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告知当事人的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_第1页
如何告知当事人的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_第2页
如何告知当事人的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_第3页
如何告知当事人的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_第4页
如何告知当事人的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告知当事人的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 李元邃 1996 年 3 月 17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6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 处罚法第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 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应当制作行政处罚 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第(五)项规定“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的途径和期限;”这就是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时,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必须告知当事人的行政复议 权和行政诉讼权。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是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而采取的救济措施,理论上如何理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 讼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何告知当事人的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程序和条 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申请复议,由有复议管辖权的行政主管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行 为重新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行政活动。行政复议是上级行政主管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层级监督的一种较 规范的活动,是行政机关对行政执法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基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请求,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 判,解决行政争议的诉讼活动。 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概念,可以看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是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是宪法关于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体现。共 同之处在于:(1)以解决行政争议为共同对象;(2)争议双方中有一方必然是行政机关,而行政机关永远处于被申请或 被告的地位;(3)活动全过程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为中心内容;(4)不适用调解原则;(5)最终目的是为保护公民、法人或 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区别在于: (1)受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由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和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受理;行 政诉讼由人民法 院受理。 (2)行为的性质不同。行政复议中复议机关的复议行为是行政行为;而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司法行为(审判行 为)。 (3)程序不同。复议机关进行复议是行政程序;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诉讼程序。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4)审查内容不同。复议机关既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实体的合法、程序的合法),又要审查具体行政行 为的适当性;人民法院除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外,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适当性。 (5)所处的阶段不同。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法律、法规规定适用复议前置(先复议,后诉讼)的,当事人只能 先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能先提起行政诉讼,对判决不服的,再申请复议,两者 顺序不能颠倒。法律、法规规定适用双轨制(可选择复议,也可选择诉讼)的,当事人若选择复议,只有等复议程序完 毕,对复议决定不服的,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若选择诉讼,不能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因此说,行政复 议是解决行政争议的第一阶段,而行政诉讼是处于第二阶段,与行政复议表现为承接关系。 (6)行使权力不同。行政复议行使的是行政管理权和行政监督权,复议机关不但能维持或撤销下级机关的具体行 政行为,而且还可 以直接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拥有完全的变更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行政诉讼中人 民法院行使的是司法审判权,除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外,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只 能维持、撤销或部分撤销具体行政行为,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 (7)裁决的性质不同。行政机关的复议决定是单方行政行为,除法律规定由复议机关作出终局裁决外,对复议决 定不服的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的判决或裁决是司法行为,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的,在法定期限 内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上诉。 (8)执行方式不同。复议决定生效后,当事人不执行决定的,除法律规定有执行权的行政机关自行执行外,其他 的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诉讼的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执行判决的,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有完全的强制执行 权。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处罚时,当事人的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如何告知?笔者认为,主要依据实施处罚时 引用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规定来告知。就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法律、法规规定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法律、法规规定适用复议前置的,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及企业法 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 细则 第七十条的规定。先向上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行政处 罚决定书中载明“当事人如不服本处罚决定,可在收到本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 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法律、法规规定适用双轨制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 既可向上级 机关申请复议,也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载明“当事人如不服本处罚决定,可在收到本处罚 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在实际的行政执法中,有些执法人员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只载明当事人的复议权,不载明当事人的诉讼权,不符 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把六十日的诉讼期限无形延长到两年。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 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 2 年。”换句话讲,工 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引用的法律、法规规定当事人享有复议权和诉讼权,但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只载 明当事人的复 议权,不载明诉讼权,那当事人的诉讼期限的计算,就不是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六十日,而是两年。只要当事 人在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不超过两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同样受理。 实践中特殊的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引用了依据具体法律、法规来制定的行政规章时,又如何告知当事人的复议权和 诉讼权?到目前为止,国家工商总局所颁布的这类行政规章中,都没有具体的条款来规定当事人的复议权和诉讼权。 我认为,根据我国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中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一立法原则,应从属于制定该行政规章时所依据的法 律、法规的规定,(1)制定行政规章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定适用复议前置的,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按照复议前置 规定的内容告知当事人。(2)在制定行政规章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定适用双轨制的,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按照双 轨制的内容告知当事人。(3)在制定行政规章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既有适用复议前置的法规,又有适用双轨制的法 规,如企业年度检验办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据公司登记管理 条例和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适用双轨制,企业法人登记管理 条例规定适用复议前置。企业年度检验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登记主管机关对不予通过年检的企业,依照 企业法人登 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罚。”遇此情况,实施行政处罚时,引用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作为处罚依据的,适用双轨制告知当事人,引用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作为处罚依据的, 适用复议前置告知当事人。 第二种情况:在制定行政规章时,不是依据具体的法律、法规来制定,而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就当前存在的 问题而制定的行政规章,如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管理办法,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引用了这 类行政规章,如何告知当事人的复议权和诉讼权?对于这类情况,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这类行政规章已规定当事人的复议权和诉讼权的,按规定告知当事人。 (2)这类行政规章没有规定当事人的复议权和诉讼权的,又如何告知?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台的这类行政规章, 涉及行政处罚的条款,大部分出现法律转致,当事人的复议权和诉讼权的告知,只能根据转致后的法律、法规规定来 告知。第一、转致后的法律、法规规定适用复议前置的,按复议前置的规定告知当事人。第二、转致后的法律、法规 规定适用双轨制的,按双轨制的规定告知当事人。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