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_第1页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_第2页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_第3页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_第4页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1978 年随着中国文革的结束,中国恢复了高考,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发 展新阶段。因而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群 体, 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下,学子们为了能考上心目中的大学而努力着,而中国众多 的大学把握这个机会进行扩招。 上世纪 90 年代初,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我国学术界引起广泛的讨论与关 注。1998 年,政府将实现大众化正式列为高等教育的近期发展目标。1998 年 12 月 24 日,教育部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到 2010 年,高等 教育人学率要接近 15%。1999 年 6 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政府又作 出了 1999 年扩大高校招生的重要决定。这一决定所产生的实际后果是:1999 年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招生 280 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 160 万人,比上年增加 51 万人,增长 47%,在校生人数比上年增加 76 万人,增长 22%;成人高校招生 116 万人,增长 16%。1999 年 12 月,全国高等教育招生会议决定,今后 3 年我国各类 高等学校招生总量将继续增长。经过几年的大幅度扩招,截至 2002 年秋季,全国 各类高校在校生已达 1600 万人,比 1998 年翻了一番多。高等教育毛人学率由 1998 年的 9.8%提高到 15%,历史性地跨人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扩招之举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不仅提 高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也增大了社会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供给量。 然而经过这几年的扩招之后,弊病逐渐暴露出来 2001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 114 万,而 2006 年全国高校招生总人数达 到 530 万。这种跃进式的发展速度古今中外世所罕见。大学教育的发展可以推 动社会的发展,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度,超过一定的度就将带来严重的负 作用。从经济角度分析,大学过度扩招,其弊端主要有十。 其一,大学过度扩招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大学生增加,不仅居民要增 加投入,政府也要增加一些教育经费,而过量扩招导致的教育投入增加,并没 有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就是毕业生难以充分有效利用。 从 2001 年到 200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 70%左右(很多学 校还虚报就业率),2006 届本科生 5 月底包括只有意向但没签约的,就业率也 不到 50%,一些专业只有 30%多。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 年年增加:2001 年是 34 万人,2003 年是 52 万人,2005 年达到了 79 万。2004 年南京就有 145 个硕士登记失业。更重要的是,既使毕业生能够就业,也往往 是高学历低岗位,大专生干的工作职高生就能胜任,本科生做的工作中专生干 起来绰绰有余。有调查表明,近 7 成企业存在学历虚高现象;中国人才发展 报告中的数据说,仅 2005 年我国就有 2500 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被无端 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 9000 亿元。而这不过是扩招毕业生走 出校门开始一两年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功能性失业” 。一些学者经常引证 某些其他国家较高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但外国的做法不一定就是合理有效的。印 度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比较高,但大学毕业生有效利用率并不高,例如招聘一 个捕鼠员的岗位有十几个大学毕业生去竞争。发达国家高资质低就业的情况也 很突出。中国与外国相比,城市化率比较低,而大学生的主要吸收地是城市, 城市比重较小的国家吸纳大学生的能力自然比较小。因此,大学超前扩招的直 接结果就是大学教育供给量脱离了经济发展对大学教育的需求量,教育部门与 其他部门之间结构失衡,多余的部分耗费了宝贵的教师资源、财力资源和物质 资源,产出则是缺乏需求的无效产品和低效产品。 其二,大学过度扩招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影响了非大学教育的发展。 我国本来不多的教育经费其配置很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存在许多无效投入的情 况下,其他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按 2004 年全国统计数字,估 计全国小学和初中辍学的学生在 230 万人左右(实际数字可能和统计数字很不 一样)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分析称,辍学原因主要是经济落后、财政助学经费不 足,孩子因家庭贫困辍学可能是比较大的原因。据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的国 家教育督导报告 2005的数据,全国尚有 113 个县(区)的小学、142 个县 (区)的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维持学校的运转,仅靠向学生收的 很少的一点杂费去维持。可以推测,许多公用经费不为零的义务教育学校,拨 款也不会充足,假设以后取消杂费,财政补一点,也不会很多。此外,农民培 训、农民工培训、技术工人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都需要大力增加财政投资, 我国非常需要“村来村去”的农民高、中等职业教育,但都是非常不足。西方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帕累托最优要求生产要素在不同产品部门的投入达 到最优;资源有效配置的状态是无论如何改变资源配置都不可能提高一种产品 的产量而不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信奉西方经济学而又极力鼓吹大学扩招的 经济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却完全违背了经济学的最基本道理;显然,我国减少高 等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其他教育经费投入,同样的教育经费投入,会带来更多 的教育效益。 其三,大大降低了普通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教育的经济效益不但要表现在教 育所培养的各种劳动者能够就业、参加生产工作,表现在毕业生能够人尽其才、 学有专用,还必须表现在能够保证教育质量、培养的人才合格。但“跳跃式” 扩招使高校生产了大量的半成品和次品,减少了成品和精品。随着大学招生数量 的急剧增加,生源的素质急剧下降,加上就业层次下降,学生感到所学大学教 科书内容毕业后无用武之地,没有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习质量明显下 滑。教师只好想尽办法,让学生考试能够及格,极端的事例就是,难度比较大的 学科,考试考多少题,就复习多少题。在学校方面,师资不足,设备不足,图 书不足。由于合理的师生比将使学校付出较多的工资成本,运转更加困难,因 此学校只能把教师编制定得尽可能的低。现在一个教师的年均每周授课量是过 去教师年均每周授课量的 5、6 倍以上,科研工作量的要求也比过去大得多,教 师无暇学习进修提高。学生过多,连研究生都大班授课,对本专科学生因材施 教更没有可能。实验条件不足,学生技能的提高大受影响。扩招后,职业技术教 育绝大部分由原来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承担,但普通高校没有“职业技术型”教 师,职业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校内实习场所和校外实习基地也往往不足。同时, 教本科课程的研究生导师招生数超过过去本科生师生比。在这样的情况下,毕 业生的质量可想而知,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常常很不满意。正像有评论所指出 的,耽误了一大批人才,培养了一大批庸才。 大学的大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使大学的教育经费同样严重不足。生均财政拨款与 规定的占培养成本四分之三这一目标相距甚远,财政拨款与学费之和远远低于 培养成本。学校维持运转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举债支出。前几年的不完全统计, 高校扩招所带来的银行债务达 2500 亿元3000 亿元,单是每年的利息就达 1520 亿元。举债数亿的高校比比皆是,许多非重点高校学校每年应偿还的利 息比财政经费拨款相差不多。经费短缺只能带来大学的粗放式经营。学校为了 增加收入缓解经费短缺,便在既定教育资源条件下,努力扩招,通过拼教师、 拼设备、拼房舍以增加学费收入;一旦师资设备房舍有所缓解时,扩招的余地 又会增加,加上政府“发展教育”的政绩追求,大学扩招的怪圈便陷入循环。 其四,将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严重不合理。片面发展高等教育会造成人才结 构的畸形。一个社会的人才结构应当是高、中、低层次的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 但过量扩招将形成人才结构呈现圆柱形,中等和中等偏高的人才过剩。独立后的 印度,以超常规扩张的方法迅速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然而扩张导致的后 果之一是,中等人才过剩,造成大量学生失业。120 世纪 80 年代初就有 150 万大学毕业生失业。 “过度教育”不仅造成人才浪费,还使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超 过工作对技能的要求,因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无法实现职业愿望,这将使之感 觉怀才不遇,从而消极怠工,工作还比不上称职的较低学历者;许多毕业生高 不成低不就,毕业即失业,无所事事,甚至成为高智商的犯罪者。 造成对我国人才结构需要错误判断的重要原因,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做了错误的比较。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入学率远较统 计上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高。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方法是:(某年)全 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某学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某年全国(18-22)岁人口 数100。其中分母 1822 岁人口数是指 1822 岁五个年龄人口数的总和。 2而分子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他们的学制只有 24 年,在学年限平均不会超 过 3.5 年。若按 3.5 年计算,5 年中有在学人数 1.43 倍的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 去掉考研和专升本的重复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比实际情况低估了很多。相 反的情形是,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毕业率远较统计上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低。 不少欧美国家采取的是“宽进严出”制度。注册在校生规模虽大,但学生按期 毕业率并不高。据了解,美国即便是较好的高等学校,学习四年取得学士学位 的学生一般约占 20%到 30%,学习六年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一般约占 50%到 60%. 德国 1990 年注册在校 180 万人,毕业生在 30 万人以内,实际比例是 6:1。许 多意大利和法国的大学一年级进入二年级的淘汰率接近 50。 2000 年版教育 概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参数指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 1998 年高 等教育 A 类平均典型毕业年龄毕业率为 23%。所列 26 个国家高等教育 A 类中程 与长程时限(五年或五年以上)第一学位获取率之和 5 个低于 15%,6 个达到或超 过 3O%,2 个达到或超过 35。3在校时间较长正好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公式 分母的五个年龄人口数相适应。与毕业率形成对照和印证的是退出率。西方国 家在高等教育扩张(无计划的市场行为)的背景下,高等教育 A 类退出率一直 在 30%以上,如 1998 年、2001 年皆为 33%左右。3由此可见,西方的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与最终毕业率的关系是:100% 67% =1.49,即入学率比完成高等 教育的比率高 49%!45%的入学率相当于 30%最终毕业率。 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入学率以 2005 年为例可做如下计算:(1)净入学人数: 2005 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 504.46 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 193.03 万人(去掉专科升本科,按 110 万计) ;高等教育自考毕业生、军事院校、学历 文凭考试和电大注册视听生招生数无具体数据,根据毛入学率公式在学人数内 涵(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是指: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在学研究生人数普通高等 学校各种类型本、专科学生数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数军事院校本、 专科学生数十学历文凭考试专科学生数电大注册视听生注册人数折算系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人数折算系数),这几个数字的总和=(2005 年全 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 2300 多万人-在学研究生 97.86 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 生 1561.78 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 436.07 万人)/在学年限。因自考毕业生 按当年一年计,学历文凭考试和电大注册视听生一般 23 年,故在学平均年限 最多不会超过 3 年,可算出这些入学学生不少于 68 万。以上 3 项计 682.46 万 人(党校及网络学院不计)。 (2)同龄人数:2005 年标准入学年龄 18 周岁者为 1987 年全国出生人口 2528 万人(人口普查数) 。 (3)实际入学率:即净入学人 数占同龄人数比例,约 27%。而公布的 2005 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 21%。2006 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 530 万,成人高教专科招生计划 130 万 人,加其他共约 728 万人。高校生源即 1988 年出生人口 2458 万人,计划实际 入学率可达 30%!等于发达国家毕业生占同龄人的平均比例。更为重要的,我 国出生高峰期的极值在是 1990 年,2008 年高等教育入学年龄人口达到最高峰。 高峰期过去以后,即使招生规模不变,随着分母同龄人的迅速减少,高等教育 入学率也会提高。1997 年全国出生人口已降为 1445 万人,其 18 年后的 2015 年如按 2006 年计划招生,也超过同龄人的 50%!远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况且 普通高校还准备每年继续扩招 6-8%,近几年出生人口已降为平均 1283 万人。 那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不仅无法吸纳如此高比例的大学毕业生,企业在严重“头 重脚轻”的劳动市场上招收合适的普通员工也将十分困难。 即便不考虑上述错误比较,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也可能脱离经济发展阶段。 1995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5以上的 68 个国家,其人均 GNP 平均已达 10445 美元,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5%以上的国家平均 17104 美元。1998 年 22 个经 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过度”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 A 类净入学率(不考虑 22 岁以上者)超过 4O%的只有 12 个,超过 5O%只有 6 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 有 8 个超过 5O%,有 3 个超过 6O%。另有统计,1995 年,毛入学率达到 15以上 国家为 68 个,其中超过 35%的国家为 29 个,7 个国家超过了 50%,15以下国 家为 50 个,其中低于 8的国家有 34 个。我国一些发达城市高等教育入学率 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根据规划,到 2007 年,上海按现口径计算的高等教育毛 入学率将达到 65左右。 其五,极大加重了居民的教育费用负担,制造了更多的贫困和贫困生。据中 国青年报报道,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共同发布了2005 年中国居民生活质 量指数研究报告 ,结果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 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 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 读书” ,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而只有 25%的贫困 居民认为贫困是因为“家里有病人” ,位居贫困原因第二。实际上,说教育花费 致贫并不准确。由于上大学的花费远远高于初等和中等教育,很多地区上大学 一年的花费是家庭年收入的好几倍,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主要用于基本消费需要, 用于上大学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很少甚至没有,因此,高等教育花费才是致贫的 主要原因;高校过量扩招不仅制造了更多的贫困生和因贫困而上不起大学的人, 还使更多的人因教育而致贫。 有些人以为,让青年们多读几年书可以减少失业。而实际上,使一部分人增加 24 年的就学,相对于全国城乡整个就业年龄劳动力的失业数量来说,仍然是 一个较小的百分比。因为当代社会各国失业率虽然只有几个百分点,但半失业 率一般接近 30%,多一些人念大学只能减少失业一、两个百分点。况且重要的 是,通过增加就学减少失业而增加的费用,比家庭和社会把他们养起来的费用 要多得多。还有,过多的大学生稀释了教育经费,使学费远高于国家设想和规 定的培养成本的 25%并难以减少,使很多人望而生畏,教育高风险造成的信心 丧失成为初中生流失潮的主要原因。因为对农民家庭而言,如果念不起大学就 会感觉念完初中也没有用。 其六,加大了许多人的生命成本。生命成本是指消费者为获得一定的货币收入 而以生产者身份和以时间为维度支出的体力、脑力与心理负荷成本的总合。所 有的经济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节约生命成本,使有限的生命成本能够得到最 大限度的利用。一个人获得货币收入,不仅要在工作的当时付出生命成本,还 要通过接受教育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心理压力这些预先付出的生命成本。有 能力考入某类学校并获得毕业证书是劳动市场上劳动者传递自身能力的重要信 号。在非完全信息市场上,企业根据劳动者的文凭信号来推测其能力的高低。 由于整个社会青年学历层次大大提高,用人单位只有提出更高的学历要求才能 使得获取高能力员工的概率得以提高,没有本科文凭就很难在普通人才市场立 足。本科生的迅速增加使本科文凭也不再是较高能力的有效象征,更高层次的 文凭又成为人们的追求。因此,要想获得同样的工作,不仅要付出更多经济上 的机会成本,还必须耗费更多的宝贵时光、人生中的黄金岁月和诸多的心理压 力,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好的能力“信号” 。此外,由于扩招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入 学门槛,文凭信号的能力显示功能下降,学生还要选择其他方式显示自己的能 力,如通过低收入(如“零工资” )劳动获取经验和职位经历、以及各种资格证 书与考试,这同样要付出高额生命成本。 其七,使教育投资收益率大大下降甚至成为负数。郑州市 2006 届大学毕业生大 型招聘会,招聘单位给出的月薪大多在 800 元左右。天基人才网的统计数据表 明,如今大学本科生求职,40以上月薪在 800 元左右。河南省就业办的统计 数据表明,本科生实习期的报酬为月薪 700 元左右,成为正式员工后工资也就 是 12001500 元。而一个农民工在成为熟练建筑工后,月收入也在 10001500 元之间。一个普通高校招聘教师会有数千硕士应聘,不少研究生就 业后的收入与本专科毕业生没有区别。 “就学高成本”和“就业低收入”之间的 反差,使教育收益率大大降低。教育成本是因受教育多花费的金钱加上因受教 育不能工作而未能获得的收入,教育收益是因受教育而比别人多获得的收入, 教育收益率是教育收益的折现值与教育成本之比。有人计算,扩招前中国 1995 年平均教育收益率为 5.73%。4只相当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应教育收益率的 1/31/2。1就在扩招之初,很多毕业生特别是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生,实际也 就是因过量扩招而入学的大学毕业生,其教育成本不少,但不比低一等级学校 毕业生收入高,成本难以收回,教育收益率是负数。以后可能更低。教育作为 脱贫致富途径的功能在很多人身上不再有效。有人认为,根据过去的经验,念 大学和不念大学,人生前景大不相同,所以应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念大学。这是 一种典型的合成谬误。一个人可能因为上大学而使自己人生辉煌,但所有的人 都能念大学,很多人还是要按照社会的岗位比例需求去从事低收入的最简单的 普通劳动。 其八,加剧了教育不公和分配不公。大学生过多导致人均教育经费较少,使学 校难以对学习优异的贫困生给予有效的学费减免和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奖学金, 一些优秀的学生处境艰难甚至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经济优裕的学生不仅轻 轻松松,还可以多交学费而念“民办” 、复读和考研。有学者指出,目前实行的 扩招政策,看起来是增加了全体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机会,实际上这增加的教育机 会大部分都分配给了富裕阶层成员的后代,特别是在农村绝大部分是如此,这 将使富者更富,而穷者则更穷,实际上不是在缓解社会的贫富差距,而是在加剧这 一贫富差距。1公平而又有效率的大学教育经费安排应当是:集中财政经费用 于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大学生;培养精英的重点大学学费大幅减免, 贫困生发放生活费;非重点高校根据社会需要安排招生总量,加强对贫困生的 照顾。有人说,大学扩招可以满足更多人的学习需要。不过中国的教育经费还 没有充足到这个程度。对那些计划外愿意满足自己读书需要的经济优裕家庭学 生,如果适当招收,必须按成本收费,甚至高于办学成本,因为他们要争夺优 质教师和优质工作岗位。 其九,加剧了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就业不公。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过多, 极大地削弱了大学学历的选拔筛选功能。现在,机关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 聘,人际关系程度地不同在起作用,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多数国有企业(通 常被称为垄断行业) 、甚至一些私营大公司录用员工,几乎完全由人际关系所决 定,有的部门、行业用人基本上是在职工子女内部安排。这些单位用人,一般 规定有学历限制。过去有大学学历者人数少,走后门受到一定制约,现在有一 定社会地位家庭的子女在全日制高校毕业已很普及,且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差不多想拿就能拿得到。因此这为走后门者大开方便之门。对青年人来说,找 工作,找个好工作,比什么问题都重大,而在当前的就业机制中,在取得了“好” 单位准入资格的众多就业竞争者中,决定因素主要取决于就业者社会资本量。虽 然决定大学毕业生工作好坏的因素,要视专业好坏、学校差异、学历层次,人力 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作用有所偏重,但总的来说,谁的社会资本越多,谁实现理想 就业的优势就越大。因此,高校扩招为更多有门路的社会成员的子女提供了不公 平竞争的通行证;加上许多低能力者更有可能读取高学历,这使低质量人员占 据重要岗位,高质量人才则更多地被排挤和浪费。 其十,抑制了社会消费需求。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大学扩招通过收学费增加消 费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增长。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首先,教育消费与家庭的其他 开支此涨彼消,教育消费的增加以抑制其他消费为代价。许多的家庭为了供子 女接受高等教育,不得不节衣缩食,减少消费支出;对大多数家庭而言,为了保证 子女上大学的费用支出,要经过一段时间事先储蓄,我国高储蓄低消费的原因 之一就是为教育支出做准备;许多农村家庭需要借债支付学费,需要长期后续 积累,这样就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家庭其他方面的开支。其次,教育消费增 加的需求小于其减少的需求。增加教育消费后,富裕家庭可能是总消费的净增 加者,而多数中低收入家庭是总消费的净减少者。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预示 更多的年轻人可能上大学,用收学费扩大需求预示着上大学要有更多的货币付 出,这使更多的其子女不一定能考上大学的家庭需要准备更多的存款,从而抑 制了更多家庭的当前消费,因此,在需求不足时强调教育消费会使当时的总消 费下降。由于货币贬值和消费自身的规律,当前节余的储蓄量未来也不一定变 成等量的消费额。最后,普通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既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短 期经济增长,其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比较低。李勇的实证分析表明,扩招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1999 年为 0.01%,2000 年为 0.02%。这与扩招前相比 (1997、1998 年也是 0.01%、0.01%),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很大。5此外, 认为高校扩招能产生“拉动内需”的观点,主要是认为增加投入可以带来更多的 产值。但是第一,这种拉动要付出诸多成本代价和副作用。第二,付出资源增 加的产值不一定是我们所需要的:长江洪水泛滥也使 GDP 增加一个明显的百分 比。总之,如果不顾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高等教育当作一种经济 手段,希望短期内通过迅速扩大教育规模,拉动经济增长,不仅不利于而且有害 于经济的发展。 今年 2 月,记者在广东汕头采访时发现,峡山镇的织带厂奇缺熟练技工和 高级技工,老板开出的价码常在 3000 元月-10000/月之间。当地工人介绍, 把自己训练成一个高级技工一般需三五年,小学文化都可做到。技工奇缺和身 价的走高,已成为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共同现象。 但也在该月,广东的招聘会被省内外应届毕业生挤爆。尤其是 2 月 5 日这 天,雨大风冷,招聘会现场依然人山人海。为了给用人单位递一份简历,不少 学生排着长队,衣衫尽湿。许多本科生已把身价降到了 1000 元月。 结构性就业难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让很多人惊讶地认清了大学生和民工的“差距 “。调查结果显示:2006 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 1100 多元,而应 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 1000 元。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如实地反映了扩招带来的短期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市 场用月薪这枚小小的砝码,称量着天之骄子们的自我估价。 “市场更需要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副所长张车伟说。 “企业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评价普遍不太高,他们觉得这些应届生们要求多, 但不能吃苦,缺乏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所以很多企业就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 人才。而另一方面,学生则抱怨企业开的薪水低,要求苛刻,他们当中的许多 人就盲目地去考证,以增加择业的砝码。“ 在走访了不少企业和学生后,中山 大学高教所张明强教授这样总结两者之间的分歧。 “2005 年私营企业比前两年增加了 450 万个就业就会,而教育、科技、国 家机关增加的岗位比较少。教育行业新增岗位 24 万个,金融业新增 2.7 万个, 而科技领域只招了 3000 人,电、水、煤这些行业就更少了。“岳昌君说,“大学 生喜欢去的地方恰恰吸纳能力小。“ 岳昌君将其称为“供求结构矛盾“。国家发改委则称之为“结构性就业难题 “。实际上,这种“结构性就业难题“不仅体现在不同行业间,也体现在不同地域 间。“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就是这种地域差的表征。 据报道,中国农业大学的动物科学专业研究如何养牛、养猪,可很多毕业 生为了在大城市里找到工作,干脆转行,“很多毕业生宁愿在北京卖饲料当推销 员,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研究的是如何让果树产 量更高、花卉生长更好。“可很多同学去推销园艺产品,在办公室做文秘。“该 学院学生桓靖学对记者说。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刘君给这种现象起名为“职业歧视“。 “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人们的 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一是造成 了大学生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造成了局 部地区和局部行业人才的过剩,因为大家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只希 望学金融、会计、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所以市场上也才会出现年薪数十万求一 焊工或钳工而不得的现象。“他说。 全力打造中国职业教育 目前中国还处在第一次工业化期间,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与此对 应,初等的人才,熟练工人占主要地位,中间层次还是相对少,高端人才需要 更少。教育部职业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姜大源向本报记者分析说,只 有当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时,这个人才结构才会变成一个橄榄型,就是 金字塔的底部开始萎缩,中间的层次,中等职业教育人才、中等的管理人才开 始增多。在世界上,已经实现了第二次工业化又实现知识经济的国家,如欧美 国家,就呈现出这种橄榄型的结构。 所以,受经济结构所限,中国不可能跨越金字塔阶段。但 1990 年代后期到 2005 年,由于高校的扩招,职业教育的比例从原来的 58%滑到 38%。不少职业 学校招不到学生而萎缩。姜大源认为,这个 38%会延缓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 国目前出现的技工荒,就是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没有相协调的例子。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凯则从培训模式的角度观察认为,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是“ 两张皮“,人才的知识结构、层次与用人单位不吻合。 姜大源也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应该占半壁江山以上才对,绝对不能按照 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不能总拿清华、北大来比照,过度强调高学历,“我们现 在老培养金字塔的塔尖,所以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据他介绍,德国是职业教育帝国,70%的初中毕业生在 16 到 19 岁接受职业 教育,普通高中学生不到 30%。德国崇尚职业技术教育,根本不会有歧视现象。 “德国制造“之所以厉害,就得益于职业教育。 姜大源认为,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只背书肯定是过不了,绝对不能够黑板上 种田、教室里开机器。职业教育必须跟技能、跟机器、跟设备打交道,否则就 拿不到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国务院决定在未来 5 年之内,拿出 100 亿元做两件 事,一个是对贫困家庭的资助,一个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全国做 2000 个示范 基地。 在这方面,颇受深圳市政府扶持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可作一分析样本。据 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凯介绍,学校共建有 309 个校外实训基地,如金融 专业有个模拟银行,物流专业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并非物流原理,而是直接告 诉你怎么跟单、怎么报关,学生毕业后,便可直接上手。 由于职业教育和市场脉动紧密相关,姜大源认为,政府除了投入、除了法 律框架,更应该是信息的引导。政府要建立职业预警系统,需求驱动,哪些职 业可能消失,哪些职业可能产生。这种职业资格的早期辨识,在德国由联邦职 业教育研究所来做。中国地太大做不了,但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行业可以做。 在职业预警方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尝试。招生就业办公室的书架 上摆满“就业服务“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资料,都是各专业负责人走访企业时 搜集到的回馈与意见。他们把目标瞄准在深圳的制造业人才及服务人才的大量 需求上。李凯介绍,一些热门专业,如汽车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还没 毕业,企业就打电话来叫“帮忙留几个好的“。反之,如果专业设置不再适应市 场需求,就要被“砍“掉。比如,1998 年建立的路桥专业在 2003 年因市场需求 小而被取消。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因此在近年始终保持着 95%以上的初次就业率。 归根到底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中国高等教育是否出了什么问题? “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确实有问题。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 构完全不一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 又不需要。“岳昌君说。 市场需要怎样的劳动力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 长张车伟说,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越来越多,而熟练技工却越来越供不应求。 不同层次的大学定位一样,都在争夺同样的位置。他认为,一些高校必须转向 培养技能型、生产型人才的领域,才会有竞争力。 事实上,高等教育即使规模扩张迅速,大学以上学历人口数仍然只占我国 总人口的 5%、劳动力人口的 10%。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相 比于菲律宾、泰国等国家也有不如。 “所以不要造成大学生过剩的误解。“杨东平说。在他看来,扩招真正带 来的问题,是教育资源紧张导致的学生人均培养费用减少。 据杨东平调查,某省省属高校,学生人均投入从六七千元下降到了 2000 元, “这和高中生差不多。“ 而调查也显示:57.8%的硕士生导师和 51.1%博士生导师认为目前研究生质 量出现了下降,约有 52.7%的研究生院(部、处)负责人认为近 5 年硕士生质量 下降。 “多数西方国家,研究生学位有学术型与专业型之分,前者培养的是从事基 础性、理论性研究的学术人才,后者则偏重于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的是工程 师、临床医生、律师等高级专业人才。“他说,“我们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 1981 年按照苏联模式制定的,现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该实事求是地调整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多数学位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 “学生们没学到什么东西,就业当然困难。“ 教育部职业技术研究中心研究 所所长助理姜大源对本报记者说,“考试之前背一背,最后拿个成绩,这种惰性 知识有用吗?“ “这些都是历史性的问题。“广州市锐旗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希 宏对记者说,“高校在招生及教学环节上采用的是计划模式,而到了人才输出时, 却遵循市场经济模式,完全由毕业生自主择业就业。两者冲撞,引发矛盾,其 结果就是就业难。“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这个提法在先前所有的文件中 都从来没有出现过。“杨东平说,“这句话意味深长。“ 而要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杨东平认为应对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进 行彻底改革。“如果高等学校还没有确立一种学术本位的管理,还是严重的官本 位和计划学术,又想要参加国际竞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是不可能的。“他 说医疗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做了,教育体制改革仍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我认为 已经 到了启动的时候了。“杨东平说。 在今年几乎蔓延全国的“用工荒”形势下,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待遇不及农 民工,已不再是传说,乃至于利益攸关的大学毕业生们,自己都不再郁闷不平。 成都人才市场日前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45%的被调查应届生求职者认为这 是正常的,工资待遇高低是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