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论非物质存在要素对古城保护的重要作用_第1页
实论非物质存在要素对古城保护的重要作用_第2页
实论非物质存在要素对古城保护的重要作用_第3页
实论非物质存在要素对古城保护的重要作用_第4页
实论非物质存在要素对古城保护的重要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物质构成要素在城市历史文脉延续中的地位与作用 杨秋生 许晓华 李静 摘要 城市历史文脉是指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 的历史印记。它既反映在建筑、街道等城市物质构成要素上,也表现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 城市经济发展特色等城市非物质构成要素上。 这些非物质 要素凝聚了城市社会生活的诸多 异他性特点,重视其地位与作用,改变居民对城市建设方向的精神感受与心理 预期,对城市 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极其重要。 关键词 城市构成 历史文脉 规划建设 地位与作用 规划意义上的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宏观上有两大部分组成即物质构成要素与非 物质构成要素。前者包括特定的地域空间内及其空间内所属的各种实体存在,后者主要是 指此地域空间内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活动、思想意识等。相对具体明确的物质构成要素, 怎样把抽象而隐蓄的非物质构成要素凝聚着的历史文化讯息释放出来,系统解读城市的精 神内涵,对城市文脉的恢复继承和延续有着重要意义。 1城市构成诠释 2历史文脉的实质与表现 3非物质构成要素在历史文脉传承中的作用 应该受到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之 间彼此区分的重要 标志。在目前的 规划行为中, 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对建筑、道路等城市物 质物质构成要素的 传统风格、地域特色的恢复模 拟 来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复兴。 城市的构成分为物质与非物质要素两部分。物 质要素主要包括建筑、的、质感、肌理等组成 城市实体空间物化单元。但要理解掌握其内在文脉延续传 承与精神内涵就要充分关注经济、 文化、生产、生活等诸多非物质存在层面的历史遗存。掌握这些,对恢复的古城的传统城邦 文明与既有精神尤为重要。在古城保 护中,人 们更多的关注具有 实体物质存在的建筑要素的 保护与恢复。这样,建成的城市景象往往因缺乏内涵而 显得突兀、生硬,不能让人对城市产 生良好全面的认知感受。如此,了解并掌握城市的发展脉络与主线,剖析城市历史文脉的继 承与延续过程,对古城的保护 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文学和建筑分属不同类别的主题名词,很难从表层信息上找到二者的共同点。但事实 上,城市是文学的重要载体,是其时代审美理想、物化形态的典范,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 的人文环境。文学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建筑思想与审美文化,也是不断充实拓展城市文化内 2 涵的艺术形式。二者基于相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必然会表现出反映时代特点的共 性。我们以反映唐宋元三代最高艺术成就的主流文学形式与代表其城市建设最高水平的都 城的建设特点进行比对,加以佐证。 1唐都长安与唐代诗歌的共性分析 1.1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为诗歌,其中又以近体诗最为突出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时期,形成一个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 古文、小说多有建树。特别是诗歌,在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的诗歌近五万首, 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的诗篇总数还多两三倍,其中大部分为近体诗。近 体诗在唐代诗歌中一枝独秀,无论是李白杜甫这样的文学大家还是不入流的文人骚客都创 作了大量近体诗。即使王勃的腾王阁序 ,白居易的歌行体长恨歌 、 琵琶行等古体 名篇,也已有明显的律化倾向。唐代君主重诗歌,正所谓“丹霄路在五言中” ;唐代人民爱 好诗歌,诗歌常传诵于“王公、妾妇、马走之口” 。这样无论从上层空间还是群众基础都确 立了诗歌的主流地位。 1.2 唐都长安城与唐代近体诗具有相同的规则性、格式化 长安城的主要建设特点是构图规则且严谨对称,主要表现在: 1.2.1 长安城道路笔直畅通,呈典型的十字正交,共有东西十一条、南北十四条。从明 德门经朱雀门抵承天门的南北轴线与开远门至通化门、金光门至春明门的两条东西轴线 划分了全城的基本轮廓。 1.2.2 宫城、皇城、东市、西市和全城 109 个坊里,构图全都方正中矩,而且有高墙围 闭。市和坊里定时开启关闭,显出明显的秩序性。 1.2.3 长安城的水体主要是满足饮用和绿化灌溉之用。因此,水面除了在芙蓉园和兴庆 宫附近稍做放大处理以供帝王游乐外,大多的水体沿道路直布,缺少收放,空间效果硬 朗有形,规整而少灵秀。 与之相对的是唐代近体诗行文的格式化。所谓近体诗,是唐代所形成的律诗与绝句 的统称,从句式上讲有五言、七言之分。近体诗行文创作有固定的基本要求:一是字数 句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压韵;三是上句与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 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 1.3 唐都长安城与唐代近体诗在创作上具有相同的恢弘感与豪放气质 唐都长安建设中处处体现出一种宏伟和大气,主要表现在: 1.3.1 城市规模大,坊里划分多 据宋敏求长安志载“外廓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 步” 。探查城墙范围内用地约 8300 公顷,为古代世界城市之最。全城划分 109 个坊里, 可居住百万人以上,以至于离北部政治中心(宫城、皇城)较远的几排坊里始终没有建 成。 1.3.2 道路宽阔程度空前绝后 由开远门至通化门的宫前横街宽 400 米;由大明宫至丹凤门的丹凤门大街宽 176 米, 南北向主轴朱雀大街 147 米,最窄的道路 39 米,甚至坊内供人行的十字街(或一字街) 3 也有 15 米宽,最重要的是这样道路宽度并非从交通量要求而制,主要是为体现王者之 风的需要。 而在文学上,唐代统治者一反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为许多中下地主 阶级文人提供了比较宽广的出路,激发了他们对功名伟业的幻想。因此“遍观百家” 、 “好语王勤大略” 、 “喜纵横任侠”成为唐代许多诗人的共同风尚。反映在作品上便多是 “济苍生” 、 “安社稷” 、 “致君尧舜”之恢弘之作。 1.4 唐都长安城与唐代近体诗在构成内容上具有相同的交流性,表现了对异域事物的 包容性 在长安城规划建设中这些特点主要反映在: 1.4.1 在城内西市中,有大量外国商人的店铺,相当于一个国际贸易中心,有波斯人、 阿拉伯人等,可观胡姬之胡戏,可购波斯之珠宝。 1.4.2 坊里中遍布各类宗教建筑,如宋敏求长安志记“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 道士观十,女观六,波斯寺二,胡袄祠四” 。 1.4.3 中朝边境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京城在建设时对长安城的大量仿建, 也体现出对外交流的一个成果。 在诗歌上,唐代诗人明确提出,文学应该“各去所短,合其所长” (隋书文学传序) , 在李欣、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篇中可以明显的品位出异域风彩。 唐代统治者对儒道释三家思想都很重视,三家经典都列入科举内容。在唐诗创作上没有 明显的宗教倾向,诗文中所用典故、俗句广泛引用于各家宗教。 2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与宋代词的共性分析 2.1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是词 词的雏形是配合“胡夷里巷”里歌曲的曲子词,后来出现了歌妓传唱的民间词,到 晚唐以温庭筠文人词兴起,经过五代十国发展至宋代趋于成熟。与五七言近体诗相比, 词更加适于和韵而唱,虽然宋词作家的数量不比诗家多,作品内容也不比诗更加丰富, 但由于唐人已经占领了近体诗的主要阵地并取得了很高成就,从艺术特色和独创性看, 词应为宋代代表文学,毕竟一代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 2.2 宋代两都东京、临安与宋代词具有同样浓重的市井气息 在东京城与临安城规划建设中这一市井气息与民众文化有明显表现: 2.2.1 东京城道路较唐都长安,数量与宽度都有减少。更加实用,不讲形式和气派,更 符合市民实际需要而非帝王要求。临安城依水面建,南北狭长,只有一条街贯穿南北, 深抵宫城之内,但这所谓街道也完全与商业大街结合在一起。东西向有若干横街,只联 系里外城之间,方便普通百姓交通往来。 2.2.2 东京城有“四水贯都”之称,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联 系,由于其是城市供应和商业经济的主要交通线,所以没有刻意修整河道以体现王者尊 严。至于临安城,更是因为东临钱塘江,西就明圣湖,引水自由方便,城内小河纵横, 风景优美,兴修了众多私家园林和商业楼阁“以供富商巨贾,市中草民作乐” 。 2.2.3 东京的市肆分布全城,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城内甚至有通宵营业的地方,称 “鬼子市” ,城内酒楼众多,全城有大酒楼 72 处,以满足平民休闲娱乐。最有特色的是 4 “瓦子” ,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楼甚至妓院,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而 且规模很大,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中瓦子莲花棚、 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五千人。 ”这些无一不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发达及 由此产生的繁荣的城市经济。临安城不少居民从东京迁来,生活方式与东京相同,市肆 瓦子等平民服务设施较东京更为集中。 而宋词从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倚靡婉约的词风,人们习惯用于描写艳情。由于从民间到 文人层面不算太久,词没有像诗那样被统治者重视,因此较少受到“尊天理,窒人欲” 的理学思想影响。词间所表达的思想更加坦率与真挚,更加贴近平民生活。 2.3 宋代两都建设与宋代词创作中都弥漫一种消极放纵、保守循旧的氛围 受宋王朝统治者外守内政治手段的影响,两宋都城规划建设中保守、封闭,特别强 调城郭的防御功能。主要表现在其 “三套方城”建设特点,即如北宋东京宫城居于正 中,向外为里城包围,再外由外城包围。宫城、皇城、外城各有城墙围护,外城“密设 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休整” (东京梦华录 ) 。三套城墙下又设护城河以便防 御。甚至偏安东南一隅之的南宋都城临安也是花费大量精力建设城防工事,而不是力图 恢复以雪靖康之耻。 五代十国频繁的政权更迭,多由军变而起,北宋太祖也不例外。为防止军变,宋王 朝刻意削弱了武将权力而重用文官,大幅提高文人的政治地位,宋太祖甚至鼓励臣下 “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文人的自发而 主动的政治热情和欲望逐渐减少,开始被动的充当统治者管理工具,这样反映在文学作 品(特别是词)上便是粉饰太平的浮靡之音,或是展现男女情愫的沦落之作,如晏殊、 姜夔、吴文英、周邦彦等人作品。 北都南迁之后,张孝祥、辛弃疾等爱国词家另开豪放一派,作品悲歌慷慨,志气昂 扬,警顽起儒,激励人心。虽然豪放派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两宋词家最高水平,但无奈 于宋王朝的没落颓废,这种作为个体闪亮的时代强音失去了传承发扬的机会,而淹没于 萎靡的婉约词风中。 总之,这种无视时事艰辛,歌咏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词风,与不图恢复、满足现状 力求依城自保的都城建设特点表现出相同的消极麻痹,自我沦落的处世哲学。 3元大都与元代杂剧的共性分析 3.1 元代文学最高成就为杂剧 元朝取易经 “大哉乾元”之意定名,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朝 代,元朝依靠强有力的军事手段,在武力上取得了完胜。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 锐,人民武装起义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映在文学上便是杂剧这种基于宋代民间流行 的宫本和说唱诸宫调发展起来的文学形式的繁荣,其主要原因如下 3.1.1 元代君臣不如汉族君主的文化底蕴深厚。他们没有有意识的主导一种相对御用的 文学形式,而间接默认了语言、论调相对大众化的杂剧。 3.1.2 杂剧内容丰富,主要用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来显示作品情节。这与矛盾丛生的时 代背景相一致。 3.1.3 很多杂剧作品中宣扬了封建道德和宗教迷信,避免与统治者过于正面的对抗, 保证了其生命力。这样,杂剧在表现矛盾的同时又避免矛盾,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 如此,冲突、矛盾成为杂剧的主词,同样,也成为元大都规划建设的主词。 5 3.2 大都的规划建设从设计之初就存在矛盾 大量的规划建筑书籍指出大都的建造者为汉人刘秉忠,而忽略了另一位重要的规划 者同样是来自游牧民族的也黑帖尔重用前者是元统治者对中原文明的一种承认一 种妥协,重用后者则是对自己传统思想、理念的一种维护。大都城就是这种冲突的折中 产物。 3.3 大都城的规划内容体现了中原礼教与本邦文化和谐的冲突 元大都最为完整的遵循了周礼 冬宫 考工记下所记的“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市朝一夫”的原则,继承和发扬了三套 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这反映了儒家“居中不偏” “不正不威”的传统思想 对其营造观点的影响。但其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也在城市建设中留下深 深的印记。 3.3.1 丽正门抵中心阁的南北轴线与和义门抵崇仁门的东西轴线并未实际相交,而是迁 就于“海子”的特形自然断开。这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对自然特有的敬重,同样的特点 还表现在城内河道依地形布设,收放自如,不施人工刻意雕琢。甚至对湖泊命名为“海 子” ,也体现了故地北疆的特点。 3.3.2 大都城北部正中是驻骑兵和毡帐的地区,而且面积占全城的六分之一。这样,圆 顶攒尖的毡帐和歇山硬山的传统汉居又一次形成对抗。 3.3.3 大都城内各种衙暑并非如唐制那样集中于皇城之内而是散设于全城各处。这也体 现了元代封建制度的行政组织还不十分健全,联系还不紧密。这样一个行政组织都不健 全的民族却驾驭了拥有封建社会最广阔版图的帝国,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想象的矛盾。 3.3.4 大都城内划分为 50 个坊,但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及坊门,这种形 式上的对唐宋城制的尊重和模仿与其实际功用效果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冲突。 4结语 综上所述,分析唐朝、两宋及元朝三代,并观察其前后各朝代,我们可以确信:中 国古代各个朝代的都城规划与其同期主流文学形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同一性。这种同一 性的基础就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生产生活习惯、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