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宝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宝 丰 县 人 民 政 府 二九年七月 土地资源网-/ 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从事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土地买卖、土地事务代理等尽在土地资源网 土地资源网-/ 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从事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土地买卖、土地事务代理等尽在土地资源网 目 录 前 言 .- 1 -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 2 - 第一节 县域概况 .- 2 -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3 - 第三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 7 - 第二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 10 - 第一节 战略定位 - 10 - 第二节 规划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 10 - 第三节 经济社会战略与发展目标 - 11 - 第四节 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 - 13 - 第三章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 15 - 第一节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 16 - 第二节 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 21 - 第四章 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 33 - 第一节 中心城区规模与布局 - 33 - 第二节 产业集聚区用地规模与布局 - 35 - 第三节 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 36 - 第四节 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 - 43 - 第五节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 48 - 第五章 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 49 - 第一节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 49 - 第二节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 51 - 第三节 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 - 53 - - 2 - 第六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 57 - 第一节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 - 58 - 第二节 加强重点土地生态工程建设 - 59 - 第三节 构建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格局 - 60 - 第七章 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 .- 61 - 第一节 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 61 - 第二节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 65 -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67 - 第一节 加强规划行政管理 - 67 - 第二节 加强规划技术管理保障 - 68 - 第三节 强化规划经济调节手段 - 69 - 第四节 提高规划社会保障能力 - 69 - 附 表 .- 71 - 附表 1 宝丰县 2005 年土地利用现状表 .- 71 - 附表 2 宝丰县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 74 - 附表 3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解表 - 78 - 附表 4 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表 - 79 - 附表 5 农村居民点规模控制规划表 - 80 - 附表 6 园地指标分解表 - 81 - 附表 7 林地指标分解表 - 82 - 附表 8 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指标控制表 - 83 - 附表 9 宝丰县各乡(镇)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 - 84 - 附表 10 宝丰县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表 .- 85 - 土地资源网-/ - 1 - 前 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 本国策,统 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市县乡级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 号)的有 关规定,按照 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的要求, 编制了宝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 规划全面分析了宝丰县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全 县土地利用战略构想、总体目标和完成总体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 作,制订了各 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 障措施。 规划是规划期内宝丰县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 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规划以 2005 年为基期年,2010 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 年为规 划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宝丰县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 - 2 -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县域概况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平顶山西北部,北汝河流域,界于东经 11243-11318、北 纬 3339-3402之间,属平 顶山市辖县。北依汝河, 南临沙河, 东和东南与平顶山市新华区接壤,南和西南与鲁山县及石 龙区相连,西北与汝州市交界,北和东北与郏县毗邻。县域东西长约 65 公里,南北宽约 25 公里,总面积 731.16 平方公里。 全县辖城关镇、周庄镇、闹店镇、石 桥镇、商酒 务镇、大营镇、 张 八桥镇、杨 庄镇、肖旗乡、 赵庄乡、前营乡和李庄乡 12 个乡( 镇),1 个 铁路地区办事处,307 个行政村。总人口 48.7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4.02 万人,城 镇化水平 28.79%。 宝丰县处于伏牛山余脉外方山东南麓,属浅山丘陵区,地势西高 东低,由西部浅山向东部平原逐渐倾斜,中部丘陵起伏,延伸东南部 隆起,形成山峰,总的地貌特征是东南及西部环山,东北及北部是平 原和岗丘,中部则岭、平、洼交 错。最高山峰 为大营镇境内的无名山, 海拔 740 米;最低处是东部闹店镇的洪寺营北地,海拔 98.4 米。全县 山地、丘陵、平原分别 占土地总面积的 20.0%、41.6%、38.4%。 宝丰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晴暖温润、冬季寒冷干燥,光照充足,光 热资源可以满足多种农 作物生长的需要。全县年平均气温 14.5oC,年无霜期 206 天,年平均 降水量 746.8 毫米。 土地资源网-/ - 3 - 宝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曲艺之乡”和“ 魔术之乡” 之称。一年 一度的“马街 书会” ,近七百年来,从未间断;“ 赵庄魔术” 闻名遐迩。宝 丰历史悠久, 县内保留有许多古文化遗址和古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 址遍布全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被确定为国家保护文物,解庄遗址、 香山观音大士塔、文笔峰塔和父城遗址等被确定为省级保护文物。 宝丰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现已查明煤炭储量 1.4 亿吨, 矾土储量 8300 万吨以上,紫砂陶土储量 1 亿吨,石灰石储量 6 亿吨 以上,耐火粘土储量 6609 万吨,伊利石储量 1500 万吨,石膏储量 3.3 亿吨。同时还 有一定数量红石、明矾等矿藏。目前,已形成了以煤炭、 酿酒、建材、制药和电 力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宝丰县交通便利,焦枝铁路纵穿南北,漯宝铁路横贯东西,交汇 于县城,宝丰火车站为国家二级编组站,为焦柳线上重要枢纽。南洛 高速、G 207、S329、S236、S231 穿境而过 ,与宝丰公路相连,形成四 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 2005 年全县土地总面积 73115.77 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 49959.0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8.33%;建 设用地面积 9521.93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3.02%;未利用地面积 13634.77 公顷,占土地 总面 积的 18.65%。 农用地。全县农用地中,耕地面积 41825.53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 - 4 - 的 83.72%;园地面积 1055.30 公顷,占农用地面 积的 2.11%;林地面 积 2975.69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5.96%;其他 农用地面积 4102.55 公 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8.21%。 耕地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地势较为平缓的丘陵和平原地区, 如肖旗乡、石 桥镇、周庄镇、 闹店镇、张八桥镇 和商酒务镇等乡(镇); 园地主要分布在杨庄镇和前营乡,张八桥镇、大营镇、石桥镇等也有 一定量分布;林地主要分布在大营镇,其他乡镇有少量分布。 建设用地。全县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 8226.30 公顷, 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86.39%;交通水利用地面 积 1215.56 公顷,占建 设 用地面积的 12.77%;其他建设用地面积 80.07 公顷,占建 设用地面积 的 0.84%。 城乡建设用地中,建制镇面积 2073.62 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 积的 25.20%;农村居民点面积 5419.20 公顷 ,占城 乡建设用地面积的 65.88%;独立建设用地面积 496.71 公顷,占城 乡建设用地面积的 6.04%; 采矿用地面积 236.77 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 2.88%。 交通水利用地中,铁路用地面积 238.39 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 积的 19.61%;公路用地面积 427.41 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 积的 35.16%;水 库水面面积 426.61 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 积的 35.10%; 水工建筑面积 123.15 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 10.13%。 其他建设用地中,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 50.07 公顷,占其他建 设用地面积的 62.53%;特殊用地面积 30.00 公顷,占其他建 设用地面 积的 37.47%。 土地资源网-/ - 5 - 采矿用地主要分布在张八桥镇、大营镇、周庄镇等乡(镇);其他 独立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关镇、杨庄镇、张八桥镇等乡(镇)。 未利用地。全县未利用地中,水域面积 676.86 公顷,占未利用地 面积的 4.97%;滩涂沼泽面积 2063.19 公顷,占未利用地面 积的 15.13%; 自然保留地面积 10894.72 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 79.90%。 水域主要分布在石桥镇、赵庄乡、大营镇和张八桥镇等乡(镇); 滩涂沼泽主要分布在石桥镇、赵庄乡等乡(镇);自然保留地主要分布 在大营镇、 张八桥镇等乡(镇)。 - 6 - 专栏一 2005 年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公顷 地 类 规划基数 占上一级土地 面积百分比 占土地总面积 百分比 耕地 41825.53 83.72% 57.20% 园地 1055.3 2.11% 1.44% 林地 2975.69 5.96% 4.07% 其他农用地 4102.55 8.21% 5.61% 农用地 合计 49959.07 68.33% 建制镇 2073.62 25.20% 2.84% 农村居民点 5419.20 65.88% 7.41% 独立建设用地 496.71 6.04% 0.68% 采矿用地 236.77 2.88% 0.32% 城乡建设用地 小计 8226.3 86.39% 11.25% 铁路用地 238.39 19.61% 0.33% 公路用地 427.41 35.16% 0.58% 水库水面 426.61 35.10% 0.58% 水工建筑 123.15 10.13% 0.17% 交通水利用地 小计 1215.56 12.77% 1.66% 风景名胜设施 用地 50.07 62.53% 0.07% 特殊用地 30 37.47% 0.04%其他建设用地 小计 80.07 0.84% 0.11% 建设用地 合计 9521.93 13.02% 水域 676.86 4.97% 0.93% 沼泽滩涂 2063.19 15.13% 2.82% 自然保留地 10894.72 79.90% 14.90%未利用地 合计 13634.77 18.65% 总计 73115.77 100.00% 数据来源:按照国土资厅发200951 号规定,在宝丰县 2005 年土地利用变更台帐的基础上, 进行土地规划分类与基数转换,形成 规划基数数据。 二、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区域性分布规律明显。全县有山地、丘陵、 平原等地貌类型。东南部和西部浅山区的林地面积较大,仅大营镇林 土地资源网-/ - 7 - 地面积占到全县林地面积的 77.52%,是林业 、生态旅游为主农业综合 开发区;中南部丘陵区地类齐全,是农林牧副渔利用区;北部、中部平 洼区土地垦殖率较高,地势平坦,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是全县高产田 的集中区。 城镇工矿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2005 年全县城镇化水平为 28.79%,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34.71%,城镇化水 平有待逐步提高。2005 年全县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 191.21 平方米, 高于平顶山市人均 140 平方米的城镇工矿用地水平,集约利用程度较 低。 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集约利用程度不足。宝丰县多山 地和丘陵,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5418.20 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7.41%,占全县建设用地总面积 的 56.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 年全县农 村居民点人均用地 151 平方米,高于国家规定的农村居民的人均用地标准 150 平方米的 控制上限,具有一定的整理潜力。 未利用地面积较大,但开发利用限制因素多。全县自然保留 地面积达 10894.7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4.90%,但多为质地较差 的荒草地和裸地,区位条件差、地形复杂、土层薄、坡度大,自然限制 因素多,开发利用难度大。 第三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宝丰县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 - 8 - 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跨越的关键时期,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生 态环境改善,对全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受 资源环境条件限制,宝丰县土地利用中的供需矛盾和各种深层次问题 将进一步显现。规划期内,全县土地利用和管理在面临重大机遇的同 时,也面临着挑战。 一、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 平顶山市打造中国中部化工城的宏观政策有利于宝丰发展。 平顶山市要打造成为中国中部化工城,国家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加工基 地,有利于宝丰县发挥区位、市场、 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平顶山市“平宝叶 鲁一体化 ”的发展战略对宝丰 县拉大城市框架,形成 煤电铝一体化、煤化工产业、建材陶瓷工业和食品医药工业等一批重 点大型工业项目基地,完善城区服务功能,带动城市增值将起到促进 作用。在把平顶山打造成为中国中部化工城、国家能源和原材料生产 加工基地的背景下,宝丰的发展面临新的契机。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创造有利条件。在 未来一段时期内,宝丰县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中心,推进产业 聚集,发展 块状经济,建成煤炭深加工、建材生产基地、食品医药工业 基地、农副 产品加工基地和铝电工业基地,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支柱、 工业群体和产业布局,将有利于改变片面依赖建设用地扩张带动经济 增长的做法, 为建立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 根本转变创造有利条件。 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土地资源网-/ - 9 - 重点项目建设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临更大压力。南水北 调、西气东输 等多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都从宝丰县经过,项目的建设 势必占用大量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宝丰 达 21 公里。同 时,宝丰县已形成了以原煤、焦炭、烤烟、建材和白酒 等生产加工为主的产业,规划期内,涉及煤炭、化工等重点项目 20 多 项,建设用地需求将持续增加。因此, 规划期内宝丰县耕地和基本农 田保护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更为艰巨。宝丰县矿产资源 丰富,种类 繁多, 矿业 生产中排放的“三废”中有毒或有害污染物,通 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等污染周围土壤、水域和大气,造成区域 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污染;采掘活动引起地貌景观,地表结构的改变、 毁坏植被;地下开采引起地表塌陷,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恢复难 度大。规划期内,如何既要满足以能源、化工等为重点的经济发展的 用地需求,又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宝丰县统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机遇与挑战,应充分认识全县当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土 地情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 护, 统筹保 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完善土地 管理法制、体制和机制,以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 方式的转变,增强对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 力。 - 10 - 第二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 战略定位 区域定位。宝丰县处于中原城市群紧密层,位于伏牛东城镇发展 带,平宝叶 鲁一体化发展轴上,豫中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平顶山市 卫星城。 功能定位。依托煤炭资源优势,把宝丰县打造成以资源和能源开 发、建材、食品医药、畜牧养殖、文化旅游 产业为主的产业基地。 第二节 规划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 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 两保一高”要求。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 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 地模式,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促 进宝丰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规划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 量的稳定与质量的逐步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维护粮食安全。 保障科学发展用地。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 理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重点保障能源、交通、 土地资源网-/ - 11 - 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用地,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严格执 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 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从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 求出发,优 化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 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切实加强对 各类生态功能区和重要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开展国土整治, 加大对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防护,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第三节 经济社会战略与发展目标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原则,根据土地参与宏观 经济调控的要求,围绕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以打造“ 新兴工业、生态 农业、 优美城 乡、魅力文化”为战略重点,以 “激活民资、招商引资、项 目带动、城 乡互动” 为战略措施,培育壮大能源、建材、食品三大支柱 产业,扶优 扶强畜牧、林果、文化三大特色 产业 。着力落实“ 多予、少 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城 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着力弘扬“ 宝丰文化现象” ,促进 - 12 - 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努力构建和谐宝丰、打造平安宝丰,把 宝丰建设成为以能源产业为基础、建材和食品产业为优势、文化产业 为特色的平顶山市卫星城。 二、主要经济社会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2005 年,宝丰县生产总值为 62.2 亿元,人均 生产总值为 1510 美元;到 2010 年生产总值达到 130 亿元,年均递增 1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3058 美元,年均增 长 15%;到 2020 年生产 总值达到 20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4600 美元,年均增长 8%。 结构调整目标。加速提升工业,调优调强农业,大力发展第 三产业。到 2010 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 11:59:30。到 2020 年三次产 业结构调整到 9:50:41。 社会发展目标。2005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6047 元,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3149 元;到 2010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9740 元,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850 元;到 2020 年,城镇居民可 支配收入达到 18000 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 10700 元。 可持续发展目标。2005 年全县总人口 48.70 万人,其中城镇 人口 14.02 万人,城镇化率为 28.79%;到 201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 制在 6.5以内,总人口控制在 52 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 36%以上。 到 202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人口控制在 55 万人以 内, 城镇化率达到 48%。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 达到 100%,城市垃圾无 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100%。 第四节 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 土地资源网-/ - 13 - 一、土地利用战略任务 继续实施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维护粮食安全,严格控制建 设用地规模,同时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基本思路,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用地;制定、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各项 政策,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协调 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以优化土地利 用结构和布局为主线,统筹区域、城乡土地利用。 二、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根据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结合宝丰 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战略任务,确定宝丰县规划期内土地利用 规划目标。 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以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 基本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规划期末全县耕地保有量保持 在 42340.53 公顷以上,比 2005 年增加 515.00 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 积不低于 36416.00 公顷。 保障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通过统筹兼顾、有保有压、节约 挖潜等措施,基本保障全县科学发展的用地需求。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全县建 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 9968.31 公顷和 10525.87 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 446.38 公顷和 557.56 公顷之内。 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农用地保持基本稳定,建设用地得 到有效控制,未利用地得到合理开发。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农用地 稳定在 50882.07 公顷和 52753.07 公顷,建设用地总面积分别控制在 - 14 - 9968.31 公顷和 10525.87 公顷以内;通过优化城镇与产业空间布局, 城镇用地适度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步减少,城乡用地结构不断优 化,到 2010 年和 2020 年,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 8446.30 公顷和 8671.30 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 由 2005 年 34.12%提高到 2010 年的 37.38%和 2020 年的 42.82%,农 村居民点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由 2005 年 68.88%下降到 2010 年的 62.62%和 2020 年的 57.18%。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 用地,推进 工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提高各业各类建设用地的容 积率和经济产出率,实现人均城镇用地由 2005 年的 147.90 平方米降 低到 2010 的 129.60 平方米和 2020 的 112.00 平方米,单位建设用地 GDP 由 2005 年 65.32 万元提高到 2010 年的 130.00 万元和 2020 年 的 190.00 万元。统筹考虑农村宅基地迁并,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农村居民点用地由 2005 年 5419.20 公顷下降到 2010 年的 5289.20 公 顷和 2020 年的 4958.20 公顷。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全面推进。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整理 取得明显成效,工矿废弃地得到全面复垦,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 20062010 年,通过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 306.00 公顷,20112020 年,通过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 864.00 公顷。 专栏二 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调控指标表 主要调控指标 2005 年 2010 年 2020 年 指标属 性 总量 指标 耕地保有量 41825.53 41903.53 42340.53 约束性 土地资源网-/ - 15 - 基本农田面积 36390 36416 36416 约束性 园地面积 1055.3 1145.3 1205.3 预期性 林地面积 2975.69 3770.69 5204.69 预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 9521.93 9968.31 10525.87 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8226.3 8446.3 8671.3 约束性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2807.1 3157.1 3713.1 预期性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5419.2 5289.2 4958.2 预期性 (公顷)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 1295.63 1522.01 1854.57 预期性 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446.38 1003.94 预期性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319 836 预期性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228 655 约束性 增量 指标 (公顷)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 306 1170 约束性 效率 指标 (平方米/人)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200 170 142 约束性 第三章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按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区域发展战略、 城镇体系规划和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 利用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使耕地得到有效保护, 经济社会发展用地得到基本保障,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 式的转变。 第一节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一、农用地结构优化调整 - 16 - 2005 年全县农用地面积 49959.0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8.33%;至 2010 年全县农用地面积 50882.07 公顷,占土地 总面积的 69.59%,比 2005 年增加 923.00 公顷;到 2020 年全县农用地面积 52753.0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2.15%,比 2005 年增加 2794.00 公 顷。 严格保护耕地。2005 年耕地面积 41825.53 公顷,占农用地 面积的 83.72%;通过对农用地、农村居民点的有序整理, 对工矿废弃 地的有效复垦,对未利用土地的适度开发,补充耕地。到 2010 年全县 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 228.00 公顷以内,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不少于 306.00 公顷,耕地增加 78.00 公顷,耕地保有量调整为 41903.53 公顷, 占农用地面积的 82.35%;到 2020 年全县建 设占用耕地控制在 427.00 公顷以内,开 发整理补充耕地不少于 864.00 公顷,增加耕地 437.00 公顷,耕地保有量调整为 42340.53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80.26%。 适当增加园地面积。2005 年园地面积 1055.30 公顷,占农用 地面积的 2.11%;到 2010 年全县园地规模增加到 1145.30 公顷,占 农 用地面积的 2.25%,比 2005 年增加 90.00 公 顷。建设占用 15.00 公顷,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减少 15.00 公顷,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 25.00 公顷,通过 开发未利用地增加 95.00 公顷;到 2020 年全县园地规模增 加到 1205.30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2.28%,比 2005 年增加 150.00 公 顷。建设占用 35.00 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 30.00 公顷,通过农村居 民点整理增加 65.00 公顷,通过开发未利用地增加 150.00 公顷。 逐步增加林地面积。2005 年林地面积 2975.69 公顷,占农用 土地资源网-/ - 17 - 地面积的 5.96%;通过对荒草地、裸地等未利用地的适度开 发利用,绿 化荒山,森林覆盖率达到 7.12%以上。到 2010 年全县林地规模增加 到 3770.69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7.41%,比 2005 年增加 795.00 公顷; 到 2020 年全县林地规模增加到 5204.69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9.87%, 比 2005 年增加 2229.00 公顷。增加的林地面积全部来自未利用地开 发。 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2005 年其他农用地面积 4102.55 公顷, 占农用地面积的 8.21%;结合农用地整理,优 化农田水利用地和农村 道路布局。到 2010 年全县其他农用地面积 4062.55 公顷,占农用地面 积的 7.98%,比 2005 年减少 40.00 公顷;到 2020 年全县其他农用地 面积 4002.55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7.59%,比 2005 年减少 100.00 公 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优化调整 2005 年全县建设用地面积为 9521.9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3.02%;到 2010 年全县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到 9968.31 公顷,占土地 总 面积的 13.63%,比 2005 年增加 446.38 公顷 ;到 2020 年全县建设用 地规模增加到 10525.8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4.40%,比 2005 年增 加 1003.94 公顷。 有序增加城镇工矿用地。2005 年全县城镇工矿用地面积 2807.10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29.48%;通 过大力推动工业化,加快 发展城镇化,至 2020 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 48.0%以上。到 2010 年全 县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到 3157.10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31.67%,比 - 18 - 2005 年增加 350.00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 98.06 公顷,占用其他土地 251.94 公顷;到 2020 年全县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到 3713.10 公顷,占建 设用地面积的 35.28%,比 2005 年增加 906.00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 335.22 公顷,占用其他土地 570.78 公顷。 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2005 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 积 5419.20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56.91%;通过农村居民点的迁并 和整理,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到 2010 年全县农村居民 点规模降低到 5289.20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53.06%,比 2005 年 减少 130.00 公顷;到 2020 年全县农村居民点规模降低到 4958.20 公 顷,占建设 用地面积的 47.10%,比 2005 年减少 461.00 公顷。 增加交通水利用地。2005 年全县交通水利用地面积 1215.56 公顷,占建 设用地面积的 12.77%;优化区域交通路网配置,重点保障 国家、省和市重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到 2010 年全县交 通水利用地面积增加到 1425.94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14.30%,比 2005 年增加 215.38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 105.44 公顷,占用其他土地 109.94 公顷。公路用地新增 84.65 公顷,水库水面新增 68.50 公顷,水 利设施用地新增 57.23 公顷;到 2020 年全县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增加 到 1732.50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16.46%,比 2005 年增加 516.94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 309.35 公顷,占用其他土地 207.59 公顷。公路用 地新增 261.27 公顷,水库水面新增 123.80 公顷,水利设施用地新增 131.87 公顷。 合理安排其他建设用地。2005 年全县其他建设用地面积 土地资源网-/ - 19 - 80.07 公顷;到 2010 年全县其他建设用地面积 96.07 公顷,占建设用 地面积的 0.96%,比 2005 年增加 16.00 公顷 ,其中占用耕地 3.20 公顷, 占用其他土地 12.80 公顷;到 2020 年全县其他建设用地面积 122.07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1.16%,比 2005 年增加 42.00 公顷,其中占 用耕地 10.43 公顷,占用其他土地 31.57 公顷。 三、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 2005 年全县未利用地面积 13634.77 公顷;规划期内根据技术和 资金条件,适度、合理、有序地开发滩涂沼泽 和自然保留地,使全县土 地利用率由 2005 年的 81.35%提高到 2020 年的 86.55%。到 2010 年 全县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到 12265.39 公顷,比 2005 年减少 1369.38 公 顷。其中,滩涂沼泽、自然保留地分 别减少 70.00 公顷和 1299.38 公顷, 建设占用 365.59 公顷、开发补充为耕地为 158.15 公顷、开发为林地 795.00 公顷、开发为园地 50.00 公顷;到 2020 年全县未利用地面积减 少到 9836.83 公顷,比 2005 年减少 3797.94 公顷。其中,滩涂沼泽、自 然保留地分别减少 230.00 公顷和 3567.94 公顷,建设占用 500.14 公 顷、 开发补 充为耕地为 600.14 公顷、开发为林地 2229.00 公顷、开发 为园地 150.00 公顷。 - 20 - 专栏三 土地利用 结构调整规划表 单位:公顷 2005 年 2010 年 2020 年 地类 面积 比重 近 期 增( +) 减( -) 面积 比重 远 期 增( +) 减( -) 面积 比重 规划期内 增(+) 减( -) 耕地 41825.53 57.20% 78 41903.53 57.31% 437 42340.53 57.91% 515 园地 1055.3 1.44% 90 1145.3 1.57% 60 1205.3 1.65% 150 林地 2975.69 4.07% 795 3770.69 5.16% 1434 5204.69 7.12% 2229 其他农用地 4102.55 5.61% -40 4062.55 5.56% -60 4002.55 5.47% -100 农用地 小计 49959.07 68.33% 923 50882.07 69.59% 1871 52753.07 72.15% 2794 建制镇 2073.62 2.84% 333 2406.62 3.29% 520 2926.62 4.00% 853 农村居民点 5419.2 7.41% -130 5289.2 7.23% -331 4958.2 6.78% -461 独立建设用地 496.71 0.68% 12 508.71 0.70% 28 536.71 0.73% 40 采矿用地 236.77 0.32% 5 241.77 0.33% 8 249.77 0.34% 13 城乡 建设 用地 小计 8226.3 11.25% 220 8446.3 11.55% 225 8671.3 11.86% 445 铁路 238.39 0.33% 0 238.39 0.33% 0 238.39 0.33% 0 公路 427.41 0.58% 84.65 512.06 0.70% 176.62 688.68 0.94% 261.27 水库水面 426.61 0.58% 68.5 495.11 0.68% 55.3 550.41 0.75% 123.8 水工建筑用地 123.15 0.17% 57.23 180.38 0.25% 74.64 255.02 0.35% 131.87 交通 水利 用地 小计 1215.56 1.66% 210.38 1425.94 1.95% 306.56 1732.5 2.37% 516.94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50.07 0.07% 10 60.07 0.08% 23 83.07 0.11% 33 特殊用地 30 0.04% 6 36 0.05% 3 39 0.05% 9 其他 建设 用地 小计 80.07 0.11% 16 96.07 0.13% 26 122.07 0.17% 42 建设 用地 合计 9521.93 13.02% 446.38 9968.31 13.63% 557.56 10525.87 14.40% 1003.94 水域 676.86 0.93% 0 676.86 0.93% 0 676.86 0.93% 0 滩涂沼泽 2052.48 2.81% -70 1982.48 2.71% -160 1822.48 2.49% -230 自然保留地 10905.43 14.92% -1299.38 9606.05 13.14% -2268.56 7337.49 10.04% -3567.94 未利 用地 小计 13634.77 18.65% -1369.38 12265.39 16.78% -2428.56 9836.83 13.45% -3797.94 土地资源网-/ - 21 - 总计 73115.77 73115.77 73115.77 - 22 - 第二节 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一、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宝丰县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环境保护与经济 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必须优先布设生态屏障网络用地。规划期间, 把南水北调、 龙兴寺水库水源地和河陈水库水源地作为土地生态环境 保护的重点。 维系汝河、石河、 净肠河和玉带 河等河流的自然形态,加 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造林绿化,形成点、片、网、带相结合的综 合防护林体系,在河渠(含汝河、石河、玉带 河等流域的干支流河道及 灌区干支斗三级渠道)、公路(含 G207、郑尧 高速公路、南洛高速公路、 省道、县乡 道、村道、景区道路等)两 侧建设标 准生态廊道。 二、合理调整与优化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按照“遵循法 规, 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 量;稳定布局,明确 条件” 原则,对全县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进行 调整。 耕地布局优化调整。2005 年全县耕地面积为 41825.53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57.20%,规划期内由于各项 建设占用耕地和土地整 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使全县各乡镇耕地保有量有增有减,布局发生 了变化。根据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补充耕地潜力以及中心城区 发展规划、 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镇区发展规划、交通水利等重点项 目规划,对 各乡镇耕地布局进行调整。其中,城关镇、周庄镇、杨庄镇 和张八桥镇耕地面积减少,而其他乡镇耕地面积都有所增加。 土地资源网-/ - 23 - 专栏四 宝丰县耕地布局调整表 单位:公顷 2006-2010 年 2006-2010 年 行政单位 2005 年耕地保有量 占用 耕地量 补充 耕地量 2010 年 耕地保有 量 占用 耕地量 补充 耕地量 2020 年 耕地保有 量 城关镇 498.43 5 493.43 16 0 477.43 周庄镇 4027.19 20 10 4017.19 41 28 4004.19 闹店镇 4109.29 16 25 4118.29 29 70 4159.29 石桥镇 4434.67 10 40 4464.67 28 112 4548.67 商酒务镇 4137.03 13 30 4154.03 26 84 4212.03 大营镇 4253.92 14 40 4279.92 28 112 4363.92 张八桥镇 4156.85 41 30 4145.85 84 84 4145.85 杨庄镇 3741.28 76 30 3695.28 119 84 3660.28 肖旗乡 4801.58 12 15 4804.58 19 42 4827.58 赵庄乡 2767.87 11 55 2811.87 15 160 2956.87 前营乡 2467.27 4 21 2484.27 10 60 2534.27 李庄乡 2430.15 6 10 2434.15 12 28 2450.15 合 计 41825.53 228.00 306.00 41903.53 427.00 864.00 42340.53 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调整。合理调整和优化基本农田布局是维 护粮食安全和保障发展用地的前提。一是将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的 规划区、扩 展区以及扩展边界外缓冲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 农田;其次将各乡镇规划区、扩展区以及扩展边界外缓冲区范围内的 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三是将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村周边缓冲区范 围内的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同时把质量较好的一般农田优先调 整为基本农田。 明确基本农田调整空间。2005 年全县耕地面积 41825.53 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36390.00 公顷,按照本次规划的要求,规划期内基 本农田调入必须是一般农田,全县基本农田调整的空间为 5435.53 公 顷。 - 24 - 全县基本农田指标增减情况。市级规划下达宝丰县基本农田保护 指标为 36416.00 公顷,比 2005 年增加了 26.00 公顷。增加的基本农 田落实在大营镇。 全县基本农田调出情况。全县调出基本农田 3672.66 公顷,占全 县基本农田总量的 10.09%。各乡(镇)调出情况 详见专栏五。 一是将各镇区(含扩展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出,面积为 317.64 公顷。其中,周庄镇 1.92 公顷、 闹店镇 50.86 公顷、石桥镇 21.79 公顷、 商酒务镇 42.11 公顷、大营镇 15.48 公顷、张八桥镇 185.48 公顷。 二是将产业集聚区(含控制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出,面积为 278.98 公顷。其中,周庄 镇 24.51 公顷、 杨庄 镇 254.47 公顷。 三是将中心城区扩展边界外、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周围、新农村 建设中心村周围缓冲区内的基本农田调出,面积为 3054.02 公顷。其 中,城关镇 1.26 公顷、周庄镇 106.16 公顷、闹店镇 53.09 公顷、石桥 镇 45.57 公顷、商酒务镇 124.61 公顷、大营镇 205.72 公顷、张八桥镇 590.37 公顷、 杨庄镇 1503.20 公顷、肖旗乡 113.10 公顷、赵庄乡 164.93 公顷、前营乡 56.63 公顷、李庄乡 89.38 公顷。 四是将规划独立建设用地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出,面积为 22.02 公顷。其中,肖旗 乡 3.13 公顷、 赵庄乡 10.20 公顷、李庄乡 8.69 公顷。 专栏五 规划期内全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二级考试全真试题及答案
- 药物的应用与患者教育试题及答案
- 西医临床课程评价试题及答案
- Unit4Topic2试卷及答案七上
- 2025年围巾、领带、手帕合作协议书
- 福建华安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物理倒计时模拟卷含解析
- 个人房屋抵押贷款合同标准文本
- 贵州省毕节二中2024-2025学年高考物理五模试卷含解析
- 动漫合同样本
- 劳保耗材合同标准文本
- 某县林业局“新官不理旧账”问题专项清理工作方案
-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导数中的隐零点问题 高阶拓展 专项练习(学生版+解析)
-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课《西游记》课件
- 患者舒适与安全护理(基础护理课件)
- 北京市《配电室安全管理规范》(DB11T 527-2021)地方标准
- 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应用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支气管肺炎护理查房
- 2024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JTS-T-272-1-2014沿海港口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 智能云服务交付工程师认证考试题库(网大版)-中(多选题)
-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