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古城的历史变迁_第1页
德州古城的历史变迁_第2页
德州古城的历史变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州古城的历史变迁 编者按:德州历史悠悠四五千年,文化底蕴深厚,那些曾经出现在历史长 河中的人物、事件,如流星划过长空,转瞬即逝,却在后人的脑海里烙下深刻 的印记。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记录这些史实的史料几经更迭,有些故事已经失去它 本来的面貌,被错读、漏读,甚至以讹传讹,对地方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带 来不良影响。为此,本版特开设“德州历史文化之谜”栏目,以期众历史文化 研究者百家争鸣,对那些在德州成历史之谜的,或者未成谜而闻所未闻的,以 及关系到德州历史文化重要方面的说法进行补充或更正,还德州一个真实的历 史。 雄伟繁华的德州古城 古老的德州城,曾屹立在卫运河东岸近六百年,见证了明清州城的风云变 幻和历史辉煌。如今虽已远去,但挖掘德州历史文化,仍离不开再次去追溯它, 再去重绘它的轮廓和风采。 德州古城的轮廓,大略南到东方红路,北到共青团路稍南,西至迎宾路, 东达湖滨大道,周围城墙约五公里,在当时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城堡。它脱胎 于历史土城,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初为砖城,万历四十年(1612 年)大修, 清乾隆初重建,寿延六百年,解放后改为新建筑。 洪武三十年(1397 年)改建为砖城,由当时全国军事统领之一的都督张文 杰、山东指挥使徐福主持修建,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城紧邻南北水陆交通要道, 地势险要。明代设德州卫和德州左卫把守,北城因驻满了军官而成“纱帽街”。 西城墙北部凸出一段,有两个城门,凸出段的城门叫广川门,俗称小西门,靠 南的城门叫“定边”,顾名思义突出了城的防御意义。且不说宋代这里已经临 近北部边境,就在建城时北部仍有北元的威胁,德州因此历称“锁钥之疆”。 建砖城时,北城、东城城墙之上各建有敌楼,瞭望防守,贮兵器备战。弘治九 年(1496 年),德州城守备胡翰又建成城楼四座,以壮威势。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始,山东巡抚黄克赞命济南府同知孙森重修德 州城。用时三年,耗钱三万,城高三丈。城墙之上女墙蜿蜒,高楼焕然,在西 城之上建了一座高阁,名“振河阁”,大书法家董其昌题字,岌岌有飞动之势。 振河阁俯临千帆竞争的卫运河,祈望河运畅达,此时重修德州城,已由军修改 民修,转向经济的发展。另有意味的是,此时将“定边门”改名为“聚秀门”, 是对德州人文蔚起的概括和寄托。清康熙年南城墙上又加修奎星楼,更是在弘 扬德州的人杰地灵。 从万历重修后,德州城日趋兴盛繁荣,到清康乾盛世达极致。城内楼亭园 林,学校书院,祠庙寺观,官署商铺;城外行宫壮观,马驿华丽,集市商铺, 商旅攘攘,积货山齐。此时的德州成为“钱都粮会”,经济繁荣,人文亦发达, 从帝王到平民,从商人到文士,无不为德州所吸引。过往的帝王、高官与文士, 仰望州城,登临高阁,抒怀颂咏,留下无数诗文,口传笔颂,让德州名扬海内 外。 旧志中的德州城 清康熙德州志中说德州“州旧无城”,有城自明洪武三十年始。康熙 州志编者态度十分严谨,而且又有史志泰斗顾炎武的把关,加上又有明万历 德州志可借鉴,为何提出“州旧无城”之说? 康熙州志为此特别加上注释,依据是元史崔敬传,崔敬传中说, 至正十七年(1357 年),毛贵乱山东,元朝廷怕从山东危及大都(今北京), 命副宰相级的崔敬等人到南北要冲的德州视察,布置军事,发现德州城无城郭, 防守困难,故由此可知德州在元代无城。 其后的乾隆德州志中,对康熙州志的记载多不认可,但关于“州旧无 城”的说法却承袭下来。乾隆时德州著名进士李有基德州新志考误对此作 了辨正。他查明史,“五行志”中记载洪武二十八年德州大水坏城垣,证 明了德州建砖城之前是有城的。此外,明阮以鼎重修德州卫记略中说,初 设德州卫时,卫衙门设于州治,也就是设于州城中,也可证明砖城之前有州城。 清康熙年间田雯撰长河志籍考,有补充校正康熙州志的意图。他认为 魏太和间筑的城,就是古代的水壶城,山东通志又称为“小胡城”,即今 州城,是唐初窦建德部将王小胡在贝州(今邢台市清河县)时所建。 清乾隆德州志说小胡城是唐代德州观察使王士真的儿子王承宗私建, 王士真死后王承宗筑城屯兵护白桥,以对抗朝廷,后不久即废毁。接着又编了 一段传奇猜想:康乾四十八年(1783 年),也就是王承宗小胡城千年之后,德 州城南关外米市街西路南有一陈姓建房,掘地得砖,砖尽而现地道,东西像门, 地道向北而入门,下入地道的人点上蜡烛往里探,才走了十几步蜡烛就灭了, 人不敢再进,赶紧用土填埋起来。这就是千年之前的小胡城遗址,地道是用来 屯兵,地道之上筑土,宛然土城。敌弱时则登土城守护,敌人不能入;敌强时 就下地道,敌不见人;敌人入城,就趁夜从地道攻其不备。陈姓人家掘地所见, 是小胡城的南面,其他三面在宋代、明代开河筑堤修城壕时毁掉了。 关于这个传奇猜想,李有基颇为不屑,他认为小胡城藏于地下,又于地下 砖砌甬道,事隔千年,竟如亲眼所见,实在荒诞。其实,陈姓居民所掘地道, 不过是居民避兵灾所修的地窨。明代正德年间,刘六刘七起义军率攻德州,士 人多修地窨以避兵,乡村中往往有发掘出此类地窨的事例。乾隆德州志关 于小胡城的传奇记载,虽经李有基耻笑,但因他的德州新志考误流传太少, 清光绪末年德州乡土志记载小胡城时仍承袭乾隆州志之说,一直到了民国 德县志时才被质疑。 德州城的演变之谜 隋唐时德州故地为长河县,德州晚报的前身长河晨刊就是基于此 而命名。长河县的故城在哪里?由于年代久远,缺乏资料,德州旧志都避而未 记,唯独乾隆德州志做了探索。 乾隆州志说,城东傅家寺之西有座方山,是长河故城址。田雯长河志籍 考也记载了方山,说在城东十里,积土为山,高三四丈,冬宛然雪山,但没 说这是长河故城遗址。 李有基考误中说,唐代长河就是今德州,说方山是长河故城没有根据。 民国德县志说,方山到民国已不像山,只剩下傅家寺一带地势稍高。 如今搜求到明嘉靖德州志,也记载了方山,并把“方山暮雪”列为德 州“十景”,为德州一处风景优美之地。 到了民国编纂德县志,梳理清代二三百年对德州城的追溯探索,基本 理清了州城的沿革。如今搜求到世存的十种德州旧志,对比明清州城地图,发 现自明至清乾隆末年,州城轮廓一直未变;而到了民国年间,州城西墙、北墙 却变化很大,成了常说的“靴子城”。那么这又是何时变动的?光绪德州乡 土志、民国德县志无记载,如变于清朝末年,民间会有口传,德县志 不会无记载,变动时间当更早。道咸同年间整修州城的可能性很大,那时太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