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_第1页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_第2页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_第3页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_第4页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自 制力、控制力不强。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社会现象的组成部分,要深刻认识教 育现象,必须把它放到社会大背景之中,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改革开放的时代,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 广泛、深刻的变化。 现代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给人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自主,同时要求人有更高的 自觉、更严的自律。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连学者群的著作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 ,在绪论中 指出:“无为管理”这个概念的诞生,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无 为思想体系与现代管理科学体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与机缘下水到渠成的融合”是一门“青出 于蓝而胜于蓝” 的崭新的管理学科。 无疑,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应从无为管理的思想中得到启示, 从教育哲学上找到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当前,相当多的空洞、枯燥的说教(包括学校与家庭)与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 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教育中,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的事屡见不鲜。 那么,体现无为管理思想的“无为”教育艺术能不能给我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方式、 新的途径和方法呢? “无为”教育艺术的研究对象与特征 以教育意识为核心,教育过程表现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教育者有明显的教育意识,被教育者有明显的被教育意识。 在学校和家庭中,这种模式最普遍。在一所市重点学校中,成功地组织了“热爱生命” 的主题班会。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参观“人之由来”展览后写了观后感,请家长到学校来参 加班会。班会上,家长纷纷讲述了十月怀胎的艰难,为了保胎不挤公共汽车上班,坚持步 行顶风冒雨;为了保胎感冒发烧不敢多吃药让学生了解了母亲怀胎的生理反应。这一 别开生面的班会,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懂得了孕育生命的艰难,懂得了生命不 属于自己的道理,悟到了孝敬父母、珍惜生命的道理。教师、家长、学生都明确参加班会 的目的,教育意识贯穿全过程。 第二种,教育者有明确的教育意识,但被教育者没有意识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在不 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一位父亲带 3 岁半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了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坑里去玩儿。当儿子 玩得高兴时,爸爸蹲在不远的地方,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 爸爸一声不吭,装没听见,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爸爸还是不理他。于是他连哭带骂: “坏爸爸,大坏蛋!呜呜”叫喊哭骂儿句都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办 法,终于发现了坑边的土阶梯,便手脚并用地爬上来了。当他发现爸爸就在坑边一棵大树 下蹲着时,便惊喜地扑上去,高兴地摸着小拳头不无自豪地说:“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 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 爬坑,孩子感悟到“我行!” ,收到了父亲预期的效果。这不正是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和 战胜困难的意志吗?不正是家长的“无为”创造了孩子的“有为”吗?这不是比空洞的说 教高超得多吗?这是“无为”教育艺术的典型事例。教育者用心构思,去创设一种情境, 引导一种经历,让学生和孩子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得到感悟,完 成精神的升华。这样的教育艺术是多么有魅力呀!难道不令人神往吗? 第三种,教育者没有教育意识,但受教育者往往在意外中受到教育。 一位母亲发烧躺在床上,对女儿轻声地说:“真想吃口西瓜” 。女儿却只是想有一堆数 学题还没做,望着阴沉沉快要下雨的天,怕耽误时间不理茬儿。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她表姐急冲冲地闯进来:“姨,姥姥又喘起来了,脸发白,昏过去两次了。 ”只见她妈妈一 愣,立即翻身下床,抄起大衣,拉起表姐就往外走,边走边嘱咐表姐去换氧气,竟没理会 女儿递给她的雨伞。妈妈急匆匆地走了,女儿举着雨伞站在雨里,好久好久。她的心怎么 能平静呢?妈妈重病在身,可她为了母亲却不顾自己。她想吃一口西瓜,我却不敢接她的话 茬儿。这位中学生在西瓜代表我的心的作文中写道:“那雨夜好长好长啊!也就 是自那雨夜以后,我惊异地发现我长大了,变成了懂事的大姑娘。在母亲节到来的时候, 我要去买一个大西瓜给妈妈,西瓜代表着女儿一颗爱妈妈的心。 ” 母亲的身教促使孩子开悟,这是成功的无言之教一例。母亲并不是有意示范,女儿也 并不认为母亲的行动是用意在教育她。但母亲的行动本身完成了一个教育过程,受教育者 在对比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第四种,教育者没有教育意识,但被教育者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能主动接受教育。 一名中学生仰慕某语文教师已久,但未分到该老师班里。一次该老师来班里监考,喜 出望外。因试卷印刷模糊,老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鹤”字。全班同学都停止 了答卷,欣赏起优美的书法。这一个字,给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由于敬佩,在学校中学生模仿老师的宇,文如其师,字如其师的现 象相当普遍。 “一字之师”令学生终生受益,可见“无为”教育艺术的魅力。 从对四种教育模式的简要分析中,我们注意到教育意识在“有” “无”之间的转换。最 有教育艺术的是,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 教育,这可谓“不教而教” 。 “不教而教”可称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结晶中华民族智慧的成语中“不而”也反映了这种特有的事物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在手上同时写出“火”字,可谓“不谋而 合” 。诸葛亮在城楼抚琴观景惊退司马懿大军,堪称“不战而胜”。 “不言而喻” 、 “不 期而遇” 、 “不求而得” 、 “不翼而飞” 、 “不寒而栗”诸多成语概括了生活中的这一类经验。 以“不教而教”为主要特征的“无为”教育艺术(教育艺术的极致,可简称为“无为” 教育) ,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教育过程。 “无为”教育要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和技巧,如何使教育魅力无所不在:“无为” 教育要研究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即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开悟过 程及规律。 “无为”教育艺术的特征 1. 教育意图的隐蔽性: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的这句话,集中概括了“无为”教育的首要特征。 前文中所述一父亲让幼儿自己从坑里爬出来的做法,具有教育意图的隐蔽性。 北京日报曾以不教而教的启示为题刊登了这样一个教育故事: 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 中学练。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 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 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 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是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女孩才知道, 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聋过。 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她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 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智慧。女孩每天为残疾孤寂的老人拉琴, 从中悟到艺术的价值和魅力,琴德、琴艺都得到升华。这个传奇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无为” 教育的哲理。 2. 教育手段的间接性: 常用的直接的教育手段,如:讲课、报告、参观、访问、表扬、批评、奖励、惩罚、 谈话 而不运用某些直接的具体手段,教育者的有些行为,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受教育者 的心灵,促使其觉悟。这种间接手段,有时更有力量。 一位母亲怕耽误孩子的学习,风尘仆仆赶了几十里路,把儿子落在家里的书送到学校, 然而这本书却是孩子在家里看的一本小说。母亲的行动震撼了孩子的心,使他强烈感受到 深沉的母爱。不识字的母亲并没有如常人一样讲刻苦学习的道理,却收到了促使孩子猛醒, 从此用功读书的效果。此处无言胜有言。 3. 教育者身教的示范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 华北油田第五中学的教学楼上醒目地书写该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 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 ,通俗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教师示范作用的重要性。 的确,教师无小节。选择了这种职业,就应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 生的影响深远。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自然,教师的示范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教学上。教师示范, 不仅要体现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而且要体现出思维品质和哲学高度。应既是学科课,又 是哲学课,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启迪智慧。平常常说的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弦外之音 最动听,感受的是乐曲的美和心灵的美。 4. 受教育者亲身经历的体验性 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 “无为”教育是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教育。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获取知识如此,提高觉悟也必须有真切的体验。 学生必须通过行为体验,方能感悟人生。 北京有一位“十佳少年” ,她从美国回来,是自己到学校办的转学手续,没有父母陪同。 这位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所以,有的教师写文说:“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这是很有道理 的。体验成功,实施“我行教育” ,大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国青年报创办了“给你自信夏令营” ,提供了“我行教育”的宝贵经验。 “无为”教育艺术的哲学基础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 理论的结合。 “无”与“有” , “主导”与“主体”各是一对对立的哲学范畴。 从哲学基础上来认识“无为”教育艺术,首先要正确认识“无” 。 老子指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两者同出而异名” 。 “天下万物生 于有,有生于无。 ” 显然,老子阐明的“无” ,不是什么都没有, “无”是潜在的“有” , “有”是显现的 “无” 。正如计算机技术二进制的“0”和“1” ,是低电位和高电位,否定或肯定的寓意一 样。 无和有是事物两种存在表现形式。无、有合二而一,融为一体,相伴相随。如,无更 多的限制,则有更多的自主同出而异名。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许多“无中生有”的生动写照。如白居易诗中所写“别有幽愁 怨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鲁迅诗“万家墨面没篙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与浩茫连广宇, 于无声处听惊雷” 。音乐家说,休止符比任何一个音符的含义都丰富,一首名曲要善于使用 休止符。 国歌的乐曲空半拍起,正是对“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最有力的呼唤。 有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为“无声而有音乐般的轻重疾徐,无色而有图画般的光辉灿烂” 。 以上所说,不仅是无中生有,甚至是无胜于有了。 纵观世上万事万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属于有形有象的事物: 另一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听不到的无形无象的事物。前者人们比较熟悉,也研究 较多,而对无形无象的事物,则研究难度较大。比如,人体经络是客观存在,但看不见, 摸不着。针灸专家祝总骧教授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带领一课题组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运用 多种科技手段,才验证了人体经络线与古代针灸铜人所标画的一致。又如, “黑暗”一词, 黑是一种可观的颜色,而暗则是一种视觉和心理的感觉。汉语中此类结构的词还有许多, 象“光明” 、 “声音”语言现象反映的是生活现象,表明事物有可以言传的,有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的,或者说,有的靠感知,有的靠感悟。思维学家专门提出“意会思维”进行 研究,是很有道理的。汉语成语中“不可思议” 、 “妙不可言”等指出了常规思维有不能达 到的境地,即微妙的境界,故老子日“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 真正懂得了“无” 、 “有”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老子所讲“无为”的含义。 老子指明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常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 “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无所不为,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的意思。 在这里, “道”和“无”是同一个意思,是通用的。所以“无为”即是“道为” 。道, 揭示的是规律。无为,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最终“无为”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顺其自然” 、 “因势利导”是最高的法则。 “无 为” ,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 。汉字把“人” “为”合而为“伪”字,不正警示人们 背道的人为是虚假的吗?只有“道” 、 “自然”才是真。要去伪求真,则需“无为” 。柳宗元 的名文种树郭橐传中以种树讲哲理,种树高手“能使树活得长,长得快,不过是按照 树生长的自然规律,充分适应它的天性而已”并不是人的能耐。这是“无为”思想的生动 说明。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导”要促进“主体” 的发展,其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则应开发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 悟。 “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 “无为” ,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 “无为”教育艺术常用法 垂范: 教育者的示范,无言的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 青少年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 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学校新教学楼的垃圾道堵了,总务处在道口旁贴了个封条“禁止倾倒” 。在此后的 两个月里,学生们扫除后都要穿过操场,将垃圾倒在老楼的垃圾道里。 校长手术后上班了,他发现封条后便抄起铁棍通垃圾道。一位看到的老师告诉他: “总务处已贴了告示” 。校长说:“你家的下水道堵了,是不是也贴上封条不用了?”教师 无言以对。 “要把学校也当成自己的日子一样过啊!”校长的这句话深深印在这位教师的心 上。后来她也当了校长,时时处处记着要“以校为家” 。 倾听: 教育者虚心、认真听取教育对象地坦诉,促使对方在宣泄中实现自我心理调节。当人 产生心理冲突时,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诉说。教育者要善听,即对教育对象的任何想法 (当然不一定正确)要听得进去,表示理解,在倾听中因势利导,让教育对象自己得出正 确结论。心理学家认为,认真的倾听就完成了心理咨询任务的一半。 记得一个当医生的朋友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有一个病人被诊断证明为绝症。这 个病人常常在拿药的时候到他那儿坐坐。我的这个医生朋友由于职业的习惯便常和他聊聊, 或者就那么静静地听着。一次,那个病人说了很多很多他的过去、现在、幸福、心酸,他 生病后的种种心境和牵挂。朋友听了许久许久。病人说完了,如释重负,轻松多了。后来, 听说那位病人去世前的情绪一直很平稳,配合治疗也比过去积极多了,并且把被医生判定 为三个月的生命延长了近一年。朋友对我说,他很欣慰那天没有对那位病人进行长篇大论 的劝慰与建议,而只是静静地倾听了诉说。他颇有心得地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所起 的作用,可我却从这件事中知道了开方、看病医治的只能是躯体,而倾听却能使一个人的 精神得到寄托。 ” 激励: 教育者通过语言或文字等多种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调动 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潜能。激励源于尊重,源于信任。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 促使教育对象的心灵震撼。 一位小学校长对童年一次考试分数难忘的记忆: 由于中途转学,功课落下了不少。一次数学考试后发卷子,我提心吊胆地接过来一看, 非常意外,老师没有打分,只写了两个字:“哎呀!” 。此刻,我领会了老师的心意,老师 不相信我会这样,老师在给我机会,老师在期待着我,老师在用这样一个善意玩笑似的方 式等待着我的努力。我决心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果然,又一次考试我得了满分。 许多年过去了,我又经历了无数次考试,见到过成百上千张试卷,但只有那份没有分 数,写着“哎呀!”的试卷,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珍藏。 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育对象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获得真切的感悟,认识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体验,就没有完成教育过程。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径。在 体验中获得了“我行!”自信意识的增强。 为战胜胆怯,一位母亲让她五年级的女儿买 10 张北京晚报 ,再按原价卖出去。半 个小时过去了,孩子张不开嘴。经过思想斗争,战胜了虚荣,开始大声吆喝,终于把报纸 卖出去了。 在闹市区卖报,这是一种情境活动。孩子受到了磨炼,体验了成功,得到了单靠说教 不可能有的思想收获。 对比: 使教育对象在事件或情感对比中,找到差距,心灵受到震撼而猛醒、开悟。没有比较 就没有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教育。反差越大,给人的印象越深。在反差中,发现道德境 界的高低,自然产生羞愧、自责,从而获得认识的飞跃、精神的升华。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某武士一心想成为世上第一射手,他遍访名师,刻苦训练,终 于达到了百发百中的境地,武士自喜。一日,在深山偶遇一高僧,高僧明其箭术,遥指空 中的两只飞鹰,武士心领神会,一箭射落了其中的一只,而高僧却说:“取鹰何用弓箭, 高手当不射而射 ”。言罢,高僧抬手一指,虚点向空中的一只飞鹰,只见那鹰好如受重 创,径直落至高僧的脚下。武士大为震惊,叹道:“这才是射艺的最高境界啊!” 迂回: 对教育对象的问题,不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心理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 使其认识事物的规律、领悟生活的真谛。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走直道而走弯道,这往往 是获得成功的策略。 一位中学生是生物爱好者,搜集了众多的标本。他妈妈是教师。一天,妈妈发现儿子 的情绪不高,但没有直接询问,而是对儿子说:“妈妈今天比较累,想去逛公园。你陪妈 妈一起去好吗?”儿子答应了。逛公园时,面对各式各样的植物,妈妈不断发问,儿子滔 滔不断地解答,显示了丰富的知识。 这位妈妈发现,晚上儿子做作业时情绪特别好。 空白 摒弃包办代替,给教育对象留有创造的空间和时间,调动其主动性。为了取得教育的 实效,往往需要等待。 “耐心是伟大的老师” 。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他的导师是王竹溪先生。一天,王先生要他写一篇论 文固体中有序与无序的问题 ,并要他参看一本书。杨振宁看不懂这本书,便去向王先生 请教。王先生一个字也不讲,却又要他看第二本书。杨振宁第二本也看不懂,又去向王先 生请教。王先生还是不讲,又推荐第三本书给他看,并要求他看完第三本书后,再回过头 来看第二本和第一本,并说出对第一本书的见解。杨振宁反复读了第三本书后,再读第二 本和第一本,果然写出了优秀的论文。 宽容 对教育对象错误、过失产生的原因,给以充分的理解,使其在意想不到的宽厚态度、 宽松环境中自省。 “出奇制胜”的兵法运用在教育领域是教育方法的极致。教育者的宽容使 教育对象无地自容,这是真正的教育诗篇。 一位学生的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向教师说了一痛尖酸刻薄的话。这位教师没做任 何解释,只是给她写了一首小诗: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海,拥有了浩翰: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彩: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 学生收到后,沉思良久,突然笑了。她觉得生活真美好,自己很幼稚。 “无为”教育艺术与教师理论修养 “无为”教育艺术对教师理论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无为”教育艺术提出的课题意义 在于倡导学习教育哲学,提高教师理论修养,促进素质教育,增强德育实效。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有相当多的糊涂和错误观念。有人认为说得越多越好,管得越 细越好。在教育过程中“多与少” 、 “讲与练” 、 “低与高” 、 “得与舍” 、 “专与博”一系 列矛盾应从哲学高度去认识和解决。 前一段流行一句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很是感动人。而最近,有 识之士指出,不能穷教育,对,但“不苦也要苦孩子” ,应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学吃苦是 学做人的起点。深圳人感叹“有钱难买少年穷” ,这里充满了辩证教育思想。 哲学家说:“少则得,多则感” ,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运用到教学领域, 一些教师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反而提高了质量的经验,特别应予重视。 “无为”教育要实施“不教而教” ,首要的要求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水平可分为四个层次:“一般教师” 、 “教学能手” 、 “学者型教师” 、 “教学艺术家” , 亦可称为“职品” 、 “能品” 、 “妙品” 、 “神品” 。 “无为”教育时常表现为无言与无形,甚至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有人称其为教育的 极致,实属教育艺术的高层次表现。教育者要呕心沥血,从创设情境到引导经历,从教化 进入悟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的感觉、新的体验,获得精神的升华,灵魂 的净化。这一过程呼唤着“神品”教育艺术家,也指示着教师提高修养的方向。 关于素质教育,可以下上几十种定义,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素质教育就是学做人 的教育。而“无为”教育艺术所具有的或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或晴天霹雳开悟撼心灵的 魅力和威力,难道不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家长、教育文艺的创作者)神往吗? 青少年的成长是从他律逐步进入自律。 “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 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在无形无象,但有声有色的无为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 身心健康水平、智慧和悟性都会有新的提高 本文来自: 中科软件园() 详细出处参考: /bggw/sort02903/sort02979/188348.html 本文来自: 中科软件园() 详细出处参考: /bggw/sort02903/sort02979/188348.html 本文来自: 中科软件园() 详细出处参考: /bggw/sort02903/sort02979/188348.html 【内容提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中学的德育工作也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如 何能为课改后地教学提供良好地课堂氛围,如何能在新的形势下创新班主任工 作方法,如何能更好地针对学生的新特点对症下药,就成了德育工作者最为关 注的问题。“无为”管理艺术,也许可以让德育工作者从教育哲学上找到一个 新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 无为 新课程改革 管理艺术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带 3 岁半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了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坑里去玩 儿。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爸爸蹲在不远的地方,不让儿子看见。儿子玩够了, 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一声不吭,装没听见,儿子直呼爸爸的名字,爸爸 还是不理他。于是他连哭带骂:“坏爸爸,大坏蛋!呜呜”叫喊哭骂儿句 都不见爸爸露面,儿子只好自己在坑里想办法,终于发现了坑边的土阶梯,便 手脚并用地爬上来了。当他发现爸爸就在坑边一棵大树下蹲着时,便惊喜地扑 上去,高兴地摸着小拳头不无自豪地说:“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 自己也能上来!” 爬坑,孩子感悟到“我行!”,收到了父亲预期的效果培养孩子的自 信和战胜困难的意志!不正是家长的“无为”创造了孩子的“有为”吗?这不 是比空洞的说教高超得多吗? 教育者用心构思,去创设一种情境,引导一种经历,让学生和孩子真正成 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得到感悟,完成精神的升华。这样的教 育艺术是多么有魅力呀!难道不令人神往吗? 其实,无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并能主动接受教育。 这可谓“不教而教”。“无为”教育要研究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和技巧,如何使 教育魅力无所不在:“无为”教育要研究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规 律和特点,即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开悟过程及规律。 “无为”管理的特征: 一、 隐蔽教育意图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曾经看到教育报上刊载的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 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到一位老 年女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 ”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 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 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是什么名师指点。这时, 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聋过。 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她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 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智慧。女孩每天为 残疾孤寂的老人拉琴,从中悟到艺术的价值和魅力,琴德、琴艺都得到升华。 这个传奇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无为”教育的哲理。 二、 间接教育手段 不运用某些直接的具体手段,教育者的有些行为,在有意或无意中触动了 受教育者的心灵,促使其觉悟。这种间接手段,有时更有力量。 一位母亲怕耽误孩子的学习,风尘仆仆打的到学校,把儿子落在家里的书 送到学校,送到班级上来,然而这本书却是孩子在家里看的一本小说。母亲的 行动震撼了班级的同学们,同时也震撼了孩子的心,使他强烈感受到深沉的母 爱。没念过几年书的母亲并没有如常人一样讲刻苦学习的道理,却收到了促使 孩子猛醒用功读书的效果。此处无声胜有声。 三、教育者身教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崇高的师德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 育。 的确,教师无小节。选择了这种职业,就应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教师的人 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 而且要体现出思维品质和哲学高度。应既是学科课,又是哲学课,既要传播知 识又要启迪智慧。平常常说的功夫在课外就是这个道理。弦外之音最动听,感 受的是乐曲的美和心灵的美。 四、体验受教育者亲身经历 应该说,没有亲身的体验,就不会有觉悟。“无为”教育是学生作为主体 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如此,提高觉悟也必须有 真切的体验。学生必须通过行为体验,方能感悟人生。 所以说:“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心的有效途径”,这是很有道理的。 体验成功,实施“我行教育”,大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为德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无为管理”要采用多种适当的方法: 一、学会倾听 记得我班上有一个男生,非常活泼外向,喜欢开玩笑。有一次,我在班上 整肃纪律的时候要求大家要及时缴交作业,否则组长有权登记并给予老师反馈, 不允许徇私舞弊。结果,他的同桌半开玩笑地说:“老师,我同桌就是这样。 ” 后来,我发现这个男生开始不爱说话,无意间浏览到他的 QQ 空间,发现他 谈到这件事时,表达有点想脱离群体的感觉。于是,我就利用网络跟他聊天。 结果他从入学到现在班级的融合、同学的相处;从他的幸福感到他的心酸感一 股脑儿地宣泄出来。结束,我只轻轻的说了一句:“你现在正体验着被你开过 玩笑的同学的酸楚!”我知道,他需要的只是个倾吐的对象,一个宣泄的平台, 如果你给他更多的空间去倾倒烦恼,那么他的心理就不再承重不该拥有的烦恼, 如释重负的感觉好极了! 教育者虚心、认真听取教育对象的坦诉,促使对方在宣泄中实现自我心理 调节。当人产生心理冲突时,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诉说。教育者要善听,即 对教育对象的任何想法(当然不一定正确)要听得进去,表示理解,在倾听中 因势利导,让教育对象自己得出正确结论。“无为”地认真的倾听能使一个人 的精神得到寄托。 二、大胆激励 课前,我常常会突击小测,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一次,班上一 个成绩相对不错的女生,没有复习,小测内容很多都无法回答。于是,我把她 叫到办公室,估计她已经做好被我大训一顿的准备了,提心吊胆地接过试卷, 非常诧异,因为我没在她的卷子上打分,只写了三个字:“不是吧!”。我想, 她应该领会了我的心意,我不相信她会这样, 给她机会,也是在用这样一个善 意玩笑似的方式等待着她的努力。果然,又一次考试她得了第一名。 我想,刻意地“有为”反而会给受教育者造成心理的负担,教育者通过语 言或文字等多种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调动他们的 积极性、创造性,开发潜能。激励源于尊重,源于信任。出乎意料的处理,往 往能促使教育对象的心灵震撼。 三、垂范 教育者的示范,无言的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 垂范的作用。青少年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 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 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接收新的班级,很多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节约意识,许多同学建议我可以 收集大家的易拉罐,拿去填补班费。这个建议很好,既环保又有节约功效,一 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但问题接踵而至,许多人非常随意地扔倒易拉罐,卫 生角附近常常留下“投掷”的结果。于是,我捡起易拉罐,专门利用班会课谈 到这个问题:“你家的收集易拉罐时,是不是也是采取这样的方式?难道大家 愿意自己的家生活在垃圾里么?”学生无言以对。于是学生在班训里增加 了一条“以班为家”。 四、体验 一次,学校组织献爱心活动,倡议学生到街上募捐,卖花捐款。许多孩子 张不开嘴。经过思想斗争和老师的鼓励,战胜了虚荣,开始大声吆喝,终于把 报纸卖出去了,也筹到很多善款。 在闹市区卖报,这是一种情境活动。孩子受到了磨炼,体验了成功,得到 了单靠说教不可能有的思想收获。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育对象在亲身经历中 实现情感体验,获得真切的感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体验,就没有 完成教育过程。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径。在体验中获得了“我行!” 自信意识的增强。 五、迂回 对教育对象的问题,不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心理暗示启发 联想等手段,使其认识事物的规律、领悟生活的真谛。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 走直道而走弯道,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策略。 德育教育,永远是个不老的话题。 在今天科技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于是,管理的理念也在随之不停的创新。“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在无形无象,但有声有色的无为教育中:学生的 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身心健康水平、智慧和悟性都会有新的提高。深化课改、 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应从无为管理的思想中得到启示,从教育哲 学上找到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无为”教育艺术将谱写课改后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无为而治”一直是我向往的班主任艺术, “无为”而能达到“ 治”,当为班主任的妙招,堪称班集体管理的高层 次、高境界。 “无为”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相对于“有为” 而言。老子所谓“ 有为”指违背人的自然本性 (或自然法则)的“妄为”、 “强为”而言。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顺 其自然的行为。结合到一个班的班级管理,可理解为通过对班集体的科学管理,对班级成员的内在控制来 激发其学习、生活、思维等热情,从而使班集体的管理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的境界。现在小学低年级的 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行为习惯差,自制力不强,要想接近如此高的境界,谈何容易? 魏书生曾说过:“管理是班集体的骨架,班级是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有良好的管理,事情 就有头绪,集体就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套自己的 班级管理模式,形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魏书生的科学、民主管理理念虽未提到“无为” ,却实实在在达到了这样高的境界。所以 “无为而治”,并不 是教师什么都不做,而是老师的“无为” 、学生的更“有为” 。班主任是班集体管理的指导者,而非班级工作 的主要操作者。班主任应该更多地研究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作为班级管理主体的自主性、 能动性、创造性,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真正的由“他律” 走向“自律”。学生自主,教师、 学生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班级管理,在班级中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个个 是主人”的良好局面,从而向“无为而治”的境界靠近。那么,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低年级的班主任又该如 何进行科学管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呢? 一、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 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 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 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老子的“无为” 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 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往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说,班主任的“无 为”(不“妄为”不“乱为”)直接带来班集体的合乎发展规律的发展。而要做到顺其自然的“无为”,班主任必然 要做到: 1 、了解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是直正尊重他们的前提。了解孩子的过程,是一个烦琐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不仅要了解 孩子的身体状况,也要了解孩子的喜好,孩子的心情。只有充分了解了孩子,才能在正确的时候做出正确 的判断,让自己的“无为”做到顺应孩子的天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刚进入学校时,总是 带着纯真和幻想,对新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同时,他们对生活也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劳动观点 弱,缺乏锻炼,而且还极富“个性 ”。因此,班主任在他们刚入校的时候,要多和他们进行双边、双向及多 向的沟通,了解他们的一切行为活动,了解他们是否适应新的面孔、新的学习内容等,并及时抑制他们的 错误思想,鼓励他们认真对待新环境中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记不全领导姓名的我总是在刚接班的一两个 星期里努力地熟悉孩子。同学们喜欢看的动画片现在我也能如数家珍,与孩子们课间聊天时,绝对不会比 他们知道得少。班级里,今天谁穿了新衣服,谁买了新橡皮,今天谁有开心的事儿,谁有不开心的事儿, 我总能观察得到。孩子们总是告诉我一些心里话,心里有了事儿,也喜欢找我寻求帮助。 “冯老师,我的好 朋友这几天不怎么理睬我了,她总是跟另一个人玩。 ”瞧,典型的小伙伴之间的问题出现了。步骤一:是呀, 他(她)怎么不理你了呢?是不是发生什么事儿了?步骤二:没有,他(她)的新朋友比你更容易相处? 步骤三:你是不是也有了新朋友?我们共同得出结论:是呀,我们每个人都不只一两个好朋友,大家 都可以成为朋友,我也不只一个好朋友。而且,他(她)新交的好朋友,也可以成为我的好朋友,这样, 我就都多了一个朋友了。此时,正面说教,效果反而不大。由此可见,教师只要做有心人,就能细雨润物, 潜移默化。 此外,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我还经常与家长联系,在了解学生状况的同时,向家长介绍我班的整体 情况及我的治班之道,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思想情况,对家长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让家长多关注他们的 孩子,配合好我的班级工作。 2 、充分信任学生 低年级的孩子虽然小,但他们已经拥有了做好很多事的能力。平时,班主任要注意观察学生,及时发 现他们的能力,用相信人、发展人的眼光看待他们,充分信任他们的能力。我工作了十年,十年的时间不 长,但接触的孩子却很多,大都是八九岁的低年级学生。几乎每年开学,我都要面对很多双明亮而又陌生 的眼睛。那么多双眼睛里传递的是好奇、信任与敬佩,带给我的是体贴、热情。他们非常愿意做事情,视 为老师、为班集体做事情为一种无尚的荣誉。 所以,低年级的班主任一定要充分信任孩子们的能力。地面脏了,不要你代劳。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扫 地的能力,你要做的只是指导他们如何把地扫好。也许,从功利的角度来说,你用来指导的时间可能比你 直接扫的时间更多,而且效果还不如自己动手的好,在学校的评比中不能给自己的班级带来最大化的利益。 但孩子们的能力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他们也会做得越来越好。 孩子的学习哪里不会了,你也可以充分相信“小老师” 。一般情况下, “小老师”绝对负责,也教得到位。 记得有一次学拼音,一个孩子生病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学校里一直有很多事,我也没来得及帮她补课。下 午上完第二课,生病的小孩居然兴奋地跑过来:“老师,我要读给你听。 ”一听,她居然都会了。我以为是 她的爸爸妈妈教他的。 “老师,才不是呢!我的爸爸妈妈都不会读拼音,是我的同座今天所有的下课都在教 我,终于把我教会了。 ” 常常记不得事的我总是把记事的重责大任交给孩子们,提醒我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儿。有一次,放走 了全班同学的我,转回教室准备关门时,却感觉后面多了两个“小尾巴” 。一转头,是两个经常调皮捣蛋的 男生。怎么了?今天又犯什么错误让我找他们谈心了?没有啊。高个的孩子见我这样,可能知道我记不住 事儿的老毛病又犯了,开口说:“冯老师,今天有个老师来让你去领报纸,你说我们力气大,让我们放学 后陪你去捧的。 ”呀,我又忘事了。这样的戏码在我身上常常发生,很多时候很多事,我都依赖于孩子们。 3 、科学布置任务 当然,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充分信任学生,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顺应孩 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其自然,科学地布置任务。如果,你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的根本就做不到,只会 弄僵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面对低年级学生时,班主任一定要做到这样的原则:一、一人一事:布 置任务时,不要在一个孩子身上压很多事情。孩子毕竟还小,事情多了,他做不了,必然就有来不及做, 考虑不全面之时。只有一人一事,他才能专注,也才有可能做好。二、一事一人:布置任务时,不要把一 件事情让很多人去做,这样就会发生“三个和尚没水喝” 的情况。比如,分配把地任务时,具体到区域;分 配开关窗户时,具体到哪一扇 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意思是作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 事必定从容易的作起。班主任的工作,每天重复着平凡的小事。细节的实质是什么?是一种长期的准备, 而非空洞的口号;细节是一种功夫,是训练培养出来的;细节是一种观念,一种智慧,一种习惯,细节在 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 ,大礼 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了解细节之精髓的人,是聪明的人;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成功的人。在 班集体管理中,只有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才有最后的收获与成功!我们的班主任生活就是由许 多成功与失败的点滴所组成,每一次细小的成功与失败都让我得到了一些启示。 1 、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 教师是班集体建设里非常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模范。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 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要使其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本人要具有良好的品质,从 细节上要求自己,时刻警惕,不可可懈怠。我们发现,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广泛兴趣爱好的教师不仅深受 学生喜爱,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兴趣广泛的学生。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师 威信和教育效率的必要条件,也有须助于刺激和诱导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个性发展与 完善的作用可归结为心理取向的影响。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做好小事的精神,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只 有拥有教师先关注细节,才能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从而把小事做好。 记得有一次上课,我看到一个孩子面色潮红,整个人都不带劲,心想:难不成发热了?从包里拿出常 备的温度计一量:39.5 度。好高呀!记得孩子爸爸的工厂是离得最近的,打他爸爸的手机。电话拨通, 过了一会儿,孩子爸爸就来了。下班后,我们一联系:孩子得了急性脑膜炎,要输一个星期的水。联系完 后,我不禁松了一口气,虽然不是很确切地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病,但我初听时,确实吓了一跳。只要 孩子健康,什么都好。 启示:孩子的生命是脆弱的。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像这个班级所有孩子的妈妈一样,要时刻关注着孩 子的身体状况。冷了,热了,哪个孩子今天不好好吃饭了都在我们的关心范围之内。低年级的孩子自 我保护的能力不强,有时候生病了,衣服穿得多了,少了都不太清楚。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去多关心他们, 多看,多说,多做,不怕麻烦。当然其他方面的细节也应如此。 2 、美化环境,让教室充满创新的氛围 这里的环境主要包括班级标语的设计和制作、墙报、学习园地、小书柜、课桌椅的空间排列等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是“让墙壁说话”,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这一项活动中来,教室中,必须要有每一个孩子劳 动的证明。首先,师生一起翻阅资料,勾画草图。大家共同动脑筋,想办法:主题是什么,何处该留空白, 何处该画图,何处写上名言警句,激励自已,何处该写上科学知识接着,分配细节任务,何人找资料, 何人画图,何人写字在师生共同设计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创新。教一年级时,小朋友们过小 学里的第一个“六一”非常兴奋。我就放手让他们布置教室,小朋友们充分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先分组再 到人,不落下一个。从准备材料到最后完成,小朋友们干得可起劲了。布置完后,有些小朋友去参观别的 班级。回来后激动不已:“老师,我们自已布置的,比有的班级老师布置的还漂亮呢,不信,你去看。 ”从 这童言童语中,你一定发现了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学生们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3 、树立榜样,形成良性循环 在一个班集体中,榜样的力量是众所皆知的。一个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其他的学生就会纷 纷效仿;反之,则其他的学生也从中得到了教训。 又收了一个叫小源的弱智生,曾经有过一次经验的我明白,这可不是考试考不起来的问题,这样的学 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状况。果不其然,这个孩子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不知道上 厕所,常常小便在自己身上;莫名其妙地就吐起痰来;拿起笔不是写字,而是在别的小朋友本上画上几笔; 中午,整个教室里只有他一个人不遵守纪律我每天都会为他烦恼几次,还什么方法都不管用。一天课 间,隔壁班有个孩子骂了他一声“你是呆子” (我们班没人会这样说) 。我们班一个叫小杰的孩子立即不准 他说,为此两个孩子还吵了起来。听到这件事后,灵机一动,专门为此而开了一堂班会课。在班会课上, 我说:“今天小杰跟人吵架了,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但今天老师却要表扬你” 然后,我又表扬了几个这 些天轮流带小源上厕所的孩子。接着,我就让孩子们讨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该如何帮助小源学习, 如何改掉他身上的一些习惯?在你一言他一语中,我们制定了学习小组,生活小组。学习小组认为,一个 星期帮他学会三个生字,不求多,教一个就要把他教会了。生活小组则认为,下课要经常带他玩,以前他 有一些行为也是因为没人跟他很亲近。玩的时候在他们的影响下,他自然就不会再有那么多不好的习惯了。 他们也安排好,哪一天谁陪他上厕所之类的一段时间后,学生们的行为还是蛮有成效的,小源虽然还 是不怎么说话,脸上却多了笑容。 启示:社会心理学中“阿伦森效应 ”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喜欢褒奖不断增加,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人 的赞赏。所以,老师在教育过程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的闪光点,给学生以及时而适当的赞扬,要多使用夸奖 这件法宝,树立榜样的作用,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在树立榜样的基础上,必然能形成良性循环。 4 、班级管理,人人是班长 在一些班集体中,真正起作用的只有班长一人,其他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觉得自已不为班集体的主 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