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学考试复习重点_第1页
新闻评论学考试复习重点_第2页
新闻评论学考试复习重点_第3页
新闻评论学考试复习重点_第4页
新闻评论学考试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评论学考试复习重点 题型: 客观题: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 主观题: 观点与论述(两段论述文章):看有无问题、逻辑分析 时评写作(800 字左右,题目不限,可以准备,可以和作业小论文研究的主题挂钩, 对调查现象或结果进行评论,不能抄袭) 第 1 章 新闻评论的性质 一、新闻评论的各种“定义” 1、郭步陶:何谓评论(时事评论作法 ,1935) 评不平之事,是为评: “把不平的事,用言文的功能,使它得着公平的判断,便是评。 ” 整理头绪,是为论: “遇着头绪纷繁的事情或问题,拿言文的工具,把它整理得条理分明,使人不至是非颠倒,便 是论。 ” (精辟的感性认识) 2、再小结:其实,新闻评论,就是对新闻事实进行的评论 -能否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是另外一回事。 -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新闻评论,除了遵守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之外,还要遵循媒体的相关规则 (立场、观点是否与媒体取向相符) 。 3、马少华:新闻评论,应是对新闻进行的即时判断 -判断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形态,有着认识论、逻辑学的深刻背景,它外在地对应着具体的认识 对象(对于新闻评论来说,这个对象就是新闻事实) ,内在地对应着作者具体的认识能力与经验。 -时评作者的基本素质是判断力,此外应该有一颗正直的心,是一个有道义感的人,也应该有为美 好生活为追求的理想。 二、延伸:新闻评论、消息、深度报道的关系 1、小结:消息、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消息的重心,在于提供客观事实。事实准确与否,是消息的生命。 消息的关键,是消息来源的权威性、发布的时效性和报道的可信度。 -深度报道,围绕一个主题吸纳了多个新闻事实,展现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现状或趋势。 -新闻评论,并不展示新闻事件本身的细节和相关事实的情况,而是直接点出事件可能的意义。 3、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 1、西方新闻评论的三种社会功能: -让读者学会思考:帮助读者在复杂的新闻丛林中理清头绪,提供思考相关问题的方法供读者借鉴。 -让读者习惯理性:促使读者开动脑筋,将读者从盲从或幻想中解脱出来,同时对评论本身保持批 判精神。 -维护读者的民主权利:为公民社会而写作,防止政府决策可能带来的伤害。 2、郭步陶:评论功能的四种说法 代表舆论说:报纸是公共机关,评论应该代民众表达(公众之代言人) 创造舆论说:将民众还没有看到的利弊,指点给他们看,报纸就有了无形的权威(如绿坝软件的 危害) 解释新闻说:剖析新闻内事实,说明因果趋势,及其与民众的关系(提高二次房贷利率与广州市 民生活之关系) 提出问题说:预测、研究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调整利率、调高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新闻评论的一般要求 1、梁启超:评论写作四字方针:公、要、周、适(发刊词1904 年) -公, “不偏徇一当之意见” -要, “必一国一群之大问题” (讨论什么很重要) -周, “或著之论说,或缀议批评,务献刍荛(割草打柴之人) ,以助达识” -适, “苟其不适于中国今日社会之程度,则其言必无力而反以滋病” (言论不能超越国情谈问题) 2、程仲文:新闻评论三要素(新闻评论学 ,1947 年) 见解:“没有见解,就没有主张,没有批评,就不能成为评论” 资料:“没有资料,便无所依据,议论也就没有力量” (观点要靠论据来支撑) 文笔:“不讲求方法,就不能激起读者同情,就不能发生舆论的功能” (言无文行不远) 第 2 章 新闻评论之历史,从事到人,涉及新闻评论作者之素质 (以填空选择为主,像谁办了什么报纸等等) 1、中国近代言论写作:桐城“义法” 、八股文之间 1、近代报纸出现之前统治中国的两种文体: -八股文:乃科举考试规定文体 E:公务员申论模版 -桐城派:清代散文最大之文体,17 世纪被清政府定为“文坛正宗” 。 2、从言论不论政转入政论、时评 1、王韬与循环日报:文人论政先锋 -1874 年 2 月 4 日,王韬在香港办循环日报 ,这是首份国人自办成功的中文报纸。王韬时年 46 岁。 循环日报立论宗旨: - “强中以攘外,诹(zou)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 2、梁启超与时务报 、 清议报 、 新民丛报:从呼唤新民到国民 -1896 年 8 月 9 日, 时务报旬刊在上海出版,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主笔。 -1899 年,梁启超赴日本,创办清议报 。从第 26 期开始,开设国闻短评栏目。 -1900 年 2 月 10 日,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 -1902 年 2 月 8 日,梁启超等在横滨办新民丛报 3、苏报案、章士钊、邹容 事件: -1903 年 5 月 27 日,章士钊任上海租界苏报主笔。 -1903 年 6 月 9 日,章士钊在苏报发读 -1903 年 6 月 10 日,章太炎在苏报发序 -1903 年 6 月 29 日,章太炎在苏报发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903 年 7 月 1 日,租界工部局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 4、陈景韩及时报:中国智识阶级的一个宠儿 事件: -1904 年 6 月 12 日,康梁在日本募款,浙江人狄楚青出大头, 时报在上海问世。 -浙江人陈景韩应聘时报主笔,首创短评,配合时事,抒发议论,称为“时评” 。 3、 “文人论政”的光荣与梦想 1、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李大钊(1888-1927)传略: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18 年 11 月,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8 年底,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 。 -1921 年,中共成立,李大钊指导北方工作。 -1927 年 4 月 6 日,张作霖闯进苏联驻华使馆,逮捕李大钊等 80 余人。4 月 28 日,军阀将李大钊 等 20 人杀害。李大钊时年 38 岁。 2、文人论政的主阵地:大公报、胡政之、张季鸾、王芸生 掌故: -1902 年,英敛之创大公报于天津法租界 -1926 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以“新记”公司名义接办大公报 。 -1946 年,密苏里新闻学院将 A Missouri Honor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 in Journalism 授予大公报 。 重温“四不”: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3、储安平:书生论政的终结 故事: -1946 年 9 月 1 日,英国伦敦帝国大学毕业的储安平回国,在上海创办观察 ,抨击当局,提倡 “民主、自由、进步、理性” 。 “我们平日的职业,就是议论政事。 ”(观察第 5 卷) -1948 年 12 月 24 日, 观察被查封。 4、1980 年代-1990 年代初的新闻评论 1、范敬宜莫把开头当过头 ,1979 年 5 月 13 日, 辽宁日报 。 2、 台上他讲,台下讲他 , 四川日报 ,1982 年 10 月 19 日。汪道衍 3、戴玉庆, “大锅饭”养懒汉 , 人民日报 ,1983 年 1 月 27 日。 4、1988 年,掀起轩然大波的河殇 5、1992 年, 深圳特区报 “猴年新春八评” 、 东方风来满眼春 第 3 章 新闻评论中的观点(重要) 一、新闻评论中的论点 1、问题:哪些观点是论点呢? -只被论证、而不对别的观点起论证作用的观点,肯定是论点。 -不被论证、而只对别的观点起论证作用的观点, 只是观点性的论据。 -既被论证,又对别的观点起论证作用的观点,可以被视为“中心论点统帅之下的分论点” 。 -既不被论证、又不对别的观点起论证作用的观点,只能是废话。 2、Inch 和 B. Warnick:论点的三大要求 -争议性(Controversiality) “如果你的论点都是人们普遍同意的,那为什么还要论?” (E:核能、转基因、计划生育、户口、 广州奥运?) “没有争议的表达,起到的都是论据的作用。人们没有必要论证象地球是圆的,谋杀是错的这样 的论点。 ” -明确性(Clarity): 明确表达的结论一般更为有效。 当论点没有被明确表达时,读者常常会用自己的观点来补白,而这些观点常常与作者想要表达的 观点相反。 (马航一些细节不能马上透露) -挑战性(Challenge): 论点的挑战性,意味着论者常常要直面读者既有的价值观、信仰与行为方式。 所谓新意,就是与流行观点和状态不同的见解 2、论点的表现形式:判断 1、时评论点的本质,就是对新闻事实的一个判断(分析+结论) -新闻评论的本质,就是一种对新闻的认识活动;认识活动的结果,就是判断。 事实判断:报道是否反映真相?事件背景?原因? 价值判断:事件有何意义?谁将受益或受损? -时评写作,就是确认并论证作者判断的过程 2、叶圣陶:判断,乃言论之中心(作文论 ,1924 年) -议论的总旨,在于表达作者的见解。 所谓见解,则包括“对于事物的主张或评论”或“驳斥别人的主张而申述自己的主张” 。 (见解, 则包括正论和驳论。 ) -要形成见解,须有自己的判断 必须自己有一个判断,或说“这是这样的” ,或说“这不是这样的” 。 -判断,乃是言论之中心 “既有一个判断,它就充当了中心,种种企图才有所着力。 ” “没有判断,就无所谓见解,也就没有言论这回事了。 ” 3、论点分类的三个维度(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假言判断等有可能出名词解释) 1、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就是对事实本身进行的判断 -价值判断,就是对事实对于人的价值的判断 何谓事实判断: -即判断事实本身,判断客观事实之间的联系。 事情是怎样?将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E:邵飘萍:“清帝退位而后祸中国者,必袁世凯其人矣。 ”(1911 年) E:曹林:2010 年北京将恢复“广播体操”? 何谓价值判断: -作者从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原则和道德、审美标准出发,对事实进行的主观判断。 -新闻评论,就是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人们思想观念的交流 价值判断的原则: -充分尊重价值多元化的共存关系 -充分认识到价值的社会客观性 一个社会中,会有公认的基本价值(民主优于专制、法治优于人治、长远利益优于眼前利益) 价值判断的应然性: -事实判断,涉及的是已发生了的“已然”情况,和将要发生的“必然”情况 -价值判断,涉及的则是按照人们的信仰、希望、道德伦理等价值标准,事物应该变成什么样的 “应然”情况。 (人人都在寻找自己所从事的事情的意义。 ) 2、具体判断与普遍判断 何谓具体判断 -就事论事,对新闻事件的具体起因、性质和发展作出的判断。 何谓普遍判断: -对一般情形进行的判断,具有普遍的形式和普遍的适应性。 3、评论中常用的具体判断假言判断 何谓假言判断 -所谓假言判断,就是由条件的肯定或否定 假言判断的逻辑特点: -这种判断的主要逻辑特点在于,它不是对事物的情况作出无条件的断定,而是反映某一事物情况 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 第 4 章 新闻评论中的论据(略考,可不看,提供 PPT 仅供参考) 第 5 章 时评中的论证(重要) 1、论证的性质与方法 1、论据、论点与论证: -如果将论据、论点视为议论文的静态起点和终点;那么,论证则是一个“由起点走向终点的动态 过程” ,即用论据来证明论点之过程。 小结:论证的本质 -论证的本质,都是从前提到结论,从已知到未知;从人们已经接受了的判断(或事实) ,到希望人 们接受的判断。 -剖析时评的论证,就是要回答: 作者如何得出结论?论据是否能支撑结论?推理是否合理?引用的事实是否真实? 2、逻辑方法在时评中的应用 1、时评逻辑论证方法 1:演绎法 何谓演绎(deduction):从一般到个别(从一般理性出发!) (从一般性推断个性) 时评演绎的前提:一般原理 -在时评写作实践中,所谓一般原理常常指“公理”或被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知识与 科学知识。 -所谓“公理” ,即人们普遍认可、无须证明其正确性的观点(A self-evident or universally recognized truth; a maxim) 时评中的演绎: -时评中的演绎,即“把新闻事件作为某一(类)事物的部分而作出的具体判断。 ” -大前提:对新闻事件可能属于的某类事物,人们已有公断。 -小前提:新闻事件属于这类事物。 -结论:新闻事件也具有这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意义。 演绎推理的一种实用反驳形式:归谬 -何谓归谬(Reduction to Absurdity): 将对方的观点暂时接受为评论前提,并以此为基础推演下去,直到推出了荒谬结论,从而证明对 方观点的错误性。 演绎推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前提错误、前提与结论之概念不一致 2、时评逻辑论证方法 2:归纳法 时评如何使用归纳法:找到诸多新闻事件和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共同性规律 -若碰到我们无法单独对其进行判断的最新新闻事实,我们可以先将以前发生过的诸多同类个别事 实进行归纳。 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一般性的判断,再将这一判断适用于对最新的新闻事实的评说。 (以古鉴 今) -时评写作,多使用“不完全归纳” 一般根据对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考察,得出对涉及所有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3、时评逻辑论证方法 3:类比法 何谓类比法(analogy):从个别到个别 -根据两个事物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 三、时评的其它两种方法:分析与概念辨析 1、时评中的分析 分析与综合: -所谓分析,是在思维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分别加以认识和研究。 -所谓综合,是指把对各个部分的认识有机结合,形成对事物整体认识的方法。 延伸:申论“话题”分析常用的四大维度 小结:回到纵横结合 2、时评中的概念辨析 -这也是一些思想史论文写作的开篇。 延伸:申论写作逆向概念分析套路 第 6 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略看) 1、结构,乃各类文本之基本要求 -结构,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 结构包括:中心与顺序、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详写与略写等。 二、议论文结构的基本类型 议论文的内外二层结构: -外层结构:开头、结尾、中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E:引论、本论、结论 E: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内层结构:中间论述部分内部各元素的关系 三、新闻评论外层结构:开头与结尾 1、新闻评论结构的要求:有效率 消息的结构要求: -将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开头(倒金字塔) 新闻评论的结构要求: -将最重要的观点放在开头 在复述完评论对象之后,立刻将论点说出来。 2、新闻评论的开头: 范荣康:新闻评论“开门见山”六法 -摆新闻由头: -摆要评论的情况(观点与情况相结合+引入一手材料说明情况) -摆问题:先提设问,针对性强,吸引眼球。 -摆要驳斥的观点:把人民内部错误认识摆出来。 -摆结论:最常见的开头之一 -摆“经典引语”:这在过去的评论中用得很多, “ 文革 ” 中更成了一种模式, 非用“最高指示” 开头不足以表明文章的“革命性” 。 小结:新闻评论的开头,本质上可分为叙事和判断两种类型 3、新闻评论的结尾: 新闻评论的结尾,可对观点作进一步阐述 四、新闻评论的内层结构 1、 丁法章论评论结构(西式写法) 归纳结构 -先逐步论说分论点,再归纳出总论点。 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概括,符合人们一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规律的。 证明结构:先提论点,再用论据论证 比较结构:提出论点后,再纵比和横比 -提出论点后,通过对事务本身各个发展阶段的纵向对比或与另一事务横向对比,深入阐发道理。 正反对比:提出论点后,从两面说理 -提出论点,先反后正,或先正后反,进行论述。从正反两面说理,形成强烈对比,使是非曲直,昭 然若揭。 (若若不) 2、新闻评论常用结构: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反映认识广度 -文章前后均无总论 -全篇只是平行谈到几个问题,各个论点就包含在每部分中,也称“分论型” 。 西方评论喜用“两部分”模式:Problem + Solution,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 第 7 章 新闻评论体裁概述(可能考一点点) 1、社论制度与人民日报社论 1、何谓社论 社论,是一种写作制度 -“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 ” 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 链接: “两报一刊”社论Command Communication 之典范 -人民日报 、 解放军报 、 红旗 二、中国社论的趋势:时评化 中国社论之选题最初不同于一般时评 -社论不见得针对新闻事件 -时评则须针对新闻事件 南都社论名篇:躺在时间的河流上怀念他们宋志标 三、中外报纸社论表现形式之比较 刊登位置不同: -中国社论多刊于头版,以示其重要 评论与报道一体,互相配合 -西方社论多刊登于新闻版之后的社论版,以示与新闻报道严格区分 报道是客观的,属于公众; 社论是主观的,属于报纸自己。 分量不同: -中国报纸社论并非每天都有,即使有也只刊登一篇。为报纸之重头。 -西方报纸的社论每天多达三四篇。涉及的范围很广,从国家大事到家长里短。 国内报纸的著名言论版: -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 -南方周末时评版 当代中国报纸言论版的问题:趋同化 -讲大道理的话,人所共知。这些大道理是绝对错不了的,放诸四海而皆准。像矿难、污染、腐败等 等的事情,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制度漏洞、管理缺陷、人治大于法治之类的大概念、大道理。 -说它们有没有用?有用。可一而再再而三的都是这些大道理,就很难说它是学习材料,还是言论文 章。 李方:言论版言论的四种境界 -境界 1:把众所周知的道理讲清楚。 -境界 2:是讲出别人想不到的道理 -境界 3:权威。这需要组合材料的能力、逻辑和方法。 -境界 4:叫做情怀。 四、短评 1、何谓短评 -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运用便捷的评论体裁,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中都可以使用。 2、短评的特点 短小精悍 -篇幅短小。短评的字数多在 500 字左右。 评析内容具体、立论集中、结构简约和文字精练。 生动灵活 -分析说理应该生动,运用多种手法使文章富有生气; -结构方式灵活,依据不同评析对象变换文章谋篇布局; -文字也应活泼,使文章在言之有物的同时短而有趣。 五、新动向:微博与时评 微博对时评的影响(钱晓文) -传统媒体为了应对微博的挑战,越来越重视对新闻报道的深度解读。 (中国之声、朱令案) -从选题来源看,微博拓宽了媒体新闻评论的题材范围,选题来源和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来自微博 的观点和意见越来越受到重视,受众对新闻评论的参与性大大增强。 (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 第 8 章 新闻评论与新闻侵权 1、名誉权与新闻侵权 1、小结:名誉的特点(王利明) -名誉是一种社会评价: 名誉并非自我评价,而是公众对特定人的评价 -名誉评价的对象,是主体的人格价值 法人的人格价值:主要指法人的信用、生产 能力、经营状况 公民的人格价值:主要指公民个人素质 -名誉,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评价 名誉是客观存在的 名誉不是主体个人的主观的自我评价 -名誉,是对特定人的社会评价 2、名誉权: 名誉权: -公民和法人对其名誉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 -民法通则101 条规定,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 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 3、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素 要素 1:存在传播行为 -行为人通过媒介传播有损他人名誉内容的行为 要素 2:通过一定传播形式进行 -文字、图像、语言陈述 要素 3:传播结果 -有效到达受众 要素 4:传播内容有特定指向 -原告须证明,侵权作品就是在侵犯自己的名誉权。 -特定指向,并不仅限于指名道姓 -特定指向,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 要素 5:传播内容具诽谤性,有损特定对象名誉 C.错误贬低他人才能 D.错误贬低法人商业声誉: E.以侮辱性言辞贬损他人人格 F. 新闻图片不真实,或恶意丑化他人形象、贬损他人人格(将他人形象与某些背景不当联系;恶意 丑化他人形象) (E:挟尸要价) 4、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 内容真实:证明传播内容的真实性 -说明:若错误不足以影响到特定人物正当的社会评价的降低,就不能认为是“基本事实失实” 。 消息来源权威: -党和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文件、行为、事务,都是权威消息来源 “新闻媒介和记者据此撰写发表的客观报道,不必承担对内容真实性的审查核实责任。 ” 公正评论: -“公正评论”原则 2、隐私权与新闻侵权 1、 “隐私”与“隐私权”: 隐私(Privacy) -是指这样一种安宁的状态, “从他者社会或公众兴趣中退出 ”,或“避免公开或展示” 。 -法学学者对隐私的定义: “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用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 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