统鉴定对比 一:传统鉴定的缺陷 1 目前我国文物艺术品传统鉴定的现状 早在 1950 年,我国就开展了保护珍稀文物的研究,成立了 专门的研究机构,而大规模、全方位的开展文物艺术品鉴定理 论研究和技术实践则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事情。三十年来,我国 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基础理论和体 系建设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无论是技术资料的挖掘与整 理,或是新的研究领域的探索与开拓,还是对一些重大研究课 题的考证与辨析,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毋庸讳言,由于传统鉴定的理论和 技术方法存在着根本性缺陷,在现代知识领域中,已失去准确 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而近年来出现的“热释光测年法、元素 测定法、碳 14 测定法”等虽然具有一定的现代科技含量,但因 为检测鉴定方法和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性。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诸种: 1.1“目视+手感+经验= 判断”真伪的传统鉴定的方法有失科学 性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收集中国文物及艺术品在西 方蔚然成风。寻宝者的大量购买以及德国、荷兰、法国和英国 等列强对中国皇家藏品的疯狂掠夺,将大批中国文物带到西方。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和爱国的收藏家为了保护祖 国文物,研究文物的历史演变,领略祖先的艺术成就,以改善 传统文化七零八落的断层现象,对流失在海外和散落在民间的 重要文物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回购。同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国家的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催生 了文物的收藏和市场繁荣。由于利益驱使,一些人便制假贩假。 因为文物作伪本小利大,只要有一件伪文物在市场和拍卖场成 功出手,获利则是作伪成本的数万倍。利之所在,随着高科技 的不断涌现,作伪者的工艺技术亦随之提高,他们往往用真器 物做蓝本,生产出形神和物质成份俱似的伪品,通过特殊的渠 道投放社会,使一些藏家屡屡上当,经验丰富的专家也未能幸 免,对文物使用传统鉴定真伪的方法提出了尖锐挑战。使凭“眼 力”、 “望气”和“手感”等传统鉴定方法变得不科学。具有代表性的 当属近期曝光的“金缕玉衣 ”事件, “长沙窑壶王”以及“汉代高古玉 凳”的鉴定争议等,都不禁让全社会产生疑惑:传统文物艺术品 鉴定的专家意见还能信吗? 1.2 把文物艺术品的单件的认知作为鉴定标准,是片面的、 不准确的 由于文物艺术品收藏热的高涨和文物市场的繁荣,从而也 引发了大量的民事案件和倒卖文物、盗掘古墓葬、走私文物、 盗窃、抢劫、抢夺、侵占文物的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和法院在 侦查和审理这类案件时,因没有文物艺术品鉴定科技手段,只 能聘请文博领域内的专家对涉案文物进行鉴定。但是,同一件 物品专家们竟给出不同的判断性结论,使公安机关办案失去证 据支持;使法院无法得到科学的证据而不能审理判案。为什么 同一件文物不同的机构或鉴定专家会得出不同的鉴定结果呢? 浅层次的原因是双方所依据的鉴定标准不一样。那么,传统的 鉴定标准是什么呢?专家个人的经验与实践就是他的标准,文 博馆的器物就是标准。事实是,科学的认知唯有成系列或系统 的遗存才能找出规律,制定标准。把文物以单件的个人认知作 标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众所周知,清宫旧藏历经太监偷盗; “建福宫”的皇家藏宝被焚烧;又遭八国联军的抢劫、掠夺;溥 仪的携宝逃亡;清东陵的悉数被盗;劫后余存又有 90%的文物 精品被运到台湾之后;把故宫中的劫后余存作为中华五千年文 物的绝对标准化是远远不够的。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传统文物鉴 定的方法和技术是不科学的。 1.3 传统鉴定权威言论缺乏基本常识 文物艺术品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研究历史和审美价值 的特殊商品,并且可保值增值,深受大众的喜爱,越来越多的 人加入到爱好者和收藏者队伍中来。无论古今中外,文物收藏, 首先是一种文化、艺术的消费和享受,其次是长期投资。当下 社会上,媒体中的各种“寻宝” 、评估、鉴宝热闹有余,权威言 论却缺乏基本常识。因为传统鉴定专家不需负法律责任,常以 “专家”之名在公共媒体上以一家之言随意砸毁。而鉴定几乎都 是一个模式,先询问器物是不是市场买来的,花了多少钱等与 本质无关的问题,然后用“眼” 一看、用手 “敲一敲”“ 掂一掂” 、再 用鼻子“闻一闻”,鉴定就算完成了。其鉴定语言都是一些非规 范的、不科学的感性用词,结论几乎都只有两个字, “真的” 、 “假 的”、 “仿的”。作为鉴定者有责任说明,什么是真,为什么是假。 简单的用真假二字判断五千年文化遗存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我国地下文物众多,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大量文物相 继出土。据有关资料显示,从 1980 年至 2000 年间,国土开发 面积是 1950 年至 1980 年的 25 万倍。文物出土速度已远远快于 文物保护资金和文物保护人员编制的增长速度。仅西气东输的 江苏段,就发现 280 多座汉墓,近几年国家又在江西、安徽、 内蒙古出土了几个元青花窖藏。一些非盗文物流落民间已是不 可争的事实。新显的历史遗存之多,是超出人们意想的。试想 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 6239 件,西安何家村发现的唐 代窖藏文物 1000 多件,其中金银器就有 270 多件。2001 年出 土的大明梁庄王墓有文物 5300 多件,其中金银器就有 3400 多 件,还有民间发现未报道的。所以不要随便发表缺乏基本常识 的“权威性”言论,没有人有资格以一眼便断言新显器物的 “真假”。 如何保护这些文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但保护的前提 是识别。依靠传统方法因无以往经验比较而无法识别,把未见 过的仅凭经验就轻率出言否定,这不仅会造成文物的流失或损 毁,而且会给国家和民族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5 年调查显示,中国是 45 个文物重 点国家里面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达 1000 万件以上。目前, 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中国各类文物约达 1800 万件。近 10 年走私出去的各类文物是八国联军抢走文物的 30 倍。另有相当 一部分各类文物是被打上“高仿工艺品” 的标签 “正大光明”出去的。 有关数据显示,世界各国文物走私金额仅次于世界排名第一的 军火走私,这应该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关切。如何摆脱传统鉴 定识别模式,研究开发先进的科学方法对文物进行准确的鉴定 和识别,建设健康的流通市场,保护好文物遗存资源,保护好 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历史、灵魂和遗产,是我们面临的非常 重要的课题。 1.4 传统 文物鉴定的理论和方法其缺陷是无法弥补的 传统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基础理论首先是建立在视觉记忆的 基础上,其次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历史知识有 了综合的了解后依赖于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历练出来的“眼力” , 即从把握各朝文物的典型风格和基本特征入手,对之作规律性 的认知和归纳,从而作出感性的判断。其鉴定的基本要点是四 个方面,即造型、纹饰、胎釉和款式。 毋庸讳言,传统文物鉴定凭的就是经验。大家知道,无论 什么经验都来源于实践,传统的文物鉴定方法就是众多鉴定前 辈们实践的总结。在历史上,鉴定前辈们认知文物的实践,全 都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他们在刻苦钻研、认真实践中,融 汇贯通。面对被鉴定物品,各自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手去感 觉它,待形成对器物的初步认识后,通过分析,又进一步找出 器物各方面的特征和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 用口头或文字将其特征、规律表述出来,这就形成了经验。这 样形成的经验为直接经验,正是众多个人的直接经验构成了广 义上的传统经验。但传统经验并非全是直接经验,还有部分是 传经人借用现成的他人经验自己作表述的,这样的经验对于借 用者来说因不直接来源于实践,应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有的 因传抄、转述有误,是不准确的。但这些不准确的间接经验夹 杂在传统经验中,这些直接与间接经验,甚至包括主观臆断的 一些观点及结论都以传统经验的面目世代相传。在相传过程中, 这些经验不断被后人修正、补充,一些新的经验又不断产生, 从而形成现代人们使用的传统经验。从传统经验形成的过程不 难看出:(1)传统经验实质多是个人经验,而一个人所掌握的 历史知识是有限的,所能见到的实物更是有限的。因此,个人 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经验。 (2)因每个人在实践中见到 的实物不尽相同,加以受教育水平、感官技能及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表述方面的差异,其形成的经验亦会各不相同。 (3)传统经验中的间接经验、主观臆断的一些观点、结论有的 是正确的,有的不一定正确,还有待于实践检验。 (4)传统经 验的总量的多少,受参加实践的人数及实践中所见到的实物数 量的制约。人数越多,见到的实物越多,产生的经验则越多, 否则相反。至此,我们引申出一个问题:传统文物鉴定的专家 掌握的传统经验的总和是否已能全面、系统、准确的反映出历 史上所有文物及赝品的特征及规律性呢?答案是否定的。 1.5 在热释光断代鉴定的科技方法面前,高科技伪品能蒙混 过关 由于科技鉴定不会渗入人为的错误因素,故近年来科技的 测试方法已被应用于古陶瓷的鉴定上。其中热释光技术更是被 普遍承认,而且是唯一能够提供断代鉴定的相对科学的方法。 海内外各大著名拍卖行都采用热释光测试数据作为分辨真伪的 论据。 作伪者了解到所作伪器很可能要经受热释光测试,于是在 高科技层面上进行破解。近年来这方面的案例不少,大致可分 为两大类:(1)对所作伪品加 X 光辐照,用以冒充自然辐射的 反应。 (2)在伪品原料中加入添加剂,以加强瓷土对自然辐射 的反应。不少这类新高科技伪古瓷器已流入市场。据统计,其 中有相当部分伪品竟成功通过某些实验室的热释光测试,形成 真伪难分的局面。客观地说,热释光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 以分辨出器物是否受过外来辐射(如 X 光) ,或者是器物瓷土中 是否有添加剂(有异常的辐射反应) 。热释光技术的决定性因素 是精确的量度瓷土中的辐射活性,但是瓷土中的辐射活性非常 微弱,精确的去度量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费时。因此,有些实 验室并没有进行实际量度,而用一个假定的活性数据,结果是 使热释光测试结果有很大误差(五百年至一千年) ,从而令高科 技伪品能蒙骗过关,引致投资者及考古研究上的重大损失。另 外,使用这种检测方法,必须对被测物品进行损伤性取样,这 对珍贵文物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1.6 元素定性定量测定法存在缺陷 物质是由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在古代各窑 口多是依托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原材料的化学组成互不相同, 工艺也都各具特征,各古窑生产的陶瓷器化学元素的组成有较 大差别,所以利用微量元素测定古陶瓷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 法。这种方法也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但这种检测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