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绪论_第1页
传染病绪论_第2页
传染病绪论_第3页
传染病绪论_第4页
传染病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绪论 1 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s) 病原微生物 和 寄生虫 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 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属于 感染性疾病 (infectious diseases),感染性 疾病中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 2 新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社会因素 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 新开农田 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传染病播散 世界的都市化 气候的变暖 再造森林 3 第一节 概 述 4 一、感 染 与 免 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感染的概念及其表现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5 感染的概念 感染 (infection) :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 、相互斗争的过程。 构成感染过程必备三因素: 病原体 人体 环境 6 感染过程的表现 感染后表现不同取决于 人体的免疫力和 病原体毒力 之间的力量对比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 Covert infection) 3、显性感染( Overt infection) 4、病原携带状态 ( Carrier state) 5、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 ) 7 病原体 被 清除 人体防御功能处于优势,入侵病原体量 少、毒力弱,双方斗争结果,病原体被 清除。 无任何临床症状 8 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 infection) 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轻微的组织损伤,无 临床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 发现。 感染后最常见的表现(至少 10倍于显性感染 ) 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 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成为健康携带者 9 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 ,即传染病发作 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通过病原体本身 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引起一系列组织损伤 和病理改变,临床上出现某一传染病所 特有的综合征。 显性感染过程结束, 病原体被清除 ,小 部分转为 病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 。 10 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后,在体内继续生长、繁殖,携带并排 出病原体,人体不出现临床症状。 为重要的传染源为重要的传染源 。 A. 按病原体不同,分为 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 B按发生时的不同的机体状况,分为 健康携带者 在隐性感染之后 潜伏期携带者 在显性感染症状出现前 恢复期携带者 在显性感染之后 慢性携带者 携带病原体 3-6个月以上 11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 1、机体免疫功能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 起显性感染,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 病原体可长期潜伏起来。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 。 如:单纯疱疹、结核、疟疾等。 12 上述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 隐性感染最常见 病原携带状态次之 显性感染所占比率最低 一定状态下可相互转换。 13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 取决于: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 机体的免疫功能 14 侵袭力: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 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毒力: 包括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 毒素包括 外毒素 和 内毒素 病原体的数量 变异性 致病能力致病能力 (pathogenecity) 15 3、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 ( Non-specific immunity):机体对进入 体内的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 。 屏障作用: 皮肤、粘膜、血脑屏障、胎盘 吞噬作用: 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补体、溶菌酶、纤连蛋白、各种细胞因子 特异性免疫 ( Specific immunity): 指由于对抗原特异 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细胞免疫: 在病毒、细胞内寄生的细菌(结核、伤寒) 、真菌等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体液免疫: 主要作用于细胞外微生物。 IgM、 IgG 16 二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 床特点 17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病原体 2、传染性 3、流行病学特征(散发、爆发、流行、大 流行)季节性、地方性 4、感染后免疫 18 1、病原体 (pathogen) 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 引起的,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 在历史上许多传染病 (如霍乱、伤寒 )都是 先认识其 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 后认识其 病原体 临床上检出病原体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 义 19 2、传染性 (infectivity) 传染性 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 要区别 传染性 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 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 传染 期 ,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对固定,可 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 20 3、流行病学特征 (epidemiologic feature) 流行性:可分为散在发生、暴发、流行和大 流行。 A散发:在人群中散在发生,可能是人群免疫 水平较高,传染病不易传播。 B暴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 短期内出现许多同类病人,多为同一传播途径 ,如食物中毒、流感。 21 3、流行病学特征 (epidemiologic feature) 流行性:可分为散在发生、暴发、流行和 大流行。 C流行:某一地区某病的发病率超过该病常 年的发病率。 D大流行: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 及全国,超出国界、州界。如: AIDS 22 、季节性: 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寒冷的冬春季节。 肠道传染病多发生在炎热的夏秋季节。 蚊子往往在夏秋季节繁殖(因潮湿、热)易引起疟疾、 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地方性: 有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由于中间宿主的存在,需要一定 的地理条件、气温条件、人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常局限在一 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 、外来性: 有外来人口或物品从流行区带入。 23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传染病的抵抗力,终身免疫 的疾病有:麻疹、天花、水痘,除此之外可发生下列现象 。 再感染:指同一疾病痊愈后,经过异端时间再度感 染,如感冒、细菌性菌痢、肺炎。 重复感染:指疾病在进行中,同一病原体再度侵袭 而又感染,如血吸虫病、丝虫病、肺吸虫病。 复发:是指初发疾病已转入恢复期或痊愈期而发病 的症状再度出现,如疟疾、伤寒。 再燃:是指初发疾病已进入缓解后期,热度尚未降 到正常时,又复上升,再度发病,如见伤寒。 4、有免疫性 24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25 、临床特点 1、 病程发展的规律性 潜伏期:自病原体入侵人体起直到最初症状出现以前 数小时(细菌性食物中毒) 数日(白喉、猩红热、菌痢) 数月(狂犬病) 数年(麻风病) 蠕虫病潜伏期计算应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至虫卵和幼虫出 现以前这一段时间。 潜伏期往往较稳定,对确定传染病的检疫期提供重要依 据。 、前驱期: 病原体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病人出现一些不典型的临床 症状体征,无特征性,通常 1-2天,有传染性。 26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症状明显期 度过前驱期后,表现出某些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 此期是治疗、抢救的关键时期 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 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 该期有时病情突变或出现并发症。 27 根据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是否引起临床 症状和疾病,可将感染可分为 隐性感染 和显性感染 ; 根据感染持续时间可分为 急性感染和慢 性感染 ; 根据感染范围,又可将其分为 局部感染 和全身感染 2、感染类型及表现 28 菌血症: 病原菌或病毒由局部侵入 血流并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而未 在血液中大量繁殖。 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繁 殖,产生毒素、侵袭性酶等毒性物 质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细菌的全身感染又包括菌血症、 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29 毒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繁殖,产生外 毒素通过血液或神经轴索播散到特定靶 细胞,产生特殊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大 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播散到其他脏器, 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30 三、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 响因素 31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二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32 流行的概念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 转归的过程。 33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34 1、传染源 传染病人 病原体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 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35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 者所经过的途径。 (一)、经空气传播: (二)、经水传播:水源水被污染情况很 多,饮用水传播的疾病常呈暴发流行。 (三)、经食物传播 (四)、经接触传播: (五)、虫媒传播: 2、传播途径 36 (六)、经土壤传播 (七)、医源性传播 (八)、垂直传播: 1)经胎盘传播。 2) 上行性传播。 3)分娩时引起传播。 2、传播途径 37 2、 传 播途径 : 空气传播 水、饮食传播 接触 传 播 血液传播 38 空气、飞沫 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百日咳、肺结核、流感、百日咳、肺结核、 腮腺炎、麻疹等。腮腺炎、麻疹等。 39 饮水和食物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 甲肝、甲肝、 伤寒、伤寒、 蛔虫病、蛔虫病、 蛲虫病等。蛲虫病等。 40 血液传播 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肝、丝虫病等。乙肝、丝虫病等。 41 接触传播 体表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狂犬病、破伤风、狂犬病、破伤风、 血吸虫病、沙眼、淋病等血吸虫病、沙眼、淋病等 。 42 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 免疫力的人。 易感人群: 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 乏免疫力容易感染而言。 ( 3)、人群易感性 43 (二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理因素(地区性) 气候因素(季节性) 生态环境: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2、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 对流行过程有决定性影响。 44 四 传染病的预防 45 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46 病人 及时上报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 疗(简称 “五早 ”)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 重要步骤和措施。 法定传染病: 3类, 37种 甲类(强制管理) 乙类(严格管理) 丙类(监测管理) (一)(一) 管理传染源管理传染源 47 传染病分类 甲类( 2种): (SARS按甲类处理 )鼠疫、霍乱 强制管理 乙类( 25种): 严格管理 丙类( 10种): 监测管理 类别 城市 农村 甲类 2小时 6小时 乙类 6小时 12小时 丙类 24小时 24小时 48 乙类传染病 SARS、人禽流感、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 、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乙脑、登革热、炭疽、细菌性 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 寒、流脑、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白 喉、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49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 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 伤寒、麻风病、黑热病、丝虫病、包虫 病、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痢疾、伤 寒和副伤寒以外)。 50 (一)(一) 管理传染源管理传染源 传染源的处理 患者或疑似病人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接触者 进行 检疫、药物预防 /预防接种 病原携带者 -治疗、调整岗位 动物传染源(根据经济价值处理) 51 “五早 ” 早发现、早诊断 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 52 呼吸道传染病: 通风换气、空气消毒、 戴口罩 消化道传染病: 三管一灭,用具消毒,个人卫生 虫媒传染病: 杀虫、防虫、驱虫 消毒: 用物理 /化学方法消灭致病微生物 (二)(二) 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 53 (三)保护易感人群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主动免疫: 预防接种 -预防传染病的主要 措施 (疫苗、菌苗、类毒素) 被动免疫 :(抗毒素 丙种球蛋白) 个人防护、药物预防 * 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 -五种制剂 ,七种疾病 54 特异性免疫的类型: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自动免疫 (获得抗原 ) 被动免疫 (获得抗体 ) 自然自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 自然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 患者患过传染病或隐性 感染后自然产生了免疫力 。 :对机体进行菌苗、疫苗 、类毒素的预防接种,使 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 通过胎盘、初乳,将 抗 体 传递给胎儿。 :对机体输入免疫血清 (含 特异性 抗体 )等,使其获得 一定免疫力。 55 计 划 免 疫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的 疫苗,按照 科学的免疫程序, 有计划地给人 群接种,来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 ,可以达到 控制和消灭传染病 的目的。 刚出生的 婴儿 ,通过接种 卡介苗, 可以 预防结核病 ; 出生三个月的 婴儿 ,通过接种 百白破疫苗 , 可以 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这三种疾病 例如: 56 计划免疫 57 隔离的目的: 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 扩散,最终控制和清除传染源 隔离的定义: 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 定的地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以 达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 感人群免受感染的目的。 隔离与消毒 58 隔离区域的划分 污染区污染区 半污染区半污染区 是否被病是否被病 原微生物污染原微生物污染 清洁区清洁区否是 可能 59 隔离消毒原则 一般隔离消毒 终末消毒处理 60 一般消毒隔离 工作人员要求工作人员要求 病室要求病室要求 物品要求物品要求 管理要求管理要求 穿隔离衣前穿隔离衣前 进入隔离区进入隔离区 穿隔离衣后穿隔离衣后 61 一般消毒隔离 工作人员要求工作人员要求 病室要求病室要求 物品要求物品要求 管理要求管理要求 1.病室空气病室空气 2.病床及床旁桌、椅病床及床旁桌、椅 产生的感染性污物:产生的感染性污物: 先消再洗先消再洗 产生的感染性废物:产生的感染性废物: 分类处理分类处理 解除隔离的条件:解除隔离的条件: 传染性分泌物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传染性分泌物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 或已度过隔离期,医生开出医嘱后,或已度过隔离期,医生开出医嘱后, 方可解除隔离。方可解除隔离。 62 终末消毒处理终末消毒处理 终末消毒处理: 是对隔离结束,需转科、出是对隔离结束,需转科、出 院或死亡的患者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院或死亡的患者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 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 终末消毒处理终末消毒处理 患者的终末消毒患者的终末消毒 病室的终末消毒病室的终末消毒 p 出院或转科的出院或转科的 病人病人 p 死亡的病人死亡的病人 p 被服类放入污物袋被服类放入污物袋 (先消毒 再清洗) p 患者用过的物品患者用过的物品 p 病室消毒病室消毒 63 隔离种类 严密隔离 呼吸道隔离 肠道隔离 接触隔离 血液 -体液隔离 昆虫隔离 64 严密隔离( 黄色) 是为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 设计的隔离 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传播的烈性 传染病, 如霍乱、鼠疫 。 主要的 隔离措施 工作人员接触患者工作人员接触患者 时,必须戴好口罩时,必须戴好口罩 和帽子,穿隔离衣和帽子,穿隔离衣 和隔离鞋,必要时和隔离鞋,必要时 戴手套,消毒措施戴手套,消毒措施 必须严格。必须严格。 设专门的隔离室。设专门的隔离室。 患者应住单间病室患者应住单间病室 ,通向过道的门窗,通向过道的门窗 关闭室内用具力求关闭室内用具力求 简单、耐消毒,室简单、耐消毒,室 外挂有明显的标志外挂有明显的标志 。 禁止患者出病室及禁止患者出病室及 家属的探视与陪护家属的探视与陪护 。 室内空气及地面用室内空气及地面用 消毒液喷洒或紫外消毒液喷洒或紫外 线照射消毒,每天线照射消毒,每天 1 次。次。 患者的分泌物患者的分泌物 、呕吐物和排、呕吐物和排 泄物应严格消泄物应严格消 毒处理。毒处理。 污染敷料装袋污染敷料装袋 标记后焚烧处理标记后焚烧处理 65 呼吸道隔离( 蓝色 隔离) 主要用于防止通过 空气中飞沫传播 , 如肺结核、流脑等 隔离的 主要措施有 工作人员进入病室工作人员进入病室 需戴口罩需戴口罩 并保持口罩干燥并保持口罩干燥 必要时穿隔离衣必要时穿隔离衣 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 同住一室同住一室 有条件时尽量使隔离有条件时尽量使隔离 病室远离其他病室病室远离其他病室 通向走道的门窗须关通向走道的门窗须关 闭,患者离开病室需闭,患者离开病室需 戴口罩戴口罩 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流通 室内空气用紫外线室内空气用紫外线 照射或消毒液喷洒照射或消毒液喷洒 消毒每天消毒每天 1次次 为患者准备专用痰为患者准备专用痰 杯杯 口鼻分泌物需经消口鼻分泌物需经消 毒处理后方可丢弃毒处理后方可丢弃 。 66 消化道隔离 ( 棕色 ) 由患者的排泄物污染了 食物或水源所引起传播 的疾病,如细菌性痢疾 、 甲肝等 通过隔离可切断 粪 -口传播途径。 主要隔离措施主要隔离措施 工作人员接触工作人员接触 不同病种患者时,不同病种患者时, 应更换隔离衣,应更换隔离衣, 接触污染物时戴手套、消毒双手接触污染物时戴手套、消毒双手 不同病种患者最好分室居住,不同病种患者最好分室居住, 如同居一室,须做好床边隔离如同居一室,须做好床边隔离 床间距床间距 2m以上以上 患者不得互相交换物品患者不得互相交换物品 病室应有防蝇设备病室应有防蝇设备 并做到无蟑螂、无鼠并做到无蟑螂、无鼠 患者的食具、便器各自专用患者的食具、便器各自专用 严格消毒,严格消毒, 剩余的食物或排泄物剩余的食物或排泄物 均应消毒处理后才能倒掉均应消毒处理后才能倒掉 被粪便污染的物品被粪便污染的物品 要随时装袋,要随时装袋, 作好标记后送消毒或焚烧处理作好标记后送消毒或焚烧处理 67 接触隔离 ( 橙色) 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 直接、间接接触 而感染的疾病 如破伤风、气性坏疽 隔离的主要措施有 工作人员接触患工作人员接触患 者时需戴口罩、者时需戴口罩、 帽子、手套,穿帽子、手套,穿 隔离衣;隔离衣; 工作人员的手或工作人员的手或 皮肤有破损时应皮肤有破损时应 避免接触患者,避免接触患者, 必要时戴手套必要时戴手套 患者应住单间病患者应住单间病 室室 不许接触他人不许接触他人 凡患者接触过凡患者接触过 的一切物品,如的一切物品,如 被单、衣物、换被单、衣物、换 药器械等均应先药器械等均应先 灭菌,然后再进灭菌,然后再进 行清洁、消毒、行清洁、消毒、 灭菌。灭菌。 被患者污染被患者污染 的敷料应装袋的敷料应装袋 标记后送标记后送 焚烧处理。焚烧处理。 68 血液 -体液隔离 ( 红色) 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 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的 传染性疾病如乙肝、 艾滋病 隔离的主要措施有 注意洗手,注意洗手, 严防被注射针头严防被注射针头 等利器刺破,等利器刺破, 若手被血液、体液若手被血液、体液 污染,应立即用消污染,应立即用消 毒液洗手毒液洗手 为防止血溅,为防止血溅, 应戴口罩及护目镜;应戴口罩及护目镜; 若血液或体液若血液或体液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可能污染工作服时 需穿隔离衣;需穿隔离衣; 接触血液或体液时接触血液或体液时 应戴手套应戴手套 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同种病原体感染者 可同室隔离,可同室隔离, 若患者卫生自理差若患者卫生自理差 或出血不能控制或出血不能控制 易造成环境污染者易造成环境污染者 应单人隔离。应单人隔离。 被血液或体液污染被血液或体液污染 的室内表面物品,的室内表面物品, 立即用消毒液立即用消毒液 擦拭或喷洒擦拭或喷洒 被血液或体液污染 的物品, 应装袋标记后 送消毒或焚烧 患者用过的针头应放入 防水、防刺破、 有标记的容器内, 直接送焚烧处理 探视陪伴人员探视陪伴人员 应采取相应的应采取相应的 隔离措施。隔离措施。 69 昆虫隔离 适用于以昆虫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 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疟疾、 斑疹 伤寒等 疟疾及乙型脑炎疟疾及乙型脑炎 主要由蚊子传播,主要由蚊子传播, 所以病室应有所以病室应有 蚊帐及其他防蚊设施;蚊帐及其他防蚊设施; 斑疹伤寒患者入院时斑疹伤寒患者入院时 应经灭虱处理后应经灭虱处理后 才能住进同种病室。才能住进同种病室。 70 保护性隔离 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严 重烧伤、早产儿、白血病、脏器移植及免 疫缺陷患者等 主要隔离措施主要隔离措施 凡进入病室内的人员应穿戴灭菌后的凡进入病室内的人员应穿戴灭菌后的 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及拖鞋;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及拖鞋; 接触患者前、后及护理另一位患者前均应洗手接触患者前、后及护理另一位患者前均应洗手 设专用隔离室,患者住单间病室隔离设专用隔离室,患者住单间病室隔离 病室内空气、地面、家具等病室内空气、地面、家具等 均应严格消毒并通风换气均应严格消毒并通风换气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带入隔离区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带入隔离区 探视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探视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凡患呼吸道疾病者或咽部带菌者,凡患呼吸道疾病者或咽部带菌者, 包括工作人员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