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记叙参观活动_第1页
怎样记叙参观活动_第2页
怎样记叙参观活动_第3页
怎样记叙参观活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记叙参观活动 过浦江隧道 浦江隧道,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多少日子来,人们的话题离不开它;多 少日子来,人们关注着它;多少日子来,我希望能一睹为快。年初三,妈妈答 应带我去乘盼望已久的隧道车。(以炽热的感情起笔,用一组排比句 ,表明隧 道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扣题,交代了参观隧道起因 。) 我一路上蹦蹦跳跳,甭提有多高兴了!我真想能一下子飞到那儿,看个明 白。(先写路上 ,表达心情。按车行路线记叙。) 好不容易到了隧道车站,我们登上一辆隧道三线车。(再写车上所见所感, 按车速变比分三层介绍,条理清楚。)车子起动,向着宽阔的隧道口缓缓前进, 从车窗口望去,只见前面是又高又宽的半弧形的进出口,(景随人移 ,首先介 绍进出口造型。)很有气派。进了隧道,车子渐渐地开快了,只见隧道壁上每 隔一段距离安装一个玻璃壁橱,(再写“壁橱”,句末可加一句“以备紧急时 使用”。)里面有电话和消防设备。 车速明显地快了起来,隧道两边黄色的石壁飞快地后退。隧道顶部整齐地 镶有两排荧光灯,仿佛是两条带子,把隧道照得如同白昼一般。风呼啸着从我 耳边刮过,我不由地叹道:“车子开得真快呀!”(写“隧道两边”和“隧道 顶部”,既介绍建筑本身,又突出车速之快。把荧光灯比作带子 ,可见隧道之 长。再写“风呼啸”,也突出了车速快。车速快是现实的感觉,它令“我”感 叹的应是“隧道真长呀!”) 我扫视了一眼车厢,有不少乘客是在春节期间乘车来观光的。(此句判断 根据不足,下文议论的话中也看不出是为了“观光”。插入两段议论,点出隧 道的作用。) 我听见一位中年人感叹地说:“有了隧道车,我们今后上班再也不用 (“再也不用”不妥,改为“不用再那么”,说话应有余地。)提心吊胆生怕 迟到了,也减轻了轮渡的压力。”(“也减轻”与上句不能衔接,改为 “轮渡的压力也轻多了”。) 旁边有位女青年插嘴道:“可别忘了造隧道的人们,他们不但流血流汗, 还有两位同志为此献出了生命”(用“不但还”递进句式,突出 造隧道的人们作出的贡献。) 我正听着,(“我正听着”缺乏对上段议论的感情呼应,可改为“我在沉 思着”。)忽然听见有人说,车子快要出隧道口了,我连忙向前望去,隐隐约 约地看见几盏红色指示灯亮着。红灯越来越近,越来越亮。到了,到了,隧道 口终于到了。(用短句反复 ,表达喜悦心情。)一缕阳光射进来,刹那间,车 子已驶出了道口。我感到阳光更明媚,天空更蔚蓝,心情更欢畅。(排比句表 达了兴奋的情绪 。)妈妈告诉我,从开车到出隧道仅用了四分钟。 这是不平常的四分钟!如果不坐隧道车,人们从浦西到浦东每次摆渡白天 要 20 分钟,晚上得 50 分钟。这四分钟,在时间非常宝贵的今天,具有多么重 要的意义啊!(这一节以感叹句 开头,议论有气势。以“摆渡”作对比,突出 隧道的作用和意义,点明了中心。) 呵,了不起的四分钟!伟大的隧道!(结尾抒情 。) 综 述 这篇习作记叙了“我”在春节期间参观浦江隧道的经过,赞美了隧道的巨 大作用以及为建造隧道作出贡献的人们。 文章按乘隧道车的经过为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结合在一起叙述。在详写 过隧道的部分,分为车子缓缓进口,车速加快,直到出口三层,先描写隧道设 施和整体特点(长),然后插入乘客的谈论,介绍了隧道对于改善交通的重大 作用,赞颂为建造隧道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的英雄,最后抓住汽车全程只 用四分钟抒发感慨,进一步赞美隧道是“伟大的”。这三层内容之间联系较紧 密,描写所见和记叙所闻是重点,是表达中心的基础;议论所感是提炼中心, 显示了写作的目的。 因此,坐车过隧道虽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经过合理组织材料,可以写出 有意义的中心来。 难点指导 小学生经常有机会参加一些参观访问活动,活动结束后可以写这一类的 “参观记”。怎样避免报流水帐呢?我们希望同学们学会把握两点: 其一,写好“见”和“闻”。“见”,就是参观过程中自己看到的事物、 景象等。所见很多,就要根据中心挑选几件。例文要写隧道的“伟大”,它的 “伟大”之一就是“长”,作者通过隧道两边的石壁“飞快地后退”、隧道顶 部的荧光灯像“两条带子”、“风呼啸着”刮过,写出车速之快,实际上表现 了隧道之长。至于隧道里往来车辆之多就不去提它了,因为这与表现隧道“长” 的特点关系不大。“闻”,就是参观过程中听到的介绍。所闻也不会少,挑选 的内容也要服从表达中心需要。例文虽不是写专门介绍,却通过车上乘客的谈 话来证实隧道的“伟大”之二建造不易,作用巨大。有了这样的所见所闻, 文章的中心就集中而鲜明了。 其二,写好“议”和“情”。“议”,是指作者谈自己的感受。一次参观, 感受可能有多方面的,要根据所写的“见”、“闻”内容来“议”,“议”出 “见”“闻”的本质,揭示出中心来。例文在记叙的基础上抓住隧道长、过江 只要四分钟这一点来议,突出了隧道的作用之大,使全文中心明朗起来了。这 一段议论很简洁,但很起作用。议论不必多,要能给已画好的“龙”点上眼睛。 所谓“情”,是恰当地抒情,增添文章情真意切的感染力量。其实,在“议” 中已经包含着感情流露了,在收笔时,以抒情笔调点一点中心,结尾更有意味。 例文末尾“了不起的四分钟!”“伟大的隧道!”显得多有豪情,多有气势, 读者能不受到鼓舞吗? 参观茅盾故居 乌镇的茅盾故居,我已经瞻仰过好几次了,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受。这回也 不例外。(概括记叙内容 ,表明这次也有“新的感受 。) 星期三那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又一次参观了茅盾故居。(时间、地 点、参观对象及其环境等交待清楚。)茅盾故居座落在乌镇观前街。黑漆的瓦 墙和紫色的门窗使故居显得典雅、幽静。(“典雅”改为“古朴”为好。)陈 云同志亲笔题写的匾额“茅盾故居”挂在正门的中央。茅盾爷爷就在这里度过 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一段介绍故居外观,点明其意义。) 走进屋里,(按参观顺序记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茅盾爷爷的一尊半 身铜像。他右手握着一支笔,似乎正在挥毫疾书,似乎又正在沉思。(展开合 理想象 。“似乎又”应写成“又似乎”。) 我们随着讲解员到第一陈列室。(以地点变换的句子过渡 。)陈列室的墙 上挂着茅盾的父亲、母亲、弟弟,以及他自己的照片,还摆放着(墙上挂着照 片,“笔”放在哪儿?“还摆放”前应有主语“橱窗里”或“陈列架上”,但 “笔”可放在下一段写。)茅盾小时候练字的各种笔。讲解员说:“茅盾的母 亲陈爱珠,知书达礼,卓识远见。父亲(人物介绍有略有详 、 。)沈永锡是 一位维新派人物。童年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得比较早,进小学以前就读过家塾 和私塾。茅盾四五岁时,他的母亲就教他识字、读书。他小时候最喜观看西 游记(选择看书和观察两个例子,说明童年茅盾的特点。)、三国演义 等书。养蚕和看杀猪是茅盾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事” 周围的玻璃柜里,珍藏着茅盾爷爷最早的墨稿十三岁时的作文本。 (同样写第一陈列室内展品,上一段主要是墙上照片及有关人物介绍,这一段 写“玻璃柜”里的作文本,重点写茅盾的学习,因此上一段的“各种笔”一句 应移至这里。)茅盾当年在家乡乌镇高等小学念书时,作文成绩很好,国文 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批语中这样写道:“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 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茅盾爷爷从小刻苦学习,努力写作, 这为他后来写出著名的作品,成为文学巨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段末小结, 点明童年、少年的学习对一生的影响,也说明了“故居”的意义。) 第二陈列室(地点变换过渡 。)展出的是茅盾爷爷的照片。有(“有”前 面应加主语“这儿”。)一九二年他老人家在上海加入共产主义小组时的照 片,以及他在日本时拍的一些照片。(文章主要从“文学巨匠”这一角度写所 见所感,所以照片、卧室、遗物等均略写 。地点变换过渡 。) 第三陈列室存放着茅盾爷爷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有茅盾爷爷发表的第一 部长篇小说蚀,以及以乌镇农村为题材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茅盾一生作品很多,这里列举有代表性的著作。)著名的林 家铺子这部小说就是以当年乌镇林家的生活为题材写的。子夜这部曾轰 动过全国的名著也放在这里。 我们又随着讲解员来到楼上。这里珍藏着茅盾爷爷的遗物,有(“有”改 为“包括”好。)他的手稿、信件和各种照片。(这一段重点介绍茅盾作品, 与他小时候的学习基础相呼应,内在联系紧密。) 我们还参观(地点转换过渡 。)了茅盾爷爷的卧室和他父母的卧室,观看 了厨房和书房。在天井里有茅盾爷爷回故乡时亲手栽种的棕悯树。棕榈树现在 郁郁葱葱,(触景生情 ,抒发对茅盾的景仰之情。)而茅盾却于 1981 年 3 月 27 日离开了我们,享年 85 岁。茅盾爷爷是一位文学巨匠,他把自己的全部精 力都倾注在革命事业、文学事业上,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巨著。他的名字将同 鲁迅、郭沫若一起与世长存。(“参观记”中写所见所闻,还要适宜地写所感, 这是一例。) 在回家的路上,(地点转换,记叙顺序的最后一步。)我不禁想起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名句。茅盾爷爷像春蚕(用比喻 抒情 。)一样把自己 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人民。是啊!做人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末句照 应 开头参观的新的感受。) 综 述 本文介绍茅盾故居,从“文学巨匠”的角度选择故居中有关小时候刻苦学 习的实物材料、著名作品等安排内容,因此中心集中、鲜明。 写法上以参观故居的各个陈列室的地点、方位转换为顺序,有关中心的材 料详写,涉及故居全貌的材料略写,这样既使故居整体面貌较清楚,又使中心 突出。详写第一陈列室的照片,是通过讲解员的说明来介绍茅盾受父母的教育 和从小打下写作的坚实基础。详写第三陈列室的茅盾名著,以实物呼应讲解员 在第一陈列室的介绍。这样,既有“闻”又有“见”,内容写得较具体。在写 到故居中茅盾手栽的棕榈树“现在郁郁葱葱”了,自然地抒发怀念、崇敬之情, 并发了议论,赞颂茅盾为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这不仅突出了故居对于后人的 意义,还为引出中心作了准备。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参观,认识到做人要像茅盾 爷爷那样,把毕生献给人民的事业。全文所选材料能够证明这一中心。 难点指导 小学生写参观活动,最容易把所见所闻全都写下来。上一篇“难点指导” 中,我们讲了写好“见”、“闻”,写好“议”、“情”。这里再就其中写 “见”、“闻”的选材问题具体说明一下。 上一篇“难点指导”只说到“所见很多,就要根据中心挑选几件”,“所 闻也不会少,挑选的内容也要服从表达中心需要”。这两个意思合起来是一点: 先确定中心,后挑选材料。参观一个工厂、一个古迹、一个纪念地,事先总有 目的,这个目的可以作为中心。但参观下来之后,还会涌出其他的感受,领会 到别的道理,这种感受或道理,也可以作为中心。如果感到有几个中心可以写, 就应看哪一个中心最容易找到材料,占有的材料越多,往往越容易突出中心。 确定了中心以后,对占有的材料要作分析,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不能舍去。拿 参观茅盾故居来说,要表现茅盾在文学事业上为人民作出的贡献,就必须 选择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